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粗犷与精细并存的明代玉器赏谈(下)

明代玉器纹饰的艺术特征

明代玉器的纹饰却极富变化,形式多样,千姿百态,玉器的纹饰与传统绘画结合起来,具有“文人画”的特色,开拓了古代玉器美学新境界。明代的山水画、人物画为其玉雕提供了新的题材,绘画经常表现的题材,如花卉、禽兽、山水、人物等都成了此时玉器的纹饰。如该青玉八仙纹执壶,体扁圆形,细颈,阔腹,圈足。盖钮镂雕寿星骑鹿,盖缘刻一周山字纹。器两面凸雕八仙、花草及山石等图案,口沿和足亦刻山字纹一周,夔形柄上有一镂雕兽。

玉八仙纹执壶  明  清宫旧藏

通高27cm,口径7.8-6cm,足径8.2-6.5cm。上有两首剔地阳纹草书五言诗,其一为:“玉斝千巡献,蟠桃五色匀。年来登鹤算,海屋彩云生。”末署“长春”。其二为:“芳宴瑶池熙,祥光紫极缠。仙翁齐庆祝,愿寿万千年。”末署“永年”。

许多玉雕匠师往往具备绘画与雕刻的综合技艺,他们根据绘画中的题材,把绘画的平面变为立体表现,变图画为浮雕纹饰,将平面图画变成立体器物,使玉器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升华。这样的时代风尚使得玉器艺术受到影响而趋于绘画化,大大提高了玉器品味,也更有文化内涵,更具观赏性。

玉卧鹿寿星山子  明  故宫博物院

该山子长8.5cm,宽5cm,高11.5cm。玉色青绿,玉中有杂色。雕一鹿卧地,寿星老人坐于鹿背。老人长头大耳,长髯,右手持龙头杖,左手抚腰带。鹿回首,依老人长袖,头顶有枝杈形角,身饰“米”字形花纹。

整体造型繁简相宜,老人头部的雕琢细腻而鹿则仅具外形,衣褶也只以直线及折线表示,仅有少量弧线,这类雕饰风格在明代玉器中多有运用,观赏性较强。

玉寿鹿山子  明  故宫博物院

高14.8cm,宽9cm。

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明代玉器经过汉末到明初几千年的漫长发展,传统的礼用功能和“以玉比德”的佩玉文化逐渐淡化,玉器制作趋向于生活化和世俗化。例如这个白玉兔形佩,兔子擅跳,在人们心目中是机灵敏捷、超越自我、迈向成功、大展宏图的象征,也有多子多孙、人丁兴旺的象征,口衔灵芝则更增添了吉祥长寿的寓义,富有生活气息。

白玉兔形佩  明  故宫博物院

此佩长4.8cm,高2.8cm,厚1cm。玉料表面略有麻坑点,圆雕一兔,圆眼回首,口衔灵芝。兔耳相交,中套一圆环可悬挂。玉兔前腿前伏,身上毛纹竖立,回首之态显得十分机敏。此器雕琢简洁明快,抓住了白兔回首的那一刹那神态,惟妙惟肖,极具动感。

世俗化的还有青玉“一团和气”插屏,上阴刻一老者展持手卷,笑容可掬。手卷上镌刻“一团和气”四字,文字戗金。另一面装饰类似的文字和图案。此类图案寓意和气待人,与人为善,极具生活世俗。

青玉“一团和气”插屏一对  明  故宫博物院

直径8.8-8.9cm,厚1.4-1.5cm。插屏青玉质,略带皮色,有绺。

明代玉器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以平民化的眼光和心态,将平凡而又平实的生活作为创作的题材,以写实的手法朴素而又逼真地再现出来,显现出多姿多彩的审美形态。明代玉雕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一方面向自然学习,“师法自然”,模仿动植物造型和再现自然界景物。

青玉竹节杯  明  清宫旧藏

此杯高10.5cm,口径7.5-3.9cm。用料为新疆和阗青白玉,局部有浅黄色斑沁。杯作扁圆的三节竹筒状,杯身两节中空,以一竹节为杯底,杯体微微弯向一侧,杯柄雕成卷曲的竹节形。杯身两面各浮雕竹叶纹。

白玉微浸单耳荔枝匜  明  故宫博物院

口径11.5cmX6.5cm,底径6.5cmX4.5cm,高6cm。

明代中晚期,茶酒之饮器制作讲究,玉酒具的制作也得以发展,器形和纹饰都颇丰富,此杯造型独特,是明代玉器中具代表性的作品。

故宫博物院的动物造型则以玉犬为多,倒也形态各异,生动有趣。

青玉卧狗  明  故宫博物院

玉狗高2.2cm,长8.5cm,青玉质染紫色沁,圆雕。狗呈卧姿,身瘦露骨,前爪对合,后爪蜷缩于身下,卷尾。此件玉狗的雕工和颜色很有特点,狗的肋骨雕凿成波浪形的凸起,而非常见的阴刻线。

青玉卧狗  明  故宫博物院

玉狗高1.5cm,长5.4cm,呈半趴卧状,前爪对合,后爪蜷缩于身下。背部凸雕出明显的脊骨,脊骨两侧用简练的阴线刻画出肋骨,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青玉卧猎犬 明   故宫博物院

猎犬呈休憩状,高4.5cm,长10cm。小猎犬反身回顾,似乎在整理自己的皮毛,情态可爱传神。

另一方面还有很多造型与纹饰直接从社会现实出发,紧密地与社会生活的各层面相关联,从这些造型与纹饰中,我们可以窥视出社会风情与时代风尚。如这个玉兽面纹匜杯,匜的四角及中部出戟,匜柄为兽吞式,柄上部为兽首,巨耳粗眉,张口吞夔式柱,其外饰勾云纹,为仿古样式,反映当时好古仿古之风浓烈。

