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首届“感恩父母 让爱传承”全国散文、诗歌有奖征文大赛罗武昌作品

父亲的拐杖

罗武昌(云南

父亲的拐杖,是一根紫竹拐杖,磨得油光水滑的。这与鲁迅先生在《祝福》中描写祥林嫂沦落为乞丐后的“竹竿”有些不一样:“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我想这个差别呀,就是父亲的拐杖要短些,且没有开裂。

从我记事的时候起,父亲就患有严重的风湿病,经常拐杖不离手,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人送绰号“三条腿”。也正因为如此,父亲干不了重体力劳动,得到照顾当上了生产队的“羊倌”,拖着病恹恹肿胀的双腿,与半疯不傻的五姥姥一起放羊,每天换得10分工分,比那些“大男人”整整少了2分呢。不管刮风下雨或是艳阳高照,走在放羊或是“借粮”的路上,身披一件蓑衣,拄着一根紫竹拐杖,发出“嘀嘚、嘀嘚”的响声,成了那个时代父亲生活的标准画像。

在那个“出门就爬坡,茅草厦片多;苦荞包谷当主食,一年只有半年粮”的穷乡僻壤,“粮荒”成了一种普遍现象。然而,依靠国家发放“救济粮”不足以填不饱肚子,再说“救得了一时救不了一世”,乡亲们只好向亲戚朋友“借粮”度日。是呀,要想生存下去,就得厚着脸皮好话说尽到处借粮,哪怕弄到点瓜瓜豆豆充饥也好。总之,借粮之路是一条充满心酸、坎坷的尴尬之路,也是一条温馨、幸福的难忘之路。

那是一个靠“工分”的时代,劳动力多的家庭分到的钱粮也相应多,日子就会过得好一些。像我家这样只有二个大人五个娃娃的家庭,缺衣少食的困难程度不言而喻,那种尴尬境况现在想想都后背发凉。为了生活,从学会走路开始,父亲就带着我放羊,“嘀嘚、嘀嘚”的拐杖声不绝于耳。父亲走路的样子歪歪倒倒,我走得也蹒蹒跚珊,久而久之,我都快变成“跛子”了。

在那个“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也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岁月,父亲虽然腿上有毛病,心里却是十分“活泛”的,脑子好使小算盘拨弄得“啪啪”直响。父亲带我放羊,带我四处借粮,实则是在传授我一些生存本领。尽管人们在轰轰烈烈“割资本主义尾巴”,但供销社敞开收购农副产品,可以说有多少收多少,却是一件天大的幸事。在放羊过程中,父亲教会我采摘蕨菜、香菌、木耳、平菇、黄草、麻栎窝等技巧,还传授我挖酒药草的本领,不仅开辟了野菜野果充饥的渠道,还把我培养成远近闻名的找香菌高手,成了家里的“摇钱树”村民口中的“钱钻子”。如此一来,尽管劳力少口粮少分红也少,我们这个收入微薄的家庭没有一个人辍学,日子还过得“亮堂堂”的,成了村里人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迷。

父亲不仅羊放得好,借粮也是一等一的“好手”。眼看着家里装粮食的缸要空了,人们哪里顾得上平时挂在嘴边的“面子”,都得拿上“粮袋”各显神通,纷纷找远亲近戚“救命”去了。我从小身体弱,父亲带着我去借粮,是想让我在寻粮途中沾点“油荤”罢了,好补充长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父亲最擅长“攻心战”,出门前都会做足功课,把关系不错的亲戚先捋一捋,挨个儿排排队,掂量从什么地方开始,到哪儿结束,做到有的放矢自然很少空手回来。因为,母亲的兄弟姊妹实在太多了,她最小排行第十二,是个人人心疼的“小老娘”,而多数姨妈都远嫁“澜沧江边”去了。那里气候炎热,土地相对肥美,农作物也早熟,是个“能吃得饱饭”的地方,只有母亲、舅舅守在外婆身边。父亲拄着拐杖,总是姐姐长姐夫短的“嘴甜”,随时把“匀一点救命啊,要是没有你们帮衬,真不知道怎么度过眼前这个坎”的话挂在嘴边。如果遇到亲戚们仍不松口的情形,在吃饭的时候,父亲总是分寸拿捏得很准,眼泪在眶里直打转转,端着饭碗自言自语:“我们是能吃上一口干饭了,家里还眼巴巴等米下锅呢,我怎么能够咽得下去呀......”弄得姨爹姨妈们像做错事的孩子。“他老姨爹不要这么说,谁家没有个磕磕碰碰的时候,挺一挺就会过去的。孩子还小,可不能有什么想不开呀。我们大人少吃两口不要紧,再苦也不能饿着孩子。”自然,大米、包谷、小麦、荞麦或瓜瓜豆豆、洋芋水果、红薯青包谷之类总能收获一些,父亲一概千恩万谢。

