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膳食营养研究/提高痛风治愈率的饮食准则
本文3万字,阅读需要1小时或更久,建议先收藏
历时6年,1421位患者参与研究
最新、最全的膳食研究,助您治愈痛风
理论研究:第一章、第二章
饮食准则:第三章、第四章
成功案例:第六章
2014年,拙作《痛风规范化治疗》承蒙广大专家学者的肯定及好评,多家知名三甲医院制成宣传册免费发放,数百家医院、医疗媒体转载,千万点击量,在普及痛风规范化治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许多患者通过规范化治疗治愈痛风,多年不再复发痛风,正常工作和生活。
但是,受限于当时研究,对饮食结构的阐述过于简单。如何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吃什么,吃多少,是所有患者都非常关心的话题。
笔者从2016年开始,通过检索风湿病学、内分泌学、肾脏病学、营养学、食品科学等多个学科的国内外最新进展和最佳证据,基于互联网进行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个性化膳食营养课题研究。
1421例痛风病例,长达6年时间的研究结果显示,个性化膳食可以逐年降低血尿酸水平,降低痛风发病率,提高痛风治愈率。
本文根据研究成果,阐述如何应对食物与血尿酸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充分利用其保护因素,提出系统的、个性化的膳食建议。
文 | 韵意 代表作《痛风规范化治疗》
传统理论认为痛风是吃出来的病,食用高嘌呤食物是痛风发病的主要原因,主张严格低嘌呤饮食。可是,很多患者明明严格忌口了,不吃海鲜不吃肉,甚至完全吃素,血尿酸水平却不降反升,痛风频繁发作,为什么会这样呢?
北京协和医院曾小峰教授、曾学军教授等著名专家学者认为:严格低嘌呤饮食中,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过高,容易引起胰岛素抵抗,减少尿酸排泄,引起血尿酸水平升高。『食物嘌呤含量大于一切』的旧观念,一味的追求低嘌呤食物,反而容易诱发痛风。
随着对痛风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食物与血尿酸相关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不断被发现,饮食结构一直在不断的更新和变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有些高嘌呤食物不仅不会升高血尿酸水平,反而有利于治疗;相反,有些低嘌呤食物却不利于治疗。以低嘌呤食物为主导的传统饮食结构,反而会增加治愈痛风的难度。
遗憾的是,这些能提高痛风治愈率的饮食新观点,医生、护士和患者没有及时掌握,没有被重视甚至认知错误。
多项发表在核心刊物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部分临床医师对饮食宣教不重视,对更新的饮食治疗观点未能及时掌握,对更新的饮食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没有充分认识,局限于传统的低嘌呤饮食观念,错误的认知因为被『口口相传』而成为『业内共识』。
大多数患者缺乏有效的指导途径,往往只是简单的减少或限制富含嘌呤的食物,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似乎得了痛风就意味着『这也不能吃,哪也不能吃』,要过『苦行僧』的生活。
其实,好的膳食方案既可以兼顾充分享受饮食的乐趣,提高患者依从性,患者容易长期坚持,又可以保障疾病的治疗,改善预后,为治愈痛风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掌握正确的痛风饮食知识,是每位患者必须做且必须做好的一件事,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第 一 章
我国痛风诊疗和饮食结构的历史变化与发展
(一)什么是高尿酸血症与痛风
体温 37 ℃时,血清游离单钠尿酸盐(MSU)最大饱和溶解度约为420μmol/L。通常定义,当非同日的2次血尿酸检测结果>420μmol/L时为高尿酸血症。持续高尿酸血症,又没有出现关节炎等明显症状,称之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持续高尿酸血症,析出MSU晶体沉积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等部位,诱发局部疼痛性炎症反应和组织破坏,即为痛风。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两种不同的疾病状态,高尿酸血症是痛风最重要的生化基础,但高尿酸血症不能等同于痛风,大多数高尿酸血症并不会发展为痛风。多数痛风患者同时存在两种疾病状态,通过规范化治疗可以治愈痛风,不会复发。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可降低血尿酸水平,必要时亦可用药物干预使血尿酸水平达标,高尿酸血症目前尚无法治愈。
(二)我国痛风疾病诊疗发展简史
人类罹患痛风疾病有2000多年历史。然而,我国对痛风疾病治疗的系统研究却开展的很晚。
2004年之前,痛风诊疗没有统一标准,存在诸多诊断误区,常常漏诊误诊。由于对高尿酸血症的危害认识不足,诊疗时往往只强调痛风发作期应急治疗,不重视持续血尿酸达标治疗,预后不佳,致畸致残的患者不在少数,让许多人错误的认为痛风是无法治愈的重大疾病。
