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摇瘦西湖,快闪金山寺

扬州已到过三四次了.近二十年前曾在镇江参加过为期一个多月的业务培训,那时润扬大桥尚未开通,镇江与扬州的往还还多以轮渡衔接,培训间隙曾经轮渡过江来游扬州,那应该是第一次。其后人生的第一个马拉松开战的也是这扬州半程马拉松,2013年又随着徐州长跑协会的50多名跑友复习了遍扬马。2020年的9月,因公与同事董老师再赴扬州。初识扬州大概只在大明寺转了圈吧,后来去了哪里也记不起了。两次马拉松之旅也都行色匆匆的,只一早一晚转了转几条街道,白天在划定的线路上在群众的围观下挣命似的完成了比赛,也是没能细品城市韵味的。此番公务并不繁杂,是很能抽出些时间来与这城市多些密切接触的。6日早上8点多的高铁,11时左右就到了镇江了,转乘城际班车,跨越润扬大桥,不过一个小时左右就到了扬州市里了,又公交前行,入住文昌路上的维景酒店。

稍事休整后,与同事出门寻食而后往游瘦西湖。停歇的维景酒店位于大学北路和文昌路相交处,出了门过十字路口沿大学北路前行至四望亭路右折东进,走了好一会儿也没能找到家有本地特色的饭店,最后钻入了一个小巷中一人弄了碗荠菜的大馄饨算是对肚子有了交待。

导航往瘦西湖入口处,指示往回走,却是被路边几段残败的城墙留住了脚步,近前一看却是名为西门遗址的一个博物馆。博物馆是免费的,但疫情期间需要出示苏康码才能入内的,在手机上捣鼓出来,又测了体温才放行入内。这是一个专题博物馆,规模很小,“L”状排列了数间低矮的房子,与临路的栅栏圈围住几段在原处复建的砖砌城墙、一个残缺的门洞就是博物馆的全部了。小房子里边以图文的方式介绍着此处的过往及发现发掘的情形。小房子里读了些文字介绍,观览了些图片,示意图类的东西,又到残墙门洞处站了站,二十分钟,也就完事了。时间虽短,收获却是极为丰富的。原来脚下的这片土地的筑城史是能够上溯至公元前486年的。此处初为周的方国邗的封地,春秋时吴王夫差灭邗,始在此处筑邗城为吴都,而后历经战国,秦汉,隋唐,五代,两宋,明清,民国均有城池毁建。城虽是兴墮交替,扩缩无常,但大致不离此处。看那文字介绍,此处城建最为辉煌之时当数唐代,唐代在蜀岗上筑子城,在蜀岗下筑罗城,城池面积约为18.25平方公里,是仅次于长安,洛阳的唐代第三大城市。由其城建规模可以想见它昔日的繁华,怪不得那杜牧能够在此“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了。

从馆中展示的上面那张示意图可以看到,各代扬州城的变迁应该是在现在运河以西的广陵区范围内进行的吧,都不出唐城遗址之外。此馆中复建呈现的这城墙城门据考为五代后周时初建,后为宋大城之西门,又名“通泗门”,历经两宋元明清及民国,沿用了千年之久。故而此处博物馆名为宋大城西门遗址博物馆。

参观完这小小的博物馆,继续跟着导航折返往瘦西湖入口处去。两点左右从南门入瘦西湖园区,大概是受疫情影响吧,票价仅为百元,园中游人也较为稀疏,是个慢摇休闲的好时机。资料介绍说,这瘦西湖原名保障湖,在清代康乾时期已形成基本格局,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它是由扬州盐商疏浚原唐罗城,宋大城的西护城河勾连为湖,并于东西两岸广建亭台,多植花木而成。从园中示意图看,这瘦西湖之瘦是名符其实的,瘦到称其为湖,有点夸张的成分了。从实际情形上看,也就是些个沟渠勾连些个汪塘吧,稍宽广点的水面还又都点缀着些个岛屿渚沚类的绿色,隐现着些个亭台楼阁类的建筑,让人隐约觉得那园区的水面还没得陆地多呢!所以这瘦西湖实际上就是座比那些江南私家园林大些的园林景观吧,而或可以说是数个私家庄园的集合体吧!

进门沿湖边道路前行,右手处为湖面,那湖面也就二三十米宽窄的样子,湖面上隔三差五的跑着几条画舫,湖面两侧不过是些个垂柳亭台的,实在觉得也没什么新奇可观处,但就这便是那什么长堤春柳的景观了。左手处是些个林木花草,也有曲径通幽,但不熟悉园中布局,也没敢岔出深入。

随河道前行来到一直角转折处,傍依着这个直角河湾,几幢厅堂、门楼围拢了一处池水,便是园中又一景点名为何园的了。资料介绍此园为纪念军阀徐宝山而建,故名徐园。园中有用黄石迭砌的荷花池,池水与园外面湖水相通,池内几条游鱼个头可不小,引得几个小朋友在喂食逗弄。池塘对面一个厅堂样建筑,名叫听鹂馆,取“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之意。园中还有春草池塘吟榭、疏峰馆等景。听鹂馆前陈列着两具巨大的铁镬,锈迹斑驳,有些地方已锈蚀透了,有修补的痕迹。这锅子太大了要弄满两锅饭怕是要整个扬州城的人来吃了吧,估计不是真的用来烹煮食物的。相传此为南朝箫梁时的镇水之物,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徐园出来于湖水边看到株中空的大柳树,内中却是长出棵青桐来,母子相拥,枝繁叶茂,并生无碍,也算是处奇观了。

左折西行,随水继续行在左岸。前行过了些连廊,跨过了座名为藕香桥的石拱桥,上了处岛样的小山包。山包上有座小巧的寺院名为莲性寺,寺院门庭锁闭,不知供奉为谁,门前一片平坦处建有一座白塔,却是藏传佛教的形制。底层为方形台基,四周围有栏板。前置小台,台北及两侧皆筑阶梯,可以登人,但已封闭谢客,不能进入。基座中央是砖雕须弥座,每面各有3个小龛,雕十二生肖像。座上有承托塔身的覆莲座与金刚圈。中层为龛室,形如古瓶,南面设"眼光门",内供白衣大士像。上层为圆锥形塔刹,有13层瘦长的圆圈,象征佛教"十三天"。刹顶置六角形宝盖,角悬风铃,上托铜质葫芦塔顶。人说的这些个讲究,咱是实在难以弄明白的,看在咱眼里的就只是感觉那塔便是正立的一个细嘴大白葫芦。这处景观亦有名号,为白塔晴云。

从塔后下去,到水边看到座异形的石桥横过那水面。这桥肯定不是只为交通两岸的,桥拱高处,簇拥了五座亭子,亭角各自翼然上翘如花瓣,亭顶上指如蕊柱,五座亭便如五朵莲花盛开般。居中亭子为二层重檐,略有高出,四周四亭为单檐,又捧月般环护着那高亭,就又构成了朵更大的莲花。故名此处为莲花桥。又因着这桥上的五座亭子,也叫做五亭桥。这便是这园中最为有名的景点了,它是与赵州桥,卢沟桥齐名的中国三大古代桥梁之一。桥上五亭如花,秀丽柔美,桥身以巨石砌成个“工”字形,厚重稳固,刚劲雄健。这座桥,如一赳赳武夫背负着二八佳人,将南秀北雄演绎得如此透彻,不能不说是匠心独运啊!在很多的图文宣传中,五亭桥已然代表着扬州的形象。用它代表身在江北,心在江南的扬州城,这点我从心里也是认同的。

桥身下共有桥孔十五个:居于中亭下的中心桥孔最大,跨度为7.13米,呈大的半圆形,直贯东西;四周四亭下各有小桥孔三个,可通南北,亦呈小的半圆形;桥阶洞则为扇形,可通东西。正面望去,形成五孔,大小不一,形状各殊,明暗有别。在厚重的桥基上,安排了这些空灵的拱券桥孔,再次将刚柔融为一体。坊间传言,十五月圆之夜,每洞各衔一月,15个圆月倒悬水中,争相辉映,泛舟穿插洞间,别具情趣。不过我觉得这传说大概更多的是人们的想象吧,同一视角下,这种情形是万不可得的,移步换形,各得其一,倒是有可能的。

