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的眼睛告诉你|“我与新中国”征文

让我的眼睛告诉你

■陈代元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1964年10月16日——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十五周年之际,随着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举世震惊!这朵漂亮的“蘑菇云”的升起,挺直了中国的脊梁!

那一年,尚在襁褓之中咿呀学语的我,虽然不能表达内心那份激动,但长大后,我以自己是“那一年出生”而深感自豪!

莫道我等似蓬蒿,一枝一叶总关情。

20世纪60年代末,我的思维开始融入社会。拂去纷争,拂去尘埃,我用清澈的目光扫视身边的世界,用清晰的记忆刻录瞳仁捕捉到的美好时光。

那时尽管物质生活贫乏,但我那颗炽热之心,依然充满憧憬,像万道霞光穿越雾霾。白天,我把童真,撒播在山冈、田野上;晚上,我把向往,揉进去邻乡看戏的奢望里。那时看戏,至少要走十多里小路。路远难行不说,能看到电影的机会也不多——因为在农村,晚上普遍没有电。家家户户照明,大多是燃干松枝,经济条件稍好的点煤油灯。因此,放电影都是放映员佩戴着罕见的发电机,或带着“靠两个人力踩踏的类似自行车三角架型的机子摩擦生电”,才能放。

记得九岁那年,大概是4月天,邻乡枞树脚要放电影《三打白骨精》。傍晚,见父母收工回家,我不顾母亲一身疲劳,小手扯着她的衣角,连求带缠地央求着要去看。母亲哄也不是,怒也不是,被我磨得烦——因为晚上还要洗衣服、剁猪草,第二天还要出工,耽搁不得。看我可怜巴巴的样子,母亲心软了,于是叫父亲领着我去找堂哥,问他去不去看。堂哥说要去看。父亲便如释重负地把我交给堂哥带着去。堂哥答应了。我高兴得连蹦带跳,来不及吃晚饭,就屁颠屁颠地跟着堂哥一行人,趁天未完全黑就出发了。

一路上,我们心急火燎地赶到枞树脚。可还是迟了,老远就听到幕布上人物对话的声音。

电影设在小学操坪里露天放映。

操坪里,黑压压地挤满了人,凡是能看到戏的地方,早被人占了位置。

为了能看到戏,我们一行人自动散开,钻进人群,寻找自己的位置。我则爬到一张乒乓桌上,挤进几个小孩堆里,蹲着看(原本站着,被后面的大人训斥,说挡住了他们)。

当电影放映到“住在波月洞的妖精(是一只善于变化、狡猾多端的白骨精)知晓孙悟空的本领,于是第三次变化,想哄骗唐长老和八戒、沙僧,进而离间师徒的信任”时,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雨。

雨越下越大,看电影的人顿时作鸟兽散。放映员在一把黑伞的庇护下,收起了机子。

见雨一时半会不能停下来,饥肠辘辘的我们,不愿再躲雨了,只好冒雨回家。

因为下雨,原先准备用来照明的火把,派不上用场了。幸好有两个人带着手电筒。堂哥安排他俩夹在队伍中间,叫他们按亮手电筒,对着路面,前后摆动,画着“1”字走。我们则借着光亮,看清路,拼命赶。

雨越下越大,衣服全湿了,我们顾不了那么多。遇上路弯的地方, 电筒光线不能全照到路面,我们就凭感觉走。前面的人提醒,后面的人当心。大家深一脚、浅一脚,跌跌撞撞地走。当走到一段十多米长的石阶上坡路时,我踩空了,摔了一跤,膝盖磕在青石板上,破了皮,流了血,钻心地疼,走路一瘸一瘸地。那时,又饿又困又冷的我,多想变成孙悟空, 一个跟头翻到家里……

20世纪80年代末,黑白电视陆续涌进普通家庭。有了电视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戏难的问题。

但放电视,必须有信号塔输送“信号”。

“信号”能覆盖到的地方,就应验了那句话——“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信号”弱的地方,电视画面模糊,声音嘈杂;没有“信号” 的地方,只能仰天长叹!

