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了从“女”到“母”的转变,就看透了“无有相生”的真相
从神奇的汉字走近经典世界
字成泣鬼神,文就惊世界。每一个汉字都蕴藏着先民的智慧,传递着远古的信息,散发着巨大的能量。汉字的神妙,岂是拼音字母所能比拟的?
中国的象形文字是迄今为止全世界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
汉字有“六书”之说,即六种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文字造句法也很复杂多变,除了正常的叙述句、描写句、判断句,还有省略法、倒装法等等。
今天就以“女”“母”二字,来打开老子笔下的世界,领略经典古文的神奇精妙之处。请看下图:
甲骨文:女,始(小篆),母
《老子》的世界里,有“女”有“母”也有“始”,从“女”到“母”,就是从“无”和“有”的过度,审察二字,可以探寻事物演变发展的内在规律,揭示世界的本质,寻找“有无相生”的破解“密码”。
《说文解字》:女,通常指幼女;始,女之初;母是成熟女性。《老子》云:“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从“女”到“母”,透露着华夏先哲的人类起源学原理,先人认为人类源于女性,而“始”乃“女之初也”,“初女”的成熟,最凸显的便是胸部,于是“女”字添加“两点”,就成了母亲的“母”字。
“母女”二字的区别就在于“两个点”,故云“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就是说“无”是宇宙万物的初始未生状态,“有”是母生万物后的呈现状态。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三四岁的娉婷少女,就像二月里“含苞待放”的豆蔻花,这跟“无名天地之始”的“初始未生”意义相合。
同一个女性,初始未发为“女”、为“无”,生养后为“母”、为“有”,故云“两者同出,异名同谓。”因此,“无”与“有”是指一个事物的不同呈现状态,也就是说,有和无,本质上是一回事,只是时期不同,视角不同,呈现的状态不同而已,它贯穿于一切事物的始终,这就是“有无相生”的真相。
从“母女”到“无为”
如果不沿着这样的思路,而是在“玄之又玄”的“玄虚”怪圈里苦思冥想,则永远没法理解“无为”的真正含义。
除了弄清楚“母女”跟“有无”的关系,还需区分一下古汉字“无”和“無”的不同。
“无”是汉字一级字,通“元”,元始,起初、开端之意,这也是老子“无名天地之始”的依据。而“無”是汉字二级字,来源于“舞”,是在“無”字下部添加一个逃亡的“亡”字组合而成,表示“失踪”和“没有”。
古人造字,是按照先急后缓、即用即造的急需程度创造的。在古代,“国之大事,唯祭与戎”,祭祀和战争是当时的国之大事,这个“無”是随着战事记录的需要而新造的。
而那时候只有祭祀之“舞”,尚未造出表示“没有”的“無”字,那些战争结束不在卯簿的将士就没法记载在案,因为没法确定是死是活还是逃亡。于是军中文人便在“舞”字中,添加一个死亡的“亡”,表示“没有”。
左边是“無”字,右边是帛书《老子》甲本复印件,此件约抄写于公元前4世纪
明白了“无”和“無”的不同,也就理解了“无为”的真谛了。原来“无为”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早服”,在事情的初始未生状态下的“作为”,这是一种积极追寻事情本源,防微杜渐的科学态度和智慧作为,这种作为无须操心费力,大费周章,只要依循事物的自性发展即可,而不是主观意愿强作妄为,试图影响和主宰事物的发展规律。
韩非子在《喻老》中举了个《扁鹊见蔡桓公》的例子,其意是解读老子“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的,实际上就是对“无为”的解读。
扁鹊见蔡桓公
先秦时期另一部道家经典《鹖冠子》中有“魏文王问扁鹊”的故事,揭示的也是“无为”的真义。扁鹊回答魏文王之问:我家兄弟三个,长兄医术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魏文王又问何故不闻其兄之名也?扁鹊回答,因为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是治“未病”。二哥治病,其在毫毛,都是小病。而我治已发之病。治未病,没人知;治小病,有小名气;我医术差只能治“有”病,故出名。
魏文王感叹道:吾是以知无为之益也!
以上就是象形文字“女无母有”透露出来的 “无为”妙义。
余是吃饱了撑的,赘是多此一举
只有跳出简化字,上溯源头才能感悟汉字之神奇,蕴含之智慧。同时,汉字的组合搭配也极意味深长,除了正常的文字组合表述之外,还有不少独特的构词形式,比如倒装句,就很有意境。
老子云“是以不我知”等,就是明证,而“余食赘行”也是如此。
《老子》:“炊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对于句子中的“余食赘行”,历来各家注释各有千秋。
王弼说“其唯于道而论之,若却至之行,盛馔之余也。本虽美,更可薉也。虽有功而自伐之,故更为肬赘者也。”
苏辙说:譬如饮食,适饱则已,有余则病。譬如四体,适完则已,有赘则累
司马光说:盛撰之余,本虽美,更可秽也。本虽有功而自伐,更为疣赘也。
唐玄宗说:是曰残余之食,疣赘之行。
遍览诸家所注,无一按照“倒装句”来读,因此略嫌望文生义之弊。老子所言之“余食赘行”是针对“炊者不立,跨者不行”等行为的,并非正常句子所要表达的“剩饭”“赘瘤”。并且是“其在道也”,就是说以道观之,绝非谈食论赘之闲言。
倒装句,即以后位之词限定前位之词,如“谁与”其实就是“与谁”,“象帝”就是帝之象。
“余食赘行”中的“余食”,乃进食之意。“余”为过量,就是吃饱了撑的。“赘行”与“余食”类同,就是多此一举。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是说以道观之,前文所列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四种行为,都属于事情做过了头造成的危害。行为过头就像是吃饱了撑的,纯属多此一举。这是老子对“有为”的批评性比喻。
有道者
“有道者不处”就是有道者不会像“余食赘行”者那样,因为贪欲无限而多此一举,自讨苦吃。若是把“余食赘行”理解为剩饭、赘瘤,就说不通了,难道“有道者”都不吃剩饭,不长赘瘤吗?
且“有道者”深知“治人事天,莫若啬”的道理,怎么可能不吃剩饭呢?即便是不吃剩饭,但长不长赘瘤,能是“有道者”说了算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