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成》论治头痛探析

《针灸大成》[1]是我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针灸典籍,对现代针灸的临床与研究具有宝贵的指导、借鉴与启发作用[2]。头痛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患者自觉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3],在《针灸大成》中有大量相关文献记载。笔者通过对该书中头痛相关条文的整理,以期了解古代医家对于头痛的理论认识和治疗方法,为当代针灸临床诊疗头痛提供一定借鉴。

头痛的病名

《针灸大成》中头痛有多种命名,如《针灸大成·头面门》将头痛称之为“头风”“脑风”“脑痛”等。同时根据发病部位、病因、病势、病程的不同特点予以不同命名。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将头痛称之为“偏正头风”“正头风”。偏头痛好发于头部的一侧,如《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中“偏正头风及两额角痛”。正头痛为发于头顶部的头痛,如《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头顶痛,名曰正头风”。从病因角度,将痰饮酒毒之头痛命名为“醉头风”,如《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醉头风,呕吐不止,恶闻人言”;将痰兼湿热酒毒之头痛命名为“雷头风”,如“雷头风晕,呕吐痰涎”[4]。从病势角度,根据病势浅深将头痛分别命名为“厥头痛”“真头痛”,《针灸大成·难经》中“手三阳之脉受风寒……则名厥头痛;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根据病程的长短,将久病之头痛称之为“厥逆”,如《针灸大成·奇病论》曰:“人有病头痛,数岁不已,名曰厥逆。”

头痛的病因病机

1

外因

《针灸大成》中记载,头痛可由多种外因和内因所致。其中风、寒、暑、湿等外邪是导致头痛的外因,如《针灸大成·骨空论》中记载:“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指出风邪为头痛的重要致病因素[5],其所致头痛多伴有恶寒、汗出、身重等表证特点。《针灸大成·奇病论》中“人有病头痛……名曰厥逆,谓所犯大寒,内至骨髓……脑逆,故令人头痛”,指出大寒之邪,凝滞经脉,深入骨髓,上逆至脑可发为头痛,并将其称之为“厥逆”[6]。《针灸大成·难经》中“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提出厥头痛、真头痛是由于风寒伏于手三阳之故[7],若风寒之邪随经脉入脑则发为真头痛。《针灸大成·杂病穴法歌》曰:“一切风寒暑湿邪,头疼发热外关起”,指出风、寒、暑、湿均可导致外感头痛。

2

内因

除风寒暑湿等外因外,《针灸大成》中也记载了脏腑经络疾病、饮食失宜、房室起居不当等内因也可造成头痛。如《针灸大成·刺热论》中“肝热病者……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心热病者……热争则卒心痛……头痛,面赤无汗”“肺热病者……热争则喘咳……头痛不堪,汗出而寒”,指出肝、心、肺热,脏腑失和均可引发头痛[8]。《针灸大成·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载“足太阳膀胱经……是动病: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说明足太阳膀胱经经气动乱可致头痛,因邪气沿经脉上冲而多伴有眼部、颈项、腰脊疼痛。《针灸大成·治症总要》中记载“此症有痰饮停于胃脘,口吐清涎……名曰醉头风”,饮酒过度,痰湿留滞经络而造成头痛。《针灸大成·治症总要》:“头风目眩……此乃房事过多,醉饱不避风寒而卧,贼风串入经络”,因房室不节,伤及正气,起居失常又感受外邪而发为头痛。

3

不内外因

《针灸大成·足阳明胃经·考正穴法》中提出了因失治误治而导致的头痛,如“有人年少气弱,常于三里、气海灸之,节次约五七十壮,至年老热厥头痛,虽大寒犹喜风寒,痛愈恶暖处及烟火,皆灸之过也。”这种情况所致的头痛属于不内外因,由于在足三里、气海穴久灸且艾灸壮数过多,致阳明津液暗耗,阳明经经气逆乱而发为厥头痛。

头痛的治疗

《针灸大成》中详细记载了头痛的多种治疗方法,如针刺、艾灸、针灸并用、放血、推拿、火熨等。其中杨继洲对于针刺治疗方法及针刺手法更有详细论述,如针刺补泻、巨刺、透刺等。在《针灸大成·骨空论》中“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提出了调阴阳、补不足、泻有余的治疗原则。

