@常棣tandy细数民国初期的300多个...

@常棣tandy细数民国初期的300多个政党团体!大多都成为政治闹剧

从武昌赵义到袁世凯政权建立(1911年10月全1912年4月)这一时期里,大大小小的政团约达三百多个,出现了政党林立的局面。其中著名的有四大政团:

(1)以黄兴、宋教仁为首的“同盟会”,”同盟会”早在武昌起义前就出现了组织分裂和派别活动的现象,到推翻清廷,许多革命党人的思想向右转化,包括其重要领袖在内,对孙中山原提出的革命方略几已抛弃,而热衷于政党政治,使同盟会原来高擎的三民主义旗帜逐渐黯然失色。

(2)由同盟会分裂出来的以章太炎为首的“中华民国联合会”和以张謇为首的立宪派团体“预备立宪公会”联合组成的“统一党”。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章被任为总统府枢密顾问,但他却与程德全、张謇、陈三立、赵凤昌等旧官僚、立宪派于1912 年1月3日在上海成立“中华民国联合会”,拥戴黎元洪。

“预备立宪公会”是辛亥革命前具有代表性的立宪团体,张謇、孟昭常分任正副会长,汤寿潜、许鼎霖、周廷弼等为其骨干,曾为清政府的假预备立宪尽犬马之劳。这两个组织在 1912 年 1 月 联合后改称“统一党”,以张謇、章太炎、程德全、熊希龄等为理事,以“巩固全国统一,建设中央政府,促进共和政治”的宗旨相标榜,实际上就是拥护由袁世凯统一全国。

(3)由清末立宪政团宪友会重要成员孙洪伊、汤化龙发起的“共和建设讨论会”。这是一个根据自己的利害为袁世凯政权服务的御用组织。

(4)以黎元洪为首的“民社”。1912年,1月在上海成立,有黎元洪的亲信、旧官僚、旧军官张伯烈、孙发绪、谭延闿参加,并拉拢了同盟会会员孙武、蓝天蔚、张振武、刘成禺等。孙武等人自恃在武昌首义中劳苦功高,却未能在南京临时政府中谋得职位,便打出“为民请命'的旗号,谋求个人升官发财。

民社成立后,积极扩展,其势力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号称“支部遍十余省,党员过万人”。后因正、副社长黎元洪、孙武之间的矛盾及党内分化,于 4 月取消原名,并入共和党。

此外,能举出名目的还有:“统一共和党”(谷钟秀、吴景濂等)、“国民共进会”(陈锦涛、王宠惠、徐谦)“民国公党”(岑春煊),“共和实进会”(晏起、董之云、许廉),“国民协进会”(范源廉、黄远庸、蓝公武),“国民公会”(黄群、籍忠寅)“国民党'(温宗尧、潘鸿鼎,与同盟会改组成的国民党不同),“宪政党”(梁启超)以及“社会党”“共和俱进会”“共和促进会”和“国会进政社”等等,此时期的党团此消彼立,政见各异,如同千奇百怪、五光十色的万花筒。、

1912 年4月,袁世凯政权建立后,参议院迁至北京,政党活动进人另一阶段,原有大小政团随着政争的激烈进行而逐渐分合。当时在北京参议院中有三个主要政党:

(1)“共和党”。1912 年5 月 5 日,“统一党”为对抗“同盟会”起见,联合“民社”“国民协进会”“国民公会”“国民党”和“国民共进会”等共六个政团,组成“共和党”其组织成分有君主立宪派(如张謇、汤化龙),旧官僚武人(如程德全、黎元洪)、同盟会分子(如章炳麟、张伯烈)等,推黎元洪为首领。这是为袁世凯服务的政党,后来在北京参议院中与“国民党”并称两大政党。

(2)“国民党”。1912 年 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的第一届内阁,因有同盟会的蔡元培、宋教仁参加,加之国务总理唐绍仪也刚刚被拉入同盟会,便被称为“同盟会内阁”。这就使他们更热心于扩大组织,争取席位,从而实现“责任内阁”,想在“拥袁”的前提下实现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于是,在“新旧合作”“朝野合作”的口号下,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民国公党”“共和实进会”等政团,在 1912 年 8 月 25 日组成国民党,推孙中山担任理事长,但实权操在代理事长宋教仁手中。

(3)“民主党”。这是一个由立宪派组成、被袁世凯用以与国民党抗衡的政党。其首脑梁启超这时已成为图谋权利的政客,为急于出山,便不计戊戌政变的旧怨,与袁世凯勾结,并幻想依附袁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袁的支持下,经梁氏策动,以汤化龙为首的“共和建设讨论会”与“共和统一党”,“共和俱进会”“共和促进会”“国民新政社”“宪政党”等于 1912 年 11 月组成“民主党”由汤化龙担任理事长,骨干有林长民、孙洪伊等,而以梁启超为幕后首脑。

这些政党由于没有各自明显区别的政纲,其成员也多是“暮楚朝秦,宗旨靡定,权利是猎,臣妾可为”,很多人往往身跨数党,因此其本身毫无群众基础,只是一些政治投机团体。它们总的目的只是为了“聚徒党,广声气,恃党援,行倾轧排挤之惯技,以国家为孤注”而已。这些评论真可谓入木三分。@常棣tandy#历史上的趣事##历史冷知识##历史##历史那些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