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地理考点

“碳中和”近日成为热词

引发各方关注

从去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

到12月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

我国多次表示

二氧化碳排放

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

努力争取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而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更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列入今年要抓好的8大重点任务之一

究竟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

为何要提出碳中和?

实现碳中和又意味着什么?

碳中和要首先关注哪些领域?

本期与你一一探讨。

1

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

碳达峰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碳中和,是指在规定时期内,二氧化碳的人为移除与人为排放相抵消
简单来说,碳中和就是 人为碳排放≤人为碳移除
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定义,人为排放即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包括化石燃料燃烧、工业过程、农业及土地利用活动排放等。人为移除则是人类从大气中移除二氧化碳,包括植树造林增加碳吸收、碳捕集等。

2

为什么要提出“碳中和”?

这要从气候变化说起。随着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气候危机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严重。我们正在经历热浪、洪水、干旱、森林火灾和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
全球平均气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全球变暖水平保持在相比工业化前不超过1.5℃以下的可能性迅速降低,人类跨越不可逆转的翻转点的风险也在增加。
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已上升了1.1℃
今年,《巴黎协定》被反复提及。这项2015年达成的协定,给世界划了两道“限定线”——到本世纪末,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上升的幅度控制在“低于2℃,最好不超过1.5℃”。

3

如何实现碳中和?

应对气候变化,包括减缓和适应两方面的工作。碳中和瞄准的是减缓气候变化。如何才能实现碳中和?

看一看你我的生活

坐   车

普通汽车需要燃料、新能源车需要电

吃   饭

做饭要用煤炭、燃气,或者用电

玩手机

不管插电还是充电宝,都离不开电

除直接的化石燃料燃烧,我们的电大部分来自燃煤电厂,少部分来自风能、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而工业生产、建筑、交通等也是碳排放的集中来源。
可见,实现碳中和,需要经济社会全面转向绿色低碳
专家指出,碳中和必须做好“加减法”——一手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一手增加碳汇、发展碳捕集和封存技术等,实现排放量和吸收量的平衡。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说,减缓措施产生效果需要很长时间,但眼下气候变化的很多影响已经发生,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必不可少。她举例说,现在光热水等条件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对农业生产中的种植调整、品种选择等提出要求,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成本投入。
也有专家建议,未来10年,中国应大力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平均每年增长1亿千瓦,10年内要增加10亿千瓦以上。从行业看,在“十四五”期间,钢铁、水泥、石化、化工、建材等高耗能产业,要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二氧化碳减排和企业技术创新,引领社会投资向低碳绿色产业倾斜。
此外,还要在农业、林业、土地利用、草原、湿地等方面,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和修复,强化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增加碳汇。

4

实现碳中和有什么意义?

中国人口众多、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之一,也是受气候变化负面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中国实现碳中和,将有利于防范灾害性气候“黑天鹅”风险、化解气候变化“灰犀牛”风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
同时,实现碳中和,意味着一个以化石能源为主支持发展的时代终结,一个向非化石能源过渡的时代来临,21世纪将成为碳中和世纪。煤炭将很少被使用,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将成为主力军。当人们出行时,无论乘车、坐飞机还是轮船,其动力将主要来自电能、生物质燃油或者氢燃料,而不是汽油或者煤油。
届时,人们将呼吸到更清洁的空气,生活方式将更加低碳,否则很可能要为高碳生活方式支付高昂的成本,比如支付碳税。

5

碳中和要首先关注哪些领域?

在碳中和的目标下,以下四大受益行业及相关标的:

