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的五十二个成语,洞见老子的智慧。并附赵孟頫《道德经》书法全文及我对成语出处该章的解读。
约2512年前的一天,一位八十岁的老者,骑着青牛,从函谷关准备西行。
关令尹喜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过关。来人正是老子。他迎入老子,斋戒问道,并请老子著书,以惠后世。老子乃著道德五千言授之,遂去,不知所终。
这短短的五千言,便是对后世影响巨大的《道德经》,当时还称《老子》。以下五十二个成语均出自《道德经》,或许能够带我们,管窥老子思想的魅力!也理解其给当今社会的影响力。从《老子》到《道德经》,注释不断,理解不已,大道思想一直离我们很近,就在我们身边。
这五十二个成语有解释,并列明出自的章节。就看你对《道德经》的掌握程度。初学者,从成语的意思,建立学习的兴趣;已经对《道德经》基础的,理解成语在本章思想的点睛作用;对《道德经》整体有把握的,理解该成语的丰富思想与精神内涵,更理解这些成语,长期使用,走向民间思想,从而如何把深奥的大道思想,如何锤炼出简单的道理,为当今社会所接受,成为人们思想认知的日常。而且有好多转意,与老子当初原文思想不一致,为啥如此?思考背后的缘由,从而,达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用大道思想解决当今思想、认知问题的目的。
下来,我也计划从每章核心思想入手,把每章再解读一遍。
解释: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
出自: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也指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阴阳相生的关系。
出自: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解释:任功劳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自:第二章:“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
解释:指涵蓄着,隐藏光芒,混同着尘垢。意思是不露锋芒,与事情滚在一起,深入观察。后来转意为平和处世方法。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整段话的意思是收敛锋芒,解除纷扰,隐藏光芒,混同尘世。我的看法是有什么不以什么为傲,而要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如有知识的人,不能自以为有些知识和逻辑、见识,就了不起了,应该谦虚,隐藏自己的光芒,深入事情本身,与事情滚在一起,在其中力行、体悟与理解。和其光,同其尘,隐藏自己的光亮,一起享受光亮,一起蒙尘,这样才能了解事情,再脱出来思考,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光同尘这几个字,现在通用解释是与世无争、宽恕之道。我认为不露锋芒,韬光养晦的意思是有的。但与世无争不是老子本意,而是后来的转意,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一样,意思变了。
出自:第四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五、天地不仁
解释:天地无私,在天地看来,万物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
出自: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解释: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本来指无生命的东西,无感情的天地,天若有情天亦老。但现在多指男女的爱情,也是转意成语)。
出自: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解释:做人的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出自: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解释:形容财富极多,能与德不配位,不可能永久保藏。
后来也形容学识丰富。后世用金鱼代替金玉,作画做器物,来表达对财富的追求,如金玉满堂、长命富贵等。
出自: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解释: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做官或复出。
出自:第九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解释: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出自: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解释: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以小失大,患得患失,无论受到宠爱或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只有在繁杂的生活工作中安放你的身体与灵魂——宠为下,贵身爱身,无我无身,投入认真---就可以宠辱不惊,达观天下。
出自: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以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于天下。
”
解释: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look了,没有see。
出自:第十四章:“视而不见,名曰夷。”
解释:听到了就像没听到一样。形容漠不关心,不在意。listen了,没有hear。
出自: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
解释:象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出自:第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解释:意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
出自: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解释:指把头脑中的权威概念消灭掉,让自己不迷信任何人的观点,抛弃自作聪明自以为正确的主观性见解。
出自: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解释:减少私欲之意。回归人性,少思多干;欲望少,能力强,能力大于欲望,而不是相反。老板降低欲望,收起其雄心壮志,下茬去看,去思考,去筹措资源;而高层呢,努力干,而不是成天盯着年薪与奖金,盯着位置,降低自己的欲望,要看自己给企业贡献了多少。老板和员工双方都降低欲望,提升能力,这就好办了。相反的,互相欲望多了,则难死了。
所以是少说少思多干,降低欲望,提升能力→少思寡欲。只有基于现实与人性,建立制度与规则,进行社会和国家企业等组织治理,才会民利百倍,民复孝慈,盗贼无有。
出自: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解释: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
出自: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解释:春台:美好的旅游、观光的地方,比喻极好的生活环境。好象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里。
