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称谓的变迁:“父”“爷”“爹”“爸” 各领风骚数百年

父亲节到了,人们纷纷给父亲送上祝福:

北京人说:“老爷子,父亲节快乐!”

长沙人说:“爷佬倌,父亲节快乐!”

广州人说:“老窦,父亲节快乐!”

四川人说:“老汉儿,父亲节快乐!”

青海人说:“阿大,父亲节快乐!”

云南人说:“老爹,父亲节快乐!”

陕西人说:“达,父亲节快乐!”

江西人说:“拔罢,父亲节快乐!”

……

很多人觉得,用家乡话称呼父亲,显得格外亲切。

丰子恺《兼母的父》

在我国的方言中,对父亲的称呼可谓五花八门。除上述称呼外,还有“阿翁”“阿父”“阿玛”“老子”“相”“官”等,有些方言甚至称父亲为“伯”“哥”“叔”,如果不是当地人,一定会觉得这些称呼很奇葩。

据清人梁章钜《称谓录》等书记载,

自古以来对父亲的称谓不下七八十种,

有学者把它整理成6类:

1、“父”类。包括父、父亲。

2、“爷”类。包括爷、耶、爷爷、阿爷、老爷子等。

3、“爹”类。包括爹、爹爹、阿爹、老爹。

4、“爸”类。包括爸、爸爸、阿爸、老爸。

5、“大”类。包括大、阿大、达、达达等。

6、“伯”类。包括伯、伯伯、老伯、阿伯等。

在这6类称谓中,又以“父”“爷”“爹”“爸”为主流。

历史上,这几类称谓此起彼伏,各领风骚数百年。

金文“父”字

“父”类称谓出现最早,甲骨文中已有“父”字。何为“父”?古人对“父”字有几种解释。

《仪礼·丧服》云:“《传》曰:'父,至尊也。’”释“父”为“至尊”,即家中至高无上的人。

《释名》云:“父,甫也。甫,始也,始生己也。”释“父”为生己之人。

《说文解字》云:“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意思是,父,是规矩的代表,是一家之长,是带领、教育子女的人。字形采用“又”作边旁,像一手举杖教训子女的样子。

在商周时期,“父”就已用来称谓父辈,并已进入民间口语。《诗经》中,“父”字共出现52次,其中代表“父亲”的就有36次。如《诗经·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在先秦及两汉,人们常称呼父亲为“父”“公”“翁”。至于“父”与“亲”组成复合词,是魏晋以后才出现,但出现后很长时间都没什么人使用。直至现在,“父”和“父亲”主要用于书面语和背称,面称用法甚少,只在皖西南、鄂东南、苏、闽等有个别地方称父亲为“父”“阿父”“老父”。

《称谓录》

东汉以后,“爷”类称呼兴起,并在南北朝时期取代了“父”类称谓。

“爷”字大约出现在三国时期,繁体字是“爺”,最初写作“耶”。

《亲属记》说:“古人呼父为耶,只用耶字,不用爷字。”司马光《书仪》卷一也说:“古人谓父为阿耶。”

如《木兰辞》:“军书十二卷,卷卷有耶名。阿耶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南史·侯景传》:“侯景既僭位,王伟劝立七庙,并请七世讳。景曰:'前世吾不复记,惟阿耶名标。’”

“爷爷”最初也写作“耶耶”。如《南史·王彧传》载:“(王彧)长子绚,字长素,早惠。年五六岁,读《论语》至'周监于二代’,外祖何尚之戏之曰:'可改耶耶乎文哉’。绚应声答曰:'尊者之名,安可戏!’”

至唐代,呼“父”为“耶”或“爷”仍流行一时。如杜甫《兵车行》诗云:“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元稹《别毅郎》诗云:“尔爷只为一杯酒,此别那知死与生。”

奇怪的是,兴起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及隋唐的“爷”类称呼,至宋代开始被“爹”类取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至现在仅存于北方方言中。北方人称父亲为“老爷子”,称父子为“爷俩”,就是古代称呼的遗留。

清 任薰《窦燕山教子图》

“爹”字最早见于三国魏张揖的《广雅·释亲》,该书释“爹”为“父”。《广韵》注云:“爹,徒可切,北方人呼父。”可见此称呼最早从北方开始,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至宋代,已普及到大江南北。宋人庄绰《鸡助篇》说:“今人呼父为爹,母为妈,兄为哥,举世皆然,问其义则无说。”为何呼“父”为“爹”,当时谁也说不清。

同时,人们还称父亲为“爹爹”。如汪应辰《祭女四娘子文》云:“维年月日,爹爹、妈妈,以清酌、时果、庶羞之奠,祭于四小娘子之灵。”

叶绍翁《四朝见闻录》云:“宋高宗称徽宗为爹爹。”

仇远《稗史》载:“钱良臣自讳其名,其子读书,凡遇'良臣’字,皆令避之。一日读《孟子》'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亦改云'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闻者大笑。”

一直至元、明、清乃至近现代,“爹”类称呼仍绵延不绝,如果不是“爸”类称谓的崛起,此类称呼大有“一统江湖”之势。

清 胡锡珪《教子图》

很多人以为,“爸”是“后辈”,“爹”是前辈。其实不然。“爸”与“爹”几乎是同时出现的。 三国时期的《广雅·释亲》,也释“爸”为“父”。

且“爸”与“父”,有着更密切的关系。

据钱大昕、章炳麟等学者考证,上古时期没有唇齿音声母f,只有双唇音声母,“父”字的声母在上古时期应是b,读ba,至中古才读为fu。读音转变后,人们就造出一个“从父巴声”的形声字“爸”,用于称呼父亲。故王念孙《广雅疏证》云:“爸者,父声之转。”

不过,虽然三国时期已有“爸”字,民间也有人呼“父”为“爸”,但这个古老的称谓只有少数地方使用,在书面用语也极少出现。

直到清代,情况才有所改观。清代小说《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等开始使用“爸爸”这一称谓,但仍未能成为主流。

“爸”类称谓的真正崛起,是在上世纪初的“国语”运动以后。近年来,随着普通话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爸爸”称呼父亲。到如今,“爸”类称谓的流行程度已超越所有其他类型的称谓。这种历史变迁,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钟葵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钟葵(翻拍)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戴雨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