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自弹:G弦上的咏叹调 (附曲谱)


沉着的华丽,迤逦的神思。


《G弦上的咏叹调》是最为大众熟知的古典名曲之一,巴赫的代表作。

关于这首曲子,有一个可信度不高的传说:

一次宫廷舞会上,巴赫的大提琴被人做了手脚,除了G弦之外,所有的弦都断裂了,当大家准备看巴赫出糗的时候,他仅仅用一根G弦,就即兴演奏了一首《咏叹调》,也就是这首《G弦上的咏叹调》。

巴赫

之所以说“可信度不高”,是因为此曲一开始并不叫“G弦上的咏叹调”,而只是巴赫创作于1727年到1736年间的《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第二乐章的主题,且同巴赫的大多数作品一样,在他有生之年并未受到人们的重视。

直到19世纪,著名的音乐家门德尔松有一次去集市买肉,发现包肉的纸竟然是一张乐谱,出于职业本能,他浏览了一遍,惊喜地发现其中蕴含着天才的才华......后来,他花时间收集整理了这位天才的作品,得以让一位淹没百年之久的旷世奇才重见天日并名垂千古。

这位天才就是巴赫。

门德尔松

1830年,门德尔松在钢琴上把这首曲子演奏给歌德听时,歌德说道:“开头是这样的华丽庄严,使人可以想象到一大群显要人物沿着长长的楼梯鱼贯而下......这首音乐具有的'迤逦’和'沉着的华丽’使任何人都不能漠视它的存在。”

歌德

又过了几十年,德国出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小提琴家,名叫威廉密,他听到这首作品时也被其华丽和沉着震撼,于是将它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钢琴伴奏)。

由于小提琴必须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所以这首咏叹调又被称为“G弦上的咏叹调”。原曲没有表情与速度记号,威廉密将曲子指定为“甚慢,极有表情”。如此,这首曲子更焕发出让人迷醉的美感:类似低音弦的拨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长而庄重的旋律,后半段新的旋律变化丰富多彩,最后在静似祈祷的氛围中结束。

威廉密(August Wilhelmj,1845—1908)

如今在包含《G弦上的咏叹调》的唱片中,作者栏中只有“J.S.BACH”(巴赫)的署名,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威廉密的贡献。

这首曲子非常舒缓,看似平静,却情绪暗涌,不是狗苟蝇营的小情绪,而是在广阔深沉的境界中,一种宏大又平和的起伏,令人遐想,令人沉思......


曲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