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实用新视角:如何立起「flag」才不会被推倒?

发布时间:2021-04-22 
文:白诗诗
来源:白诗诗(ID:baishishi100)

很多人平时给自己做行动计划,总会陷入「flag反复立反复倒」怪圈之中,为什么会这样呢?

是计划有问题吗?还真不一定……可能是你对计划的「使用方式」有问题——今天分享一个制作计划的新视角。

为了分享这个新视角,要从我的老本行说起——很多人对我平日的写作练习方式感兴趣,在此我也一并呈现,并且今天的文章还将给大家展示我是怎么把「输入」和「输出」融入到日常的。

在我看来,「输入」和「输出」,不光是一种概念,而且也必须是需要严苛执行的方法论,尤其是——当我将这两者「绑定」在一起的时候。

什么叫做「绑定」,就是只要有输入过程,就必然伴随对应输出的过程。

说说我平日的写作练习方式,我是这样的,我会规定自己在完成8个小时阅读任务之后,就要进行一次写作练习,基本的计划流程就是这样:

8小时的阅读,是输入,接着,写作练习,就是最基本的输出。

那么,需要写多久呢?

分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能够写出成型的文章文章,这种时候尽心而为就可以了,写作时长不限制,可以洋洋洒洒的写两个小时……也可以连续不停写四五个小时,只要感觉意犹未尽。

另一种情况,写不出成型的完整文章,我会硬性要求自己写满足足的3个小时,秒表计时,不赖一秒。

有人会问,既然写不出成型的文章,那还能写什么?什么都可以写,可以整理思维碎片,可以记叙近来所思。

实在憋不出字句,我还有最后的法子,就是“以读助写”,我会读别人的文章,与他人的观点进行碰撞,每当产生想法,我就会打开计时器,累计个人纯写的时间。

有时候运气好,稍有外来片段刺激,就能文思泉涌,但也有时,实在逼不出什么鸟字,这时候,纯阅读的时间可能就会是纯写时间的成几倍数。有一次最夸张,我阅读整整10个小时,才累计写作3个小时,而且全是细碎的杂念。

有人会问,那你用这个法子,每天都能完成任务吗?

我给自己设置任务,与人稍有不同的是,我不按「天」来算,我按照的是「轮」。

完成累计8小时的阅读任务后,我才会进行写作训练任务;如果当天连阅读的任务都没有完成呢,岂不是会很焦虑?

不会的,那我第二天就接着继续没完成的阅读任务,当我完成阅读所需要累积的纯时间后,我再接着进行写作训练任务。

如此,我才会觉得自己完成了一次“输入+输出”的毕业,也就是“一轮”。

一轮完成,接下来,循环下一轮。

有时两天完成一轮,有时三五天完成一轮,我把这些任务都穿插到日常生活之中,至于最终完成一轮输入与输出的闭环训练需要多长时间,实则无定数——因时制宜,亦无须定数。

这里着重来点一下,我们设置任务的方法。

以往,我也会给自己设置每日必须完成的任务清单,但这种设置计划的方式,有一个致病弊端,就是容易引起人的焦虑,因为有“每日”的时间限制,一旦预感到某些重要任务无法按时完成,就会触发焦虑的开关。

为了消除这种焦虑,我们会做一些本末倒置的事情,比如,敷衍了事的去做任务,目的就只是为了多在任务清单上多划上一个勾。

当敷衍了事也无法应对时,我们会怀疑计划的合理性,于是进入“重做计划——完不成计划导致焦虑——计划失败——质疑计划——重做计划”的循环之中。

在这反复的循环中,个人效能感一再遭受打击。

后来我改变了做法,就是采用这种“轮”的计划设置方法,没有“每日”的限制,这样就把那个触发焦虑的开关去掉了。

新的计划理念,让我不会再把注意力集中在每日是否完成了既定的任务,因为我意识到自己已然处于一个计划的连续体当中,我真正所需要关注的是计划推行到了什么程度。

我注重的是任务完成度,注重每次任务的完成质量,我采用的是阅读纯时间累计、写作纯时间累计的方式,从而保证自己在每一轮任务中各个环节投入了足够额度的时间,而不是敷衍了事。

我的计划,每一轮分两个大的环节,分别是8小时的阅读和3小时的纯写训练,这时间设置也有一定讲究——对我以往文章有了解的人,应该知道我挺喜欢讲究「配比」的,这里也稍微讲一下。

其一,阅读时间和写作时间,一定程度上参考到“二八定律法则”,只不过我在比例上稍做了些微调整,是“每进行8小时的纯输入,就要进行3小时的纯输出”,这不是严格的20/80的配比,之所以输出训练的时间比例调高一点,是因为我平时工作对写作这项能力的有需求,我需要让自己有更多的练习,如果大家只是进行普通的训练,我觉得纯写时间的比例可以适当调低;

其二,这个“8+3”,与其说是“兼顾”输入与输出,还不如说是“捆绑输入与输出”,是严苛的捆绑,我观点中,但凡不能够进行整合输出的输入,都是毫无意义的。

可以分享一下,这种“有了输入之后,非得有输出”,练习久了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吗?