1

针刺治疗

1
针刺选穴
辨位归经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之脉皆汇聚于头,督脉直接与脑府相连,其经脉失和,脉络不通均可导致头痛的发生[9]。在治疗头痛时常根据头痛的部位辨证归经[10-11],选取相应经脉的腧穴治疗。当头痛发于一侧且伴有目锐眦疼痛时,可选取少阳经腧穴治疗。《针灸大成·十二经脉歌》载:“手经少阳三焦脉……耳后痛兼目锐”“足脉少阳胆之经……所生头痛连锐。”指出因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均循行于头部一侧,且经过目锐眦,其头痛多发为头侧部而连及目锐眦,此时可循经取穴治疗[12-13],如《针灸大成·要诀》中“阳池专一止头疼”,手少阳三焦经可取阳池,足少阳胆经可取悬颅、颔厌治疗,如《针灸大成·百症赋》中“悬颅、颔厌之中,偏头痛止”。头后部疼痛伴颈腰部疼痛者可选取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治疗,在《针灸大成·十二经脉歌》中“足太阳经膀胱脉……是动头疼不可当,项如拔兮腰似折”,指出足太阳膀胱经从头走足,由头后部下循经过颈部、腰部,其所致头痛多伴有颈腰部疼痛,此时可取本经穴位治疗,如《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中“头痛难低:申脉·金门·承浆”。《针灸大成·标幽赋》曰:“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

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督脉亦与头痛关系密切,也可治疗头痛。手太阳小肠经之头痛可取后溪,如《针灸大成·通玄指要赋》中“头项痛,拟后溪以安然”,因手太阳小肠经于大椎与督脉相交,又与足太阳膀胱经经气相通,可治疗头项部疾病。足阳明胃经之头痛者可取神庭,如《针灸大成·玉龙赋》“神庭理乎头风”、《针灸大成·玉龙歌》“头风呕吐眼昏花,穴取神庭始不瘥”。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其头痛多连及牙齿,治疗时可循经远部取穴,如《针灸大成·杂病十一穴歌》“头风头痛与牙疼,合谷三间两穴寻”、《针灸大成·长桑君天星秘诀歌》“牙疼头痛兼喉痹,先刺二间后三里”。督脉“入脑内”、为“阳脉之海”,其头痛可循经局部取穴治疗[14],如《针灸大成·玉龙歌》“若是头风并眼痛,上星穴内刺无偏”、《针灸大成·胜玉歌》“头痛眩晕百会好”和“头风眼痛上星专”、《针灸大成·行针总要歌》“前顶寸五三阳前……棱针出血头风愈”。

辨证选穴

除了根据经脉循行分经取穴外,《针灸大成》中亦记载了辨证取穴,强调以辨证论治为原则的选穴处方。如《针灸大成·玉龙歌》中“偏正头风有两般,有无痰饮细推观,若然痰饮风池刺,倘无痰饮合谷安。风池刺一寸半,透风府穴,此必横刺方透也,宜先补后泻,灸十一壮。合谷穴针至劳宫,灸二七壮。”根据平素有无痰饮而辨证论治[15]:若素有痰饮,又感受风邪,风痰互结,阻滞经络而发为头痛者,在治疗时当先扶正防止外邪再次侵袭,后泻少阳郁热、祛风化痰;若平素无痰饮者,感受风邪,当以合谷祛风止痛为主。风邪侵袭之头痛分寒、热之别,其热者多用针刺泻法以泻热,寒者多以灸法以散寒,如外因所致的风寒头痛灸风池,《针灸大成·胜玉歌》载:“头风头痛灸风池”。风热头痛泻列缺,《针灸大成·灵光赋》载:“偏正头疼泻列缺”。

