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五祖对惠能单独密授《金刚经》以后,把衣钵传给了惠能,并对他说:“当年达摩祖师初来中土,怕人不相信,所以传下这身袈裟作为信物,从此代代相传。而佛法则是以心传心,让人自悟自解。自古佛与佛之间只传本体,师与师之间密付本心。而袈裟是外物,终究会惹事端。所以,传袈裟的事到你为止,你就不要再往下传。如果再往下传,你恐怕性命不保。法也传了,袈裟你也拿到了,趁大家还没有警觉,你赶快走,不然会有人害你。”

说实话,从五祖传法,到五祖让六祖离开,时间非常仓促,六祖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所以他自己也不知道,离开黄梅,他该到哪里去?所以他问五祖:“你让我这就走,我该到哪里去?”

五祖说:“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这是隐语,到底是什么地方?《曹溪大师别传》中有明确的答案,这两个地方都在广东,一个是怀集,一个是四会。也许六祖本来就是岭南人,所以,五祖仍然让他回到比较熟悉的岭南传法。

手里捧着衣钵的六祖还是有点发懵,他又对五祖说:“惠能是大南边的人,这边的山路怎么走,还真不知道。我哪里出得去?”

五祖说:“你不用愁,我送你。”

于是,师徒二人趁着天还没亮,就悄悄地下山了。

下面是《坛经》中一段精彩的描写:

祖相送直至九江驿,祖令上船,五祖把撸自摇。惠能言:“请和尚座,弟子合摇撸。”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师徒两个人下了山,来到了九江驿,并在九江驿上了船。船上只有他们师徒两个人,那么这条应该谁来划呢?是师父还是徒弟?

禅宗的禅机可以说是无所不在,摇橹这件事当然也不能放过。抢到橹的首先是师父。于是,六祖就说话了:“师父您坐,摇橹这件事当然应该由弟子来做。”

五祖说:“我是师父,你是徒弟。当然应该是我渡你。”

六祖此时的回答又成了千古名言。六祖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

如今我也考出本来了,所以可以自己穿。老师您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虽然师父二人都是智者,都是悟了本来面目的禅宗祖师,但还毕竟是有血有肉的人。所以,六祖接下来这段话,虽然也是在说关于“度”的主题,但言语中充满了对师父的感激之情。六祖说::“惠能本是岭南偏远地方的人,连口音都还没改过来。蒙大师说法,如今已证得本性。所以,以后我应该自性自度。”

听到这里,五祖彻底放心了,他为能遇到这样一位佛法传人感到非常欣慰。他连连点头,对六祖说:“如是如是。(没错没错。)以后的佛法,就要从你开始大兴了。等你走了,三年以后,我才会去世。从这里走了以后,你只管不停地往南走。不过,你走了以后,不要着急传播佛法,要时刻等待恰当的时机。”

这里有个问题,《曹溪大师别传》中说,六祖走后三天,五祖就去世了。而在《坛经》中,五祖预测自己去世的时间是在三年以后。三天和三年,这两个时间差距很大。而三天的时间,好像是更富于戏剧性。

那么,哪一个记载更可靠些呢?

(0)

相关推荐

  • 婴孩读《坛经·自序品》随记(03)

    [自序品第一]03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神秀大师偈颂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一闻" ...

  • 如何恭敬经书法宝

    对于经典应该是十分的恭敬护持,对法宝一定要有如获至宝的心,不能让法宝污损.肮脏.损坏. 要准备诵经时,我们会把经书拿起来在额头位置举一下,这是对法宝的恭敬,另外还有一层含义是顶戴受持,因为头部是人们最 ...

  • 度人与自度——六祖避难-1

    发布时间:2020-10-21  01 师傅叫徒儿逃命 夜半三更,五祖弘忍把衣钵传给惠能,五祖叫惠能(有些书写为慧能,我们按照元<坛经>德异版称呼)下山避难.师徒两个人的对话非常有意思,当 ...

  • 史马话西游(130):玄奘的哪些短板最令观音菩萨担心?

    前文书说到,李世民问起九环锡杖的来历,观音菩萨念了几句诗,萧瑀解出典故,方知这九环锡杖竟是当年摩柯迦叶尊者和地藏菩萨曾用过的宝物.世民极是惊喜,就要买下宝物送于玄奘,观音以世民诚心.玄奘有缘为由,分文 ...

  • 聚散两依依——憨山大师传【连载(48)】

    第十七章:冠巾说法 1弟子们的聚散 憨山远赴广东充军时,身边只带了福善等少数几位弟子.但他蒙冤入狱.还俗充军的故事,对当时的佛教界震动很大.许多青年僧人,听说了憨山的事迹后,都非常感动崇拜,不远万里, ...

  • 道德经妙解丨40 欣赏完整之美 迷时一无所有 悟后一无所缺

    40 欣赏完整之美 迷时一无所有 悟后一无所缺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

  • 迷时物转,悟了转物。这种功法,功理透彻。

    单人试力时,意感自身整体如一个柔韧的方形"矿泉水瓶",其中一个角由"筷子"所固定(延伸到地的脊柱,尤其骶骨处),以"筷子"带动整个瓶子,进行 ...

  • 二十四山双双起 少有时师知此意

    二十四山双双起,少有时师知此意,有以壬子坤申乙辰等为双者,有以亥壬子癸等为双山者,何为少有时师知此意也就是必有一种少为人知的双山排法 龙分阴阳与双双,阴错阳差不久长,却向针中分顺逆,糊涂一线定遭殃. ...

  • 天地父母三般卦,时师未曾话

    世人只知三般卦,却不知三般为何物,知何物者亦不知其所用,这是三千多年来的玄学秘旨,岂是俗人庸仕之所握,无德不善之辈之所持者.<天玉经>云:"东西父母三般卦,算值千金价.更看父母下 ...

  • 二十四山双双起,少有时师通此意。

    所渭双双起,不是指双山,双向.起,即是起卦,起星,山上有山上的起卦,水里有水里的起卦.这就是排卦的双双起.若言挨星,水有水朝迎的起星法,有无水朝迎的起星法,因此说二十四十双双起.此种起法,当时少有人通 ...

  • 五祖与六祖的交接时,发生了什么?

    那么,接下来发生什么事了呢?我们来看这一段<坛经>的经文: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三更受法,人尽不 ...

  • 二十四山管三卦,莫与时师话

    元空者,又谓大卦.大玄空. 太初阴阳未分.阴阳混而言之,故曰玄空:空对实,阴对阳,二气生,四象成,故四时交替运气流转,盛衰有之:天地有万物,物物一太极,玄妙其中,阴阳度衡,"气感而应,鬼福及 ...

  • 干货不多:五行分布二十四,时师此决可曾记

    山龙平阳挨星起例: 坤壬乙,巨門從頭出, 艮丙辛,位位是破軍, 子未卯,宫中禄存位, 午酉丑 ,右弼七八九, 甲癸申,貪狼一路行. 丁庚寅 ,依例左辅星, 戌巽巳,文曲共廉次, 辰乾亥,武曲因刚派. ...

  • 时师对赖公辅星水法的误读

    赖公之学,实在其著作中已经全盘托出,但风水天机不可过泄,故重要之处含糊其辞,此实天机,故赖派传人往往神秘莫测,且很少出山. 宋辜托长老静道和尚所著的<入地眼全书>一书中,其砂水所论甚细,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