2012年之后,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证据支持,『痛风是一种可以治愈的难治性疾病』成为业界共识。基于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综合规范化治疗方案得到了普及,许多患者通过规范化治疗成功治愈了痛风。
拙作《痛风规范化治疗》在普及痛风规范化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20年,《痛风诊疗规范》重新定义了疾病预后:预后相对良好,慢性期病变有一定的可逆性,长期规范达标治疗可使痛风石缩小或消失,关节症状和功能改善,相关肾病也可减轻。
(三)我国痛风饮食结构的历史变化
2004年之前,痛风饮食多主张极低嘌呤甚至无嘌呤饮食。
2004年,《原发性痛风诊疗指南(草案)》取消了无嘌呤饮食建议,以低嘌呤食物为主导的饮食结构取代了无嘌呤饮食。但业界存在不同意见,2006年苗志敏教授的《痛风病学》仍保留无嘌呤饮食建议。后续临床研究进一步证明,无嘌呤饮食并不利于痛风治疗,逐渐没有学者再提及,被自然淘汰。
2012年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严格素食者血尿酸水平相对更高,更容易诱发痛风急性发作,以低嘌呤食物为主导的饮食结构,会增加治愈痛风的难度,饮食结构又发生了较大变化。食物嘌呤含量不再是唯一考量因素,考虑某种食物是否可以食用,不能只看其嘌呤含量,还要根据其所含的嘌呤种类和成分含量、营养成分、GI指数等因素综合考量。(详见第二章)
第 二 章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膳食营养相关研究
据文献报道,历史上我国痛风发病极少,1958年以前全国仅有25例报道,1980~1991年全国累计只报道了1000余例。1991年开始因痛风住院的人数急剧增加,目前我国痛风患者约为总人口的1.1%(1500万人)。
改革开放后我国只用了短短十几年时间,食物就由极度贫乏发展成为极大丰富,直接摧毁传承了数千年的饮食习惯和结构。膳食营养知识的教育又没能及时跟上,人们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吃好、吃饱的层次,期间居民的肉类、食盐、食油、食糖、香烟、酒类、饮料等食品消耗量快速增长,痛风发病率直线上升与我国经济发展和饮食结构变化基本吻合。
(一)膳食因素是发病的帮凶
嘌呤是生命延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基础,作为能量供应、代谢调节及组成辅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主要包括腺嘌呤、鸟嘌呤、次黄嘌呤、黄嘌呤等。
尿酸是嘌呤在人体内经过一系列代谢后形成的最终产物,在抗氧化、防衰老、增强免疫功能、维持血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体内的尿酸来源于两个途径:① 由机体自身合成的嘌呤在体内代谢生成(内源性);② 从食物中摄取的嘌呤代谢生成(外源性)。正常情况下,尿酸生成和排泄呈动态平衡,尿酸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见图1。
内源性嘌呤和外源性嘌呤在体内的转归差异较大。
内源性嘌呤在多种酶的作用下经过复杂的代谢过程大部分合成核酸,被组织重新利用,转化为细胞的成分,只有少部分最终代谢为尿酸。
外源性嘌呤不是必需的营养物质,很少被吸收利用,大多数被直接排出体外。但摄入的嘌呤过多时,未排出的嘌呤及嘌呤核苷可通过补救合成途径合成大量的嘌呤核苷酸,使血尿酸水平升高。
只要生命存在,就算不吃东西,内源性嘌呤每日也会产生约600毫克的尿酸,占体内尿酸来源的80%。外源性嘌呤一天产生约150毫克的尿酸,占体内尿酸来源的20%。
原发性高尿酸血症中,常见引起血尿酸水平升高的原因如下:
⑴ 内源性嘌呤核苷酸合成增多、增速;
⑵ 内源性尿酸代谢增多、增速;
⑶ 尿酸排泄减少(内源性);
⑷ 脱水、血容量不足导致血尿酸水平相对升高(内源性);
⑸ 摄入的嘌呤过多导致尿酸代谢增多(外源性)。
内源性因素是发病的元凶,外源性因素(膳食因素)只是帮凶。
除了上述因素外,一些疾病也会导致尿酸生成与排泄失衡,由此引发继发性高尿酸血症。继发性高尿酸血症改明儿再说。
(二)食物嘌呤含量并不是一个稳定的数值
食物嘌呤含量是指100克食物中含有多少毫克嘌呤(腺嘌呤、鸟嘌呤、次黄嘌呤和黄嘌呤的总量),见表1。
(点击图片,可放大图片内容)
目前,食物嘌呤含量的等级分类还没有统一标准,不同学科、不同文献的分类方法、标准并不一致,多数文献常采用表2的等级分类。
(点击图片,可放大图片内容)
同时,食物嘌呤含量检测标准与检测方法尚未有统一的标准,不同文献报道的食物嘌呤含量往往不一致,有些食物在一些文献中为推荐食物,在另外一些文献却是禁忌食物,显得很虚幻,让临床医师和患者都很困惑。
影响食物嘌呤含量测定的因素主要有3个:
1、食物中的嘌呤在不同生长阶段(或制作过程)有差异,并不固定;
2、不同的检测方法和实验室条件,检测结果有差异;
3、食物在不同状态下测定的结果有较大差异,食物含水量是影响测定结果的主要因素。
比如,小贩卖菜时总是喜欢浸一下水以增加重量,这时测定嘌呤含量数值会低一些,是低嘌呤食物。随着水分的蒸发,测定嘌呤含量数值会越来越高,则成为中嘌呤食物了。把菜晒干后再测定嘌呤含量,就成了高嘌呤食物。把晒干的菜水发后测定嘌呤含量,又成了低嘌呤食物。
根据潘洪志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新鲜香菇(嘌呤含量37 mg/100g)是低嘌呤食物,晒干后就成了高嘌呤食物(嘌呤含量405 mg/100g);干木耳(嘌呤含量166mg/100g)是高嘌呤食物,水发后就成了低嘌呤食物(嘌呤含量为38mg/100g)。