  1)电力格局:火电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光伏、风电接力增量需求。

  2)工业品生产:限产或为主要方式,供给侧改革再现。相关商品价格有望得到提升。

  3)化石能源需求:煤、油、气需求先后达峰,过程中价格承压。

  4)新兴领域机遇:新能源车、低碳技术和清洁能源材料机遇广阔。

在全球范围内,云层分布面积、纬度或高度的变化将影响全球的温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低空云能遮挡入射阳光(强于云层的温室效应);高空云能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强于云层的削弱作用)。研究发现,自1980年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云层多少没有明显变化,但高空云升高(云层厚度和成分无明显变化)、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的趋势明显。据此,完成1~3题。
1.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表明(  )
A.极地东风减弱   B.中纬西风减弱
C.低纬信风减弱   D.副热带高压减弱
2.高空云升高较明显的季节及其气候效应是(  )
A.夏季、变冷   B.夏季、变暖
C.冬季、变冷   D.冬季、变暖
3.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将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
A.中低纬度增多,高纬度也增多
B.中低纬度减少,但高纬度增多
C.中低纬度增多量大于高纬度减少量
D.中低纬度增多量少于高纬度减少量
解析:第1题,由于全球变暖,使得两极地区与中纬度地区热量交换活动减弱,相应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弱,极地东风风力减弱,从而导致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故选A。第2题,由材料可知,高空云能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强于云层的削弱作用),使得大气保温作用更加明显。夏季由于太阳辐射量大,高空云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使得空气温度上升,空气对流活动更加强烈,高空云升高较明显。故选B。第3题,由材料可知,低空云能遮挡入射阳光(强于云层的温室效应),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使得高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中纬度地区由于低空云数量减少,对太阳辐射量的削弱作用减弱,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增加;同时中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于高纬度地区,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中低纬度增多量大于高纬度减少量。故选C。
答案:1.A 2.B 3.C
逐渐走向北极,就会发现树木愈来愈小,愈来愈稀,最后竟完全消失。这时,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则占据了优势(如下图),这是北极地区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据卫星图像显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据此,完成4~6题。
4.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  )
A.苔原带   B.温带草原带
C.冰原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5.该生物群落的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并呈杯型,其适应环境的主要功能是(  )
A.收集大气降水   B.获取更多光照
C.抵抗冬季寒冷   D.吸收地下水分
6.导致该生物群落局部变成森林的原因是(  )
A.人工播种   B.降水减少
C.气候变暖   D.冻土增厚
解析:第4题,北极地区,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占据了优势,该地为典型的苔原气候,因此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苔原带。故选A。第5题,苔原植被处于极不利的生态条件下,气候严寒,冬季漫长,多暴风雪;夏季短促,热量不足,土壤冻结,沼泽化现象广泛。苔原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其特点是大部分花向着太阳开放,并呈杯型,以便尽可能多地采集太阳光,这对于开白色花的植物尤其重要。故选B。第6题,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其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所致,这跟人工播种无关。全球气候变暖,使得高纬地区降水会有所增加;气温升高,冻土层会变薄。故选C。
答案:4.A 5.B 6.C
科学家们长期在对美国西北部某山科考中发现,该地的自然环境变化明显。下图是科学家们在美国西北部某山拍摄到的地表状况图。据此,完成7-8题。
7.1936年-2015年期间,上图所示地区地表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该地气候(  )
A.变湿   B.变干
C.变暖   D.变冷
8.对图中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
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
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
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
解析:第7题,从图示信息看,2015年与1936年相比,冰川大量融化消失不见,说明气温升高,所以影响该地区地表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变暖。故本题选择C。第8题,从图示信息看,2015年与1936年相比,冰川大量融化,说明气温升高,则年蒸发量变大,A错;河湖水量开始会增加,但随冰川融水量减少,水量会减少,B错;生态环境的改变,会导致生物种类减少,C错;图中显示地表冰川消融殆尽,从长久来看,该地位于美国西北部山地,为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冰川消融殆尽后,随着蒸发不断加剧,湖泊可能演变成咸水湖,导致地表淡水资源减少。D对。故本题选择D。
答案:7.C 8.D

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M港是世界知名的风电母港,过去它只是一个小渔村(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捕鱼业受配额限制及北海油田的发现和开发,M港从渔村(港)发展为石油重镇。21世纪初,随着全球变暖和《京都议定书》对温室气体减排的限制,2001年M港开始涉足海上风电业务。目前,250 多家风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集聚这里,新生产的海上风机从M港运往世界各地。下图示意M港位置。

(1)说明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M港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及其成功经验。

(2)分析M港附近海上油田开发的不利气候条件。

(3)从地理角度说明M港从石油重镇向风电母港转型的主要原因。

【答案】

(1)产业结构变化情况:20世纪60年代,由捕鱼业向石油产业转变;21世纪初,由石油业向风电产业转变。成功经验:把握全球经济发展变化的脉搏;抓住世界能源变革的重要机遇;调整产业结构,实行产业转型升级。

(2)位于西风带,终年风浪大;多阴雨天气,不利于海上油气开采作业。

(3)该地地处西风带,风能资源丰富,主导产业从石油转向风电;全球变暖和环保要求提高,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可再生、清洁能源(太阳能和风能)受到重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