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州文化网刊 | 袁营村兴龙池仙人桥碑
枣村袁营兴龙池仙人桥碑
滑县境内历史上关帝庙众多,被县志所记载的却寥寥无几,这些遍布村野的关帝庙,不乏有规模、影响较大者。今年春,笔者与王君圣选、付君新锋共同走访老城北五里枣村乡袁营村的关帝庙,于庙中发现一通不同寻常的古碑,名为“创建兴龙池仙人桥碑记”,经笔者抄录点校,碑文如下:
【碑文】
创建兴龙池仙人桥碑记
□□明正直之神,莫不造福于人。然恩泽之□被者,□□过于□□帝君者乎。帝君立功当时,垂休绵代,固称普天率土,莫不尊亲者也。
吾滑邑北去城五里袁家营,亦有关帝君庙焉,邑人沐其德,于庙之前创建兴龙池、仙人桥,不荀日而告成。耆老许可进等,请余言以为记。余不敏,疏于学,殊不能文也,亦不敢辞也。
谨按:帝君,汉人也。于君臣兄弟之间,精忠□乎日月,英武迅乎风雷。历唐宋迄明,威灵显灼,叠膺褒封,帝君之功德大矣!帝君之造福于滑,尤昭昭在人耳目间,种种洪恩,不可枚举,谨举其一二事而言之。忆庚辰、辛巳岁,连遇饥荒,盗贼□起,四境被其荼毒,惟此一方,获神默佑,安然无恙。癸未岁,雨泽愆期,山川涤涤,署县事司李南公,祈祷诸神,久之不雨,后祷于帝君之前,立降甘霖,四野霑足。是岁瘟疫盛行,染之者即毙,本境耆老,每于梦寐间,闻帝君谕之曰:尔等恃予,不罹此灾危。帝君恩泽,可谓沦肌洽髓矣,邑人思图报之无由,此池与桥之所由作也,或捐资财,或输物料,或□齐力,旬日之间,耀然壮观。帝君之造福生灵,诚不以如是而止,邑人之报答高厚,宁如是而止耶?勒之于石,以志不朽。是为记。
文林郎知滑县事陈启泰捐俸银伍两
县丞赵攀龙 主薄周人龙 典史朱廷俊
赐进士第兵部车驾司郎中邑人阎禧
南京鸿胪司序班邑人魏上乘
生员□□□书
时 顺治七年岁次壬寅季春朔日 谷旦
【简析】
此碑记述了清顺治七年(1650)袁营村关帝庙创建兴龙池、仙人桥之事。兴龙池、仙人桥原为庙中附属建筑,位于大殿正南,仙人桥架于池上,犹如文庙前之“泮池”、“泮桥”,今池、桥均已不存。
此碑虽为清碑,但却记载了明朝末年滑县境内灾荒频繁以及流寇四起的惨状。如“忆庚辰、辛巳岁,连遇饥荒,盗贼□起,四境被其荼毒,惟此一方,获神默佑,安然无恙。”
庚辰、辛巳即明崇祯十三(1640)、十四年(1641),当时滑县境内饥荒十分严重,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情况,灾民被迫成为强盗,流窜各地。清郭景泰撰《流寇纪事》记载:“崇祯庚辰(1640)秋,大寇袁时中聚众开州,犯滑海头村......辛巳正月,春仍不雨,蝗大起,麦苗无存者,斗米一千七百,掘草根,削树皮,骨肉相食,兼之大疫,十死五六,至数村无一人。”,碑文简单而又真实的记载了当时滑县境内的灾情。
此庙历来受官方所重视,碑文载,崇祯十六年(1643),“署县事司李南公,祈祷诸神,久之不雨,后祷于帝君之前,立降甘霖”,今考“李南公”即滑县知县李岩,《滑县志·宦迹》有传。
李岩,山东莱阳县人,崇祯十三年(1640)任滑县知县,其在任时滑县荒乱严重,作为治民者,他选择“祈求神灵”以消除灾荒,祈祷诸神未应后,最终于袁营村关帝庙求雨成功,灾情虽暂时缓解,但其后不足一年,李自成大军席卷中原,明朝也随之灭亡。清初荒乱稍息,村人于顺治七年(1650)建兴龙池、仙人桥以报神恩,滑县知县陈启泰竟捐俸银五两以助其成,县丞、主薄、典史各有捐资,囊括了一时县级高官,足见官方对此庙的重视。按《滑县志》,陈启泰,辽东盖州人,顺治四年(1647)至九年(1652)间滑县知县,在滑政绩赫然,城内十字街路北旧有陈启泰生祠。
此碑撰文、书丹人不详,碑末题名中有“阎禧”、“魏上乘”,皆为当时名家。阎禧,字仲皞,号阶平,滑县城内人,明举人阎年之孙,崇祯甲戌科(1634)进士。历任阳谷、沂水县知县,均有政绩,升工部郎中,未任,逢李自成之变,遭拘,后被释放回籍。清朝建立后,顺治二年授阎禧为兵部车驾司郎中,其为官极清廉,据《阎禧传》载,其自任上归乡时,行李中仅有几本图书。
魏上乘,字扶秘,滑县魏南呼(今四间房乡魏南呼)人,明末进士、文渊阁大学士魏照乘之兄,官南京鸿胪司序班,其居官处乡与世无争,常救济穷苦,颇有义行,《滑县志》有传。
(文/胡晓涵)
滑州文化官方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