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魏时期的八柱国的由来|宇文泰|北魏|高欢|鲜卑族|西魏|八柱国
历史上的八柱国是一个很生僻的内容,要想讲清楚这个概念,就要先从北魏六镇和后来的府兵制开始说起。
东晋十六国后期,北方大乱,鲜卑的拓跋氏乘机南下中原,并在山西平城建立政权。鲜卑人南下之后,原来的漠北草原被柔然人占据,对北魏的北部边境安全形成了很大的威胁。于是北魏在首都平成以北设立了六个军镇,作为防御柔然人南下的屏障。这六个军镇虽然远离北魏的政治中枢,但是由于它们拱卫首都,有很重要的军事地位。不仅统帅皆为鲜卑豪族,成员也以鲜卑人和中原汉族强宗子弟为主。因此六镇在设立之后就有很高的军事和政治地位!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
然而好景不长,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六镇的地位江河日下。因为孝文帝把国都从山西大同南迁到了河南洛阳,这就导致六镇与北魏政治核心圈离得太远,不再如之前那么亲近了。并且孝文帝强调汉化,要求北魏政治核心圈的鲜卑贵族与中原汉地的门阀贵族通婚,只有汉化的鲜卑人才能受到重用,老顽固们靠边站。贵族们为了政治前途,只能迎合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当时的北方六镇远离中原,自然就只能靠边站了。
并且由于国都南迁洛阳,北方六镇也不再有拱卫都城的价值,地位下降剧烈。后来六镇变成了流犯囚徒的发配之地,六镇的鲜卑贵族子弟也难以晋升,甚至还受到中原汉化鲜卑同族歧视,积累了很大的怨气。六镇贵族的这个怨气积累的越来越深,便演变成了后来的北方六镇反汉化大起义。
六镇起事之后,关陇、河北各族也纷纷参与造反,北魏统治濒临崩溃。为了镇压造反军,北魏统治者笼络了大量的北方胡人。最后造反被虽然被镇压了,但是北魏政权也随之瓦解。以契胡酋长尔朱荣为首的北镇豪强和酋帅集团控制了北魏政权。
在六镇起义之时,当时有两个人年轻人也参与了叛乱,这两个就是后来分别奠定了北齐和北周政权的高欢的宇文泰。
高欢
后来傀儡皇帝孝庄帝杀死了尔朱荣,高欢乘机起兵,将尔朱一族全部屠尽,并拥立魏孝武帝元修即位,由他自总大政,控制了北魏的军政大权。但是高欢的实力还不够强,为了笼络人心,他任命尔朱荣旗下的大将贺拔岳被为关西大行台,总揽关陇一带的军政大权。当时的宇文泰还没有自立门户,只是贺拔岳的部将。
宇文泰随贺拔岳抵达关中后,贺拔岳任命他为行台左丞,关陇地区的一切大事,事无巨细都交给他来办,于是宇文泰成为了关陇地区的第二号人物。后来高欢使离间计,让侯莫陈悦将贺拔岳暗杀,贺拔岳的残部被宇文泰所收。因此宇文泰便成了关中的首脑。但当时名义上还是要听高欢的命令。
再后来高欢所立的北魏孝武帝逃跑,西奔长安投靠了宇文泰,并封宇文泰为大丞相,号召天下兵马起兵讨伐高欢。此举将高欢激怒,于是盛怒之下的高欢又立了一个傀儡小皇帝。双方都以正统自居,并蔑称对方为叛逆,然后北魏就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
北魏分裂后,高欢仰仗河南、河东、山东和河北的生产力和人口优势,全方位吊打只拥有关中和陇西这两块贫瘠之地的宇文泰。尤其是在大统九年(543年)的邙山大战之战中,宇文泰损兵折将不说,自己还差点做了俘虏。在跑路过程中,宇文泰狼狈不堪,边跑边在马上向追杀的东魏大将彭乐哀求:“汝非彭乐邪?痴男子!今日无我,明日岂有汝邪!何不急还营,收汝金宝!”追杀他的彭乐是个粗人,被宇文泰的几句话给忽悠得云里雾里,便放了宇文泰。
邙山之战后,宇文泰痛定思痛,因为这一战让他死伤了六万多人,虽然高欢的损失更大,但是宇文泰可没有高欢那么财大气粗,六万人基本上就是西魏一半的家当了。为了解决兵源的问题,宇文泰开始从汉族中间吸收兵员,并宣布征募关陇地区的豪强地主武装。这一举措在当时是破天荒的。
因为自五胡乱华之后,汉人在北方一直就是二等公民。无论是哪个胡人政权,朝廷中央军一定是胡人,北魏更是如此。宇文泰早期割据关陇时,西魏的主力也是鲜卑人,不会让汉人掌握核心武装。但是宇文泰和高欢的差距实在太大了,长时间的拉锯战消耗掉了大量的鲜卑族士兵,搞得宇文泰手上无兵可用。而当时关陇地区的汉族门阀手上有现成的士兵,宇文泰可以直接用。
北魏末年镇压起义时,关陇豪强地主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组织了乡兵。东西魏分立后,这些地主武装并没有解散,仍然控制在豪强的手中。最早宇文泰并没有看重这些人的私兵,因为他不是关陇本地人,只是个外来户,但后来苦于无兵可用了,便只得广募豪强以充西魏军旅,把这些分散的乡兵武装变成中央军队的一部分。
