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在全球商界占据支配地位,已经成了疫后经济的一个突出特征。可以说只有美国和中国成功驾驭了“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在过去25年里成立、目前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的19家公司中,九家在美国,八家在中国。欧洲一家都没有。除了巨头,Snap、PayPal、美团和拼多多等新一批科技公司也即将达到临界规模。在金融科技和电动汽车等新技术前沿,中美企业已经占据了主导。干预以及债务危机阻碍了欧洲大陆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南美等其他地区同样裹足不前。这种局面是否会继续?它对全球经济是好事吗?《经济学人·商论》双语呈现《经济学人》封面故事。
《经济学人·商论》六月刊文章
《全球商业的地缘政治新格局》(The new geopolitics of global business)
【首文】世界经济
全球商业的地缘政治新格局
中国和美国占据了前所未有的支配地位
二十年前的这一周,一家创业公司的股价同比下跌了71%。这家公司的掌门人是一个叫贝索斯的偏执狂。亚马逊的这一濒死体验是互联网泡沫破裂的一部分,这场泡沫暴露了硅谷的狂妄自大,连同安然公司(Enron) 140亿美元的欺诈案一起粉碎了人们对美国企业的信心。同一时间,中国正在痛苦推进把风雨飘摇的国有企业私有化,丝毫看不出它能打造创业文化的迹象。相反,欧洲才是光明希望的所在,新的统一货币有望促成一个有利于商业的庞大的一体化市场。创造性破坏常常都让预测显得很可笑,但即便考虑到这一点,疫情后的商业世界与人们在20年前可能的预期相比仍可谓天差地别。如今科技公司占到全球股市市值的四分之一,而地域分布已变得极不平衡。美国的优势一路上升,中国也在日益崛起,在全球市值最高的100家公司中这两国占了76家。而欧洲则从2000年的41家下滑到如今的15家。这种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和中国的本事,以及欧洲和其他地区的安于现状。这引出了两个巨大的问号:为何会走到这个局面?它会持续下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