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城文学》总第261期

《婆城文学》总第261期(2021.06.21)

目录
婆城小说
一玄长篇旅游言情小说《穹窿八部》之《古砦迷雾》(连载之13)
婆城诗词
本期上刊诗人:钟泽民、三缄、郑富匀
婆城散文
一玄:狮子山文化公园之文化意蕴(五)
严陵散人:行走尖山坡砦子

《穹窿八部.古砦迷雾》第#一百四十五章 放生河 (1)
王仪涵道:“余老师,不知道石定础有没有留下后代呢?”
余水淼道:“石定础在和清军作战的时候意外身亡,年仅28岁。姑婆余木兰倒是给他生了一男一女,其中男孩子在八岁的时候就不幸夭折了,女儿后来也长大嫁人,关于她嫁人之后的情况我们就搞不清楚了。”
焦集芳道:“那您的言下之意就是即使石定础的女儿留下后代,这些人谁也不清楚自己的身世了?”
余水淼道:“正是这样的。所以,除了来这里看看这堆传说中的比武招亲的擂台之外,没有什么可以证明那段历史的东西了。”
王仪涵道:“这确实是非常遗憾的事情了哈。翼王石达开的后人在这里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反清的斗争,难道就像普通人那样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余水淼道:“是啊,不过,咱们这里还有另外一个传说,就是孙神医从紫打地搬运而来的翼王宝藏之谜。据说翼王派去守护宝藏的士兵听说少主在这里,就悄悄前来告知孙神医,孙神医将病危的翼王及其宝藏秘密地隐藏在龙头砦,凭借翼王的号召力,建立了西越国,拥立幼主石定础为国主,翼王被尊为太上皇,在半边寺隐居避世。可惜石定础和我姑婆双双战死,翼王旧疾复发,撒手尘寰,西越国大权落在我叔祖余金龙之手。孙神医夫妇带着孩子隐居清平砦,石定础的儿子得怪病,孙神医也束手无策,孩子夭折之后,孙神医心灰意冷,无意重出江湖。只留下一首童谣、一部医书、一幅岩画,据说参透了其中的玄机,就能寻找到画中描绘的藏宝地点,找出翼王留下来的巨大宝藏。可惜翼王后人不知,也就没有人谋求复国,无人寻宝,宝库就一直隐藏在深山之中,无人问津了。”
焦集芳道:“余老师,咱们这里也有那么俗的故事啊?张献忠有沉江的宝藏,翼王……那位传说中的翼王真有埋在山砦里的宝库吗?”
余水淼道:“我也不知是否真有。但童谣我们小的时候都听说过,就是很简单的几句话——'天上北斗有七颗星,清平砦里有八道门。每一道门前有一眼井,每一眼井里有柒锭银。每一锭银上有一个字,每一个字值万万金。’按照这童谣的说法,能破解翼王宝藏之谜的关键应该是56锭银上的56个字。”