文献报道的菌藻类、干豆类等干货类食物(如:香菇、大豆等)的嘌呤含量,一般都是指晒干后的测定结果,因含水量极低并不能反应其真实的嘌呤含量。有些学者、医师在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下,简单的将干货类食物列为限制食用或禁忌食用类别,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因此,食物嘌呤含量不是一个稳定的数值,选择食物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应用。
(三)高嘌呤饮食比高嘌呤食物危害更大
关于嘌呤饮食等级分类,各国(国际组织)专业学会均只提到概念,尚没有明确的等级分类划分标准,给宣教、推广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实际工作中有学者根据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类,作为实际工作的参考指标,见表3。
(点击图片,可放大图片内容)
人们经常混淆高嘌呤饮食和高嘌呤食物两个不同的概念。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发病祸首是高嘌呤饮食,而不是食用了高嘌呤食物。少量食用高嘌呤食物不能等同于高嘌呤饮食,抛开食用量谈高嘌呤饮食是耍流氓。
严格意义上来说,大多数食物对于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来说都可以食用。嘌呤摄入量(食物嘌呤含量×食用量)是影响高嘌呤饮食的重要因素。
比如,熟栗子是低嘌呤食物(嘌呤含量35mg/100g),小鱼干是高嘌呤食物(嘌呤含量383mg/100g)。糖炒栗子又香又甜又软又糯好吃到停不下来,稍不控制就能吃掉1小包250克,摄入嘌呤87.5毫克。香辣小鱼干,一个小包装20克有不少条小鱼,含嘌呤76.6mg。作为零食,偶尔吃上几条小鱼干,摄入的嘌呤总量并不比食用250克熟栗子多。
(四)食物嘌呤的生物利用度
研究发现,不同种类的嘌呤生物利用度不同,次黄嘌呤升高血尿酸水平作用最强,腺嘌呤次之,而鸟嘌呤和黄嘌呤对血尿酸水平影响不显著。除鸟嘌呤外的其他3种嘌呤均使尿尿酸水平升高。
温馨提示:传统食物嘌呤含量表一般只列出食物名称及其嘌呤总量,缺乏嘌呤种类和成分含量数据,不再适宜作为参考依据。选择食物时建议参考《中国食物成分表标准版(第6版第二册)》常见食物嘌呤含量数据。(点这里)
食物升高血尿酸水平的作用取决于其所含嘌呤种类和成分含量。
有些高嘌呤食物,虽然嘌呤含量很高,但次黄嘌呤含量极低,食用此类食物并不会增加血尿酸水平和痛风发病率,如:香菇(干)(嘌呤含量:405mg/100g,其中次黄嘌呤含量3mg/100g)。
富含嘌呤的蔬菜(如:莴笋、 菠菜、蘑菇、菜花等)、菌藻类(如:香菇、金针菇、木耳、紫菜等)、豆类及其制品的次黄嘌呤含量极低,进食这些富含嘌呤的食物不仅不会影响血尿酸水平,还可以减少尿酸重吸收,增加尿酸排泄,降低血尿酸水平和痛风发病率。
有些高嘌呤食物,主要含鸟嘌呤和腺嘌呤,食用此类食物不会导致血尿酸水平显著升高。由于其营养价值较高,适量摄入此类食物有利于治疗,如:金属色的(深海)鱼。
一些金属色的(深海)鱼类所含的蛋白质为优质蛋白质,最为容易消化吸收利用,既能促进生长发育,又能促进身体健康,营养价值高,虽然属于高嘌呤食物,但其所含的嘌呤种类多为鸟嘌呤,不会导致血尿酸水平显著升高,而且这些鱼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也较高,食用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研究发现,适量食用这些鱼类可以降低痛风发病风险,是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理想的营养来源。
有些高嘌呤食物,次黄嘌呤含量也较高,食用此类食物会明显升高血尿酸水平,是诱发痛风急性发作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治疗不利,应避免过量摄入此类食物。
(五)与血尿酸水平相关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研究发现除了食物所含嘌呤外,食物中有些营养成分也会影响尿酸的生成和排泄。
食物中的酒精和果糖等成分,会促进内源性尿酸生成增多,并阻滞血尿酸排泄。如果把高嘌呤食物比作物理攻击,酒精和果糖就是魔法攻击,危害更大。
维生素、矿物质等成分会降低血尿酸水平,同时降低痛风的发病风险。另外,食物的酸碱性对尿酸的生成和排泄也有影响。
1、酒精对血尿酸的影响
酒类的嘌呤含量均不高,属于低嘌呤食物,为什么禁忌饮酒?原因如下:
⑴ 酒精会导致体内乳酸升高,抑制尿酸排泄;
⑵ 酒精会促进嘌呤代谢,导致尿酸生成增多;
⑶ 酒精会促进利尿,因脱水和血容量不足导致肾尿酸潴留;
酒类的上述作用机制会促使内源性尿酸大量生成,同时阻滞血尿酸排泄,再釜底抽薪,脱水使血尿酸浓度急剧升高。不同种类的酒对发病的影响不一样,红酒是否升高血尿酸水平,目前尚有争议。
除了常见的黄酒、啤酒、白酒、洋酒、红酒、料酒、果酒、酒糟外,蛋黄派、酒心巧克力等含酒精食品也会升高血尿酸水平。
2、果糖对血尿酸的影响
果糖在自然界存在于果实中,因为果糖的代谢不会直接升高血糖曾经被称为『健康糖』,高果糖浆常常代替砂糖作为甜味剂广泛应用于现代食品工业中。新的研究发现果糖代谢与葡萄糖代谢不同,果糖激酶不受底物的负反馈调节,摄入果糖不仅不会产生饱腹感,反而会增加食欲,使摄入的食物过多,果糖是健康糖的错误观点需要尽快纠正。
研究发现,果糖的代谢不仅会增加尿酸的生成,还会减少尿酸排泄,是目前已明确能升高血尿酸水平的碳水化合物。
多数富含果糖的食物,无论其嘌呤含量多少,都应尽量避免食用,此类食物常见的有:各式饮料、奶茶、蜂蜜、果脯蜜饯等。蜂蜜几乎不含嘌呤,可视作无嘌呤食物,但其果糖含量超过70%,食用蜂蜜的危害丝毫不比食用高嘌呤食物小。