但是这些新招募的士兵都是人家当地豪强的家兵,朝廷如果不拿出诚意,当地豪强肯定不会答应。于是宇文泰选择了一些在关陇地区有名望的门阀代表出仕为官,利用他们来巩固自己的统治。那么宇文泰许给这些关陇门阀的代表什么官呢?什么都有,最大的官就是标题中所问到的柱国大将军。
所谓的柱国大将军,其实跟汉朝、三国时期的大将军是一个概念。大将军统领全国军队,地位在三公之上。姜维、司马昭都当过类似于的职务。柱国大将军只是名词不一样,职务权限是类似的。五胡乱华时,后燕成武帝慕容垂设立了这个官职,地位排在三公之上,统帅全国的兵马,但当时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官职。北魏后期尔朱荣崛起后,他凭借对朝廷的控制,也当过几年柱国大将军。尔朱荣被杀之后,高欢就成了柱国大将军。大统三年(537年),宇文泰为了对抗高欢,西魏文帝也封他为柱国大将军。只不过当时西魏还只有他一个是柱国大将军而已。
李虎
到了大统十四年(548年),宇文泰为了笼络各方势力,他一口气封了七个柱国大将军,分别是:赵贵、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和元欣。这其中广陵王元欣是皇族,封他只是为了笼络皇族,实际上元欣的柱国大将军只是个虚职。另外的六人才是真正有实权的柱国大将军,但是相比于最早的柱国大将军,八柱国的权力要小很多。
另外,每一个柱国大将军下辖两个将军,共十二大将军(十二个将军不是按胡汉均分的原则来分配的),每个大将军下辖两个开府,共二十四开府;每个开府下辖两个仪同,共四十八仪同;一个仪同领兵约千人,一个开府领兵两千人,一个大将军领兵四千人,一个柱国大将军领兵八千人,六柱国合计领兵四万八千人左右。这支军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西魏府兵。
点击播放 GIF 0.0M
通过改革,西魏的民族矛盾弱化,宇文泰借助汉人豪强的支持,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力,削弱了北魏末年以来的地方割据势力,促进了鲜卑贵族与关陇汉人地主的联合。让汉人和鲜卑人都有一种“命运共同体”的感觉,大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相比于宇文泰的统战水平,高欢就太失败了。高欢他也知道鲜卑士兵与汉人的矛盾,并且他也试图调和过胡汉矛盾。但是调和的很失败,没能像宇文泰那样把汉人和鲜卑人整合为团结一心的关陇集团。汉族和鲜卑族在高欢的治下,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后来高欢还使劲偏袒鲜卑族,又加深了这种矛盾。最后北齐败给北周,实际上就是败在了内部不团结。
总的来说,西魏八柱国实际上就是当时西魏山头主义的体现。早期的西魏只有宇文泰一个人是柱国大将军,后来邙山大败,西魏原有的军队损失惨重,宇文泰不得不向豪强妥协,用柱国大将军相以笼络。宇文泰年老后,八柱国不直接掌握野战兵,而是由十二将军二十四开府四十八仪同来掌野战府兵,而这四十八仪同中有三分之一都由宇文泰直辖,之后更是不断从李虎、赵贵、独孤信手里逐渐收集兵权。
李世民
最后再简单说一下八柱国的简介。元欣和宇文泰不用多说了,一个是北魏皇族,基本上就是摆设。一个是西魏实际掌权者,中国历史上统战水平最高的人之一。
李虎、赵贵、独孤信、侯莫陈崇四人属于宇文泰的老班底,即所谓的武川派元老。当初贺拔岳去世后,这四人拥立宇文泰接任关西军的老大,有拥立之功。他们的各自下辖的军队是西魏政权初期的主要野战力量。因此这些人的势力很强,加封柱国大将军合情合理。额外再说两点,李虎是唐高祖李渊的爷爷,唐太宗李世民的太爷爷;独孤信就更不得了了,他是北周武帝宇文毓和隋文帝杨坚的岳父,唐高祖李渊的外公,号称天下第一老丈人。
接着是于谨,他是典型的关陇本地豪强,是宇文泰随贺拔岳入主关陇后所,亲自征召或培养的人才。早先的时候,于谨虽然是关陇大族出身,但他的祖辈在北魏体制内的官位并不算很高,宇文泰征召他,有很明显的拉拢之意。
最后是李弼,他是暗害贺拔岳的侯莫陈悦的部将。侯莫陈悦垮台后,他投奔西魏,被宇文泰为己所用。他投宇文泰时,带了一万多精锐士兵,属于带兵入股,后来了立了大功,封柱国大将军也合情合理。宇文泰收纳李弼,其实也从侧面证明了他的政治才华,是一个斩杀逆首挟从不问的统战高手。另外李弼是后来隋末瓦岗寨首领李密的太爷爷。
从这八个柱国大将军的分配来看,宇文泰是精心计算过的。当年随贺拔岳一起入主关中的老将都要重用,并且还要占大头;北魏皇族也不能冷落;关中本地豪强也要照顾,最后是敌人的起义将领也要有表示。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