王仪涵道:“那医书您老见过没有?还有岩画在哪里呢?”
余水淼道:“岩画我见过,就在孙敬阳孙神医的双良庙下的山崖上。医书我虽然没见过,但据说我老表吴德闲家有……”
王仪涵道:“我们对这段秘辛非常感兴趣,有机会把医书还有岩画都找到,仔细看看,或许能解读出意外的内涵……今天咱们在虎头山的考察就完成了。余老师,能不能带我们找到下山的道路,我还想抓紧时间去放生河一趟。”
余水淼道:“带路是没问题的,不知路好不好走。从咱们现在的位置起步,大约20分钟就到下山的路口了。过去看看再说嘛!”
虎头砦很小,上面没有住人家,国有林场的几间职工住房现在也非常破烂了,只有一条被厚厚的松针覆盖的路可以穿越森林。进入林中,三人边走边聊,很快就出了林场,来到下山的路口。余水淼道:“小王、小焦,这就是下山的唯一道路,当年廖观音也是从这条路下山的。山下是一条河,你们沿着河边的路走,见到一户人家,你们就打听李文龙在家没有。如果在,你们就告诉他是我让你们去找他的,如果不在家,你们就等一下,让他的家人出去寻找,有什么要求你们见了面具体说,我相信他会照顾好你们的。我就不陪你们下山了……”
王仪涵道:“非常感谢余老师,感谢您一路上给我们做的详细的介绍,让我们对穹窿世界和穹窿佡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们俩这次上砦来,假如没有您的话,肯定没这么大的收获。我们回去之后,一定要将这些写进我们的调查报告里,提供给集团公司的领导……我们都期待着穹窿世界旅游和中草药产业能够尽早地做起来!”
焦集芳也说:“再见了余老师。”
两人目送余水淼离去之后,匆匆离开虎头砦。下山的路其实比上山的路更难走。虎头砦不像龙头砦的路那么宽大和平缓,下山的时候两个美女运用了威震江湖的螃蟹步伐,也没心思欣赏路边的风景,一路跌跌闯闯地下了山。正如余水淼所说的,山下是一条小河,河水不深,水流也不急。沿河是青翠的绿竹,一簇一簇的,竹叶随风摇曳,非常田园的一幅风景画。
不远处就看见一户人家,两人尚未走近,从房檐下的阶沿上跳出三条狗来,冲两人汪汪汪大叫。不多久,一位老婆婆出门,对三只狗吼道:“见到客人就乱叫,以后谁还来咱们这穷乡村来耍?进屋去!!”
那些狗似乎听得懂主人的话,冲主人叫两三声,乖乖地跑回屋檐下。王仪涵对老婆婆道:“老人家,我们向您打听一下,李文龙老师在家吗?”
老人家道:“你们是来找文龙的啊。他在家呢……有什么事,随我进屋再说吧?阿黄、阿花、阿黑,你们三个认清楚哈,这两个是我们家的客人,不准咬人家……”
焦集芳笑道:“阿婆,我感觉您的话那些狗都能听懂的样子,说明咱们家的狗很通灵性呢!”
阿婆笑道:“我们这里外人很少来的,我们家的狗见了生人就挺紧张,所以咬冲你们叫唤几声。你说狗通人性,这不假,它们之所以能听懂我说的话,是因为我把狗当成了家人,我儿子儿媳也不经常在家,我能倾诉的也就这三只小狗,时间久了,我们之间交流也多了,它们就基本能听懂我说的是什么意思了……”
王仪涵道:“哦,原来这样。李文龙老师是您的儿子啊?他平时不住在家吗?”
老婆婆道:“是啊,他们住咱们镇的第四小学校。我儿子是校长,儿媳是老师。只有在周末的时候,他们俩才回家住……文龙文龙,有两个孩子来找你!”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穹窿八部.古砦迷雾》第#一百四十五章 放生河(2)


尖山坡砦子,位于镇西镇永和村13组的永丰水库右边山上。具体砦名不详,有可能是光绪《威远县志》中的吉安寨,不得而知。《县志》载:“邑砦不止此,兹据请示筑修、有案可查者书之,其未稟请不录”,故威远县还有些砦(寨)子未记入县志,此砦名也尚待考。
尖山坡砦地形呈南北走向,由北向南扇形展开,中间有一沟,除南面坡度稍缓,其余均陡岩绝壁。面积约有117000平方米,北端及周边树木茂密,有一条上山砦小道石梯而上,顶部有闩砦门石壁孔痕迹,山上现有水池五口。砦东北面山崖有现今威远境内所发现最大的兵硐,当地人称寨子岩,硐内有“清白遗风”等石室数间,一处岩框上刻有“玉颜硐迎月山”字样。





一玄:狮子山文化公园之文化意蕴(五)
五、人文文化
狮子山文化公园的儒家文化主要体现于山顶的亭与廊的对联。亭名望嘉,廊曰思贤。一东一西,一高一低;一阴一阳,一方一曲。以为游园者寄托思绪、抒发情怀之处也。

(一)狮子山顶亭名——望嘉
望嘉亭,灵感来自县城西门(已经消失)题写的是"望嘉",俗称崇嘉门。威远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风一年有四分之三自西北吹来,威远河(清溪河或清水河)发源自西北,流经县城,从东南汇入自贡釜溪河,全场130公里,为沱江一级支流。此亭大致位于西,故用一望字;威远古代先后属荣州、嘉定州、嘉定府管辖。外西街有接官亭,是因为当时的上级官员多从西边来,西门题额为:"帝子遗封",即威远属于黄帝之子玄嚣的封地。地随时僻地,城却不是一般的城。此外,“嘉”指的是善和美;也指夸奖和赞许等。
已经镌刻在亭柱上的联曰:
心闲可上来,面朝清溪,高谈阔论,一石千层浪;
事急则下去,背离狮子,难分难舍,十步九回头。