3.1.1.3  经验选穴  在《针灸大成》中杨继洲主张取穴少而精,书中大量记载了治疗头痛的效穴[16]。在《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中杨继洲详细记载了针刺八脉交会穴中后溪、申脉、足临泣、外关以分别治疗督脉、阳跷脉、带脉及阳维脉等奇脉之头痛。如后溪治疗督脉之头痛[17],《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载:“督脉……头疼眼肿泪涟涟,腿膝背腰痛遍……凡治后症,必先取后溪为主。”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六阳经脉,调节阳经气血。督脉为病,人体一身属阳之头后侧、腰背部、腿后侧尽疼痛,此时针刺治疗以后溪为主,结合不同兼证予不同配穴。如针刺申脉治疗阳跷脉之头痛,在《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中“阳跷脉……恶风自汗头疼……凡治后症,必先取申脉为主”,因太阳主人体一身之表,外邪侵袭,膀胱经脉首当其冲,阳跷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于申脉,经气相通故外感风热可致阳跷脉之头痛,治疗时以申脉穴为主穴,根据病情配合它穴。如足临泣治疗带脉之头痛,《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曰“带脉……头风痛肿项腮连,眼肿赤疼头旋……凡治后症,必先取临泣为主”,带脉如带环腰一周,与足少阳胆经交会,两脉经气相通,因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循颈”“下加颊车”,故其风热头痛多伴有眼赤、腮肿连项,又足临泣为足少阳胆经的输穴,《灵枢·邪气藏府病形》[18]曰“荥输治外经”,在治疗时可以足临泣穴为主,随症加减。如外关治疗阳维之头痛,《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载“阳维脉……头项眉棱皆痛”,阳维脉与诸阳脉联络,分布于头、项、眉棱各部。《难经悬解》[19]云:“阳维主一身之表,病则表伤而苦寒热。”若阳维失于维络,则多见阳证、表证[20],其所致头痛多伴有项部及眉棱骨疼痛,在治疗时以外关穴为主,随症加减,如《针灸大成·兰江赋》中“伤寒在表并头痛,外关泻动自然安”。

在卷六《考正穴法》中记载颇多单穴治疗头痛的经验,如“孔最……咽肿头痛”“鱼际……身热头痛”“合谷……头痛脊强”“丰隆……风痰头痛”“阳溪……厥逆头痛”“噫嘻……小儿食时头痛”“涌泉……头痛目眩”“颔厌……主偏头痛”“风池……偏正头痛”等。

2
针刺方法与针刺补泻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言:“故善用针者……以右治左,以左治右。”对于偏头痛的治疗,杨继洲善于运用健侧腧穴调畅气血,疏经通络,调和阴阳[21],如《针灸大成·杂病穴法歌》载“偏正头疼左右针(左疼针右)”。对于偏头痛难愈者,则采用透刺以加强疗效[22-23],如《针灸大成·玉龙歌》曰:“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风池刺一寸半,透风府穴,此必横刺方透也……合谷穴针至劳宫。”

在针刺补泻方面,杨继洲重视补虚泻实、调和阴阳的原则,强调补泻手法在头痛治疗中的运用。针刺治疗头痛多以泻法为主,如《针灸大成·席弘赋》“列缺头痛及偏正,重泻太渊无不应”、《针灸大成·灵光赋》“偏正头疼泻列缺”、《针灸大成·兰江赋》“伤寒在表并头痛,外关泻动自然安”、《针灸大成·杂病十一穴歌》“攒竹丝空主头疼,偏正皆宜向此针,更去大都除泻动……曲池合谷先针泻”。或以补泻结合,如《针灸大成·玉龙歌》“偏正头风有两般……风池刺一寸半,透风府穴,此必横刺方透也,宜先补后泻”;《针灸大成·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足太阳膀胱经……补:用酉时,至阴,为井金。金生水,虚则补其母。泻:用申时,束骨,为俞木。水生木,实则泻其子”,运用本经五输穴子母补泻法治疗足太阳膀胱经经气动乱所致头痛。