五亭桥所处正在瘦西湖的腰线处,因而也有人将其誉为瘦西湖的一条玉腰带。

桥上观望休憩了会,却并未跨越,仍沿水面之左行进,心里想的是往行左岸,归从右路,可不失园中诸景。超越那高耸着白塔的小岛后偏离湖面往左手的园区内挺进了些,看到了好多的古柏巨木,看那胸径总得有个三五百年岁了。刚才所见的亭台楼阁,桥渡码头是能够复建翻新的,在他们身上寻找岁月的痕迹已然很难了,只能在诗词的钩沉中去寻觅它们的倩影。但眼前的这些是速成不了的,一枝一叶都能亲述自己的过往,让你感受它们的沧桑。

再折回到湖面近处时,已到了湖面右折北去的转角了。于此转角处一亭台前,立了个小小的铭牌,说临水处为“观赏二十四桥最佳处”。抬眼看去,正前方的水面一东西向的单孔拱桥横过了水面,那便是传说中的二十四桥吗?晚唐杜牧有诗云:“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宋末词人姜夔于自度词牌《扬州慢》中又吟唱道“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以往读这些诗文,往往脑海中映现着阔大的水面上横着长桥一道,下有券孔无计其数,当空皓月,静影沉璧的情景。可眼跟前这景致与想象中大相径庭啊,看来今后须得要重新构建这些诗文的意象了。

但那样一座单孔桥怎么与那二十四就扯在了一处呢?怀着心里的不忿,跨过那湖前行,欲往一辫究竟。才过了湖,却是又到了处有名的所在叫做熙春台的。这是处远离河岸的阔大的高台建筑,绿琉璃的屋面,建筑很是高大如同庙堂样了,也不知是二层建筑还是重檐设置,远望去就只见无数的上扬的檐角指向天空。于其左前右后又各有一亭状建筑,一样的绿琉璃覆顶,一样的檐角飞扬,有连廊类设置与这主体建筑相连,互为呼应,使这组建筑融合为一体。这里的绿与五亭桥的黄,再加上白塔的白,可以想见在晴空下会多么的相应成趣,夺人眼目。

台之左前大概与那前出的亭子相齐处有一灰白的石屏风样建筑,也不知是花岗还是汉白玉的材质。初以为是这熙春台建筑群组的一部分,但审度那颜色与建筑风格又觉得不像,再看那立面上狂草了一首诗,正是那杜牧吟咏这二十四桥的名句,落款却是那不世出的伟人,怪不得看那字体那么眼熟呢!

熙春台得名于《老子》第二十章句“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偏用其意,极言此地游人如织,兴高采烈之态,而失老子追求宁静澹泊之本意。为那二十四桥牵引,只远远的看看那大书的熙春台题名和那高大的建筑,也没前去访问,就越而过之,往那桥上去了。

到了桥边,看到处景点文字介绍,立在那读那文字,想掰扯清楚这桥怎么就二十四了?但那文字也只说什么复建之桥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级24层,处处都与二十四对应类的瞎话,我想你没建时人家就二十四了,你现在的24米,24级肯定不是人家本来名字的寓意吧?再去翻故纸堆,对这二十四的来由也是各执一词的,有说有那谁人的二十四个美人在此吹箫而得名的,有说此桥为江南24座名桥之代表而得名的,还考据出此桥原名红药桥,故而那姜夔才唱道“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鼓捣好长时间,这二十四的得名也无定论,罢了,咱这糊涂官看来是断不了这糊涂案的,随他去吧。反正那二十四桥就得有二十四孔的长长的影象是要推翻的了。拾级而上,俯而下行,穿过曲折架构在水面的一段步道即走入湖右岸桥旁的吹箫亭。亭临水边,小巧别致,亭前有平台,围以石座。闭目凝神,用身心去构建:月圆之夜,素月分辉,明河共影,桥亭倒映,冰轮沉璧,花木参差,金桂飘香,复有歌女二十又四,皆淡妆素裹,在台上临河而立,吹箫弄笛。洞箫幽咽低沉,曲笛婉转悠扬,此时再有那三五抽疯的所谓文人雅士咏诵着些"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类的无聊诗句,这就是被称做"春台明月"的景致了吧?

纠缠完这二十四桥顺河边继续往前走。北去这片园区河道纵横,汪塘密布,看那景区示意图上密密的列出了这景那景的名号,想要不走回头路看完所有景点怕是不容易的。约略经过了什么静香书屋,湖上梅林处,也都无太多印象了。走近一处相对开阔些的水塘处时听闻水声喧腾,看到对面高处冲下了一道白水,随着石壁折了几叠,跌入这汪塘中不见了。旁边介绍说,这就是所说的什么石壁流淙了。这"石壁流淙"既是眼前这景色的名目,同时也是这左近处建筑的总称,这里原是清代一徐姓大盐商的私家别墅,据记载,乾隆曾亲笔题名:"水竹居",并御笔一挥,题诗曰"柳堤系桂双,散步俗尘降。水色清依榻,竹声凉入窗。幽偏诚独擅,揽结喜无双。凭底静诸虑,试听石壁淙。"绕过池塘,就走入了掩映在竹林中的长廊中去了。长廊导引着人往高处走去,似乎是要去寻那水源出处。穿行其中,林木建筑遮挡,就觉得那水声时远时近,忽大忽小,慢慢地竟是不闻其声了,原来已是绕过那那道瀑布渐远离了,竟是未得其源。虽未见其源,但依我对现在人复建古迹的了解,这水源处怕又只能看到几台抽水机吧,断乎不能是源出自然的,不如不见啊!

往前,跨过新扬桥,远望了下立在水中的那什么锦泉花屿的牌坊,也是未得其妙。再行,到了唐罗城西门遗址处。先是看到了处大大的铜版的扬州唐罗城示意图躺在一面坡上,近前细察,可见此罗城于东西南三面皆设有三门,唯于北面仅设一门。一面城墙设有三座城门,可见这城池的规模之大,想想那北京城贵为帝都也只设了个九门提督啊。这古扬州城竟然是有13门之多!北面为什么竟然只有一门呢,我想,可能是北面蜀冈上是子城,那是官府所在地,老百姓大概是不能随意前往的吧,故而只设一门。现在参观的这个西门遗址是西面城墙上三个城门中最北端的一个。遗址处用透明玻璃罩住些个残砖夯土类的遗存,仔细分辨依稀可见当年情形。旁边又复建了段城墙和城门过道来增加人们身临其境的感受。

跨越名为醉月飞琼的城墙样建筑往前爬上了处隆起的高冈,那冈上弄了个水系微缩园,有跌落的飞瀑,有曲折环绕的沟渠,上面也有些桥梁样的建筑,仿佛看到了缩小的五亭桥,沟渠里的水是在流淌的,只不知这模拟的水系是现在的还是古时的水道。此处稍微高敞些,可以观望下四周景色。往北看有片较大的水面,再远就是园区外蜀冈上的大明寺观音山了。东南处的一片汪塘也相对大些,只是周边中间又布满了大小的岛屿,也就难以见到多少水面了。此处已近园区北门了,如若刚才游完了园中景致从此门出去再往大明寺观音山游玩倒是很便宜的。但我们来时只沿水边走,未旁出进入园区深处,好多景致是没到的,于是就折返回去寻觅那些错失的景点去了。

回路先是经过了几处屋舍,里边正在举办“东坡与扬州”为主题的廉政书画展。展出的作品或书或画,皆以东坡诗文和故事为题材。苏大文豪颠沛流离的一生曾十过扬州并于生涯晚期自请在此为太守主政半年,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与扬州的交集,也留下了不少相关诗文与故事。看那展出的诗文,国画,苏曾在此罢废劳民伤财的万花会,曾上书朝廷为民乞免积欠税负,为漕运船民请命,深得民心,颇有令誉。当然咱们的大文豪也不是只懂工作不懂生活的,主政此间,继其师欧阳修修平山堂之后尘,也修了个叫做什么谷林堂的所在,以供与文人骚客雅集唱和。此外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吃货,到黄州时弄出个东坡肉,到这里对咱们扬州的时令鲜蔬也是来者不拒的。他在赠弟子秦观的诗《扬州以土物寄少游》中说到:“鲜鲫经年袐醽醁,团脐紫蟹脂填腹。后春莼茁活如酥,先社姜芽肥胜肉。凫子累累何足道,点缀盘飱亦时欲。淮南风俗事瓶罂,方法相传竟留蓄。且同千里寄鹅毛,何用孜孜饫麋鹿。”你看这里鱼蟹鸭蛋姜芽还有什么莼茁,样子不老少吧,还晕素搭配的,是个大行家吧?当然这些个文人的小雅好是有些小腐败的,就没出现在廉政展书画家们的作品里。