还可配联曰:
怀德畏威,东现青龙南现凤;
登高临远,西来碧水北来風。
怀德,心中怀有感恩戴德之情。怀德畏威,指对君王或上司既感激而又惧怕其威严。这就是婆城西门叫望嘉,而西门之外修建接官亭的历史渊源。语出《北齐书·文宣帝纪》:“怀德畏威,向风请顺。”立此望嘉亭,不仅要心中有“上司”,还要心中有|“本土”也就是咱们眼前所见的东方的青龙,南方的火凤。龙凤呈祥,一派生机。把威远的事情做好了,才对得起“上司”及威远人民。东现青龙南现凤,其中的凤,有县南的凤翔台,就是所谓的朱雀,也叫火凤凰。“登高临远”出自柳永词《八声甘州》——“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此处之所以不用登高望远,一因亭名望嘉,不望亦望。人人到此,既望嘉州,又望嘉行。无论是望嘉州还是望嘉行,都无须仰视,即不必抬头而望。此望是心望(或希望),而非眼望。非一方之望,而是东西南北四面八方之望也。故名亭曰望嘉;二是此处为城西之巅,登此峰而小婆城,故曰临。无论其山名叫狮子山还是白虎山,都有君临天下,唯我独尊之“王”意。临者,是所见的远处比所站之处的位置低,才用临字。适合自西北而来水之河流,也适合自西北而来之风流。所谓西来碧水北来风,既是描写自然,婆城是一座顺风顺水的风水宝地,也是书写社情民意,只有顺应民心,顺应民意,才能治理这个地方。这才是名望嘉亭的本质所在。

(二)狮子山顶廊名——思贤
廊名——思贤。与亭名望嘉相对。亭曰望,望向地域的远处,是从下边向上望的,属阳;廊曰思,思向时间的远处,是从今儿向古思的,属阴。望的对象为嘉,嘉若是嘉州之嘉,则为尊地;思的对象为贤,贤若为圣贤之贤,则是贵人。两处建筑,一圆一方,一高一低,一西一东,一静一动,一阴一阳……无处不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坐思贤廊,所思者贤,思者自贤也;立望嘉亭,所望者嘉,望者亦嘉耳!
思贤廊联曰:
明朝两御史,明如明镜照耀四海;
清代一知县,清若清水流芳千年。
明朝两御史,即明朝御史中与此处关联紧密的威远贤人——进士魏洪冕和徐岱两人(按:据县志记载,明代威远籍御史,有丘墓、有志铭者四人,即华必英,墓在黄龙山之麓;徐岱,字鲁峰,墓在富顺海之原;魏洪冕,字古崖,墓在双河三台山之麓;任有龄,有志铭。旧《志》云:'副使任公有龄有志铭。’)。狮子山最重要的文物就是魏洪冕墓,魏洪冕是贵州巡按御史(前文已有详述)。徐岱,字世瞻(《江西通志》),又字鲁峰(乾隆《威远县志》),生卒年月不详,明朝弘治正德嘉靖年间的威远县人。徐岱是明正德威远县举人(《四川通志》),明正德十二年(1517)丁丑科进士(《四川通志》),先后出任浙江会稽县知县(《浙江通志》记载:会稽县城隍庙,正德十五年知县徐岱修。),明嘉靖时期江西第四任巡按监察御史(《江西通志》)。徐岱博学重文,在御史任上,于嘉靖中修庐山之卓尔山巅高美亭,于嘉靖丙戍(1526)为《山谷集》重刻本作序。在庐山白鹿洞书院独对亭,留有徐岱题写的楹联:“诸峰已惬意,更有最高亭”。在庐山秀峰李璟读书台下石壁上,留有徐岱题写的《登读书台》诗碑。清乾隆《威远县志——建置志坊表》(卷之三)记载:“……科第坊,在西街,为御史徐岱建;豸繍坊,在西街,亦为御史徐岱建;……以上系前朝所建,旧志所载,今多圮毁。”据《明史》记载,巡按御史是“代天子巡狩”“存恤孤老,巡视仓库,查算钱粮,勉励学校,表扬善类,翦除豪蠹,以正风俗,振纲纪。”所以“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凡政事得失,军民利病,皆得直言无避。”不仅可对违法官吏进行弹劾,也可由皇帝赋予直接审判行政官员之权力,并对府州县道等衙门进行实质监督,也可在监察过程中将地方行政存在的弊端上奏皇帝……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巡视组组长”。对于御史,明朝的要求是很严格的,规定“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巡按御史既然是中央政府所派的监察委官员,且中央对他们管理又很严格,其本身素质应该是比较高的。应当承认,巡按御史的出身,大多都是知识分子,即考上进士的读书人,这就保证了巡按御史的素质基本上是过硬的。历史上,威远做官的很多,政声佳者也不少。但与狮子山此地相关的就选择了两个御史。下联“清代一知县”特指李南晖。因为狮子山公园要建李南晖诗碑,而且李南晖在威任14年知县,对后世影响巨大。上联“明如明镜照耀四海”的第一个明字,一是指明镜高悬之“明”,二是指代本联中的两位“明朝的巡按御史”之“明”,第二个“明”字,一是指明亮的镜子的“明”,二是指“威远的两位清正廉明的御史”的“明”;同理,下联“清若清水流芳千年”的第一个“清”字,一是指清正廉洁的“清”,二是指“清朝的清官李南晖”之“清”,第二个“清”字,一是指“李南晖为官清廉”之“清”,二是指“李南晖留给威远的影响,就好像威远河(清水)对威远人的滋养一样”的威远河,即“清水溪”、“清水河”之“清”。这里解释一下为什么必须是清水,而没有写作清泉,清水者,威远河之谓也。威远河有独孤水、献宝溪、清水溪、清水河等古名称。在北宋早期,威远河被称为独孤水,并记入《太平寰宇记》;到清初时,威远河被称为献宝溪,并记入成书于康熙三十年(1691)的《读史方舆纪要》;在清中期,威远河被称为清水溪和献宝溪,并记入县志;在清末,威远河正源上游亦被称为清水河,在兴隆场古石桥上有石刻题记:“清水河永兴桥,大清同治二年。”

