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五祖对惠能单独密授《金刚经》以后,把衣钵传给了惠能,并对他说:“当年达摩祖师初来中土,怕人不相信,所以传下这身袈裟作为信物,从此代代相传。而佛法则是以心传心,让人自悟自解。自古佛与佛之间只传本体,师与师之间密付本心。而袈裟是外物,终究会惹事端。所以,传袈裟的事到你为止,你就不要再往下传。如果再往下传,你恐怕性命不保。法也传了,袈裟你也拿到了,趁大家还没有警觉,你赶快走,不然会有人害你。”
说实话,从五祖传法,到五祖让六祖离开,时间非常仓促,六祖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所以他自己也不知道,离开黄梅,他该到哪里去?所以他问五祖:“你让我这就走,我该到哪里去?”
五祖说:“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这是隐语,到底是什么地方?《曹溪大师别传》中有明确的答案,这两个地方都在广东,一个是怀集,一个是四会。也许六祖本来就是岭南人,所以,五祖仍然让他回到比较熟悉的岭南传法。
手里捧着衣钵的六祖还是有点发懵,他又对五祖说:“惠能是大南边的人,这边的山路怎么走,还真不知道。我哪里出得去?”
五祖说:“你不用愁,我送你。”
于是,师徒二人趁着天还没亮,就悄悄地下山了。
下面是《坛经》中一段精彩的描写:
祖相送直至九江驿,祖令上船,五祖把撸自摇。惠能言:“请和尚座,弟子合摇撸。”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师徒两个人下了山,来到了九江驿,并在九江驿上了船。船上只有他们师徒两个人,那么这条应该谁来划呢?是师父还是徒弟?
禅宗的禅机可以说是无所不在,摇橹这件事当然也不能放过。抢到橹的首先是师父。于是,六祖就说话了:“师父您坐,摇橹这件事当然应该由弟子来做。”
五祖说:“我是师父,你是徒弟。当然应该是我渡你。”
六祖此时的回答又成了千古名言。六祖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
如今我也考出本来了,所以可以自己穿。老师您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虽然师父二人都是智者,都是悟了本来面目的禅宗祖师,但还毕竟是有血有肉的人。所以,六祖接下来这段话,虽然也是在说关于“度”的主题,但言语中充满了对师父的感激之情。六祖说::“惠能本是岭南偏远地方的人,连口音都还没改过来。蒙大师说法,如今已证得本性。所以,以后我应该自性自度。”
听到这里,五祖彻底放心了,他为能遇到这样一位佛法传人感到非常欣慰。他连连点头,对六祖说:“如是如是。(没错没错。)以后的佛法,就要从你开始大兴了。等你走了,三年以后,我才会去世。从这里走了以后,你只管不停地往南走。不过,你走了以后,不要着急传播佛法,要时刻等待恰当的时机。”
这里有个问题,《曹溪大师别传》中说,六祖走后三天,五祖就去世了。而在《坛经》中,五祖预测自己去世的时间是在三年以后。三天和三年,这两个时间差距很大。而三天的时间,好像是更富于戏剧性。
那么,哪一个记载更可靠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