我家处在两乡交界地,屋前五华里范围,放眼远望,十分空旷。再往前,便是一座海拔几百米高的山峰, 名叫“星子界”。那时,有关部门在星子界那里修建了一座电视信号塔。

为此,我高兴地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一进屋,顾不上吃中饭,就开机调试,只见整个银光屏全是雪花点,像几百尾鱼苗突然离开水面活蹦乱跳,电视机发出的“嘻嘻”声不绝于耳。

必须安装接收器。下午,我便去山上砍伐来一根约有十三米长,树兜至树梢比较匀称的杉木,装上天线、接收器后,便抬到屋后一处高地。找来一把专门挖孔的三个手指宽的铁锹,在地面垂直凿出一个一米来深、碗口大的孔。然后,喊几个人将杉木天线杆竖起,慢慢地插进孔。留一个人扶着,听指令,转动杆子。我却在电视机旁微调,观察电视画面的清晰度,不断发出指令,捕捉电视播放的最佳信号:

“杆子向右转一点!”

“再转一点点!” “转多了!”

………… “好!”

“别动!”

我三步并作两步,奔向天线杆。

一边跑,一边叮嘱:“抱着杆子别动”。来到天线杆边,我小心翼翼地把一块块坚硬的青石,围绕着木杆空隙,轻轻地塞进去,再灌满碎土,用锄头夯实,使杉木天线杆彻底地固定下来。

晚上,在自己家里首次看着电视,欣赏着属于自己的戏,手握遥控器,像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手握指挥刀那样,得意极了,心里美滋滋的。

然而,好景不长。

有一次,我看电视剧《渴望》看得正上瘾,已经跟到三十九集了。晚上突然刮大风,天线杆晃动了。只见荧光屏“唰”的一声,图像消失了, 电视机全是“嘻嘻”声。

第二天,无论我怎么调天线杆, 就是放不出画面。

接连几天,我喊来几个人重新立天线杆,才勉强恢复。

没有电视的那几天,心里空落落的。特别是晚上,每到播放电视剧

《渴望》时,我心里像猫抓似的,很想接着看下去。我真渴望能看到善良孝顺的刘慧芳,好人一生平安,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2010年,农村流行“户户通”, 电视机接收的信号,升级到“卫星发射”,实现城乡全覆盖。

这个划时代的进步,意味着家家户户都可以看上电视了!

这个划时代的进步,标志着“以前的电视烦恼”,一去不复还了!

经历了沟沟坎坎,我终于可以圆“看戏梦”了。为了表示庆贺,我鸟枪换炮,特地买了一台39英寸的液晶彩电,装上了“户户通”!

然而,未曾想到:这几年科技迅猛发展,电子化渗透到各个领域,网络覆盖到每个城乡。手机上网,比电脑、彩电更便捷——不光可以根据自己需要,搜索想要看的戏剧节目,而且还可以自由移动空间。

…………

悠闲地斜躺在客厅沙发上,我用手机播放着《三打白骨精》。可我没看上一眼。

“ 外 公 , 你 放 着 《 三 打 白 骨精》,怎么不看呢?”在深圳比亚迪学校上小学一年级的外孙女,好奇地问我。

我记得,这是她第三次问我了。前两次,是在卧室。

我很想告诉她:“外公在忆苦思甜呀!”

可话到嘴边,我愣住了。我思忖,上幼儿园就戴电话手表的她,能听得懂吗?

对于她这一代人,我想:她听不懂,也好!

 《东江文学》授权发布 

编辑部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广发证券大厦三楼

邮 编:516001

投稿邮箱:zx2501565@163.com

编辑部电话:0752-2501565

征稿启示

人人文荟旨在为广大热爱写作和阅读的文友提供一个温馨、便捷、正能量的悦读、学习和交流平台。凡是具有一定文艺性、可读性、教育性的诗歌、散文、小说、评论、随笔等均可投稿。

1.邮箱:eliottrade168@163.com

2.总编微信:15220651188

3.投稿:原创文章+个人简介+采风照片。

4.作品须原创首发,请勿一稿多投,文责自负。

本文仅代表原创作者个人观点。如涉及政治、学术以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总编删除。

人人文荟

有态度 有深度 有热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