2

其他治法

《针灸大成》中除了针刺疗法外,还记载了艾灸、针灸并用、放血、火熨、推拿等方法治疗头痛,并重视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推崇各有所宜。如艾灸风池穴以治疗风寒头痛,《针灸大成·胜玉歌》载“头风头痛灸风池”。或针灸并用治疗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之证,《针灸大成·玉龙歌》“偏正头风有两般……风池刺一寸半,透风府穴,此必横刺方透也,宜先补后泻,灸十一壮。合谷穴针至劳宫,灸二七壮”、《针灸大成·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头疼并面肿……针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灸三壮)”。如前顶放血治疗邪实之头痛,《针灸大成·行针总要歌》曰“前顶寸五三阳前……棱针出血头风愈”。如火熨法治疗寒甚痛极之头痛,《针灸大成·针内障要歌》载“脑风牵动莫狐疑……痛极仍将火熨宜”。如运用推拿治疗小儿头痛,因小儿脏腑娇嫩,病情变化迅速,其头痛者可采取《针灸大成·手法歌》中“头痛推取三关穴,再掐横纹天河连”。运用手部阳池穴按摩治疗头痛,如《针灸大成·阴掌图各穴手法仙诀》“掐阳池,止头痛”。

头痛传变及预后

疾病传变及预后的判别,对于临床医生指导患者康复,把握疾病的走向具有重要意义。《针灸大成》中论述了头痛的发展演变规律,以及预后凶险、死期不可刺的情况。如《针灸大成·治症总要》记载“偏正头风,发来连臂内痛,或手足沉冷,久而不治,变为瘫痪,亦分阴阳针之”,偏头痛病久不愈可逐渐演变成瘫痪。另外头痛因失治误治,邪气可沿经脉传至眼部致外瘴、胬肉侵睛等眼病,如《针灸大成·治症总要》“目患外瘴……头风灌注瞳人,血气涌溢,上盛下虚,故有此病”、“肉侵睛……此症从何而得?……或头风不早治,血贯瞳人”。对于起病急暴,病情危重的真头痛,则预后凶险[24],如《针灸大成·治症总要》中“真头痛,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又《针灸大成·续增治法·杂病》载“真头疼,手足青至节,死不治”,此乃阴邪直中髓海,元阳衰败而不治[4]。

小    结

头痛的发病原因众多,患者基数庞大,症状由轻到重不一而足,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给个人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自古以来众多医家的关注点。《针灸大成》由杨继洲集明以前各代医家之所长,结合个人经验编撰成书,其中对于各种临床常见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均有论述。笔者通过对《针灸大成》中头痛部分的探究与剖析整理成文,以期为头痛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治疗思路。《针灸大成》中全面记录了各代医家对头痛病的不同认识和治疗方法,例如:“火熨治疗寒极头痛”“掐阳池,止头痛”“艾灸风池穴”等。当今社会针灸因操作安全、疗效可靠、费用低廉,备受世界瞩目,深受国内外患者喜爱,而更多的传统治法在千百年来的传承中大都遗失,传世者仅十之一二,因此挖掘古代经典医籍中优秀治疗技术的工作变得尤为重要,深挖典籍,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杨继洲.针灸大成[M].黄龙祥,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 张晶.从文献角度探讨《针灸大成》学术影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5):421-422.

[3] 张伯礼,吴勉华.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114.

[4] 刘燕.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用药规律及散偏汤对偏头痛模型大鼠CGRP、PENK的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11.

[5] 娄秋萍.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偏头痛中医证候分析及中药用药规律研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18.

[6] 彭榕华,高驰,段逸山.释“厥”[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8):2900.

[7] 高雅,王彤,徐世杰.尉中民头风内外治法经验撷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4):1391.

[8] 陈艺钦.头痛辨治的文献综述及张根明教授辨治头痛的经验总结[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

[9] 梁繁荣,王华.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570-572.

[10] 黎水玉,黄长军.循经取穴治疗头痛浅析[J].江西中医药,2020,51(6):17-19.

[11] 王陈妮,刘燕.《针灸大成》治疗头痛取穴规律研究[J].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6(5):71-76.

[12] 于秀凤,田立军.循经针刺对偏头痛的即刻疗效及其机制探讨[J].世界中医药,2019,14(6):1581-1585.

[13] 姚金,唐雨兰.针刺少阳经特定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7,33(10):19-22.