可以呀,总体来看,体会就是,你的输出会变得越来越轻松,而不是越来越难,你输出的成果,产生惊喜物件的频率会越来越高,而不是越来越低,这是一个很奇妙的旅程。

只要坚持上两个月,就能够深切体会到,随着你严格输入量的增加,随着你严格的整合输出的训练的增加,你脑子积累的知识丰富了,你的整合输出能力也在增强。

最有意思的是,你头脑中可以相互印证、相互碰撞的思想和案例也越来越多……意外的惊喜,可不就是“知识和知识的碰撞”所产生的么?

可以说,在写作练习上,采用了这种「轮」的计划设置的思想,让我们摆脱了以前那种三天两头重整计划的恶性循环。

相对以往传统的计划设置方式,「轮」的计划设置思想,本质上,对抗的就是这种「每日必须完成XXX」的宿命感,另外,极其重要的还有…….它对「中断」有着温和的包容性。

回想一下,你以往设置各种各样的计划,大部分在什么情形下导致失败?

是计划本身的不合理导致?

是自己无法坚持导致?

…….

这些原因都有可能导致计划失败,但很多人意识不到,我们设置的那些计划,很多时候之所以落得不了了之的下场,其实乃是因为「中断」所致。

当计划遇到「中断」的时候,我们会有很多情绪。

因为「中断」打乱了计划的节奏,如果你计划规定自己第二天早8点做某项任务,结果第二天不可控的睡到11点,一想到不可能再按时间完成既定计划,情绪就有挫败感,懊恼和自责上头…….很多时候,一个计划就这样不了了之的。

但遇到「中断」,最正确的做法是继续。

真正牛逼的,不是连续3个月跑步不间断的人,而是那个因为出差一段时间没法跑,回来之后接着继续跑的人。

是的,用「轮」的思想来设置计划,它容许中断。

最典型的一个特点,就是我用手机的计时功能记录自己的纯写作时间,当我正在写的时候,我同时打开秒表,当我不写的时候,我会同时停下,我中间可能会去干别的事情,回来继续写的时候,计时又接着继续进行……用纯时间来看待事物的观点,其实就是一种容许「中断」的观点。

容许中断,甚至把中断视为常规,那么,中断就不会给你带来情绪。

本文分享的这个有关计划设置的思想,主要是为了给各位提供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计划设置这件事,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生活中,我们会做各种各样的计划,我分享的这种设置计划方式,不一定都适用,也不要硬搬,各位要学会举一反三啊…….

千万千万,不要只是看到我在写作练习上的例子,你就只是看到了例子本身;就好像28法则,实则可以运用到生活方方面面,但是你只能看到别人在文章给你写的那些方面,不会自行发散,这是很可惜的。

就我个人体会,如果你能够把这种「轮」的计划设置方式融入到日常生活,相信一定会让你有所受益…….毕竟,我的这个写作练习计划,从今年开年到现在,都还在继续着,我身深受其益。

总结一下,本文有几点可供各位思考发散:

1.有别于传统的计划设置方式,「轮」的计划设置思想可以融入到日常的计划设置中,它具有独特的优势;

2.「把输入和输出环节绑定在一起」的思想,不仅局限于阅读和写作,而且可以应用到生活中任何可以涉及到输入和输出的环节。

比如前几天有个高中小女生问我,她觉得高中老师上课太慢,质量差,现在沉迷网课,一上就停不下来…….我告诉她,妹妹,网络课程虽好,但也千万不贪课,上课是输入,不能沉溺于此。

现实课堂是上一堂课,接着做相关的作业,输入和输出形成固定配套;网课却有可能打乱这种节奏,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知道有些人上网课,简直就跟刷电视剧一般,看完一集就接着刷下一集,错把上网课获得的「收获感」当成了「真正的收获」。

如果上课后,没有及时结合做题、练习等方式的输出环节,「收获感」终究只是一种感觉,更可能是错觉
输入和输出,都要有所节制,控制节奏

我建议她约束自己刷课和做题的时间比例,或者4比6,或者3比7,总之,坚守某种输入和输出的相对固定的时间占比,不让自己轻易僭越。

不要沉溺于输入环节,要知道,学而不“练”则罔。

3.「捆绑」输入和输出,是一种制造惊喜的方式,前提是你需要坚持下去。

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在书上学到某个方式方法,这是输入,要给自己制造输出的机会,怀着某种死磕的精神去实践,因为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你才能够得到切身的体会和收获。

4.类似「二八法则」这些通用规律,往往通过发散思考,就能得出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运用…….发散思考,举一反三,是很重要的生活技能。

作者简介:白诗诗,公众号:白诗诗(baishishi100),一个发布硬核学习方法论的平台。
责任编辑:小鲸鱼 郭锅锅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