在我记忆深处,父亲就是一副病恹恹拄着拐杖的样子。但父亲从不服输,什么中药、西药、草药、偏方,只要能拿到手的方子,再苦再难吃的药也要往肚子里咽。吃的药多了,也不知道什么药起作用治好了风湿病,大约在我上高中的时候,父亲的病奇迹般好了,彻底告别了拐杖。说来也怪,父亲直到患胃癌医治无效病逝前,还真眼不花、耳不聋、腿脚灵便,牙齿好到可以吃干蚕豆的地步。

如今,父亲已经走了十余年。而父亲住着拐杖带我放羊、借粮的往事却历历在目:父亲背着大蛇皮口袋,将大米、包谷、南瓜等重的东西放在里面,在崎岖山路上一跛一跛地负重前行。我背着装满瓜果蔬菜或面条的小白布口袋,跟在父亲后面气喘吁吁,向着家的方向艰难的行走,深一脚浅一脚……时隔多年,我也即将到了退休年龄,父亲那“老二,做人不要憨,偷私学法长本事才是正道。但'蛇有多粗洞有多大’,千万不要干顾头不顾腚的傻事嘎。诚实做人干、净做事,是我们家几代人传下来的规矩,什么时候都不能给祖宗抹黑”的叮咛,以及那“滴嘚、滴嘚”的拐杖声,还不时在耳边回响。

【作者简介】罗武昌,男,汉族,云南省昌宁县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林业高级工程师,大理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中国绿色时报》《内参选编》《云南林业》《云南支部生活》《云南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学百花苑》《中原潮》《大理党建》《大理清风》等传统媒体、主流网站发布作品350余篇,并多次获大理州、市征文比赛奖项,并获“早6点半”杯第三届中国精美诗文大赛三等奖、“关于年味”全国征文大赛优秀奖等。诗歌、散文、小说散见于《云南日报》《大理日报》《兰苑文学》《九州作家》《当代作家精选》《星灯文学》《作家地带》《苍洱文苑》等报刊平台。

首届“感恩父母 让爱传承全国散文、诗歌有奖征文大赛征稿启事

为了让儿女们有机会表达对父母的感恩或祝福,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孝老的传统美德,当代文学精选微信公众号决定从即日起举办首届“感恩父母  让爱传承”全国散文、诗歌有奖征文大赛。

一、征文要求

以父母亲(也可单写父亲或母亲)的故事为创作素材,以亲情为切入点,回忆或追念父母对儿女点点滴滴的爱,讲述自己成长过程中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文章必须是原创,严禁抄袭剽窃他人作品,散文字数限定在5000字以内,现代诗歌、诗词200行以内。优秀作品将推荐给国内正规报刊发表。(参赛者必须关注“当代文学精选”微信公众号方可有效)

二、奖项设置及评奖标准

      一等奖2名,奖金各500元+荣誉证书;

      二等奖5名,奖金各200元+荣誉证书;

      三等奖10名,奖金各100元+荣誉证书;

优秀奖20名,荣誉证书。

在作品质量符合推送条件的前提下,依据阅读量、赞赏量开展评选。自作品推送之日起,一个月内阅读量达到500后,每超过100记1分;赞赏量达到10笔(每笔5元以上有效)后,每超过1笔记5分。按得分多少评定获奖等级。作品自推送之日起一个月后增加的阅读量和赞赏不再计入总分。

三、投稿方式

本次有奖征文大赛只接受电子邮件,来稿请附100字左右作者简介、两张作者生活照、详细通联,并在主题栏注明“感恩父母征文”字样,投稿邮箱:sczgz2018@163.com(特别提醒:在其他微信公众号推送过不同意授权本公众号独家发布的作品请勿投稿参赛。)

有奖征文大赛参赛作品,所有赞赏金不返给作者,作为奖励基金奖给获奖作者和微信平台运营,不足部分由组委会自筹资金解决。投稿前,请务必添加主编微信:zgz19650903,以便到时发放奖金。

四、大赛时间

本次有奖征文大赛作品推送从即日起至2021年10月31日。

一切未尽事宜,本次征文大赛组委会享有最终解释权。不认同以上规则者请勿投稿参赛。

首届感恩父母 让爱传承”全国散文、诗歌有奖征文大赛组委会

     当代文学精选微信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