富含果糖的水果是否需要避免使用,目前尚有争议。
3、维生素和矿物质对血尿酸的影响
维生素C可抑制肾小管对尿酸重吸收,促进尿酸排泄,还可降低氧化应激作用和抑制炎症反应,从而抑制尿酸生成。此外,维生素B1、维生素B2、叶酸、维生素D、β-胡萝卜素等对高尿酸血症也有保护性作用。
但也有研究发现,大剂量的摄入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反而不利于尿酸的排泄,因此不建议额外补充维生素制剂。柠檬富含维生素C,可在饮用水中加入柠檬片,既可以调节饮用水的口感,还可以增加尿酸排泄。
矿物质缺乏可引起核酸代谢障碍,促进嘌呤生成增加。多摄入钙、铁等矿物质可降低血尿酸水平。但是,钙摄入过多,容易引起结石;铁摄入过多,会影响尿酸的生成与排泄。
4、食物酸碱性对血尿酸的影响
在营养学上,根据食物经燃烧后所得灰分溶于水后的酸碱度,食物可以被分为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或称成酸(碱)性食物。研究发现,适当摄入碱性食物可抑制有机阴离子转运体4 (human organic anion transporters 4)功能,减少尿酸重吸收,碱化尿液,增加尿酸排泄。
食物的酸碱性与其本身的pH值、气味、口感无关,多数蔬菜和水果、豆类、奶类及其制品等都属于碱性食物。部分酸味食物如:柠檬、橙等酸味水果和食醋、酸奶均属于碱性食物,可以放心食用。
(六)食物的贮藏、烹饪对食物嘌呤含量的影响
研究发现,食物的贮藏会使食物中的嘌呤种类和成分含量发生变化,其中存储温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存储时间,与食物的新鲜程度基本保持一致。新鲜食物的嘌呤含量相对最低,随着食物的新鲜程度减退,食物中的次黄嘌呤会明显升高,摄入此类食物血尿酸水平也会随之升高。因此,食物宜低温存储,并且不宜保存过久,如动物肉类在0-4℃保存时不宜超过3天,在-17℃以下保存时不宜超过90天。
食物经过烹饪后嘌呤含量会相对降低,不同的烹饪方式降低嘌呤的程度有较大差异。水煮、白灼、清蒸等烹饪方式能较大幅度的降低食物嘌呤含量,如猪肉清蒸10分钟后嘌呤含量降幅达37.9%,猪肉水煮3分钟时嘌呤含量降幅达57.6%。多数食物水煮时嘌呤含量降幅最大,而菌类清蒸时嘌呤含量降幅最大。
除了烹饪方式外,烹饪时长也会对食物的嘌呤含量产生较大变化,烹饪初时食物嘌呤会逐渐下降,达到最低降幅后,随着烹饪时间延长,食物嘌呤含量又会逐渐上升。食物的最佳烹饪时间与食物的种类和烹饪方式密切相关,如猪肉清蒸10分钟、水煮3分钟嘌呤含量最低,而牛肉清蒸25分钟、水煮10分钟嘌呤含量最低。
因此,膳食方案应考虑到食物在贮藏和烹饪过程中嘌呤含量的变化。
(七)低GI食物对尿酸代谢的影响
血糖生成指数(GI)是衡量食物引起餐后血糖反应的一项有效指标,表示某种食物升高血糖效应与标准食物升高血糖效应之比,见表4,其等级分类见表5。
(点击图片,可放大图片内容)
(点击图片,可放大图片内容)
食物经过烹饪其GI值会发生变化,如:土豆泥GI>土豆GI ;搭配不同食物的GI指数亦不相同,如:馒头GI=88,馒头+黄油GI=68,馒头+芹菜炒鸡蛋GI=49。
糖尿病和高尿酸血症是一棵藤上结的两个苦瓜,高尿酸血症患者中,合并糖代谢异常的患者占31%~55%;糖尿病患者中,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高达45%~75%。研究表明胰岛素水平升高会引起肾脏对尿酸的清除率下降,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低GI食物释放缓慢,葡萄糖进入血液后峰值低,能降低胰岛素抵抗,从而有利于稳定血尿酸水平,降低高尿酸血症发病率。同时,低GI食物在胃肠停留时间长,能较长时间维持饱腹感,有利于控制食物摄入量。
(八)肠道菌群多样化对尿酸排泄的影响
人体内2/3的尿酸通过肾脏排泄,剩下1/3的尿酸通过肠道排出体外。以往的研究认为,肠道排泄尿酸相对稳定,排泄率直接取决于血尿酸浓度,排除作为高尿酸血症发病的原因。
但是,新的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均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群数量明显减少,进一步研究发现进行降尿酸治疗可使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群数量增加。同时,有研究发现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制剂可降低高尿酸血症小鼠的血清尿酸。
恢复肠道菌群生态稳态,是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治疗新的研究方向。
除了微生物制剂和粪菌移植外,患者可以通过膳食调节来改善肠道菌群生态环境。不同的细菌偏好不同的纤维营养剂,当它们喜欢的食物出现时,这些细菌在肠道菌群中的占比就会增加。
饮食不定时与不定量、高脂与高糖饮食、滥用药物等因素都会破坏肠道有益菌群,使有益菌群数目减少。
科学选择和搭配食物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多样化,使有利健康的有益菌群增多,有害菌群减少,以增加尿酸排泄,抑制炎症发生,降低血尿酸水平。
(九)中医食疗的辨证研究
中医的养生治未病理念『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意思是说『凡是聪明和智慧的人都不会等生病后才开始治疗,而是在还未生病时就把致病因素控制住,把疾病扼杀在萌芽阶段,预防疾病发生;身体有疾病时,不能等病症产生了并发症才寻求治疗,而是在生病初期就积极的治疗,预防并发症发生』。