玉兽面纹匜  明  故宫博物院

高9.2cm,口长13.2cm,口宽7.5cm。此匜杯由整块玉料琢成,器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为口,前凸而后方,凸出部分为流,口沿外侧饰夔纹、凤纹。中部为腹,上饰浅浮雕兽面纹。下部为长方形器足,足下有沿,足外饰夔纹。

常见仿古造型还有玉八出戟方觚,器高22.7cm,口径8.1-8.5cm,足径4.9-6cm。上部为撇口粗颈,其外阴线琢出变形蝉纹及双夔纹。中部觚腹四面微凸,饰变形蝉纹。下部与上部对称但稍短,上饰变形蝉纹。足下有一周方形榫式座。觚四面中部各有一道凸起的戟线,戟线分成多节,每一节上有阴线图案。觚的四角饰有镂雕的卷草形装饰,这类装饰称为“出戟”,四面及四角出戟者称为“八出戟”。明朝时多用觚作为室内陈设,觚内或插如意,或插博古挂件。

玉八出戟方觚  明  清宫旧藏

仿古簋样式炉,青白玉质,色均匀。圆形敞口,口沿下饰夔纹及凸起的小兽面纹。炉腹微鼓,饰阴线锦地,锦地上有凸起的兽面纹及夔纹。炉两侧有兽吞夔饰耳。圈足上有夔纹。

青玉兽面夔纹炉  明  故宫博物院

该玉炉高8.8cm,口径9cm。炉内底部刻乾隆题诗:“伊谁割璞为磨锼,蟠夔直纹制从周。博山应薄遗炎刘,肯教甲煎艳香留。宝兹韫德兼刚柔,虹光十丈屋梁浮。”款署“乾隆御题”并“古香”、“太”二印。

形式主义的审美情趣

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理学兴盛,文人士大夫拟宋雅趣,其玉雕艺术也倾向于细致入微的审美情趣,在形象塑造中突出其生动活泼的个性,而思想主题的表达则可以含蓄模糊,偏向于形式主义的审美情趣,表现出悦目的外在形式。

青玉万寿耳乳钉纹杯  明  故宫博物院

高4.4cm,口径8cm。杯玉色青白,均匀。圆形直口圈足。杯外饰乳钉纹,一面为77粒,另一面为79粒。杯两侧有镂雕耳,耳下部雕“卍”字符号,耳上部为平扳,其上琢有凸起的“寿”字 。杯耳的造型含万寿之意。

玉条纹兽耳簋  明  故宫博物院

玉簋高8.8cm,口径13.2cm,足径9.4cm。簋玉色暗青,圆形敞口,颈部微内收。簋两侧各有一个兽吞式耳,形为兽头口吞夔形柱。器身两面图案相同,每面各有两个用以装饰的凸戟,中部为凸雕片状兽首,兽首两侧各有一阴线夔纹。簋的腹部排列纵向条纹,其下有圆形圈足。

明代玉雕能宗法前人,而又极富人情世故、小农趣味,尤注重文玩清赏,要求艺术形式纤细繁琐,富丽精工,这正是明代玉器的形式主义又夹杂浪漫风韵对正统古典主义的一种叛离、一种矫枉过正。

青玉带皮异兽  明  故宫博物院

长8.2cm,高4.1cm

明代用玉中的财富价值观念

明中叶以后,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在经济领域,已开始出现了颇为繁荣的商品性经济,商业活动带来了市民生活的发达。玉器作为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方式,传统崇玉文化的价值观,被引入到它的财富价值领域,玉器商品制造、销售已成为一种行业,可自行买卖交易,这本身也是一种进步。

玉卧兽形砚滴  明  故宫博物院

腹部有“乾隆年制”四字款,为后刻。

玉砚滴在当时广泛被文人采购并置于书房,一方面既是文房实用器,一方面也有出于资产保值观念的影响。该玉砚滴长12.7cm,宽6.5cm,高5.1cm。玉色青白,卧兽形,略仿汉代辟邪样式,但有较大变化,兽头有双角,粗眉,大眼,口衔小羽觞,四肢伏于地,肢上有火焰纹装饰,背后部有骨椎状装饰,卷尾。背部有孔可通腹部,腹内空可蓄水。

青玉镂雕枝叶葵花杯  明  故宫博物院

口径13.9cm,高8.8cm

明代帝王贵族享用的玉器,为了烘托陪衬玉质的美,往往将玉石同金银组合镶嵌,给人锦上添花、精美华丽的感觉。玉器镶金银的艺术与工艺,增加了玉器的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象征皇帝或贵族享用高级玉器的特权,同时金银弥补了玉器较为单调色彩,而获得丰富多彩的审美效应,它是宫廷玉文化审美情趣的高层次,充分表现出玉器的历史进步。

“子刚”款青玉合卺杯  明  故宫博物院

杯两侧琢凸起篆文诗,有“子刚制”款识,杯身铭文为“九陌祥烟合,千春瑞日明。愿君万年寿,长醉凤凰城。”另一侧杯口沿琢“合卺杯”,杯身铭文为“温温楚璞,既雕既琢,玉液琼浆,钧天广乐”,末署“祝允明”三字。

该青玉合卺杯高8.3cm,口径5.8cm。为双筒相连式,外饰两周绳纹,两筒间镂雕一凤为杯柄,杯前面雕双螭,并于两道绳结间雕方形饰,其上琢“万寿”二字。杯以金饰为盖,暗喻金玉良缘。

总之,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也是玉雕艺术的继承和繁荣期。因此,它对历代的文化传统进行了综合性传承和发挥,在工艺技术和造型艺术、纹饰艺术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把中国的玉雕事业推向了高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