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练就太极拳的沉劲
(文章来自网络,出于公益而转刊。如有侵权请给本公众号留言告知,将予以删除。)
在地球上,任何人做任何事都不可能摆脱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合称地力)的主宰。只不过由于太熟悉、太适应了,坠已经没有感觉,不以为然了。但太极拳研习者却一要重视它,二要体会它,三要利用它,否则,拳艺水平就达不到纯正自然的程度。练拳要明白,我们之所以能气向下沉、体向下松、沉肩坠肘、塌腰落胯、脚踏实地,是因为地心引力使我们身体具有了重量。宇航员在失重状态下是做不到这些的。我们之所以能伸腰拔背、竖颈顶头、提足举手,还能跳到一定的高度,是因为地面反作用力使我们身体具有了重量。如果站在松软的沼泽地上,因地面反作用力太小,不但跳不起来,可能还会被地心引力拉到地球里面去。
一、松出重量来,偏沉引动拳
欲要借到地力行拳,最重要的是放松.是“用意不用力”,不但不能有丝毫用力的意识,而且还要时刻警惕不自觉地用力。一用力就精神紧张,牵制呼吸,干扰用意,反应就迟钝了.就感受不到地力的存在了一用力,自己的力与地力就产生矛盾,非丢即顶,就不能顺地力而动了。一用力,就违背了太极拳的宗旨,就误入旁门了。但是,生活中用惯了力.初练拳者很难做到不用力.常常是用了力还不自知.更难以自我纠正了。特别是腰腿间,不但自己要运动,而且还要负担着上体的重量运动,更是难以放松。恰恰是难松的腰腿间.又特别需要放松。下面不松,顶住了上边,上边想松也松不下来。下面是根:是支撑.是发动机。发动机都不松活,都转不开.全身就都没指望了。下面不松通、不松顺,上面即使摆出的样子是对的,但内劲肯定不对。所以说:“下面不对,上面对也不对。”上面不对的病根在下边.所以,“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间求之。”(《太极拳论》)
肢体放松.既可顺着地心引力向下松,也可顺着地面反作用力向上松,还能在这上下两力的综合作用下向周围各个方向松。在所有方向的放松之中,向下松是最基本的,第一重要的,是产生向其他方向松的母松。向下放松贵在一个“放”字.像把肩上、背上、手上、腰胯上的重物放到地下.是因减弱向上的支撑力,凭着自身重量.顺着地心引力向下放.把骨架放顺,让皮肉像晾在衣架上的湿衣服似的挂在骨架上自然垂坠。真正放松到脚下了.放下的部位就有沉甸甸的感觉,就能感受到自身的重量。向下放松,体内意气就像水中泥沙向下沉.因此也叫松沉,或简称“沉”。沉生定.沉生轻,沉生膨,沉生神.沉是太极拳一切劲力,一切动作.一切技艺的源泉.是“用重量不用力量”,用重力不用体力练拳的前提。
沉.也不是全身毫无区别地同时一致向下沉,而是有的部位沉.有的部位不沉;有的部位先沉,有的部位后沉;有的部位显沉,有的部位隐沉。沉的部位多是偏于一边,或偏上边,或偏下边,或偏左边.或偏右边,或偏前边,或偏后边。这叫偏沉。与偏沉相对称的一边定是偏轻。偏沉的部位为阴、为实,偏轻的部位为阳、为虚。偏沉与偏轻互根互生、相反相成、阴阳相济,是借地力、用重力推动行拳的基本方式。
偏沉与偏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作用引动肢体运行的方式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是偏沉与偏轻的两个部位在同一条垂直线上.上下互借反作用力运动,如胯及胯以下偏沉.并以其反作用力支持立腰伸脊,向上送力,推动上下逆向相开:又如腰及腰以上向下偏沉,并以其反作用力提吸腿脚偏轻.牵动上下意气相向相合。
