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写于1910年的小说,预言了一个富强文明的“新中国”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1910年,大清王朝风雨飘摇,革命运动此起彼伏,不平等条约一个个砸来,无数仁人志士不得不在无尽的黑暗中,苦苦探索中国未来的路在何方。
很难想象,生活在那一年的仁人志士们,到底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为中国的未来谋发展。正如革命志士陈天华哀叹的那样:都是那洋人畜圈里的牛羊,锅子里的鱼肉,由他要杀就杀,要煮就煮,不能走动半分。
这番苦闷心情,体现在文学作品上,就是满纸愤懑之言。无数人在书籍作品中仰天长问:未来的中国,到底还有没有救?
然而,就在人们焦虑彷徨之际,被称为帝国主义“冒险家乐园”的上海,却有位名叫陆士谔的小说家,用一支如椽大笔,写下一部“荒唐”小说,唤醒一代人的中国梦。
一、“养成系”小说
说起陆士谔,很容易让人想起同时代的大文豪鲁迅先生。和鲁迅先生一样,陆士谔也是医生出身,当初12岁的鲁迅跑遍绍兴城为父亲抓药治病时,14岁的陆士谔便已经坐堂行医,走上了用医术救国人之路了。
可惜,医学界的“前辈”陆士谔,却遇上了行医生意不佳的惨淡现实。微薄的收入迫使陆士谔兼职写起了小说,以便靠着稿费补贴生活。
陆士谔跨界走上了文学之路时,鲁迅正怀揣一腔热血远赴日本学医术,等到鲁迅在国人的麻木不仁中觉醒,终于决定弃医从文,以文字唤醒民族精神时,陆士谔早已写出了风靡天下的畅销书《精禽填海记》,成为了当时中国炙手可热的新锐“畅销书作家”。
虽说陆士谔没有鲁迅那样的情怀,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初衷只是想要填饱自己肚子,但就是这份“接地气”的想法,让陆士谔进行小说创作时,总是充分尊重读者的喜好,就连作品的语言风格,也以浅显易懂的白话文为主,从而方便大众阅读。
同时,陆士谔还十分注重作品的趣味性与时尚风。晚清时代,许多读者厌恶清政府昏庸无能,陆士谔便撰写了《六路财神》、《龙华会之怪现状》、《社会秘密史》等一系列抨击官场腐败,暴露社会黑暗的小说,深受读者欢迎。
经济学中说,买方市场决定卖方市场,放在小说上也一样。读者的喜好很快催生了大量谴责小说问世,过多的同质化小说又迅速消耗掉读者的新奇感,原本颇受读者喜爱的题材,渐渐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厌倦。
为了满足读者们的新需求,陆士谔又与时俱进,率先在小说中加入了预备立宪、种族革命等热门话题,并以天马行空的想法,写出了《新三国》、《新水浒》等一系列脑洞大开的作品,让读者在抨击现实黑暗的同时,又能对未来充满希望。
可以说,陆士谔的小说完全根据读者喜好,按照读者需求量身定制。放在现代,就是颇为时髦的“养成系”小说。
新颖又紧贴时代热点的小说风格,让陆士谔的小说广受读者推崇。眼看自己的小说销量不断创新高,陆士谔又想出在小说中植入自我推介的新玩法,不花一毛钱广告费,成功让自己的知名度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未来之畅想
成功的商业推销,让不少人觉得陆士谔现实又世故。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陆士谔商人的外表下,还有一颗对国家民族深深期望的心。
正是怀揣着强烈的爱国之情,这位畅销书作家,毅然在1910年的黑暗岁月中,挥毫写下《新中国》,以梦境游历的方式,畅想未来的美好岁月,并留下一段神预言:不远的未来,我们一定会拥有一个富强文明的“新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在小说《新中国》中,陆士谔以宏大的想象力,描绘了未来中国收回治外主权后,独立自主处理本国事务的美好岁月,拳拳爱国之心跃然纸上。
在陆士谔的笔下,那时的中国,国家拥有独立主权,国人实现了自治,洋人再也不能颐指气使。而中国人站起来后,国家富强便成为接下来的时代主题。于是陆士谔又在《新中国》中想象了一个繁荣的上海,那里有精美实用的雨街,现代科技神奇的地铁,还有跨着黄浦的铁桥,以及旧貌换新颜的浦东……
不仅如此,《新中国》中,还有着让人欣然神往的教育事业。在陆士谔看来,未来的中国,“各项专科差不多已办的完备了”,“每一所专科院,约有近千名学生”,“欧美日本,都派遣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就是学问,无论哪一种科学,比了各国,总要胜起两三倍还不止”,“汉文汉语,差不多竟成了世界的公文公语”,中文书籍也行销全球。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军事的进步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新中国》中,中国军队一改甲午海战中的孱弱,“巡洋舰、驱逐舰、战斗舰”全都战斗力惊人,作战部署有序,战略鲜明,各战舰配合默契,在虚构的“海军大操”中奏凯而回。
虽然《新中国》中的种种场景,不过是陆士谔的凭空想象。但必须承认,正是这些美好的幻想,在中国最黑暗的时代,点燃了无数人对中国未来的期望。更必须承认,小说问世后的几十年里,无数中国人,正是沿着这样的梦想努力,为一个美好的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
几年前,一部火遍全国的“白话写史”读物里,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个落后挨打的近代史上,“全世界的强国(连不强的都来凑热闹)欺负我们,连打带抢带烧带杀,识时务的看法,是亡定了,可为什么我们终究没有亡呢”?
那是因为:“总有那么一群不识时务的人,无论时局形势如何,无论对手有多强大,无论希望多么渺茫,坚持,绝不妥协”。
想来,在1910年的无尽黑暗中,“世故”的陆士谔,也曾是千千万万“不识时务”的人中一员,哪怕希望渺茫,哪怕看不到光明,依然坚持到底,绝不妥协!
参考资料:谢仁敏《晚清陆士谔的小说观念及其文史意义》、林雪飞《构建现代中国形象的神奇幻想——论陆士谔的<新中国>》、王学钧《实录与评论:晚清陆士谔社会小说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