出自: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解释:指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
出自:第二十三章:“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解释:余食,即剩饭;赘,即多余;行,古多作形解。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出自:第二十四章:“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二十二、天大地大
解释:形容极大。
出自: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解释:指大道以其自身为原则,自由不受约束,自生自为,自然而然。
出自: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解释: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
出自: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解释:指做事不能太过分。
出自: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二十六、天道好还
解释:天道:天理;好:常常会;还:回报别人。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恶终有报应。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出自: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解释:意为好用兵是不吉利的,即好战非祥事。
出自: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解释:指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出自:第三十二章:“知止可以不殆。”
解释:指了解自己的情况,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出自: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解释:悦耳的音乐、美味的食物,足够吸引人停下来。而大道呢,相反,平淡无味,看也看不到,听也听不到。但是只要你努力修道,悟道,它却是人类思想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现在淡而无味泛指菜肴清淡无味。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
出自:第三十五章:“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
解释:固,同“姑”。要想得到,必先给予。
出自:第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解释:本意指发现事物的隐微,看到有背后的无,从0到1,进行创新创造的一个过程。
现在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形容凭空捏造。空穴来风,捕风捉影。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有中看无(第十一章)---无中生有(第四十章)---有无相生(第二章)---有生万物。道生一就是从看不见的道,创造能看见的一,进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
出自: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解释: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出自: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解释: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
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解释: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解释:懂得满足才不会受到屈辱。与三十三章知足者富对应。知道满足的人是精神上相对富裕的人。
出自: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解释:指真正灵巧的人看起来很简单。
出自: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解释:自知满足则心常快乐
出自:第四十六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解释: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事。
出自: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解释:是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出自: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解释: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从深根固柢到根深蒂固有一个俗化的过程
出自: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解释: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指面对困难,没必要抱怨,抱怨也没用。大的抱怨,小的抱怨,多的抱怨,少的抱怨,用玄德来化解。玄德也是道德经德一个专有名词。第51章重点讲了玄德的概念,在第10章,65章也出现,在第2章也有玄德内容,只是没有讲明这是玄德。这里摘录出来: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fu)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2);生之,畜(xu)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10);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fu)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谓玄德(51);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能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65)。大家看到老头翻来覆去讲玄德,总结起来就五句话: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弗居。一个有玄德的人,努力劳作不辞自己的责任;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努力作为,不管是有为还是无为,总之在努力作为而不恃才傲人傲物;引领万物生长而不主宰,有了功劳,有了结果而不居为己有,正因为他不贪功,这功劳才是他的,这个也叫为而不争。理解玄德的概念后,就知道有玄德的人,不但是为而不争,相应的也会是不抱怨。因为他想明白了,一个是抱怨没用,一个是扑上干了,抱怨反而耽误他的时间。所以一个学习了道德经,真正得道的人是不会抱怨的。有了大的抱怨,小的抱怨,多的少的抱怨,用玄德来化解,所以叫以德报怨,或者叫报怨以德。