第二种是偏沉与偏轻的两个部位分列在重心垂线左右(或前后)两边,像天平的两盘.互借杠杆之力运动。如前边偏沉.则后边偏轻;左边偏沉.则右边偏轻。反之亦然。
第三种是前两种的综合运用。如左腿偏沉,依上下的反作用力而论,则左臂偏轻;依左右的杠杆力而论.则右腿偏轻;若依右腿偏轻的上下反作用力和左臂偏轻的左右杠杆力综合而论,右臂必然偏沉。四肢虚(偏轻)实(偏沉),相邻者相反.交叉者相同.能相互借力,相互平衡,形成周身一家的整体,因而是最合理的虚实结构。
第四是通过呼吸开合和意气升降,轮流侧重接受(即强化)一种地力,抵制另一种地力。例如:吸气提气时以强化偏轻为主,抵消一部分偏沉,就像将半塑料袋水提起来.能增强周围向内的收束力,有利于四肢收缩蓄劲:呼气沉气时以强化偏沉为主.抵消一部分偏轻,就像将半塑料袋水放在地上,以增强其向周围的扩张力.有利于四肢伸放发劲。
偏沉会引动重心,破坏肢体各部位原有的平衡关系.产生一定方向和一定程度的失衡倾向和趋势,就像用秤称重物时秤杆倾斜,失去平衡似的。倾势一出现.人体的平衡器官就会自动发出警讯.直接命令肢体的相关部位相随而动,做出调整.以求达到新的平衡,就像用秤称物时移秤砣.使倾斜的秤杆重新找到平衡。因偏沉而生势,因生势而相随,这就产生了随机顺势的运动.这就是”偏沉则随”的道理。偏沉应着重于下盘.重在“其根在脚,发于腿”;生势多表现在身体重心的变化,表现于中盘.重视“主宰于腰”:相随主要指上盘.重在“传于脊背,形于手指”。偏沉、生势、相随.自下而上.节节贯通,形成“一动无有不动”的太极拳运动。
二、脚腿胯腰腹,偏沉是重点
越是支撑负荷大的部位偏沉,对全身的引动效果越明显,所以要重视下边.重视下边实脚一侧的偏沉。
1、脚偏沉扎根入地。脚,特别是实脚.是地力主宰作用的宾辅,应通过向下松踏.与地过电打通,感受地力,上传地力。例如移重心,实脚在将自己所负担的身体重心向虚脚转移时,先有一个虚前再实—下的折叠,再向下松踏—下。由于胯、骶、腰、脊同时向下松沉的反作用力所致.脚虽下踏,脚下的意气却是向上提吸的.像踩在船上,脚下有虚离感,为由实转虚提供转机。当重心移过两脚中间.原虚脚越来越实的过程中也是向下松踏,但此踏不同于彼踏。此踏由于腿脚意气下沉,脚底越来越充分地接触地面,有脚如踩泥.逐渐下陷入地的感觉.好像脚趾缝及脚的周边都沾满了泥巴似的。
2、腿偏沉发动拳势。身体的移动、转动、升降皆“发于腿”。例如,重心从偏于一腿移至偏于另一腿时.先偏沉原实腿发动,与脚下如踩船相一致,借地面反作用力,脚下意气沿腿上升到胯裆,同时重心滑到两脚中间。紧接着偏沉新实腿带动,与脚下如踩泥相一致.顺着地心引力.使裆胯意气顺腿向下灌到脚。再如.左右转身时,反向一腿内旋沉落发动。若向左转身,则右腿(膝)内旋偏沉:反之,若向右转身.则左腿(膝)内旋偏沉。
3.胯偏沉启动全身。胯是下肢的根节,具有主宰腿脚运动的作用。胯又是腰身的底座、根节.是松腰、转腰、伸腰、缩腰必须的向导。实胯与腰同为全身运动的主宰,同为全身所有大小关节运动所围绕的中心.同为全身意气开合聚散的枢纽,同为全身运动的“命意源头”、动作开关。实胯一松(偏沉).如同打开了电器的开关、水流的闸门,全身就像通了电,通了水,就活动了。两胯交替偏沉偏轻.体内的意气之水电就能不停地循环流动。胯的下端,与大腿相接之处叫胯底,也叫胯根。胯底的前侧是腹股沟,后侧是坐骨,分别掌管着前后重心;胯底的内侧是大腿根,外侧是胯轴,分别掌管着左右重心。胯底.特别是实胯底四面八方的任何一个部位偏沉,都会引动重心,开启全身运动。
