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怎么也看不惯的人,正是你需要度过的难题
聊天的时候,大家喜欢聊些什么呢?
不管到哪里,在什么时候,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只要人群聚集,大家就乐于谈天。但凡一开聊,经常听到大家喜欢议论某个人。而所议论的内容,又大多数并不是什么好话,往往是大家对某个人的负面评价。
我屡次观察这样的场合,发现每试不爽——几乎说别人的闲话已经成为人们在群体中的共性了,虽然少数人乐于闷不吭声,并不参与大多数人的热议,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
这当中有多处值得分析的点。
人们聚在一起,不太能够消受得了彼此的安静,长时间的安静对大家来说似乎是尴尬的、难以忍受的。于是大家乐于谈天,但谈些什么呢?
闲来无事,当然只好说说别人了。于是共同议论某个人往往成为聚会中谈天的主题,而参与谈天的人,乐于营造出一种“同仇敌忾”的氛围,似乎我们一起说起某个人的不对和不好,能激活彼此关系里的互相认同。
于是,你说一句,我说一句,大家同声附和着,在谈论别人的短处时,也让自己的谈话欲得到了渲泄,有了共同的“仇敌”,大家找到了彼此交往的共性,于是其乐融融。
当然,也许那个被大家所议论的人,确实有着某一个较为显著的为人特质和倾向性。而最起先发起议论话题的人,不太能够接受他这种较为显著的特质。也就是说,某个人的显著特质引发了此人的不适。
莫名讨伐别人是不可能的,心里的不适也只有通过口头渲泄才能驱散一样,于是,在自己的场合说别人,又让别人在另外的场合说自己,人群集会的热闹和琐碎也就这样一直演下去了。
我们不过总是“看不惯别人”
其实,这里还有另一个深层的心理原因:出于自我感的关系,几乎是每一个人都会在生命中遇见一些自己看不惯的人。
一旦人有了这种看不惯别人的心理,自己心里总是不怎么舒服的。怎么消解呢?聊天说别人坏话算是通常人乐于使用的一种,还有些人会给人家穿小鞋、告小状,甚至设计陷害别人。
这些是应对外人的法子,如果是家里人呢?
比如夫妻之间彼此怎么都看不惯,怎么办?
于是争吵、斗嘴、冷战,各站自我阵营,由本来的夫妻亲情,混成了窝里斗,怎么都看不到对方的付出,也不想去与对方探讨如何缓解关系中的痛苦——许多老一辈的夫妻就这样与配偶争斗了一辈子,直到临终才放下仇恨,终于想起对方怎么说也陪了自己这一生,但死亡来临,悔之晚矣。
这世上,只有少数的人能够意识到,看不惯别人,不是别人的问题,其实是自己的问题,他们肯在自己身上下功夫调整自己内心狭窄的眼光,终于能够凭借一己之力,把自己心里的不舒服很好地化掉。于是人格升华,关系好转,对待他人十分宽容,对待自己也十分宽容。
这样的人,就会在说别人小话的群体里,变得较为沉默。或者,他总有办法将话题转移,到另一个不攻击他人的主题上。
看不惯别人是出于什么心理
有人将看不惯别人归结为:那是因为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部分在作怪。
也有人会认为,什么心,照出什么样的世界,看不惯别人的人,只是给自己增添了心里的眼中钉。
从心理学现象来看,看不惯别人,其实是人内在凭借着自我认知而裁定的一种外在投射。
我经常观察正在对话中的两人。发现往往他们并不在真正对话和沟通,似乎两个人都依着自己的认知系统,说着自己想说的话,两个人都并没有真正在倾听对方,也没有理解到对方。当A提出一个问题或一个烦恼之时,B总是很快地按自己的方式给予回应,但这回应中,却大多含着对对方的不理解、不同理和不认同。
这样的谈话模式十分充分地表明了,人大多数不知自省,而更深而牢固地活在自我的世界之中。在这样的认知系统和概念下活着的人,看不惯别人显得十分正常。
因为没有人愿意抛下自我的立场去看见别人,了解别人,大家都乐于按照自己的三观来生活,按照自己的认知来行事,且多数人总不认为这有什么问题,除非那些受到大挫折、遇到重大打击的人,才会愿意停下来思考一下世界、他人和自己。
所以那每一个我们看不惯的人,都含着我们并不了解的他的人生奥秘:为什么他会做出一般人不理解的举动?为什么他那么爱出风头?为什么这个人说话总是强调只有他自己才是对的?