对于作为国粹的书法与国画咱的鉴赏能力近乎为零,匆匆浏览了下作品就继续前进了。相连这些建筑的是条横跨过湖面的曲折长廊,在中间转折的地方有处亭子,叫做波光亭的。这亭子样子很是怪异,就着连廊转折处,两个亭顶并立着。照例这园中是逢亭必有名的,那亭柱上还都要再弄上几副联句,或述悠长历史,或描眼前美景。走得有些倦了,就在这水中的亭下休憩。喝了水,又啃食了个大大的苹果。顺便打量了下周围景致,那近岸处是片莲塘,莲叶已无盛夏时那“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活泼样子,已初显颓态,荷叶间还偶有些红花,青嫩的莲蓬倒还有不少。若能有那江南娇俏女子,小辑轻舟,采莲其间,倒是满好的景致。莲在中国古代的意象里一直是与清高廉洁联系在一块儿的,一取其谐音,二取其出淤泥而不染的意境。这廉政书画展办在此处倒是适得其所的。

走过这水中曲廊,又连接上了一组建筑,游园之前虽是已恶补了那么多的古建知识,但也还是不知这属于堂轩斋厅的哪种,看在咱眼里觉得都差不多,看来知识和能力真的是两码事呢!

又复从那似桥又似水门的醉月飞琼上跨过回到了罗城遗址附近,这次又远远地看到了对岸立在水边的水檞旁的一堵矮墙上书了蜀冈朝旭四字,那边又为二十四景之一,隔岸观火,无由亲近。此次沿遗址之东侧道路前进,走入了一处盆景园中。盆景园巧妙的以几堵断续的矮墙把盆景们分隔在了不同的区域,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景观。那些盆景高矮肥瘦不一,各呈异态,供奇献巧:有的扁平一团似薄雾,有的三五簇拥如云朵,有的茎干粗壮展苍劲,有的树身纤巧显秀丽,有的叶片繁密独木成林,有的枝条扶疏呼应唱和……近前细观旁边的文字介绍,这些盆景虽是树种材质不同,但都有些个颇有诗意的名目,都是经多年养护而成,有的树龄已达一二百年,历经了几代人的养护,有些个盆景还注明了于某年月在什么竞赛上获得了什么奖励,像证明其血统的纯正一样。看来真的是行行有道啊。远观这些是奇迹,近前却是能发现一些残酷的真相的,这些盆景均非天然成趣,皆为人工扭曲而成,绳捆索绑,出其畸态,令人发指。难怪清末龚自珍要作《病梅馆记》而为之哭泣。过了这些集中布置的盆景往前,道路两旁还参差地立有些个大小的盆景,直把人护送到一处名为扬派盆景博物馆的楼堂前,但那博物馆却是闭门谢客的,只得转回来绕过前行。

再次跨过新扬桥,在石壁流淙处折往东侧前进。这一路林木多了些,又看了这么长时间了,耳目有些倦怠,不愿再留连,就走得快了,过了那餐饮服务中心,恍惚觉得有个指示路标说是通往什么非遗文化园,与归路有些回头,就没去参观,直接走到了湖边了。沿湖边再前进点就又来到了五亭桥了。

过五亭桥前进不久看到水中有座小岛,其下往西伸出一道长堤,到了最西端,又建了座异形的亭台。这亭四方重檐,顶盖如常,面东开敞如门,其余三面则如三面墙上开了三个月亮门一样。听介绍说,这也是扬州又一地标性景点,还上了今年江苏的高考试卷呢!此处名为钓鱼台,也名吹台,亦为二十四景之一。此台奇妙处说是立于东边如门处,正西的那月亮门正框住了五亭桥,而面南的那个却把白塔收了进来,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框景的营建手法。

这亭的得名说与那乾隆又有关系,你看这满园的景点,这里那里的总能与这个那个的皇帝老子或者盐商巨商联系起来,真可谓是非富即贵啊!

这小岛名为小金山,也是用疏浚湖水时挖出的淤泥人工堆成的假山。从示意图上可以看到,瘦西湖的湖面主要由两竖一横三段湖水组成。南门大虹桥到此小金山处为一竖,湖水从此折而向西至熙春台为一横,二十四桥处湖水转了个直角,直至蜀冈下的鉴真广场前的那片开阔的水塘是那另一竖。这小金山就处在这第一个横竖转折处,与刚才去过的徐园隔水相望。我们是在返程时跨过玉版桥登临,得说是从山阴处上的山。沿往小丘上行的路往上去,过了处也不知是庵是庙的几间房舍就登顶了。这点高度,说已是园区最高点了。最高处立了座亭子,六柱重檐,前出上翘的檐角各含风铃一枚,迎风微吟,名为风亭。是否因处高得风而名之?看文字介绍却不是自己想当然的这样,原来亭名得自原楹柱上的一楹联“风月无边,到此胸怀何以;亭台依旧,羡他烟水全收”。上下联各取首字,名之为“风亭”。虽是至高点,但四周林木茂密没法远望也就不能一览园区总貌了。这扬州人是怎么了,人家杭州有个西湖,你没这么大的气魄,就弄个瘦西湖出来,隔江的兄弟有个金山,你又弄个小金山来,是不是有东施效颦的嫌疑啊?

沿山阳道路下至山脚近水处有座台榭,临水而建,朝东正对开阔湖面,堂内悬一“月观”大匾,堂内陈列了不少桌椅家具,倚着后墙是条红木条案,上边摆了些个花瓶盆景类的东西。案前是方桌,两旁放太师椅。堂前两侧还有些桌凳,都雕有精美的图案。说这里就是作为中国的月亮城的扬州的赏月的最佳处所——月观了。

沿湖边路前行到一处月亮门前,门前一对石狮子在歪头卖萌,顾盼挑逗,仿佛在说过来玩啊!可怜就只是这两步之遥,已立了不知多少个年头,彼此间半步也不能相近!

进入小小的院落就看到块石头陈设在中间,石头上还有些草木,说这是块什么钟乳石,宋朝时贡献花石纲遗落在此的。石头后就是座小小的殿堂名为关帝殿。进入小殿,正面墙上奉了张关羽的画像,武装长髯,执刀而立,威风凛然。画两旁照例是 “义感长春好指青山开画境;威闻武圣真凭赤胆薄云天” 的歌颂楹联。画前是条案,案下置桌椅,殿堂两侧也有椅几类摆设。虽名为殿,却是没有跪拜上供的地方,那拉开的架式是要会客吃饭的样子,但墙上的关老爷没有张罗,我也没敢落座。

中国广为人知的有文武二圣。文为孔子,武为关羽。二位之由人而神的过程我感觉还是略有不同的。孔丘的成圣可以说是官封御赐的,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关云长的成神却是自下而上私立的因素更多些。孔子创立的以“仁”和“礼”为理论核心的儒家学说中提倡的“王命天授”尊崇正统的观点对稳固统治阶级利益的作用是重大的,为其愚民,牧民找到了理论依据,是很符合统治阶级的口味的,故而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了个头后,历代皇帝老子是一个比着一个的对孔子封赏有加,咱们的孔子也就一步步封了圣,成了神,被奉在大成殿里尚飨了,连蒙元满清这样的游牧政权入主中原后也不能废弃了。关羽的成神却是要晚些的,一定应该是晚于《三国演义》的成书的,也就是说只能是近六七百年才走上神坛的吧。书中的关羽是否真有其人姑且待考,老百姓所佩服的一定是书中描绘的关羽形象。关羽精神的核心应该是维护小团体利益的“义”。处于底层挣扎的普通老百姓有时候是需要抱团取暖的。这个“义”字是能够将人凝结成团的,于是老百姓就神化这么一个虚构的完美人物以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只得到老百姓的认可还不够,要想活得长久,最少还得要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至少是要默许才行。咱关圣人身上还有“忠”“勇”两个字,这不错,忠是服从,勇是勇武,也是统治阶级需要的,于是在老百姓神化了他后,统治者就因势利导,物为我用,也用他鼓舞老百姓为自己卖命了,虽是没有大规模的封赐,但也没反对他武圣的地位。文圣人的地位是官方的,是较为正式的,要御封官拜,那庙堂就比较富丽堂皇,在各级学府,科考贡院处设立,称为文庙。而咱们民间的武圣殿就相对 简慢些,只要糊了个像就可成殿了,甚至有人直接弄了个尺把高的或木,或泥的雕像在家里就拜起来了。官办御赐的高大上,而亲民简慢的却是以数量众多取胜的,据说,海内外,有华人处皆奉关公,而拜的最多的还是那些江湖人士。

反身出来这关帝殿也就参观完了。这个院落虽小,但却是个套院设计,于殿前东西两侧的墙上各有一个小门去曲径通幽了。步入东侧小门就进入了名为“琴室”的另一所在。此院落为两进,一进临湖,面南敞间三楹,柱上挂楹联“一水回环杨柳外,画船来往藕花天”。二进敞厅与“关帝殿”相齐,中堂挂设色山水瘦西湖全景图,两旁墨书对联“借取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这联应该是小金山得名之因了。再往东边廊下开八角门,上嵌石额“静观”,过之则为“静观”小院。院中建有“木樨书屋”、“棋室”。再往东去便是已然见过的面东临水的“月观”了。

关帝殿往西去还有 “湖上草堂”、“绿荫馆”等建筑,其最远端为刚才所远望之吹台。身之未到,神魂已往,也算游过了吧!