食疗是中医养生理念的精髓,也是中医治未病的主要手段。《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关于食疗的记载:『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意思是说『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针对不同的健康状况选择合适的食物来补充身体所需养分,调节体内环境,使之阴阳平衡,才能健康长寿。但要注意不能一味的追求食疗,否则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有些痛风食疗方过于追求利尿作用(如,车前草茶、猫须草茶等),而忽略了利尿后血容量不足导致血尿酸水平相对升高,反而不利于疾病治疗,则落入下乘,落入俗套也。
中医食疗根据不同食物性味方面的偏颇特性,结合患者的个体需求搭配不同的食物,有针对性的用于病证的治疗或调养,调整阴阳使之趋于平衡,弥补阴阳气血的不断消耗。中医食疗的整体观、以人为本、辨证论治等基本理念,彰显了因人而宜、因病而宜、因地而宜、因需而宜的个性化食疗的追求。现代营养学通过研究食物对机体的作用机制及健康的影响,根据详尽的研究数据针对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健康状况、工作强度等个体因素制定不同的膳食方案,与中医食疗的结论基本一致,虽然过程各异,但结果不谋而合,殊途同归。
我国痛风发病率的历史变化表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生发展与日常生活方式,特别是与饮食结构密不可分。
研究发现,改善日常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可以减少尿酸生成,增加尿酸排泄,提高痛风治愈率。
(一)目的
1、预防痛风复发;
2、逐年降低血尿酸水平;
3、减少药物使用量;
4、延缓或逆转疾病进展;
5、控制体重(减肥减重);
6、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7、改善血压;
8、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9、改善预后。
(二)饮食准则
1、控制每日嘌呤摄入总量,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建议中嘌呤饮食,痛风患者可以选择中、低嘌呤饮食。
2、控制每日能量摄入总量,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的供能占比。
3、食物嘌呤含量不再作为选择食物的唯一参考依据。综合食物所含的嘌呤种类及成分含量、营养成分、GI指数等因素,科学的选择、搭配和烹饪食物,既可以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还能提高痛风治愈率。
4、富含次黄嘌呤、果糖、酒精的食物会增加痛风发病率,应尽量避免。
5、诱发痛风发作的食物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地区差异性,要注意避免。
1、建议避免的食物
有些食物富含次黄嘌呤、果糖等成分,或增加外源性尿酸生成,或增加内源性尿酸生成,或阻滞尿酸排泄,或营养价值不高,或不利于治疗,建议避免食用。
与传统的建议比较,不再局限于避免高嘌呤食物。有些中、低嘌呤食物因为富含果糖、酒精成分而被列入避免食用目录,见表6。
(点击图片,可放大图片内容)
2、建议限量的食物
⑴ 有些高嘌呤食物,次黄嘌呤含量不高,对血尿酸水平影响不显著,可以限量食用。如,菌类食物。
⑵ 有些高嘌呤食物,次黄嘌呤含量也较高,理论上应避免食用,但经过科学的烹饪可较大幅度降低其嘌呤含量和其所含的次黄嘌呤的含量,食用不会显著影响血尿酸水平,但需限量食用。如,动物肉类。
⑶ 有些高嘌呤食物,营养价值较高,出于均衡营养的目的,建议适量摄入更有利于治疗,可以限量食用。如,部分金属色深海鱼。
⑷ 有些食物可能会升高血尿酸水平,而且营养价值不高,但出于饮食习惯的原因,可以限量食用,但需严格限制食用量,并建议逐渐减少食用量。如,酒类食品。
⑸ 有些低嘌呤食物由于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或含较多的果糖、蔗糖,或GI指数过高,大量食用不利于治疗,食用需限量。如,淀粉类蔬菜。
与传统的建议比较,不再局限于中嘌呤含量食物。有部分高嘌呤食物有利于治疗,建议可以限量食用,而部分低嘌呤食物不利于治疗也被限量食用,见表7。
(点击图片,可放大图片内容)
3、建议选择的食物
有些食物或能减少体内尿酸的生成,或能促进体内尿酸的排泄,或对血尿酸水平影响不显著,建议选用。
与传统建议比较,不再局限于低嘌呤食物。有些富含嘌呤的食物,由于所含的次黄嘌呤极少,对血尿酸水平没有显著影响,也被列入建议选择目录,见表8。
注意,建议选择的食物也有食用量限制(食用量相对宽松一些),也不能想怎么吃就怎么吃。除了要控制摄入的嘌呤总量,还要控制摄入的总能量。
(点击图片,可放大图片内容)
(上下滑动或点击图片,查看全部内容)
(四)技术指标
注意:能量及营养素推荐摄入量,仅适用未合并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等其他疾病的成年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
1、能量
评估患者的能量需求,控制能量摄入,见表9。
(点击图片,可放大图片内容)
体重状况采用体质指数(BMI)判定,BMI=体重(Kg)/身高(m)²。
劳动强度分为轻体力劳动(如坐姿工作)、中体力劳动(如电工安装)和重体力劳动(如搬运工)。
患者体重应尽量达到或稍低于正常体重。超重肥胖患者应循序渐进减少能量摄入,切忌骤减,以免诱发痛风急性发作。