每个看来“讨厌”的人,都有他的人生及他独特的个人成长史。人的个性会发展得特别桀骜不驯,一定与他曾经经历的人生故事有关。
每个人戴着自我的面具在社会中与他人碰撞,有些人会慢慢发现自己的弊病,吃了一些亏,开始收敛自己,学会了更妥善地与他人相处,也有人学会了收藏锋芒,但也有人在与他人的碰撞中退缩了,变得小心翼翼,甚至产生了社交恐惧症。
每个人心里收藏着那么几个自己所讨厌的、看不惯的人,带着心里的疙瘩朝前走,慢慢地自我萎缩或自我圆满,终究,人生就是这样与他人遇见并在遇见中自我修炼的一场漫长旅程。
一个自我主义者的蜕变过程
“什么时候,你在人前不再只是陶醉于陈述自己乐于相信的逻辑、系统、理论时,你才是真正有了进步。”
看见朋友那天发的一条朋友圈,我知晓她开始懂得放下自我了。
我这位朋友,从前是一个十分扎眼的自我主义者。尤其在婚姻关系里,她一直强调丈夫的职责,认为丈夫应该怎样怎样对待她,如果没有做到就是很差劲,就不值得自己善待。
比如她做菜就做自己爱吃的菜,从来不问丈夫的喜好,给丈夫买衣服,也是自己认为好看就好看,对方的眼光就是“审美太差”。
她这样的个性,给自己培养了很多“看不惯的人”,包括她的父母双亲、她的丈夫,似乎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合她的意,如她的愿。
可是当她开始学习了解人的心理,走上学习心理学的道路之后,几年时间,倒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几年的心理咨商、导师督导的旅程下来,她深有感慨地说,我才晓得我的个性里含着那么多的泪水,我才晓得为什么我看什么都不顺眼,其实我被父母认同得太少,我自己认同自己也实在是太少了。
当人不那么容易看不惯别人的时候,意味着他的心真正柔软下来了,缴下防御盔甲后,僵硬的自我外壳松动了,人的心开始变得广大,即使是谈天也不再那么琐碎和负面,可以看到世界本来的美和别人的好处了。
友人经历了这样蜕变新生的全过程。
“
那天,我问她,“现在,你心里还有什么看不惯的人吗?”
她笑了,“恐怕还是有的。但应该更多的不是对某个人,而是某个特定的行为。比如,你有你的自由,但是你虐待我就不行,我不会允许这发生。”
“这是健康的需求呀。也是应当的。”
“那除了不妨害我以外,我一般也不特别讨厌别人了。”
”
婚姻总是这样:从看不惯,到想改造,最后修成正果
结过婚的人都会有体验,夫妻之间通常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一开始是浪漫蜜月期,幻觉褪却之后,进入相处磨合期,而这个阶段是最容易彼此看不惯的。
因为这个时候,双方都开始敢于呈现真实的自我了。不再为了取悦对方而刻意隐藏自己的时候,许多个性中的缺陷会暴露出来。
如果是两个情商都非常高的人在互动,他们就能各自都找到让双方舒服的点,也会开始试图接受对方不那么完美和美好的劣势品质,依然让宽容和友善能够在关系里流动。
如果两个人都十分地顽固和自我主义、自我中心,这段婚姻恐怕就很难办。从看不惯对方,发展到想改造对方,然后一次一次沟通(吵架),一次一次互相攻击和互相否定,最终,时光如梭,突然他们发现,两个人都已人到中年,鬓边有了白发。
若是因缘深厚,也许他们会放下攻击彼此的剑,终于尝试着接纳对方,不再有改变对方的想法。也许,两个人还可以走到相濡以沫、互相陪伴的晚年。
“你总要给别人一点好处。”
从前,我一个在报社工作的一个同事如此谈她的婚姻。
“你不能总是一个人任性到一塌糊涂。总有适时给对方面子、让别人能被你感动到的时候,这样,你们就不至于走到要离婚的地步。”
其实,说起来,这人际关系中的懂得适时妥协,真是人性中最美的部分。
愿每一个人都能放过那个心中看不惯的人,亦愿每一个人都懂得珍惜所有的关系,并示范出美好的自己去感染身边所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