人道这小金山是此园中构建景点最为密集之处,果然,你瞧,且不说那山上山后的亭台殿堂,只这东南西三面的山脚下就以关帝殿为中心往两边密布了这么多的建筑,说是将我们古代文人雅士们所看重的琴棋书画都涵盖其中了。其实这么多的景点,我这流水地走了一遭也就看了个热闹,对于各院落布局之独到,亭台楼阁构建之巧妙,内中陈设家具之名贵,悬挂字画之珍稀,实在是看不出什么门道的。

从正对关帝殿的一座红栏杆的小桥上通过,就又归到徐园中了。“听鹂馆”前又摸了摸那说有三吨一个的大锅,进馆中看到,这里也如关帝殿中样陈列了桌椅,堂内无其他游人,也没看到哪有管理者,就壮着胆子往那太师椅上坐了坐,毕竟这只是个死去的军阀的地盘,不是那神的殿堂,放肆一点、怠慢一点也没什么吧?感觉不是太好,实木的太硬,硌屁股,太师椅的靠背太直,一点都不符合人体流线,只适于正襟危坐,想来个葛优躺是不大能的。想想这也对,这是会客的地方,就得这么一副俨然的样子,不能有些许的松懈的,要想舒服怕得要到没外人的后室的那些个美人榻上去才行。

从徐园碑亭处的一个门洞出去,临南北向湖水处有座桥通向对岸,不知通往何处,怕遗失什么好的景致,于是过去一探曲直。这桥又够奇葩的,是架构在两座假山样的建筑上的一座木桥,平铺无拱。两座假山样的建筑就代行了桥墩之用。上下桥是要经过这假山上的如同阶道样的小路的。这边的假山上立了一亭,要过桥,是要先穿过这亭下的,那边的假山下却穿了一孔,水可流经其间,又如一圆形的桥洞。桥名为春波桥。过了桥看到个指示牌是说通往某一宾馆,只走了一点,就有工作人员告知,往前走就出了园区了。园区景点虽已游完了,但不知从这里能出到哪里去,就没敢往前去,只得原路返回了。

经长堤春柳原路返到南门出园,看看时间,游园已用了三个多小时了,这是真正的慢摇了,以前跟随旅行团队参观何曾如此逍遥?瘦西湖之可游,窃以为有三:一接山水之形盛,二参古建之精妙,三品文化之渊博。

瘦西湖因河为湖,为康乾以来历代人工精心营造,故可将自然之中众多奇特复制而聚为一园。园之建以水为脉络,两竖一横的湖面为主,其它旁出斜逸,分流无数 。水流们勾连着众多大小的汪塘,切割环绕出无数的沚,渚,汀,岸。于其上,匠人们复又为丘为冈,营建台阁,堆叠怪石,养护花木,勾连廊道,架构桥梁,交通纵横,从而呼应成园。故而,泛舟湖面,骋目远近,移步换形;缓步园中,目接耳闻,发幽探微;登高俯临,尽收高下,可见大观。再有那四时之变,日月交替,则园内景观或艳阳高照,禽鸟欢唱,或烟雨迷蒙,蓑衣垂钓,或素月分辉,花影徘徊,或星火点点,暗香浮动。于是乎,一园之游,尽得天下山水之形盛也。

中国古建名目繁多,制式有度,但于此一园中,一路走去,约略可阅尽诸态。此园中到底有多少的桥亭楼台建筑,不知有无好事者计点,我亦无从知晓,便只捡那知名的说去,怕是手脚并用也数不过来吧。咱先说那桥,桥从南门处的大虹桥说起,到这徐园处,一个转角小金山四周就有玉版、长春、春波三个有名号的桥,加上远些的五亭桥凑了幅四桥烟雨的诗意图画。再往前去,藕香桥,二十四桥,新扬桥,醉月飞琼,再加上沟汊,园林中的那些没名分的大小桥们,离凑够传说中的古扬州24桥,也不远了吧?这些桥们,造型各异,趣味迥然,既交通各处景致,又融身其间,再生姿色。它们因地制宜,或木,或石,或厚重雄壮,或纤巧秀丽,有的横跨两岸,如长虹卧波,有的曲折勾连,如龙蛇逶迤,有的单孔卓立,如满月出水,有的数孔并肩,如环璧陈列……它们或宾或主,给这园林画卷添上了更多的诗意。

有位网友是个有心人,编辑了个瘦西湖桥之最的文档,大家一块来学习下:

大虹桥:“文化味”最浓
  “扬州好,第一是虹桥。杨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红破一声萧,处处驻兰桡。”这一诗词里描写的就是大虹桥。大虹桥横跨瘦西湖上,位于瘦西湖公园南门之外,是西园曲水通向长堤春柳的大桥。这里原来是清代文人举行“红桥修禊”的所在地。
  五亭桥:最具艺术美
  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评价: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卢沟桥,最具艺术美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
  二十四桥:最具传说之桥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诗句,更增添了二十四桥的魅力。
  小虹桥:色彩最艳
  在瘦西湖的徐园与小金山之间,有一座桥梁不大,但色彩特别鲜艳的红色栏杆桥,这就是四桥烟雨中的小虹桥。
  春波桥:最小木桥
  一部《青青河边草》的电视剧,将瘦西湖里的一座小木桥传遍天下,这就是长春桥南侧的春波桥。

  玉版桥:最典型拱桥
  瘦西湖绕小金山往西,在小金山与长春岭之间形成了一狭长型水带,宛如碧绿的玉带一般。正是在这里,建有一座小巧玲珑的石拱桥,如绿色玉带上的一块白色玉版,玉版桥的名称大概由此而来。

咱们再来看看这园子里的亭们,这园子里的亭子也可以用不计其数来形容了吧,方的,圆的,木的,石的,单檐的,重檐的,临水独立的,高踞山顶的,并肩而立的,遥相呼应的,孤影自怜的,三五成群的, 真可谓是不一而足啊!要一一记住它们的名字实在是有些困难的。但一路走来那些较为著名特点较为鲜明的的还是能说几个出来的:  那南门进入后的“长堤春柳”方亭,徐园里有个什么碑亭,春波桥上一个桥亭,小金山上的风亭,吹台,五亭桥上的五亭,熙春台前后各有一组,万花园中的簪花亭,春流画舫附近还有那似吹台而只单檐的那什么亭,九曲廊中间两亭并立的曲波亭,还有更多望而未到,隐而未见的,想来也不少吧?这些亭的建造工匠们各逞其巧,既依据亭的建造法则,又大胆想象发挥,用精湛的建造艺术构建了这众多富有创意、造型奇特的亭,让它们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多数的亭们又附着着一个个名人一段段故事述说着岁月的沧桑。如此一来,倒让大多数人忽视了它们“亭即“停”也。”的休憩观景的作用了,而把它们作为故事,作为景致了。

 

至于其他楼台阁榭的古建筑,更得说是鳞次栉比了。只说到过的那方寸之地的徐园中就是一亭一榭一堂,小金山山上、山脚更是密密的爬满了什么月观,琴室,静观,关帝殿,湖上草堂,绿荫堂,观音堂、风亭等等,隔河相望还有四桥烟雨楼,凫庄虽未上去,远看也有不少不知是什么的建筑,熙春台,静香书屋,水竹居,廉政书院等处的建筑都是成组成串的,还有那隐在密林中,躲在幽僻处的更是多不胜数啊!不得不知说,这瘦西湖就是个中国古建大观园啊!咱中国古建筑繁多的名目。在古文中常能看到什么宫殿堂室,亭台楼阁,廊榭轩斋类的名目,他们的构造方法和样式各有不同,这些弄不好,也是很容易闹笑话的。那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又都大致是什么样的,咱们今天就来补习一下:

咱们可以先这样分下类,宫殿堂室是人神佛仙的居所,而亭台楼阁,廊榭轩斋类的家伙大多是园林中赏景居住的附属建筑。

宫、殿、堂、室其内涵随历史的变迁有些不同,但演变到现在,大致也已定型,也可再这么分类,宫殿较为高大上,是建在皇城,寺庙,道观中给帝王神仙佛们用,堂室归咱们凡夫俗子用。殿堂办公议事,宫室睡觉休憩。别管他谁用的,能不能这么简单的记着,殿堂是客厅,宫室是卧房?