《论语 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的意思表达得很清楚了。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所以我们在受到欺负的时候,还用自己的德行来感化他,实在是不应该。我们要做的是以直报怨,换句话说就是在道德和法律允许的情况下,用自己的方式回敬他。真正值得用德行回报的,是他人的善念。
《金刚经》中有一段经文:“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佛于往昔做忍辱仙人,修忍辱行,歌利王当时是一名暴君,用刀割忍辱仙人之肉,忍辱仙人不但没有生瞋恨心,反而生起悲悯之心,说 “我后成佛,先以慧刀,断汝三毒”,发愿我成道之后最先度的就是你。佛陀成道后,那个歌利王已转生为憍陈如,便先到鹿野苑去,履行自己往昔所发的愿力、誓言,先度五比丘。
佛为什么能够如此,因为其有泛慈悲心。这也是一个故事,是在佛有道行后的事情。
现在社会的法律,也是如此,犯罪之人,经过审判,是其认罪悔罪赎罪的过程,不只是这个犯罪嫌疑人犯了什么罪,该受什么刑事惩罚。而无审判,没有罪在于自我内心的救赎过程。
所以抱怨以德,无论老子用玄德来“和大怨”,还是孔子的以直报怨,用规则对待恩怨,以德报德,佛家的用自己行为来道德救赎对方,都有一个主动而为的过程。不管大小多少,一切都有必然的因果,找到因果,去主动的为,无论“直”,还是“德”,都是找到问题背后的“道”,才有主动采取的“德行”。
但现在大多人理解是用指用道德来化解与别人的仇恨,或者用恩惠汇报别人的怨恨。 这只是表面,不知其里。“报怨以德”是不是真的能够做得到呢?那就要看个人的修养了,这中间有大小、多少之别,还有这个事情的因果、重点之辩,要先看清楚,再报比较好。
老子报怨以德的目的很清楚,有玄德之人,不会抱怨,抱怨之人去修玄德,这样才会“终无难也”。儒家孔子要认为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看来,固本清源,很重要。
出自: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解释: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出自: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解释:谓走一千里路,也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出自: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解释:谨慎做事,在收尾时,如同开始时一样,持重、认真、投入,有激情。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出自: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四十六、俭故能广
解释:是老子三宝之一。指平素俭省欲望,欲不欲,节俭惜福,使用有度,不奢侈。所以能够资源富裕,能广利自己与天下。又解为行事简单方可广博,俭,同“简”。
这既是从政方略,俭自己之性,广天下之治平。人主节俭节欲,奉养有度,则自制,不逞其欲,取之有度,彰显百姓休养生息。以此节己爱人,以俭为功夫,为道德行,为道术,内涵良治与善治,达到天下富裕,而以悦“众甫”,广为效验。
出自:第六十七章:“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解释:老子建议在用兵的时候,可以退一尺,不要进一寸;要当客人,不要当主人。这样,可以轻装上阵,没有包袱。在球队在主场,想赢的渴望太多,就降低了投入到事上的一部分能力;阻拦对方,逼得太紧,会被对方轻易绕过,留点距离,紧盯对方意图与举动,反而有利于判断。当然,老子讲的,更夸张一些:在退兵的过程,消耗敌人。这样,给自己留出空间和时间,做好充分战备。
润之先生总结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诀,打圈圈战术,深得老子思想。所以他讲:《老子》是一部兵书。
当然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兵实不可黩,但亦不可废、不可无备。慎战,决不是不战,更不是忘战。
老子多处,谈到战争与战术问题。在道经两章,第三十章,三十一章主要讲的是军事思想,德经三章,第六十七,六十八,六十九主要是军事战略与策略。看起来是,不争之德,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但结果呢,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如果战略上没有三宝,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如果战术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则死矣!
老子厉害,赞一个!
出自: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解释: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外表不雅,但有真才实学。所以不能以貌取人。
出自: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四十九、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解释:老子本意是道作为天网的方式存在,宽阔,广大,虽然稀疏却没有任何漏洞,不会漏失任何东西。道存在方式是“大有”,无处不在,无处都在。
现在比喻法律犹如天眼,啥都能看到,已形成法网,作恶的人终究逃脱不了法律的惩罚。
道在天下已经是常态分布及常背后的恒定存在,不可违。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出自: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解释:国家小,人民少。
小国寡民是老子基于对春秋末期,大国兼并小国,引起战争与民众赋税增加,在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没有大的改革与创新的情况下,在存量相争下,民众生活有所下降。加上宫廷斗争,王子朝与王子服的王位争斗。使其从上到下思考事理,背后的道理,又俯仰天地,思考背后的道理。老子的乌托邦没有向后看,而是向前看,作为图书馆馆长,对古代典籍的深邃理解,由此构想了一个理想国。这理想国里,老子描述的不是春秋末年,战国初期的事情,要更为久远。接近某一种接近伊甸园方式的存在,人们闲适,自然,好像不用思考物质的生产,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简单快乐,复结绳而用之。这个时候的人,淳厚,朴素,安居乐业。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不行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不行。没有从实践中走过来,只从理论与理想,是不行的。看来,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不行,实事求是行,是自古以来的“建言有之”。
出自: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解释: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指人烟稠密,生活气息浓厚。
出自: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解释:指彼此不联系,不交流情况。
出自: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