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又福 《似水流年惹梦思》(第一稿) 47㎝X66㎝ 2011年
南齐谢赫首创“气韵”说,画中六法第一,“气韵生动”是也。生机勃发,生命之动,气韵使然。
贾又福 《似水流年惹梦思》(第一稿) 局部图
北宋范温以“韵”通书画诗文,见地高妙,旁人未有道及,摘录范氏言“韵”之片断如下:“独韵者,果何形貌也?……夫俗者,恶之先,韵者,美之极。……不俗去韵也远矣。……夫生动者,是得其神,曰神则尽之,不必谓之韵也。……简而穷其理,曰理则尽之,不必谓之韵也。……有余意之谓韵。……盖生于有余。……自三代秦汉,非声不言韵,舍声言韵,自晋人始,唐人言韵者,亦不多见,惟论书画者颇及之。至近代(指宋代)先达,始推尊之以为极致,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韵苟不胜,亦亡其美。夫立一言于千载之下,考诸载籍而不缪。出于百善而不愧,发明古人郁塞之长,度越世间闻见之陋,其为有,包括众妙,经纬万善者矣。且以文章言之,有巧丽、有雄伟、有奇、有巧、有曲、有富、有深、有隐、有清、有古,有此一者,则可以立于世而成名矣。然而一不备焉,不足以为韵,众善皆备而露才用长,亦不足以为韵。必也备众善而自韬晦,行于简易闲澹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测之益深,究之而益来其是之谓矣。其次,一长有余,亦足以为韵;故巧丽者发之于平澹,奇伟有余者行之于简易,如此之类是也。自《论语》、《六经》可以晓其辞,不可以名其美,皆自然有韵。左丘明、司马迁、班固之书,意多而语简,行于平夷,不自矜炫,故韵自胜。自曹、刘、沈、谢、徐庾诸人,割据一奇,臻于极致,尽发其美,无复余蕴,皆难以韵与之。惟陶彭泽体兼众妙,不露锋芒,故曰: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其奇处,韵之所从生,行乎质与癯而又若散缓不收者,韵于是乎成。……是以古今诗人,惟渊明最高,所谓出于有余者如此。”
贾又福 《似水流年惹梦思》(第二稿) 47㎝Ⅹ66㎝ 2011年
此论高跋,融会贯通,直抵高层面的审美精神境界,值得我们好好研究。明了古人言“韵”的推演历史,便不会轻易地抛弃中国文学艺术的高度审美价值取向。
贾又福 《似水流年惹梦思》(第二稿) 局部图
艺术韵味以“有余意”、“有余音”者胜,如仙乐风飘,不绝如缕。“耳倾已息,心聆犹闻。”用今天话说即精神的流美,(众美含于精神)情感、意蕴之流美,升华为精神之流美。尽美尽善(经得住高层品味的)之精神品味,她灵动地不固止地从容不迫、自由自在地流向人生空间、历史空间和宇宙空间,在人们心灵中永久地荡漾,回味无穷。(文/贾又福 199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