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巴谷:纳西东巴文化的浓缩
东巴谷是位于丽江玉龙雪山脚下的一个自然生态大峡谷,为远古造山运动时期撕裂的一个断裂谷。东巴谷是一个独具民族风情,人文与自然,山水与佳人和谐相处的地方。
东巴谷纳西语叫“裸美落”,汉语是好大一个谷的意思。
东巴谷入口的自然神柱,神柱人面蛇身,纳西人崇拜蛇的生存能力和青蛙的繁殖能力,并把两者奉为“自然之神”。
东巴广场是纳西人歌舞联欢,祭拜自然神的地方。
东巴神院是一个传统的“三坊一照壁”纳西族庭院,纳西人信奉东巴教,而东巴的象形文字是至今仍在应用的文字。现在丽江的小学生除了教汉语外还在教东巴文。从古至今,世界上以成千上万卷图画象形文字记录一个民族千百年辉煌文化的,恐怕只有纳西族的“东巴经”了。
神院的照壁上供奉的是纳西族的神物-青蛙。青蛙头朝下死了,一支神箭左右穿心而过。这幅图,很有意义:青蛙是腹部朝天仰死在地的,它的头部是南方,尾部是北方,箭尾是东,箭头则是西,这是方位。再看青蛙头部的三滴血,红的是火,尾部的三滴液,蓝色是水,箭尾是木做的,箭头是铁做的,青蛙腹部,则藏有土,这些,连起来,正是东巴的铁、木、水、火、土“五行”,相当于汉文化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东巴经认为,没有铁木水火土,便没有世界的一切 。
傈僳族的小伙在表演上刀山,在锋利的柴刀上攀爬自如确实需要些功夫,没学过物理的傈僳人却巧妙的利用了力学原理,佩服。
下火海也是傈僳人的绝活,这些木材就是用来生火的。用脚踩过烧红的犁头也确实不可思议。
这是普米族人家,普米族以氏族和宗支聚族而居,留存着远古血缘部落、群落的特征,村落多依山傍水,分布于背风、向阳的缓坡地带,大村四、五十户,小村十来户,各自单门独户,自成一个宽敞、方正的四合院。
普米人的“醅酒”, 据说醅酒流行于盛唐时期工艺已在中原失传,普米人挖掘传统生产醅酒的方法,如今所产醅酒,备受游客的喜爱。
普米族是个农耕为主的民族,每家每户都有石磨,可以保障自给自足。由于普米族的勤劳能干、持家有方,在丽江的所有少数民族中,他们是自古以来日子过得最富足、家庭最和睦的山地民族之一。
摩梭人的小院,摩梭族是至今仍保留着母系氏族特性的少数民族,摩梭的走婚习俗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前往探秘。
楼上的摩梭姑娘在微笑着眺望来往的游人,希望能找到意中人。摩梭姑娘这种只追求爱情不贪恋对方钱财的观念还是值得那些大龄剩女们借鉴的。
他留人也是个有奇异民俗风情的民族,他留姑娘小伙“躺在床上谈恋爱”的习俗同摩梭人的走婚一样令人称奇。他留姑娘成年后父母会单独给她盖一间小房子叫“青春棚”,姑娘找到心仪的小伙便留在屋中 ,两个人睡在一起谈恋爱。 据说他留姑娘要睡过很多男人才能找到真正的丈夫。
匠人街是东巴谷的商业街,街上汇集了能代表各民族传统手工业的作坊,每一个店面就是一间小型手工作坊,有摩梭织女、白族银匠、纳西皮具、他留米酒、普米猪膘肉、彝人披毡等等。
“东巴”纳西语意为“祭司”,以父子传承或师徒相传。他们是宗教活动的组织者、主持者,又由于他们掌握东巴文,能写经、诵经,能舞蹈、绘画、雕塑,懂得天文、地理、历法,所以成为纳西族古文化的重要传承者。
纳西族女人勤劳贤惠,不仅下地耕田,回家还要操持家务,而男人只在家里闲坐读书,弹琴绘画,纳西族女人很辛苦也很有地位,家里来了客人女人陪客,男人在旁边看着,无所事事的纳西男人倒是促进了东巴文化艺术的发展,东巴雕刻,绘画,银器制作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纳西人的东巴纸制作工具,东巴纸是纳西祭司用来记录东巴经和绘制东巴画的一种专用纸,是一种十分珍稀的少数民族手工纸。这种纸张,厚实、耐磨、防虫蛀、较光滑、呈象牙色,放置千年而不腐,这也是东巴文化得以流传的原因吧。
东巴谷中的裸美湖,湖不大湖水却很清澈。
由于纳西人除信奉东巴教外也信奉藏传佛教,纳西人也常用玛尼堆来祛邪祈福。
又一处玛尼堆,藏传佛教在纳西人中的影响不可小觑,这也是达赖喇嘛出境这么多年仍在西南地区有巨大影响的原因了。
白塔河经幡带有浓厚的藏传佛教气息,纳西人也用它祈求平安。
东巴谷两岸的山脉植被繁茂,东巴谷不失为一幽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