堂与厅有相似之处,但厅通常在南北两侧设门,而堂只有正面设门,其余三面为墙或雕花阁。在观赏这些建筑时,可以看一看若房顶的大梁是方(扁)型的,则为厅,若是圆型的梁则为堂。

而园林中的这众多建筑,百科是这么表述的:

楼:是两重以上的屋,故有“重层曰楼”之说。楼的位置在明代大多位于厅堂之后,在园林中一般用作卧室、书房或用来观赏风景。楼的造型有多种多样,但园林中的造型是一层为厅堂式建筑,外部设有立柱,用以支撑上层建筑,并形成一种外廊。楼的二层设有窗。若楼与楼之间的二层相通,称之为“串楼”,楼内有廊相通,可绕行一圈的,称为“走马楼”等等。

阁:与楼近似,但较小巧。平面为方形或多边形,多为两层的建筑,四面开窗。一般用来藏书、观景,也用来供奉巨型佛像。“重屋为楼,四敞为阁”这是楼与阁的重要区分点。通常我们很难区分哪座建筑是楼,哪座建筑是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将楼与阁混为一谈,连楼阁一词也是混在一块使用的。但在古时楼与阁是有严格区分的:楼与阁的相同点是二者均为“重屋”,也就是说楼与阁都是两层或以上建筑。但阁四面皆有窗,且也设有门,四周还都设有挑出的平座,供人环阁漫步、观景。平座设有美人靠(一种类似凉椅式的坐椅),供人休息,凭栏观景。而楼只在一面或两面设窗,供人们凭窗观景之用。这有点类似今天的楼房,通常是南北屋,南北开窗。也有挑出平座的,但仅限于一面设有可走出室外凭栏观景的平座,有点类似现今楼房的阳台。

亭:体积小巧,造型别致,可建于园林的任何地方。亭即“停”也,其主要用途是供人休息、避雨。亭子的结构简单,其柱间可通透开辟,亦可柱身下设半墙。从亭的平面来看,可分为正多边形亭、长方形和近长方形亭、圆亭和近圆亭、组合式亭等等,从立体构形来说,又可分为单檐、重檐和三重檐等类型。

台:是高出周围景致的高而平的敞阔的用以观景聚会的地方,台上可以有楼阁类建筑,也可以没有。规模较大、较高者便叫坛。

廊:原是指房檐下的过道,后演变成多种形式有顶的过道,如:长廊、短廊、回廊、飞廊、半壁廊等。廊与道的区别大概是廊上方有盖吧?

榭:台上的木结构建筑叫榭,特点是只有楹柱花窗,没有墙壁。临水者叫水榭。

轩:轩是有窗槛的长廊或小室。

斋:一般是书房,或者读书的地方。

其他还有什么塔,舍,舫,馆等等名目,也都各有自己的内涵与建筑形制,咱也别都去探究了,毕竟贪多嚼不烂的。

说到瘦西湖浓郁的文化气息首先就涵孕在遍布园林中的这些亭台楼阁内外的题名,匾额,联句,跋文中。这些文字之美首在其书法造诣。那些高台楼阁的上下内外题写的匾额,对联,大多是名人警句,大家手笔。这瘦西湖景区既是个中国古建的博物馆,也是个中国文字的博览会。作为一个教书匠,发蒙识字是咱的本职工作,可进了这里,十成文字倒是有八成是不认识的,所以只得赶紧夹紧了尾巴做人说什么也不敢暴露自己教师的身份了。要是让人发现了,那可真的是有辱斯文了。可这也不能只怪我的没学问,要怪首先得要怪我大中华的文字实在是高深莫测,且不说那画符一样的什么甲骨文,蝌蚪样的金文,就是那些真草隶篆也还都又细分了这派那流的,那篆书还分什么大小,能“转”得人头晕,隶书要分秦汉,楷书有名的就有什么颜柳欧赵,那草书要狂起来,就只它自己能认识自己……其次要怪那些个不厚道的书法家,本来辨识那些字体就够让人头疼了,他们又偏偏要以写到别人不认识为乐事,为高明,说那是艺术。第三来说,就要怪这些题名联句的作者太有文化了,他们都又以引经用典为立意,骈赋对仗为形式,弄得诘诎聱牙,晦涩难懂,想根据意思蒙两句也不成。这么几下里一凑合,看到那些联名题名可就真的不敢开口了,总不能如小时候读文那样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用什么什么来代替吧,要真这样,怕读出来的联句也就只有那什么什么了。

瘦西湖的文化底蕴还体现在这些建筑的营建的历史传承上。瘦西湖的营造虽只是清以来近几百年的事,但扬州是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经历了两三千年通史性的繁华,唐杜牧,宋欧阳修,苏轼,清代扬州八怪等一大批名人雅士或仕或游或居,与此地多有交集,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的吟咏作品。而此园中建筑的营建多是盐商们为逢迎康乾二帝,附庸风雅而为。为投其所好,营建之时多附会那些名人雅士的诗文,精雕细琢,尽态极妍,以期传达出一些诗文的意境,把这些园林构建成了一首诗,一幅画,固化为中国园林建设的美学观念。走在园中,看那些文字介绍,就感觉好像每一处建筑都能与哪个名人扯上点这样那样的关系似的,为它们增添不少的厚重感,让人不由得神驰千百年以往。

归至四望亭路再东去,其尽头与汶河路相交处立着的就是四望亭了。此处建筑六边三檐,下以青砖垒砌,只东西两向的一面墙上开了小小的门洞,虽名为亭,但要依据亭子的结构法则“柱间可通透开辟,亦可柱身下设半墙”的要求 ,这建筑可不大像亭而类于阁,就不知那二三层处能否登临观览

,门是锁闭的,也无从考察。

亭前的石阶处休息了会,就过来位骑三轮车的中年妇女过来兜揽生意,说是可以用那三轮车拉着去各处观览扬州城的名胜之处的,听她说有什么他江爷爷的居住地,扬州八怪纪念馆,个园什么的。索价也只三五十元的样子,倒是不贵,但两个粗夯的汉子,坐那么个小三轮车,由一位妇女拉着招摇过市,恐怕也得算作一景了,且天色有些晚了,又走了一天了,游兴不再,便婉拒了她的美意,起身横过汶河路,走入了对面名为大东门街的较窄的道路上去了。越走越觉得眼熟,原来这条街就是上次来扬州参加半马时在此聚餐并晨跑吃汤包的地方。几年过去了,那阿庆嫂酒楼,道路两边的小铺,居民区里那些低矮古朴的院落,曲折幽长的小巷还都眉目依旧。跨过横在小秦淮河上的一座小桥,道路变得更窄了,这是进入彩衣街了。看看,又是小秦淮河!太没出息了吧!这是条步行街,两旁挨挤了无数的窄小门面,多为售卖吃食和旅游特产为业。时已薄暮,华灯初上,那些吃食商品们在灯光的辉映下,都闪烁着诱人的光泽。但以我的经验,凡面对外地旅游人的场所其商品是只好看而不好吃用的。两个爷们本就没有什么购物的欲望,街里走了会就趣味索然了,走入街边一家小饭店。斩了一斤咸水老鹅,烧了个看名字像是扬州特产的菜,端上来却像是咱们这烧杂拌的,里边是些个皮肚,鱼丸类的东西。炒了个丝瓜,又弄了份什么汤,两份米。两人都不好酒,只略对饮了两瓶啤酒。咸水老鹅遍及扬州大小食肆,只五六十元一斤,价廉物美,但又有点抄袭的嫌疑的,好在这次咱们个头是要比那南京的鸭子要大些的。餐后结帐也只一百三十多元,良心价了。