一是通过胯底偏沉移动重心。当重心从偏于一脚移至偏于另一脚时,应先偏沉实胯.与之下的松腿及脚如踩船相一致.引导腰以上借地心弓f力(凭自身重量)气向下沉,并以其反作用力提吸脚腿意气,使上下意气聚合于胯裆。重心同时滑到两脚中间。然后是偏沉新实胯.与之下的松腿及脚如踩泥相一致.以借助地心引力(凭着自身重量)引导裆胯意气顺腿下行,并以其反作用力支持向上竖腰伸脊.使意气上下两分.有点像撑杆跳高时借杆向下撑的反作用力向上起身。同时重心移动到位。胯底偏沉有一个细腻地变化过程,例如,从右坐步重心前移为左弓步时.按着右坐骨.右大腿根,会阴穴,左大腿根、左腹股沟的顺序依次偏沉;从左侧弓步移为右侧弓步时.按左胯轴、左腹股沟与坐骨、左大腿根、会阴穴、右大腿根、右腹股沟与坐骨、右胯轴的顺序依次偏沉。偏沉依次走,如水贴地流。
二是通过反向--胯内旋偏沉,与反向--腿的内旋偏沉相一致.推动左右转身。如身欲右转,则左胯内旋偏沉;如身要左转.则右胯内旋偏沉。
三是通过胯底偏沉定势发劲。每逢一势做完应依次落虚胯、坐实胯,一则使脚下踏地有力.手上气贯指尖,二则有利于下一势地衔接。以弓步定势为例,落虚胯主要指虚胯腹股沟顶端的大筋向下松落,带动虚胯微向内旋;坐实胯主要指实胯的坐骨带着腹股沟偏沉。
4、腰腹偏沉为主宰。全身的总支点、总轴心是丹田的核心部位,是骶骨之前,膀胱之后夹室内的一个点。全身许多运动因素都围绕这个点进行整合。腰骶与小腹也围绕此点反向互动,主宰着全身运动。
如果把腿比作发动机.胯就是发动机的开关,腰就是摁开关按钮的手。重视并理顺腰胯腿偏沉偏轻.使之阴阳相济,就是拳论要求的”必于腰腿间求之”。
三、仨十串成丰,沉轻全身通
脚腿胯偏沉偏轻、阴阳相济的运动信息,主要经会阴及尾闾两条渠道向上传递.其中会阴经丹田的是宾辅渠道.以传气为主:尾闾经脊柱的是主宰渠道.以传力为主。在主宰渠道中有三个“十”字合成的一个“丰”字.边上传边运化,最后到达手指。
第一个“十”字的一横是左右两胯轴经左右两臀的连线,相交于骶椎与尾椎的衔接处;一竖是之上宽大的骶椎与之下小而尖的尾椎联合组成的尾闾。尾闾十字既是腰脊主宰下肢的抓手.也是脚、腿、胯沉轻变换的聚焦点.是上传下达运动信息的关1:3。当胯、腿阴阳相济的状况不需费心也能转换自如时,可适当多关注—下尾闾十字。凡欲向下松沉腰脊时,该十字便向下松放:凡欲向上竖腰伸脊时,该十字便向上托—下;凡欲命门后鼓.收敛臀部时.该十字往前抄收;凡欲命门前推.平直腰椎时,该十字稍往后鼓:凡欲裹胯时,该十字的一横左右延伸.向前包抄;凡欲左转身时.右臀胯偏沉前送,左臀胯偏轻后靠,顺时针斜转尾间十字:凡欲右转身,左臀胯偏沉前送.右臀胯偏轻后靠.逆时针斜转尾闯十字。
尾闾之上的命门穴也是一个”十”字形结构.其一横是左右两肾的连线,一竖就是腰椎。两肾与下面的两胯、两膝,与上面的两肩、两肘.相互带动.主宰着上下两侧的偏沉、偏轻。一竖的腰椎是身弓的核心部位.主宰着肢体的伸缩。命门”十”字与尾闾“十“字以丹田的核心部位为支点,犹如杠杆的上下两端.此推彼拉.此拉彼推.反向运动,以向上传递腰腿间的运动信息。
再往上走到夹脊(至阳穴)还有一个“十”字.其一横连结着左右肩胛骨的下端,支配着两肩、两臂、两手的运动。其一竖当然是胸椎,下接腰骶传上来的信息.上通颈头,支持虚领顶劲。夹脊”十”字是“气贴背”、”神贯顶”和“力由脊发”的关键所在。