2、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的50%~60%。应限制添加糖摄入。宜选择低GI食物。鼓励全谷物食物占全日主食量的30%以上。全天膳食纤维摄入量达到25g~30g。
3、蛋白质
蛋白质的膳食摄入量为1g/kg/d,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的10%~20%。以高生物效价的优质蛋白为主,优先选用奶类及其制品、鸡蛋,其次选用适量的动物肉类(如鱼肉、禽肉、畜肉等)。
4、脂肪
脂肪提供的能量占全天总能量的20%~30%。
合并肥胖或代谢综合征者应严格限制每日脂肪摄入总量占全天总能量不超过25%,且饱和脂肪酸占全天总能量不超过10%。
如合并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2.59mmol/L)者,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应小于总能量的7%。反式脂肪酸应小于全天总能量的1%。亚油酸与α-亚麻酸的每日摄入量应分别占全天总能量的5%~8%和1%~2%。单不饱和脂肪酸每日摄入量应占总能量的10%~15%。
5、水分
摄入充足的水分有利于体内尿酸的排泄,每日饮水2000~3000ml,确保每日排尿1500毫升以上,最好2000毫升。
第 四 章
定制适合自己的个性化膳食方案
(一)为什么要定制个性化膳食方案
一般性的膳食建议较为宽泛,对患者的个体因素考虑不足。为了更充分发挥膳食营养的治疗作用,需要根据不同的个体因素定制个性化的膳食方案。
1、性别、年龄有差异,治疗目标和期望值有差别(<40岁和>60岁患者治疗目标和期望值不一样);
2、健康状况、工作强度有差异,营养需求不同(有合并症和无合并症患者、轻体力和重体力工作患者的膳食有很大不同);
3、体质状况有差异,摄入同样的食物对血尿酸水平的影响也有差别(有人吃啥都不长肉,有人喝水也长胖);
4、饮食习惯有差异,标准化的膳食方案的菜品口感单一,常年重复多数患者无法长期坚持;
5、经济条件、环境因素、宗教信仰等差异会使食物的选择有较大不同。
因此,饮食结构不可能千篇一律,个性化膳食方案既能享受饮食的乐趣,有利于长期坚持;又能获取足够的营养,满足机体需要,改善机体环境,修复机体组织,促进机体恢复健康。
(二)个性化膳食方案的设计流程
膳食方案需要综合患者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腰围、工作强度、饮食习惯、经济能力等)和健康状况(病史、医学检查结果等)进行定制。流程如下:
1、根据BMI=体重(Kg)/身高(m)²,计算体质指数(BMI)。
2、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腰围、健康状况、体质指数(BMI)、工作强度等多种因素计算出营养需求。
3、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健康状况、经济能力、饮食习惯、地域环境、宗教信仰和食物的特性等因素,科学的选择食材,充分考虑食物在贮藏和烹饪过程中嘌呤含量的变化,最后根据烹饪方式计算出最合适的食用量,完成膳食方案设计。
(三)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和偶发痛风患者的个性化膳食方案
1、坚持适量的运动
⑴ 规律运动,每周5次以上,每次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广场舞、太极拳、游泳、划船、骑车、快走、慢跑,中等强度的兵乓球、羽毛球、篮球等。运动强度以每分钟心率在(220-年龄)×0.6 ~ (220-年龄)×0.8之间为宜。
⑵ 运动要适量,运动过量反而会升高血尿酸水平,剧烈运动是诱发痛风的主要因素之一,应尽量避免。
⑶ 汗液排泄尿酸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大量出汗时血尿酸水平会直线上升,运动出汗要及时适量补充水分。
2、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可以使血尿酸水平更低,反之则会升高血尿酸水平。坚持规范化慢病自我管理,能有效控制血尿酸水平,降低发病风险。
⑴ 合理作息,避免熬夜,避免过度劳累。
⑵ 进餐定时定量,规律进食,细嚼慢咽。
⑶ 坚持吃好早餐,避免吃宵夜。
⑷ 戒烟限酒,避免饮用黄酒、啤酒。确实需要饮酒的患者要限制酒精摄入量。
3、科学的搭配和烹饪食物
食物搭配技巧:食物要多样化,荤素搭配要合理。每日饮食要全面涵盖粮谷薯类、动物肉类、蔬菜水果类、油脂类和豆、奶、坚果类等食物,每日至少摄入12种食物,每周25种以上食物(烹饪油和调味品不计在内)。
4、每日膳食实施细节
注意,以下建议执行时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⑴ 每日摄入奶类及其制品约300毫升,可选低脂、脱脂牛奶或酸奶、奶酪。
⑵ 每周摄入鸡蛋3~6个。
⑶ 每日摄入非淀粉类新鲜蔬菜500~700克,多选用红、黄、绿色的蔬菜。
⑷ 每日摄入动物肉类80~150克,以鱼肉及部分海产品、禽肉(去皮)、畜肉(瘦肉)为主。
⑸ 每日摄入水果200~350克,时令新鲜水果为佳,不能榨成果汁。
⑹ 每日摄入坚果10~15克,选新鲜或原味加工的坚果。
⑺ 少油、少盐、少糖,每日摄入烹饪油25~30克,食用盐不超过6克,糖不超过25克。
⑻ 严格限制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为总能量的50%~60%,控制主食摄入量(米、面等主食食用量过多的患者应逐渐减少),以全谷物为宜,可添加燕麦、荞麦、杂豆等粗粮。但不宜过饥,感觉不饱时可以适量增加嫩茎、叶、花菜类蔬菜摄入量。