思贤廊对联完整版
问苏庄台景氏七进士故宅何存?明朝两御史,明如明镜照耀四海;
看鱼尾坝九子十翰林遗踪尚在,清代一知县,清若清水流芳千年。
这副对联从内内外外虚虚实实两个层面把威远狮子山附近比较有名气的人都写了进去。上联写实,写威远本地的“贤”,景氏七进士、与魏洪冕、徐岱均为县志记载。而下联则明显是虚写了,余氏“九子十翰林”是凭借民间传说没有史料记载,算上余氏族谱记载,也是九子(一婿)十进士,且这十个进士也不是威远中的,也不是清朝的进士,当然,李南晖也是外地来威远做官的。
据清乾隆《威远县志》——地理志山川记载:“苏庄台,在县东三里,宋景氏七进士故宅,因苏家溪山有三台,故名”。又据乾隆《威远县志》——地理志古迹又记载:“宋景氏七进士故宅,在文笔山麓。按,景氏七进士,旧志俱失其名,《通志》载有景进、景遇、景孝、景攸、景通、景任、景吉祥七人,俱绍兴进士,俱嘉定州人。此七子者母乃是耶,今访诸故老、参诸邑乘、寻故宅之遗墟,览芳名而犹在,非此七子莫属矣。夫八士著周家之盛,七星耀北斗之辉,不谓长簪缨之盛聚于一门,物华之秀钟于一代,於戏!盛矣!然以彼其七子者,其所学所蕴,与其文章事业之遗留,文苑儒林,竹帛钟鼎,一无徵焉,徒令人怅望,于人生徃风微之后,是可为长太息矣!
下联,据说李南晖初到威远,地方势力雄厚的余老太爷仗势有子在京城做翰林,并不买县衙的账。传说余氏乃铁木真后人,先祖铁木健,曾做宰相。因为躲避战祸,将铁字去掉一半,变成金姓,还担忧金与铁关系紧密,把金字下面的一横去掉,稍作变化,就成余了。说是铁木健后人中有一部分姓金,一部分姓余。有余氏族谱序言的一首诗为证:“九子十进在长沙,洪军作乱入西涯,会仙桥上分宗派,铁金余来总不差,若有同姓为婚眷,绝子绝孙绝全家。”这首诗确实写了家族的辉煌历史,九子一婿出了十位进士。但也写出了地点不是婆城,是长沙。时间不是清朝,估计在元朝吧?洪军是什么军?李南晖在修建县城的时候,将县城修成一个笆篓状(一说是葫芦状),用来装与(鱼)。建观澜桥,桥的弯曲处,正好与白塔的倒影相连。新桥建成时候,口中念念有词,曰:“桥是弯弓塔是箭,箭箭射向翰林院。”然后,余家翰林一个一个垮台回来。余氏家族便衰败了。这个故事我想应该是民间编故事的人想当然的。以李南晖的智慧才干,治理威远小县,就算不是老子说的“若烹小鲜”,也没有必要如此大费周章。何况,就算他精通风水,也不可能针对自己的治下的某个家族。这个故事把别个地方的风水故事牵强附会到李南晖身上,本来是要说明李南晖厉害,但实际上不但没有提升李南晖的形象,反而有损李南晖人格。真实的历史不应该是这样的。白塔修建于明代,有御史徐岱的记可佐证,观澜桥确实是李公南晖主政的时候修建,但那是为了利民便民,之所以要修建一个弓形,应该是从实用与美观上考虑,绝对不是为了把箭射向余家的“翰林院”。讲故事者编出这样一个故事,恐怕只能是以自己之心度他人之腹了。李南晖的老师巩建丰是两朝帝师,算来他与当今圣上的关系就是师兄弟了,要解决余家在京城做官的翰林的问题,只需要皇帝一句话就可以,用得着风水斗法为自己留下授人以柄的话题吗?至于白塔和观澜桥,以及余氏翰林院的地理位置的关系,以及余氏家族是不是真的因此衰败,用一句话概括:纯属天意巧合。
附件
1.李南晖斗垮余翰林


