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在杭州游上下天竺寺,写首短诗《寄韬光禅师》送给主持,短短4句通俗有趣
文/ 青
【引子】
今天的故事,从天女散花说起。
《维摩经·观众生品》中记载:“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
一日,维摩诘染病卧床,佛祖知其有意传经,故派文殊菩萨前往探问,诸多弟子随行。到处,果然一场大辩论,维摩诘与文殊你来我往阐述佛教经义。随行弟子皆洗耳静听,大有裨益。
这时,室内有一天女,听大人说法而现身,欲观其成效。遂以天华散在室内众人身上,花到诸位菩萨身上都迅速凋零枯萎,唯有在大弟子身上,却牢牢附着,不枯不死,就算运用神力也驱赶不下。
旁人问其原因,天女则说:”结习未尽,固花着身;结习尽者,花不着身。“
所以说,天女散花实际上是一场考验,唯有真正一心向佛,六根清净者,才可片叶不沾身,花见亦枯萎。
下面我们来看白居易的这首《寄韬光禅师》,这是他在杭州期间写给天竺寺主持的诗,妙语连珠天然成趣,在最后还用到了天女散花这一典故来赞禅师佛法高深。
【诗篇】
寄韬光禅师
白居易 〔唐代〕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临境】
杭州是一个神奇的名字。白居易喜欢,苏轼喜欢,还有许许多多的文人都喜欢那一方江南水土。试着揣测一下,原因大概有三:其一是风景优美,有西湖群峰,享林泉之乐;其二是自古繁华,风物富庶,不愁吃喝玩乐;其三是同好甚多,文人雅集于山水优美之地,正是最大的享受。
白居易来到杭州之后心情也是好得不得了,自然是四处游山玩水,结交同道。有一天就去到西湖南岸的天竺寺,拜访山上三座天竺寺,结识了里面的主持韬光禅师。
这一首寄赠诗,大概趣味取乐的意味更浓一些,可以看到白居易前三句中有很明显文字游戏的痕迹,用到了重复,回环叠嶂地叙述了上天竺寺与下天竺寺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位置关系。
我这里还专门去查了一下资料,原来天竺寺共有三座寺庙,分别是上天竺寺,中天竺寺和下天竺寺。其中下天竺寺成于东晋,中天竺寺成于隋朝,唯有上天竺寺最晚,成于唐朝覆亡之后。
了解背景之后,我们再来看这首诗。
【诵析】
第一句就比较好理解了,因为白居易去时还只有下和中两座相隔不远的寺庙。入一座山门等同于走入另一寺中,两寺本来就在同一山中,一体同源。
第二三联就更加无厘头,东涧里流着西涧的水,南山的云飞来成了北山的云。看似绕口,也只是在阐述一个事实而已,可能同一条溪流,同时流经了一座寺庙的东面和另一座的寺庙的西面,而云彩起于山中,两寺从不同角度望去,也就有了南山云和北山云之分。
前台开的花在后台能看见,可能寺庙稍有些高度差异,高者在前,所以能看到后面寺庙前台花开。
上界钟声下界闻,这一句的视野就更加开阔了,是用山中寺庙与山下红尘组成对比,山里杳杳钟声亦是山下人的晨钟暮鼓。
上句开扩之后,尾联又自然往回收,点到了主题韬光禅师身上,毕竟诗是要寄给他的嘛。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遥想您布道讲佛的地方一定很庄严肃穆吧。天女洒下的花瓣纷纷坠地,月亮中的桂花都纷纷委地。
大家回想一下开篇讲到天女散花的典故。花儿落下来到地上,也就说明了禅师讲经处无一人不是佛法精深之人,白居易最后用佛教典故捧了禅师一把。
这里也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有时候,直接夸人,效果可能不如夸他教出来的人。夸一个老师最好的办法,就是说他教出来的学生都成了大器。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会立即删除!
—希望为劳累一天的你搭建一片诗词的净土,每天为你呈现有价值的文章!
—你的关注与评论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