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郊祀志下(三)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老黄为您讲述精彩的《汉书》故事。
    当时甘泉宫直接面对匈奴,有次匈奴骑兵竟然摸到了宫前,汉武帝在那儿是面对敌人。匈奴被击败后,力主迁徙祭祀的是丞相匡衡,其“囊萤”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其却是因贫污而被免职的。请看《<汉书>研读》第97章:

志·郊祀志下(三)

汉元帝的”永光改制“

汉元帝继位后,一切遵循旧的礼制,每隔一年的正月,都要到甘泉宫郊祭泰畤,然后向东来到河东祭祀后土神,向西来到雍城祭祀五畤,一共五次祭祀泰畤、后土祠。经过的地方同样施予恩泽,免除了这些地方的田租,赏赐每一百户牛、酒,有的赏赐爵位,赦免罪人。

汉元帝喜欢儒术,贡禹、韦玄成、匡衡等人相继成为公卿。禹建议说,汉室宗庙祭祀很多不符合古礼,汉元帝采纳了其建议。后来韦玄成接任丞相,提议裁撤郡国庙宇,从太上皇、汉惠帝的诸园寝庙都被裁撤。后来汉元帝卧病不起,在睡梦中被众位神灵谴责裁撤诸庙祠,汉元帝于是下诏令恢复。后来有时裁撤有时恢复,到了汉哀帝、汉平帝时期政策摇摆不定,其事记载在《韦玄成传》中。

汉成帝刚刚继位时,丞相匡衡和御史大夫张谭奏报说:“帝王之事,再没有大过承接上天之序,承接上天之序,再没有重过郊祀,所以帝王都殚精竭虑来考虑祭祀事宜。到长安南郊祭上天,是取尊敬阳之义;到北郊祭祀大地,是取尊阴之象。天对于天子来说,是随着帝王定都的地方享用祭祀。以前,汉武帝经常在甘泉宫居住,就在云阳建立泰畤,在甘泉宫以南进行祭祀。现在圣驾经常在长安,郊祭皇天反而要到泰畤以北,祭祀后土神则反而要东到少阳,这些事情都与古制相差悬殊。陛下前往云阳,要穿行溪谷,道路狭窄上百里,到汾阴则要横渡大河,饱受风波舟楫之危,这都不是圣主所应当多次乘坐的。郡、县修修筑道路,保障供给,导致吏民困苦,百官烦费。劳累所保之民,行走于危险之地,实难奉神灵而祈福祐,这大概不符合承接天命、行民之意。当年周文王、周武王郊祭于丰、镐,周成王郊祭于洛邑。从这里来看,天会跟随帝王所居住的地方享用祭祀,这道理显而易见。甘泉泰畤、河东后土祠应当迁徙到长安,这才符合古帝王之制。希望群臣们商议确定。”汉成帝批复准奏。

大司马、车骑将军许嘉等八人认为:祭礼由来已久,应当遵循原来的做法。右将军王商、博士师丹、议郎翟方进等五十人则认为《礼记》中说:“焚柴于太坛,是祭天;埋缯和牲于泰折,是祭地。”祭坛在南郊,是用来确定天位。在泰畤祭地,则在北郊,是用来靠近阴位。郊祀的位置应在圣王都城的南北面。《书经》中说:“越三日丁已,用牲于郊,牛二。”周公增加祭牲,禀告迁徙到新都,在洛阳确定郊礼。圣主侍奉上天要明,侍奉大地要察。能明察对待天地,神明就会显现。天地以帝王为主,所以圣王制定祭祀天地礼仪一定会在国都郊外。长安是圣王居住的地方,皇天要来观看视察。甘泉宫和河东的祭祀不是祭享神灵的地方,所以应当迁徙到靠近正阳大阴的地方。陛下应打破俗礼恢复古制,遵循圣制,确定天位,遵照合适礼仪。

于是匡衡和张谭再次奏报其建议说:“陛下圣德英明,上承上天大典,统揽群下,让每人都尽心尽力,商议讨论郊祀地点,这是天下人的大幸。臣听说遇事多与众人商议,就能与上天的心意相合,所以《洪范》中说'三人占,则从二人言’,这是说少数要服从多数。如果大家都认为应当复古,能方便万民,就要依从他们;如果违背规律,只有少数人认可,就要废弃不用。现在参与这事讨论的共计五十八人,其中有五十人陈述应当迁徙的意义,其根据都出自于经传中,这与上古时代相同,能方便官民;有八人不考察经文和艺文,不研究古制,却认为不合时宜,这是没有根据的议论,难以确定吉凶。《太誓》中说:'正稽古立功立事,可以永年,丕天之大律。’《诗经》中说:'毋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这是说上天每日要监察帝王所在的地方。又说'乃眷西顾,此维予宅’,这是说上天以周文王的都城作为居住点。所以应当在长安确定南北郊祭的地方,以便作为万代基业。”汉成帝最后采纳了匡衡的建议。