继续前行,也不知从东关街的哪条街道南折拐到了文昌路,顺文昌路西归,走了会就走到了那立在文昌路与汶河路交叉口中间的文昌阁前了。这阁下方上圆,底层为八角形,四面辟有拱门,与街道相通,但而今为保护这文物,那阁四周为花木封闭,做了十字路口的环岛了。那阁外展的檐却是环做了圆形。三层重檐向上逐层收缩作伞状,攒尖后以宝瓶收顶,顶部为椭球。到处灯火辉煌了,阁上环那圆形的阁檐装饰了一圈圈蓝莹莹的霓虹灯,一圈圈的缩小上去,缩了五圈,到宝瓶尖顶处缀了盏红色的灯,如红宝石样的闪烁着,让人觉得那阁就如同重叠了晚清哪位大人的几副顶戴样。阁的第二三两层为圆锥台形,环周皆窗。仔细品味这阁却也是不太符合阁的营建法则的。此阁为明清时扬州文庙中的建筑,说是建筑在原来汶河上一座桥上的,今汶河已填没,说这汶河路下就是原来那汶河的河道,那桥已在地下了,只留下这阁立在这里。因此推测来说,原来文昌阁底层应该没有墙垣,因为它是建在桥上的。

顺文昌路继续西归,行至汶河路小学左近在街道旁看到几株古树,粗可两人合抱,听一位行路的老人说,有好几百年了,应该是明清时期的树了吧。几百年的时间,这扬州城里人类创造的东西多已灰飞烟灭或深埋进泥沙,被岁月无情带走,而造物主留下草木们却能够生生不息,继续着自己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城市的年轮,人之与自然相比实在是渺小的,有位什么科学家做过演化推测,说是人类如果完全灭绝了,那么人类文明几千年来创造的一切物质形态将在三到五百年里倾颓湮灭殆尽,包括那些看起来坚不可摧的钢筋混凝土或金属制品,大自然将抹去它们的一切痕迹。归至宾馆就寝。

7日晨4时40分出发去跑步。文昌路东去一点转淮海路北去,接瘦西湖路继续北去至长春路西折,目的地设的是宋夹城体育公园,到了门口也只是三公里多点的路吧。 天还没亮,公园的门是关闭的不能入内。借着手机的微光看那文字介绍,大概得六点才能开放。转而导航去往大明寺。沿长春路继续西去北上,一路行去应该都是贴着瘦西湖景区外的北边和东边围墙走的吧,先跨过了那四桥烟雨的四桥之一的长春桥,北上的过程中还到景区的东大门了两眼,若从此入内往前正对的就是昨天到过的石壁流淙处了。长春路的尽头是一个“Y”形的分叉,接上去就是平山堂东路了。看到个指示好像说唐子城是这附近的,于是舍弃了那大明寺,去寻访那唐城遗址。沿Y的右手走去跨过了条河就到了汉唐文化景区,再左折就进入唐城遗址风景区了。天色微明,可以约略看到周围景色了,最低洼处是片似塘又似河的水面,名为保障河,是沟通昨天游过的瘦西湖的水面的,那瘦西湖其实就是这保障河的一段吧。

水面近处有亭台,远水处有小广场样的空地,小广场边立有一人物塑像,叫做崔致远的。马致远是听说过的,这崔致远却是不认识的,看文字介绍,原来是个新罗人,在唐时到咱们大中华来求学工作过,中过举,做过官,仕途中与咱们这扬州是有过交集的,后来归国成了他们新罗的“海龟”,镀了层金,回去成了他们的“文宗”级别的人物了。现在立在这里说是要见证中韩还是中朝的传统友谊的。往北看去,东西向横着条高岗,也就有个一二十米高的样子吧,说那就是大扬州的制高点蜀冈了。那唐城遗址的子城就雄踞其上。子城为官衙所在,屯兵之处,居其中的大人官员们,居高临下,把控着罗城中的子民们。

正对小广场上扬了几十级台阶,通往高冈之上,沿阶上行就到了复建的子城的南门天兴门口了。两座前出的阙楼间夹出个方形的门洞来,红色木门,上面密密地排了无数的铜钉门也是紧闭不开的。

沿城墙西去,看到在与子城西墙一路之隔的地方立着组黄色的建筑群落。沿中间道路前进好像是走入了处民居中了。顺道路往西南方向而去,好像是把那组黄色建筑环了半圈。路好像是往下去的,穿过条沟谷竟然接上了那瘦西湖北端的平山堂路了。

从地图上看,这蜀冈东西而卧,于此处被这沟谷分而为二,沟西耸起的一峰为中峰,上面建有大明寺,东边高起的一峰,为观音山,刚才环绕半圈的那些黄色建筑就是那观音山上的殿堂建筑。这沟谷里因着一条流水修筑了曲折的栈道,拦蓄了道瀑布,还又点缀了不少的假山亭台。这便是名为双峰云栈的景点了。沿栈道上行,先是到了座亭子,名为环绿阁。这亭子立在沟谷低处,两峰上树木葱茏,一片苍翠,环绿之名倒是符实的,但名之为阁却是让人费解的。站在亭里举目上望,可见瀑布一道,水量不小,跌落中流水为石壁上突起所剖析,聚散不定,飞珠溅玉,轰然有声。瀑布长不及宽,似有黄果树瀑布之神韵。瀑布上方又横着一座长方形的亭子,四柱三间,居中一间上悬双峰云栈四字。瀑布之水貌似从那亭下涌出。沿着横过水面的石栈道再行,就上到那亭子所在的平台上了。看那亭子的题名是叫个听泉楼。听泉姑可将这瀑布流水听为泉咽,但又指亭为楼,这可彻底颠覆了我昨日学习的古建命名法则了。

立在这亭里往下看,见那跌落的流水被两岸堆砌的假山们扭打着约束着呻吟着曲折地向下跑去,钻过一道桥,跑到那瘦西湖最北端的池塘里去就看不见了;往水的来路看,就只看到被拦蓄的一池水面了。

知道那西边山峰上是大明寺,就从这亭西边的山坡往上爬,想看看能不能到达那里。也没路,挤过一片林木后,豁然出现一片平地,近前去看,却是处革命烈士陵园,正在整修,没有开放。这陵园再往西去便是那大明寺的地界了,但各自成园,互不想通的,无法穿越过去参观,遂原路下行又站到了平山堂路上去了。烈士陵园大门西边一点,一条窄些的道路向这中峰斜插上去,顺路而行就来到大明寺门前。此处十几年前曾到访,已无太多印象,想故地重游,但闭门旅客,只得无功而返。顺平山堂东归至观音山处。观音山是处山寺,寺内建筑缘山势而建,至其顶就是刚才看到的那些黄色外墙的殿堂。听说里边奉的是各位菩萨们,以观音菩萨为主。寺门朝向东边,前边就是那保障河的水面。不用说还是闭着门的。

沿紧贴河边的栈道前行,就又到了唐城下的那个小广场处了。又上到城门处,还是关着的,沿城墙向东走,没到头道路就被杂草灌木湮灭了,不能前行,只能原路而返,下台阶,过崔致远,就又回到景区门口了。沿景区门口道路往东去,道路右边就是那条保障河,河到这里变宽了就叫做保障湖了。湖中有人在游泳,湖的南岸就是那宋夹城了。湖水伴着道路到了处十字路口,然后湖水兵分两路,一路向南继续去环绕那宋夹城做他的护城河去了,一路钻过道桥继续东去变名做邗沟,曲折通往运河去了。十字路口往北一点有处景点叫做扬州汉陵苑,也在蜀冈之上。看那立在冈下的文字介绍,这苑内主要展示汉武帝之子--第一代广陵王刘胥夫妇的合葬墓,是迄今为止全国同类墓葬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保存最完整的“黄肠题凑”式木椁墓葬,其棺椁面积比湖南马王堆汉墓大18倍。墓葬1979年发掘于高邮市高邮湖西新区神居山,1992年迁移到这里建成了这个博物馆。建在半坡上的大门也是关着的。

一早上,在这蜀冈上下打转,从西往东数,大明寺,观音山,唐城,汉陵苑都是到了门口打卡,里面的精彩一无所见!

