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诗词格律》:第四章(1)诗词的节奏
第四章 诗词的节奏及其语法特点
【第一节 诗词的节奏】
诗词的节奏和语句的结构是有密切关系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和语法有密切关系的。因此,我们把节奏问题放在这里来讲。
(一)诗词的一般节奏
这里所讲的诗词的一般节奏,也就是律句的节奏。律句的节奏,是以每两个音节(即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单位的。如果是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则最后一个字单独成为一个节奏单位。具体说来,如下表:
三字句:
平平--仄 仄仄--平
平仄--仄 仄平--平
四字句: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五字句: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六字句: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七字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从这一个角度上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两句口诀是基本上正确的:第一、第三、第五字不在节奏点上,所以可以不论;第二、第四、第六字在节奏点上,所以需要分明。
意义单位常常是和声律单位结合得很好的。所谓意义单位,一般地说就是一个词(包括复音词)、一个词组一个介词结构(介词及其宾语)、或一个句子形式、所谓声律单位,就是节奏。就多数情况来说,二者在诗句中是一致的。因此,我们试把诗句按节奏来分开,每一个双音节奏常常是和一个双音词、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形式相当的。
例如: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毛泽东)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毛泽东)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毛泽东)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李益)
应当指出,三字句,特别是五言、七言的三字尾,三个音节的结合是比较密切的,同时,节奏点也是可以移动的。移动以后,就成为下面的另一种情况:
三字句:
平--平仄 仄--仄平
平--仄仄 仄--平平
五字句: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七字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我们试看,另一种诗句则是和上述这种节奏相适应的:
须--晴日。(毛泽东)
起--宏图。(毛泽东)
雨后--复--斜阳。(毛泽东)
六亿--神州--尽--舜尧。(毛泽东)
海月--低--云旆,江霞--入--锦车。(钱起)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纔能--没--马蹄。(白居易)
实际上,五字句和七字句都可以分为两个较大的节奏单位:五字句分为二三,七字句为四三,这是符合大多数情况的。但是,节奏单位和语法结构的一致性也不能绝对化,有些特殊情况是不能用这个方式来概括的。例如有所谓折腰句,按语法结构是三一三。陆游《秋晚登城北门》:'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如果分为两半,那就只能分成三四,而不能分成四三。又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个七字句如果要采用两分法,就只能分成二五('粪土--当年万户侯'),而不能分成四三;又如毛主席的《七律·赠柳亚子先生》'风物长宜放眼量',这个七字句也只能分成二五('风物--长宜放眼量'),而不能分成四三。还有更特殊的情况。例如王维《送严秀才入蜀》'山临青塞断,江向白云平';杜甫《春宿左省》'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李白《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临青塞'、'临万户'、'随平野'、'向白云'、'傍九霄'、'入大荒',都是动宾结构作状语用,它们的作用等于一个介词结构,按二三分开是不合于语法结构的。又如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按节奏单位应该分为二三或二二一,但按语法结构则应分为一四('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二者之间是有矛盾的。
杜甫《宿府》'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按语法结构应该分成五二('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王维《山居》'鹤巢松树徧,人访荜门稀',按语法结构应该分成四一('鹤巢松树--徧,人访荜门--稀')。元稹《遣行》'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按语法结构也应该分成四一('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这种结构是违反诗词节奏三字尾的情况的。
在节奏单位和语法结构发生矛盾的时候,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语法结构。事实上,诗人们也是这样解决了矛盾的。
当诗人们吟哦的时候,仍旧按照三字尾的节奏来吟哦,但并不改变语法结构来迁就三字尾。
节奏单位和语法结构的一致是常例,不一致是变例。我们把常例和变例区别开来,节奏的问题也就看清楚了。
(二)词的特殊节奏
词谱中有着大量的律句,这些律句的节奏自然是和诗的节奏一样的。但是,词在节奏上有它的特点,那就是那些非律句的节奏。
在词谱中,有些五字句无论按语法结构说或按平仄说,都应该认为一字豆加四字句(参看上文第三章第二节)。特别的后面跟着对仗,四字句的性质更为明显。试看毛主席《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徧,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又试看毛主席《沁园春·雪》:'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按四字句,应该是一三不论,第一字和第三字可平可仄,所以'万'字仄而'长'字平,'红'字平而'内'字仄。这里不能按律诗的五字句来分析,因为这是词的节奏特点。所以当我们分析节奏的时候,对这一种句子应该分析成为'仄--平平--仄仄',而于具体的词句则分析成为'看--万山--红徧','望--长城--内外。'这样,节奏单位和语法结构还是完全一致的。
毛主席《沁园春·长沙》后阕:'恰同学少年,风化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也有类似的情况。按词谱,'同学少年'应是平平仄仄,现在用了仄仄平平是变通。从'恰同学少年'这个五字句来说,并不犯孤平,因为这是一字豆,加四字句,不能看成是五字律句。
不用对仗的地方也可以有这种五字句。仍以《沁园春》为例。毛主席《沁园春·长沙》前阕:'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后阕:'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雪》前阕:'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后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其中的五字句,无论按语法结构或者是按平仄,都是一字豆加四字句。'大'、'击'、'素'、'人'都落在四字句的第三字上,所以不拘平仄。
五字句也可以是上三下二,平仄也按三字句加二字句。例如张元干《石州慢》前阕末句'倚危樯清绝',后阕末句'泣孤臣吴越',它的节奏是'仄平平--平仄'。
四字句也可以是一字豆加三字句,例如张孝祥《六州歌头》:'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其中的'念腰间箭'就是这种情况。
七字句也可以是上三下四,例如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又如辛弃疾《太常引》:'人道是清光更多。'
八字句往往是上三下五,九字句往往是上三下六,或上四下五,十一字句往往是上五下六,或上四下七,这些都在上文谈过了。值得注意的是语法结构和节奏单位的一致性。
在这一类的情况下,词谱是先有句型,后有平仄规则的。例如《沁园春》末两句,在陆游词中是'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这个句型就是一个一字豆加两个四字句,然后规定这两句的节奏是'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又如《沁园春》后阕第二句,在陆游词中是'又岂料而今余此身',这个句型是上三下五,然后规定它的节奏是'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在这里,语法结构对词的节奏是起决定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