迁徙的大事确定后,匡衡说:“甘泉宫泰畤的紫坛,八角相通以象征八方。五帝坛则环绕在下面,还有群神坛。按照《尚书》中礼祭六宗、望祭山川、遍祭群神的要义,紫坛要有花纹和彩雕、黼黻装饰以及玉器、女乐、石坛、仙人祠,鸾辂、驿驹、木偶龙马,这些都不能从古制中找到它们的形状。臣听说过郊祀焚柴享祭天帝的意义,采取扫地而祭,这是崇尚质朴。歌唱大吕舞《云门》以等待天神,歌唱太簇舞《咸池》以等待地神,祭祀用的牲品是小牛,席用的是秸秆,器皿是陶瓠,这都依照天地本性,以诚为贵,以质朴为上,不敢过多修饰文彩。古人认为神功德极大,即使修饰精微而且准备众物,也不足以报知功德,只有至诚才行,所以要崇尚质朴,不加修饰,用来彰明天德。紫坛的人为装饰、女乐、鸾辂、辟驹、龙马、石坛之类,都应不加修治。”

汉成帝采纳了匡衡的建议,陈宝祠的相关祭祀,也从此裁撤掉了。

第二年,汉元帝开始祭祀南郊,赦免供奉郊祀的县以及京师各官府犯罪被判处耐罪的囚徒。

这年中,匡衡和张谭重新逐条上奏说:“长安的厨官、县官供给郡国迎候神仙的方士、使者所祭祀的,共有683处,其208处应当祭祀却怀疑没有明文记载的,可以保持以前样奉祠。其余的475处不应当祭祀,有明显重复,请求全部废除。”匡衡的奏报被汉成帝批准。

雍城原有旧祠203处,只有山川诸星十五处应当祭祀。至于诸布、诸严、诸逐等,则全部废除。杜主有五座祠堂,只保留一处。又废除刘邦时期所建立的梁、晋、秦、荆地的巫师、九天、南山、莱中之类,以及汉文帝的渭阳祠:汉武帝时期薄诱忌建立的泰一、三一、黄帝、冥羊、马行、泰一、皋山山君、武夷、夏后启母石、万里沙、八神、延年之类,还有汉宣帝时期的参山、蓬山、芝罘、成山、莱山、四时、蚩尤、劳谷、五床、丽人、玉女、径路、黄帝、天神、原水之类,全部废除。迎候神仙的方士、使者、副佐、以方药本草待诏的七十多人都被遣返回家。

第二年,匡衡因为贪污钱财被免除官位和爵位。众人大多说不应改变祭祀。又因为当初取消甘泉宫泰峙,行南郊祭祀之时,大风毁坏了甘泉宫的竹宫,折断拔起祭场中十围粗以上的树木一百多棵。汉成帝对此感到奇怪,就询问刘向。

刘向回答说:“普通百姓家还不想断绝继嗣所传的祠庙,何况是国家的神宝旧畤呢!而且甘泉宫、汾阴以及雍城的五畤刚刚建立时,都有神灵感应,这要加以经营,不是随便敷衍一下就行了。武帝和宣帝时期,供奉这三神,礼节恭敬齐备,神灵光辉尤其显著。祖宗所设立的神灵旧位,实在不能轻易变动。至于陈宝祠,从秦文公到现在有七百多年了,汉朝建立后神灵代代都来,其光颜色赤黄,长四五丈,直到祭祀后才停止,声音砰然作响,野鸡都跟随鸣叫。每次见到雍城太祝用太牢之礼祭祀,派遣迎候的人乘着驿站马车到天子所在之地报告神灵到来,都认为是祥福。高祖时到达五次,文帝时来了二十六次,武帝时来了七十五次,宣帝时来了二十五次,初元元年以来也来了二十次,这些都是阳气旧祠。至于汉朝宗庙的礼仪,不能擅自议论,这都是祖上君主和贤臣共同制定的。古今制度不同,经传中没有明确记载,这些至尊至重的事情,难以怀疑其不正宗。前不久刚刚采纳贡禹的建议,后来的人相互因袭,大多摇摆不定。《易大传》说:'诬神者殃及三世。’恐怕这些过失不单单止于贡禹等人。”汉成帝心中感觉悔恨。

匡衡囊萤

黄其军

作于2021年6月13日(古历辛丑年五月初四)

(0)

相关推荐

  • 汉武帝为何老年昏聩,放了匈奴一条生路?因为遭遇了顶级无间道

    引语: 汉武帝,这个称呼是刘彻的谥号,"武"字是他生前行迹的一个总结.看到这个字我们脑中就能浮现出,卫青.霍去病驱匈奴于千里之外.开疆拓土的画面.凡是都有两面性,"武&q ...

  •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建功立业的名将,为钱所困的一生

    汉元帝初元四年,也就是公元前45年,北匈奴郅支单于派人到长安进贡,表示愿意归顺汉朝,并希望将在汉朝入侍的儿子回匈奴. 汉朝这边听说郅支单于要带自己的儿子回家,经过短暂开会讨论后,汉元帝批准了卫司马谷吉 ...

  • 志·郊祀志下(一)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q ...

  • 志·郊祀志下(二)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q ...

  • 志·郊祀志下(四)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q ...

  • 志·郊祀志下(五)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q ...

  • 志·郊祀志上(一)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q ...

  • 志·郊祀志上(二)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q ...

  • 志·郊祀志上(五)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q ...

  • 志·郊祀志上(六)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q ...

  • 志·效祀志下(三)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