折回来,越过那横在邗沟上的一座桥,贴着保障湖南去做护城河的水面一侧有条栈道,顺着它前进就是隔河与那宋夹城平行而行了。保障湖应该是扬州游泳爱好者进行自然水域野泳之处,走过一片小树木处,男男女女几十号人,在那更衣下水,上岸换衣。沿着栈道直行了六七百米的样子,有座红色的桥横过护城河,于是右折跨越护城河就来到了复建的宋夹城的东门了。

考古研究明示,宋时扬州有"一地三城"之说,分别为宋大城、宋夹城、宝佑城。昨日观览的即为宋大城西门遗址。大城功能约略等同于唐罗城,是民居。在蜀冈上唐子城范围内宋时筑有宝祐城,作用等同于唐子城,为屯兵之处。宋大城规模不及唐罗城,宝祐城和大城并不像唐罗城和子城一样连接在一处,中间又筑了座御敌堡垒,因处两城间,名为夹城。千百年的岁月和人类争斗已将这城消灭,现在人们根据考古发掘遗迹,复建了它的四个城门,一个角楼,又约略勾画出了古城的轮廓。已是和平盛世,无须高墙壁垒来防御了,就是需要,城怕也防不了现代战争的进攻了,所以这儿被改做 了体育休闲公园了。环绕城一周在城墙和护城河间设置了骑行和跑步的跑道供人们锻炼。近护城河的低洼处就兴建为湿地公园。城内设置了篮球,乒乓球等场地设施。城内城外高树参天,花木旺盛,徜徉其间,其乐何如?沿跑步线路,逆时针绕行夹城,四门都至,东西二门复建了瓮城,南北二门只复建了城门,稍作盘恒就离开了。跑到南门处跨过护城河上的桥就到了公园的南大门处了,就是早上吃闭门羹的地方。

沿原路跑回宾馆,洗漱后往餐厅早餐。自助,中西合璧,吃食花样繁多,看着都不错,都想尝尝,可惜肚子的容量有限,未及品尝三分之一,就只能望洋兴叹了。

餐后退房往邗江区公干,10点多公干毕,就近乘坐镇扬城际公交车往镇江而去。公交线路与来时城际班车相仿,但公交却是要中途停站的,因而慢了些,走了近两小时,11时左右就过了江,完成了瓜州到京口的跨越。车上润扬大桥后,人在了高处,可远望前途,见有青山一片来迎,不由得又想起看到的镇江人奚落扬州的那句诗“青山也厌扬州俗,多少峰峦不过江。”真的是呢,前后两望,一江之隔,扬州那面是一马平川的,这镇江却是峰峦连绵。这应该是大自然的杰作,河道的定型应该是经过千百年的尝试选择的,有山的地方不容穿越,它就往平川处迂回,到了山区的边缘,它便可穿越下行而去了,分隔了平原与山区,却让人家扬州人得了个人缘不好的恶名。这也让扬州人很是失落,只能把那土岭样的蜀冈当做山了,堆砌个大土堆叫个小金山。

下了桥未及深入城市,于金山公园处下了车。昨天游了小金山,今天再到这真正的金山上去会会法海禅师去。

金山位于镇江市区西北,高四十四米,周五百二十米,距市中心三公里。古代金山是屹立于长江中流的一个岛屿,"万川东注,一岛中立",与瓜洲、西津渡成犄角之势,为南北来往要道,久以"卒然天立镇中流,雄跨东南二百州"而闻名,被称为"江心一朵芙蓉"。直至清代道光年间,才开始与南岸陆地相连,于是"骑驴上金山"曾盛行一时。金山形胜天然,风景幽绝,自古为我国优美游览胜地之一。人家说的这金山如此有内涵,咱们普通老百姓是不大能懂的,这个地方广为人知却得力于在咱们老百姓中广为流传的一个民间故事《白蛇传》中的水漫金山。说是那法海和尚识得那白娘子是个千年蛇妖,为解许仙之难,将许仙藏于这金山寺中,惹得青白二蛇带着虾兵蟹将一众水族兄弟来兴师问罪,差点儿将这金山寺淹没了。法海本为唐代高僧,在此初创事业,修建了金山寺,从而使此处得名为金山。不想却是被咱们民间的高手们强行穿越到宋代去,做了棒打鸳鸯,多管闲事的代表了,而成了无情可憎的负面形象,可怜一代高僧,生生被咱们给玩坏了。

办理票务入门直行二三百米就到了座门朝西的山寺前了。名为江天禅寺,这其实就是那咱们熟知的金山寺,叫这名是清朝的事了,这寺院建于东晋,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原名泽心寺,亦称龙游寺。清康熙帝于1684年秋登临金山,因观其上接苍冥,下连洪流,江天一色,故赐名"江天寺"并沿袭至今。

金山风景区以这个小小的金山为中心构建殿宇厅堂,亭台楼阁。建筑们密密麻麻地随山势盘旋上升,中间几乎毫无间隔,很多殿堂直接就连接在了一起,把整个小山包了个严严实实,故此处以"金山寺裹山,见寺,见塔,不见山"的风貌而蜚声海内外。这里真个是寸土寸金了,我想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吧,江苏省做为全国唯一一个只有平原的省份,山实在都得算是稀罕物了,全省境内只这一缕那一团的有些个小丘陵样的小山,各地就都宝贝的不得了。几百米海拔的花果山,紫金山就说是全省最高最大的山了,实在是不如其他省份那样随便就能拉出来三五个名山大川给你看看。整个金山风景区计有30余处景点和古迹,而每一处都有一段动人的神话和传说。如白娘子水漫金山寺,梁红玉击鼓抗金兵,岳飞金山寺详梦等等,令人回味无穷。

这么小的地方被江天禅寺一家就占去了大半,西北两坡几乎都是寺院建筑。从下往上走,进入山门是天王殿,这是一座单檐歇山的宫殿式建筑,当中供着那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的弥勒佛,两侧照例是张牙舞爪的四大天王,亦称四大金刚。这都是有规模的寺院的常例设置。

天王殿后是重檐歇山巍峨壮观的大雄宝殿。大殿供奉的是横三世佛,正中是释迦牟尼佛、两侧为药师佛和阿弥陀佛。三尊金身佛像,分别主持着中间婆娑世界,东方净琉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劝人向善,度人苦厄。西壁是十八罗汉,左右阁楼上坐着56天尊。3尊大佛的背面塑有海岛。海岛的上下四周,分布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善财童子参拜53位菩萨的塑像。

从大殿后侧登山进入夕照阁,阁内保存着7 块乾隆御碑,由夕照阁上行至观音阁,内有四宝室,陈列着金山的镇山四宝--周鼎、诸葛铜鼓 、东坡玉带和明文徵明绘金山图。并不知这些东西的珍贵,只匆匆而过,也没留下什么印象。

观音阁南与妙高台、楞伽台,北与慈寿塔法海洞椽接栋连,碧映丹辉。由楞伽台循级北登,可至金山的顶峰留云亭,亭内有康熙帝御笔"江天一览"石碑,故此亭亦称江天一览亭。碑上的四字看起来有点怪怪的,那前三个字看着风格相近,很是流畅,而最后的览字好像是另外一个人补写上去的。既然号称可江天一览,咱也就来体会下呗。亭前平台,往东南处都有树木遮蔽看不到什么,幸好那西北两向,除了那塔身比此处高些,其他倒还是能远望一下的。向西看去,就只能看到凌空飞架的润扬大桥,被无数的钢缆拎着悬在半空。往北看去,山下是片汪塘绿地,江面早已远离了金山,要在几百米开外了。透过绿地上那些树木,隐约可见些航船在水面上忙碌。水远在了几百米外,天被人类的建筑和尘埃遮挡,再也没有了一望无际的壮观,江天一览?没得有的事了!