⑼ 保证充足饮水2000~3000毫升,睡前或夜间应适量补充水分,运动出汗要及时补充水分,如出汗多小便量少,可适当增加饮水量,但不宜长期超量饮水,以免增加肾脏负担。确保每日排尿1500毫升以上,最好2000毫升。宜选用白开水、淡茶水、矿泉水、咖啡等,可适量加入柠檬片有助于降尿酸;不宜饮用含糖(或高果糖浆)、含酒精饮料。
根据患者的综合健康状况、饮食习惯等因素合理分配每餐膳食,以下提供2个方案供参考,见表10、表11。
(点击图片,可放大图片内容)
(点击图片,可放大图片内容)
(四)无合并症痛风患者的个性化膳食方案
尚未解锁,可参照上一章节方案。
本课题于2016年开始基于互联网进行研究,已有1421位患者志愿参与,目前有了一些研究成果,个性化膳食可能逐年降低患者血尿酸水平和痛风发病率,为治愈痛风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是,不同性别、年龄、地域、劳动强度、健康状况、经济能力的患者饮食习惯有较大差异,不同分型的研究样本基数太小,实验数据还不够充分。为了深入开展研究,欢迎全国各地符合条件的患者志愿参与研究,共同充实完善各种分型的个性化膳食方案。
(五)青少年患者的个性化膳食方案
未解锁。参与研究,提前解锁,下同。
(六)肥胖型患者的个性化膳食方案
(七)合并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个性化膳食方案
(八)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个性化膳食方案
(九)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个性化膳食方案
(十)合并多种基础病患者的个性化膳食方案
第 五 章
结 语
流行病学研究分析显示,我国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约13.3%(1.9亿人),痛风患病率约1.1%(1500万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病率均逐年升高,并呈年轻化趋势,与我国经济发展和饮食结构变化基本吻合。
随着对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痛风可能进阶为少数可以治愈的疾病之一,越来越多的痛风患者通过规范化治疗得到治愈和缓解。当血尿酸≥540μmol/L时,无论是否发作痛风,多数学者认为需要进行降尿酸治疗。当血尿酸<540μmol/L时,对于偶发痛风(发作频率<2次/年)和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是否需要降尿酸治疗,目前尚存争议。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相比危害小、花费少,适用于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长期治疗,若能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把不同病程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控制到相应的阈值以下,则能避免药物治疗带来的诸多困扰。
以低嘌呤食物为主导的传统低嘌呤饮食,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过高,会促进内源性尿酸生成增多,还会减少尿酸排泄,引起血尿酸水平升高,增加治愈的难度。汽车淘汰马车,智能手机淘汰按键手机,新的膳食营养研究成果淘汰旧的饮食结构是科技发展后的历史必然进程。根据健康状况、个人喜好、文化传统、经济能力等个体因素,定制个性化膳食方案,兼顾了患者饮食习惯和营养需求,患者依从性高,可以有效减轻体重,增强体质和免疫力,逐年降低血尿酸水平,减少治疗药物的干预,降低痛风发病率,提高痛风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痛风临床结局。
第 六 章
附 录
附1:本文写作说明
本课题于2016年开始基于互联网进行研究,已有1421位全国各地患者志愿参与了研究,从目前的结果来看,治疗效果良好,多数患者可以治愈痛风。
到目前为止,虽然获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不同地域、年龄、性别、劳动强度、健康状况、文化传统的患者的饮食习惯有较大差异,不同分型的研究样本基数太小,实验数据还不够充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期待更多志愿者参与研究。
科普版内容虽然不够全面详细,对多数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进行饮食指导仍然有意义,亦能纠正部分医师、患者的错误观念。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恐有遗漏,不足之处还请专家学者予以批评和指正。
附2:案例分析
由于篇幅所限,仅列举2例案例供大家参考。
以下2例案例,最初的治疗走了弯路,导致合并了严重的并发症。在以往的观念里,属于病情重,预后差,是难以治愈的重大疾病,患者会拖累家庭,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开始规范化治疗以后,均在1年内成功治愈痛风,恢复了正常的工作。他们不仅没有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反而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单位的中坚力量,家庭幸福,事业成功。
从这2例案例可以看出,治愈痛风并不难,病情严重的痛风也完全有可能治愈。
治愈痛风的秘籍:1、坚持治疗;2、规范化治疗;3、坚持规范化治疗!