以尾闾“十”字为根节.命门“十”字为中节,夹脊“十”字梢节。“根节不明.颠覆必生;中节不明.满身皆空:梢节不明.无依无宗。”三个“十”字各有分管.又相互配合;各有左旋右转、前推后拉、下沉上浮.放大缩小地变化,又由脊柱串连成一个“丰”字.形成一个整体.将腰腿间偏沉所引起的进、退、顾、盼、定的信息上传,形成上肢的掤、捋、挤、按、采、捌、肘、靠,形成全身的拳势动作。
偏沉是一种放松的方法,是在整体放松的前提下.减弱一边,特别是腰腿间实脚侧一边的支撑力.使肢体自然地在失衡中生势,在求衡中相随.从而产生运动。因偏沉而产生的运动,是松出来的运动.就像利用水向低处流的性质开渠引水水自流的运动:是依照自然规律,信服、接受并利用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用自身重量引导出来的运动:虽有神情向往.却无想当然地意力干扰.是任凭生理心理自然理顺.生命自由舒卷,超凡脱俗、返璞归真地运动.因而是性质纯、质量高、效益佳、感觉美、味道正的太极功夫。
如何练就太极拳的沉劲
说太极拳不用力,是不用这种以筋骨为主的明力。然而是要用以气、以神为主的内力,来去变化极快,可以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练这种以神为主的力量须将筋骨肌肉上的力放松,如不松就练不出这种以神为主的力量来。所以说练太极拳不用力就是这个道理。练太极拳不用力,但要用意,用意就是神的意思,就是说练太极拳要用意用神的力,有了这种力,凡事可以迎刃而解了。这与老论是不违背的。
放松是要神松、意松、气松、形松。
放松的意思是松展、松柔、松沉、松通、松空、松开。而不能松懈、松瘪。一定要在静中松、在松中静,在松中沉、在沉中松,松要松得透,要一松到底。逐步达到通、空、开。通就是上下通、内外通,空就是空荡荡,无一丝滞点,人在气中,气在人中,此时也就明白什么叫真正开合了。
1、做动作时不许端肩膀,也就是做动作时最大限度地使肩膀保持自然站立时的高度放松状态。
2、动作慢,运劲如抽丝,虽动尤静。慢才能随时检查肩膀及手臂的状态(都不准使劲)。
3、除了动作的特殊要求,一般情况下肘抬起的高度必须低于手腕(以手腕把手臂领起,如同有一根绳把手腕吊起来,肘和肩即下坠,但又跟着向上走)。
4、腰胯的放松必须建立在中正安舒的基础上。上身自然直和正。
5、做动作时,慢慢体会出最佳“松舒点”,比如做到动作的“定式”时,上身动作保持不动,腰胯可往左和往右转一下,找找哪一个地方腰跨觉得没使劲,哪个地方腰跨不别扭,哪个地方最自然舒服,找到这个点,以后做动作就直接往这个点上做。
6、膝盖任何情况下不许绷直,也想着放松。
7、手臂长时间不使劲,手臂自然的重量会使得手臂有一种往下掉的重量感,有了这种重量感,就是手臂的松沉感,这种手臂的松沉感就是手臂的松沉劲。
8、松沉劲练出来了,其他劲自然也就出来了。
松沉劲是逐渐练出来的,个人体会是由上往下的练出来,先是练出松肩坠肘,把松肩坠肘保持住,再把腰胯的松沉练出来。
大家可能有一个疑问,就是不让使劲还要把手臂抬起来,不使劲能抬起来吗?能。注意使的不是肌肉力,而是用关节之间的韧带劲。
其实,松肩坠肘,松腰松胯的目的就是要把身体各处的关节练得松开,骨关节韧带拉长,使得气血节节贯通,韧带长了,发出的松沉劲就越长,这一点非常重要,功力全在这里面,身体整体放松的结果就是身体的关节练活练开了,也就练出整体的弹簧劲,这种劲有一种穿透力,这才是太极拳的内力。还是那句话,简化太极拳是很难练出真功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