留云亭西北,有纪念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七峰亭,在此亭之北的金鳌山下有一个古仙人洞,这是道教的遗迹。

由观音阁往北,可登慈寿塔,此塔初建于齐梁,距今已1400余年。金山过去曾有双塔,已废,现存此塔系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重建。塔身为木结构,七级,有梯可上下,每层均围以走廊和护栏。若能登塔,应该视野会更好些吧,也许能约略得些江天一览的感觉吧,可惜又是闭门谢客的。

慈寿塔往北至法海洞,这里是金山寺开山祖师裴头陀--法海禅师的苦修之处,洞中供有法海塑像。此法海非彼法海也。在法海洞北、玉带桥旁有一白龙洞,根据神话传说,洞中塑有白娘娘和小青的石像。

沿白龙洞向右上行不远至朝阳洞,此洞又名日照岩。洞顶的悬岩上镌有"日照岩"三字。说是每当日出之际,这一带石壁迎着朝阳金光四射,水天尽赤,蔚为奇观,是金山观日出的最佳去处。岩壁上所刻"朝阳洞"三个大字系明代滕谧所书。

听说金山寺西500 米处有中泠泉,被唐代陆羽评为天下第一,石栏的南壁上刻着清末状元、镇江知府王仁堪写的"天下第一泉"五字。看看人家镇江,出手就是拔得了头筹,实在是可喜可贺之事。

地方实在是太小了,加之十几年前参加培训时已到过这里,也就没什么游兴了,虽是有好多这样那样的精彩没亲见,也就下行出寺院了。出了门 ,又到寺院西边正对大门的一片大广场处站了站。这里显然是新扩建的。广场南侧建有巨大的钟,北侧建有巨型的藏传佛教的转经筒,这些看来不是为出家人做法事而设,倒更像是为招徕游人而为。

值正午时分,天气是有些热的,本来景点就小,可观之处不多 ,加上也没心情去细细品鉴,只一个小时左右,这金山之游就结束了,较于昨日的瘦西湖“慢摇”,这金山之游得称为“快闪”了。

登公交继续往市里前进,于市中心处下了车。时已过午,需要得弄些饱肚的东西来安慰下肠胃了。

镇江美食有“三鱼、三怪”之称。“三鱼”即“长江三鲜”鲥鱼、刀鱼、河豚;“三怪”则为肴肉、香醋、锅盖面,以“镇江三怪”最为出名,有俗语曰“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汤里面煮锅盖”。什么刀鱼河豚那些高大上的美食肯定不是给咱们老百姓准备的,这锅盖面看起来比较亲民些,不妨前往一试。用地图搜索周边美食,指示附近有家什么锅盖面是个网红店。店铺所在街区正在进行楼房外观立面的整改,到处立了无数的脚手架,有些地方还进行了封闭施工,于是被那导航牵引着转了好几个圈子才得以到达。小小的门脸,小小的店铺,虽已略晚于饭时,里边人还是不少,好在不需排队候座。点了两碗面又在老板推荐下每人加了份肴肉。只略候,面与肉就被端了上来了。面盛在黑色的大碗里,别管里边的内容多少,至少这么大的碗就给人不少安慰,让人觉得先饱了一半。面条微微泛些黄色,应该是面粉的正色,不似其他那些拉面啦什么的白的让人生疑。上面点缀些香菜,蒜苗类的青色,也算做到秀色可餐了。捞起几根面条送到嘴里,韧劲不错。有没有嚼头,是我这粗人评判食物的唯一标准了吧,其他味道也是说不出什么优劣了。这面与普通的面条据我看来也是没得什么多大差别的啊!因何得名为锅盖面,虽是离得厨房并不远也没好意思去看看怎么就能汤里面煮锅盖的。那肴肉是放在一个小黑碟子里隆重出场的,切成了手指厚半拃长的长方形条子。这食品就类于我们那的皮冻的,只我们那做皮冻时是只用肉皮的,它这应该是用肉皮和瘦肉和在一块儿煮熬而后冷却成型再切成条状的。熬煮时大概放了什么香料了吧,改变了肉皮熬煮时胶原蛋白的那种苍白色而变成为黄水晶样的色泽了。里边再嵌着成块的瘦肉,让人看了是有些垂涎的。用筷子挑起来,弹性十足,颤微微的,却是折而不断的。放入口中品尝,那胶原凝成的晶体有种入口即化的感觉,而那混杂其间的瘦肉却还是很嚼头,又一次满足了我对美食的唯一要求。桌上还摆着小瓶的香醋,倒了点到面条里,酸爽的也够味。这还真不赖,一顿小吃,每人不过付出了20元有余,镇江“三怪”尝全了!

餐后穿行地下商业街往八佰伴商业大楼,那商业街似乎是建在道路之下的吧,觉得极长的样子,走了好久,冒出来就是那商业大楼了。都市的繁华处处相仿,只略走了会,就索然而去了。下楼,于楼前公交站台再登公交车往高铁站,候车返程,归行甚速,天只薄暮,便回到了我大徐州。娘仨到高铁站接返回家。

镇江古称京口,西周时属宜的封地,"宜"是吴和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春秋时京口时属朱方邑,后朱方改谷阳。至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会稽,途经京岘山见有王者气,命三千赭衣徒凿断龙脉,以败王气,故改命丹徒县。京岘山西北有雄伟的北固山,那个时代它的后峰伸入江中,北固山的后峰、中峰、前峰起伏连绵,前峰环抱着开阔高平地块,古人把前峰一带称之为京,取义为《尔雅》的"丘绝高曰京",口指北固山下的江口。东汉末年,孙权称霸江东,于公元209年将苏州的根据地迁至京口,在北固山前峰筑铁瓮城,号称"京"通称京口。晋时置晋陵郡,南朝宋置南徐州,隋置润州,(故镇江有时也称为“润”,润扬大桥名即因此)宋升润州为镇江府,并一直沿用至今。民国时期为江苏省省会。

扬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2015年是建城2500年,古代有时作杨州(按:汉碑中杨字皆从“木”,从“手”系后人所改,王念孙有详细考证),相当于现在的“省”。据唐代杜佑《通典》所载,在古扬州地域内,唐代设有三十九个郡府,一百九十六个县。这个扬州虽然包容了隋后的扬州(今扬州),但和隋后那个繁华的扬州城(今扬州)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现在的扬州地区,春秋时称“”(邗国为周代的方国之一,后被吴所灭,建吴都),秦、汉时称“广陵”、“江都”等,东晋、南朝置“南兖州”,周时称“吴州”。汉武帝时,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扬州刺史部,东汉时治所在历阳(今安徽和县),末年治所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三国时魏、吴各置扬州,魏的治所在寿春,吴的治所在建业(今江苏南京市)。西晋灭吴后,治所仍在建邺(曾改名建业,后又改名建康,今南京)。隋开皇九年改吴州为扬州,但总管府仍设在丹阳(今南京)。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将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从此广陵才享有扬州的专名。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10道,扬州属淮南道。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扬州为广陵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广陵郡复改扬州。

唐末,江淮大乱。昭宗天复二年(902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在扬州受封吴王。天祐十六年(919年),杨渭(隆演,杨行密次子)正式建吴国,以江都为国都,改扬州为江都府,改元武义。吴天祚三年(937年),南唐灭吴,以金陵(今南京市)为国都,以扬州为东都。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年),后周改江都府仍为扬州。

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分全国为十道,扬州属淮南道。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又分全国为15路,扬州属淮南路。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扬州属淮南东路。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后,江都县析出广陵县,扬州增领广陵、泰兴2县。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置扬州大都督府。次年,改大都督府为扬州路总管府,领高邮府和真州滁州通州泰州崇明(今上海市崇明县)5州,并直领江都、泰兴2县。

元惠宗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军占领扬州,改扬州路为淮南翼元帅府,寻改淮海府,属江南行中书省。二十一年,淮海府改维扬府。二十六年,改称扬州府。扬州府领高邮州、通州、泰州3州及江都、泰兴、仪真、如皋、海门、宝应、兴化、六合、崇明9县。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罢除江南行中书省,设置京师(后改南京),扬州府属之。二十三年,分六合属应天府,崇明属苏州府,扬州府领3州7县,并直辖江都、仪真、泰兴县,高邮州领宝应、兴化县,泰州领如皋县,通州领海门县。

明弘光元年四月(清顺治二年,1645年(乙酉年)),南明弘光朝兵部尚书史可法督率扬州军民抗御清军围攻的守卫战失败以后,清军对扬州城内的人民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史称此事件为“扬州十日”,此劫扬州死难八十万人。

1645年,清政府设立江南省,扬州府属之。

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正式分为江苏、安徽二省,扬州府属江苏省 。

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军攻占扬州,曾改扬州府为扬州郡,改甘泉县为甘泉天县,历时8个多月。清末,扬州府领高邮州、泰州和江都、甘泉、天长(滁州)、仪征、兴化、宝应、东台县,俗称“扬八属”。

宣统三年九月十七日(1911年11月7日),扬州光复。二十日,扬州军政分府宣布成立,隶属镇江都督管辖。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扬州府,并甘泉入江都县,原扬州府所属各县直隶江苏省。民国3年6月,江苏省分为5道,江都县属淮扬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