李南晖斗垮余翰林
威远大坝口有个余老太爷,生了九个儿子都是翰林……(因时间仓促,以下文字不一一录入了。)
2.余氏族谱序及相关
曾经阅读铁改余《余氏族谱》清朝以前的旧谱序,给人整体印像,就是在看一篇神话故事。大意如下:
始祖铁世义祖居南京东门外九华山桂花村,在元世由武科出身,官辽东铁甲将军,没后葬九华之南,妣张氏生二子,长子林,次子高。子林妣舒氏生二子,长铁木耳,次铁木真,仍住南京;子高妣潘氏,生子铁木健,食邑湖广麻城县孝感乡,百亩良田,不纳丁粮。
铁木健四十无子,上帝派癫僧来人间指点铁木健,只要将其母亲潘氏葬于凤岭坡,即可生九子一女,出九子十进士,官四太守五尚书一侍郎。铁木健照办之后,果然应验。红巾军起义之时,身居高官的九子一妹夫在凤锦桥分手,集体改姓,各自逃难。其诗以长幼为序,诗曰:
我祖元朝宰相家,红巾作乱入西涯。
庐陵岸上分携手,凤锦桥边插柳桠。
否泰是天还是命,悲伤思我又思他。
十人失散知何处,如梦云游浪卷沙。
余字更无三两姓,一家化作千万家。
对天盟誓:后来子孙,若有一人不认本家者,罚他一石二斗麦麸癞。


始祖余德兴(庚九公、根九公)坟前诗文:
祖乃麻城一宦翁,远来西蜀避兵凶;
寿辉僭立红巾主,普胜封为太保翁;
破碎山河永向日,浮沉身世絮飘风;
乾坤本是归明主,荣土容身乐岁雍。
始祖坟前对联
九弟兄一妹夫十人进士;
四太守五尚书一位侍郎。
又祖联
光前须显十进士;
裕后还期五尚书。

撰写对联的时候,觉得有传说故事做依据就可以了。但在研究李南晖的时候,发觉传说故事中的李南晖与历史上真实的李南晖以及我们理解认识中的李南晖的形象相去太远——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可能顶多就是作为市井的闲谈罢了。因为李南晖的形象不对,才想到余老太爷家的“翰林院”到底对不对呢?以前为写作长篇小说,其中涉及到越王余金龙家族,曾经研究过余氏族谱。感觉主人翁余金龙若是元朝皇室血统,作为割据一方的豪杰,自然是有相当号召力的(详在拙作《江山有意剑无情》)。从族谱序看得出,所谓“九子十翰林”的传说是不对的,应该是进士。余老太爷的余,只是铁木健九子一姑(婿)中的一个,所谓的翰林院也就是借祖宗的光,对外号称而已,绝对不是在清朝出翰林。所以,间接证明了李南晖不可能凭借自己的风水学知识去斗垮什么余翰林了。在正式提交对联的时候,就只选择了后面半截。虽然思贤的内容少了,但争议也少了。何况,两御史加一知县,就是三位贤者,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位贤者在,必有我师。故,做思贤廊之联。

参考文献:《铁改余原由序》;《元史》;《铁改余认祖谱》;《青神谱》;《余氏族谱》;《司马迁语录》;《元代进士辑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