[14] 张爱军,陈峰,张小平,等.浅议据脉辨证针灸治疗头痛[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5):866-867.

[15] 杨晓琼.论《玉龙歌·杨氏注解》中透穴刺法对头痛的治疗[J].光明中医,2012,27(5):855-857.

[16] 张晶.《针灸大成》所载单穴处方规律探寻[J].西部中医药,2014,27(4):36-37.

[17] 杨圣洁,卢岩.八脉交会穴临床研究现状[J].西部中医药,2018,31(8):151.

[18] 灵枢经[M].田代华,刘更生,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5.

[19] 黄元御.难经悬解[M/CD].长沙: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14.

[20] 李冲.阴、阳维脉的文献整理研究[D].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2019.

[21] 田思思,杨东红.近15年巨刺疗法治疗疾病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4):60-61.

[22] 张奕.针刺风池、丝竹空透率谷穴为主治疗偏头痛82例[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5,29(4):64.

[23] 卢雨晴.透穴刺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

[24] 黄金科,秦晓辉,沈敏,等.唐以前早期中医学术流派头痛诊疗思想探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5(6):1197-1200.

商务合作电话:0731-85415606

引用本文献标准格式:
张亚兰,贺煜竣,宋伯骐,杨凌毓,刘未艾,付磊.《针灸大成》论治头痛探析[J].中医药导报,2021,27(1):106-109.
作者:张亚兰,贺煜竣,宋伯骐,杨凌毓,刘未艾,付磊
(0)

相关推荐

  • 脑空(GB19)

    穴位分寸歌脑空原在枕肌中,清热宁窍也通:头痛目眩颈强,耳鸣癫痫效皆工.[中文名称]脑空 [中文拼音]Nǎokōng[外文缩写]GB19[穴名出处]<针灸甲乙经>[别      名]颞颥[穴 ...

  • 中医“气血水”的认识,及理论辩治的探析

    张仲景明确提出气分的几段原文,"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跗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营 ...

  • 张仲景论治项强探析

    李传成 邱朝阳 等 山东中医杂志 2021-05-29编辑推荐语 打破了关于项强"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的单一认识,丰富了项强的临床辨证思路. [摘要]通过对<伤寒杂病论> ...

  • 《外科症治全生集》中石疽(恶性淋巴瘤)证治经验探析

    李保平 广州明医堂中医门诊 孙奇 哈尔滨市中医医院 <外科症治全生集>所载石疽,从其症状描述上看,大致相当于现代医学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颈部恶性淋巴瘤,鼻咽癌并颈部淋巴转移等,以及多种肿 ...

  • 仲景治药探析 —— 桂枝、麻黄、附子

    导读:仲景用药法度森严,才有临床效若桴鼓之神奇,然后世注释<伤寒论>者虽多,深究仲景治药者少. 今日看臧堃堂先生就仲景对于桂枝.麻黄.附子三味药的炮制做一番探析,既可解开临床用药之疑惑,又 ...

  • 《伤寒论》寒热错杂证辨治规律探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是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概念,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应双方属性的概括.寒热之中 ...

  • 从中医五字(物质)辨治论探析络病学说(论文)

    摘要:海派伤寒名家包识生的经方整体观及创新的五字(物质)辨治论,"精.气.血.津液"是人体构成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痰湿.水饮.瘀血"是人体生理病理的基本 ...

  • 糖尿病肾病中医证治规律探析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中医辨证诊疗规范及用药特色.借鉴循证医学方法,对11位当代著名中医大家开展与DKD辨证治疗相关的学术经验调研,配合近20 ...

  • 曾定伦教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辨治经验探析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老年人群常见病,易发展成危急重症.曾定伦教授从阴阳辨证角度用阴阳二分法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辨证,运用 天麻钩藤饮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四物汤治疗阳类证.阴类证,疗效确切.曾 ...

  • 运用赵炳南经验从寒热辨治荨麻疹探析

    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典型表现为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多病情缠绵.反复发作.易诊难治.现代中医皮肤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赵炳南名老中医,创立了中医皮肤科疾病辨证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