案例 1 广东刘先生
病史:痛风,痛风性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3期,高血压3级(很高危组),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心动过速,房室交替性早搏、部分呈二联律、三联律、四联律)。
简述:广东刘先生,2003年(31岁)痛风首次发作,2008年因高血压(BP 230/110 mmHg)、急性左心衰,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抢救,下病危,见图2。
图2 刘先生的重危病人报告书
病情缓解后返回户籍地,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张书亚主任继续诊治。
张书亚主任认为:患者痛风发作时,只重视应急止痛治疗,对高尿酸血症没有重视,没有及时纠正血尿酸水平。随着疾病进展,MSU结晶沉积于心脏、肾脏、血管壁等处,引起痛风性心脏病、肾损害、高血压、心律失常等疾病,病情加重后诱发急性心衰竭。
检查回报:
心脏彩超:左房大伴二尖瓣关闭不全,升主动脉内径增宽,左室壁增厚,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减低;
肾功能:血肌酐189μmol/L,尿酸699 μmol/L;
尿常规:尿蛋白3+;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动过速,多源、多形、房室性交替性早搏,16139个/24h,部分呈二联律、三联律、四联律;
诊断:
⑴ 痛风性肾病;
⑵ 慢性肾功能不全 3期;
⑶ 高血压3级(很高危组);
⑷ 高血压性心脏病:急性左心衰、心律失常。
治疗:
予以对症降血压、降血尿酸和抗心律失常治疗,结合膳食营养和运动治疗,并长期控制血压、血尿酸水平维持在控制目标值范围内。
控制目标1:BP ≤120/80mmHg
控制目标2:UA ≤300μmol/L
最新随访时间:2021年3月
⑴ 治愈痛风,10+年未复发痛风;
⑵ 逆转心功能不全,心脏形态、结构、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
⑶ 纠正心律失常,原高危恶性心率失常,现偶发室性早搏(13个/24h),基本与常人无异;
⑷ 肾衰竭进程得到扼制,尿蛋白转阴,血肌酐稳定在130~160μmol/L,肾小球滤过率稳定在发病初期水平,病情没有进一步发展;
⑸ 血压、血尿酸、血脂等指标控制佳;
⑹ 维持治疗药物逐年减少。
刘先生病程13+年,经过长期的规范化治疗,心肾衰竭进程得到扼制和逆转,病情没有恶化,非常难得。现工作上是单位的中坚力量、生活上是家里的主心骨,与常人无异。
案例 2 云南张先生
病史:痛风史10年,痛风频繁反复发作,严重痛风石侵蚀导致骨头坏死。
简述:云南张先生,1995年(19岁)痛风首次发作,受限于当时的医学水平,治疗不规范导致痛风反复发作。患者自述2007~2014年痛风频繁反复发作,一年几乎要痛300天左右。2011年起,连续3年春节都住在医院里。
右足第一跖趾关节(脚大拇指)的痛风石尤为严重,局部破溃渗液,X光片下可见痛风石侵蚀导致骨头坏死,见图3。
图3 2014年术前
治疗:
2014年,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韦继南博士行死骨切除手术(用骨水泥修复)、痛风石清除手术,见图4。术后坚持规范化治疗,痛风发作得到有效扼制,逐渐减少痛风发作,减轻发作程度。规范化治疗11个月之后治愈痛风, 没有再次复发。
图4 2014年术后55天
最新随访时间:2020年3月
张先生自述,6+年未复发痛风,原来频繁发作痛风,走路都困难,现在坚持每周25公里慢跑,见图5。
原来每年要发病300天,基本丧失工作能力。通过规范化治疗治愈痛风,彻底摆脱痛风的困扰,事业蒸蒸日上,工作生活与常人无异。
图5 术后6年,2020年3月回访照片
写在最后
本研究历时6年,热忱欢迎各医疗机构、社会团体、企业、专家学者、患者及家属参与和支持,进一步深入研究!
(点击图片,可放大图片内容)
还没有治愈痛风?
关注『痛风防治指南』并设置为星标,了解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规范化治疗、膳食营养和运动治疗秘籍,早日治愈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