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道窥径之经典——热病第二十三
本章主要写了热病,也写了偏枯等九种杂病,在临床上热病我们往往都是用药物治疗,用针治疗的除了放血救急,很少用。我用针治疗热病的临床经验也不多,大多是用伤寒的方子,但是在内经里却描述很多,主要还是我自己学艺不精,不得其法,所以仔细对这篇研读,希望以后在临床上能够用针来解决热病的问题。
1.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于阳,复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
偏枯一般认为就是中风后偏瘫,枯是肌肉萎缩之意,没有言语意识障碍时病在肌肉,益其不足,损其有余。痱一般认为是周围神经病,四肢无力没有意识障碍,像格利巴利,影响言语功能,就是重症,治疗困难。病轻就是四肢无力所以起于阳,加重会影响吞咽和呼吸,所以复入于阴。
2. 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则泄。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
热病三日,气口为阴,人迎候阳,所以阳邪盛,阴气不足,所以泻其热,实其阴。邪热用五十九穴,都在四肢末端,所以说“取之诸阳”。身热甚反而阴阳皆静,不要针刺了,这是针刺解决不了的,脉症相反,应该是阴液亏虚太过。如果可以治疗用针时泻法,但是由于阴液亏虚可能不会出汗。这种病应该用药物治疗,大量补液。
3. 热病七日八日,脉口动喘而短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
这一段说明热病一周没好,但是脉还是急促短小,说明热邪还是比较盛,刺肺经的少商穴鱼际穴等。热病一周脉小,尿血,口干,说明阴液消耗过度,脉率不齐,出现心阴受损,重症。此时应当滋阴清热补气。
4. 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刺肤,喘甚者死。
热病汗出,但是脉还是躁,这种情况一般都容易再次发热,如果伴随喘的,说明邪入肺脏,不能浅刺。喘的厉害为重症。在临床上也很常见,比如重症流感,我们用退烧药发汗后,脉还是躁动不安的,一般还是会再次发热,如果好几天不好,又出现喘,呼吸困难,就影响到肺了,出现肺炎的可能性很大,呼吸困难非常明显,血氧上不去,就会有生命危险。新冠也是如此。
5. 热病七日八日,脉不躁,躁不散数,后看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
热病七、八天,脉象不躁,或是有躁象但不散数,后期看能否发汗,三天后仍未汗出,是正气已衰,第四日死。这一段说明热病一周,邪气衰,正气也衰,能够出汗就能好,邪随汗出,如果过几天还是不能出汗,正气衰的明显就是重症了。所以热病7、8日是个界线,病情一定会出现变化,不是好了,就是重了。
6. 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苛轸鼻,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热病先身涩倚而热,烦俛,干唇口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肤胀口干,寒汗出,索脉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热病溢干多饮,善惊,卧不能起,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目眦青,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水,木者,肝也。热病面青,脑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于四逆;筋躄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热病数惊,瘈瘲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急泻有余者,癫疾毛发去,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热病先皮肤痛,鼻塞面红(或肿),邪气由表入里,入里化热,所以先刺肺经,再泻火。用的是镵针,泻阳气。热病先身涩,身体紧张活动不利,口干,属于皮,邪气刚入,还是用镵针,泻阳气,后转为风水,肤胀口干,泻火效果不好,属于水,利水为上;热病溢干多饮这一段,取之肤肉,属于脾胃,用圆利针,如果针刺脾经效果不好,可以利湿;热病面青这一段,肝风内动,用三棱针于四肢末端放血。筋骨无力紧张,目中有水,取肝经,效果不好,取肺经。热病惊厥,用三棱针放血,取心经,但是效果不好,考虑取肾经,或者滋肾阴。
7. 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刺骨;病不食,啮齿耳青,索骨于肾,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
热病身体困重,耳聋昏沉,三棱针取59穴,如果磨牙耳朵发青,取肾经,效果不好取脾经或者补脾。
8. 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可治。
热病没有明确的痛点,耳聋,口干,上热下寒,后背热腹部寒,重症。
9. 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汗出大甚,取内踝上横脉以止之。
热病汗出,脉症相合,可以发汗,取鱼际、太渊、大都、太白。
10.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病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
脉症汗相合就生,脉症汗不合就死。总结来说,大家都知道,热病需要发汗,发汗后体温大多会下降,但是如果脉还是很躁,体温就会重新上去,如果反而躁的更加明显,这是说明发汗不对,导致变成重症,如果脉很躁,发汗发不出来,体温降不下来,说明也是重症。从现代医学考虑是由于血容量不足,发汗太过所致,应该补液,所以多喝水是应当的。
11. 所谓五十九刺者,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痏。五指间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头入发一寸旁三分各三,凡六痏。更入发三寸边五,凡十痏。耳前后口下者各一,项中一,凡六痏。巅上一,聪会一,发际一,廉泉一,风池二,天柱二。
参考彭老师所著《灵枢解难》,总结内经的59穴。
12. 气满胸中喘息,取足太阴大趾之端,去爪甲如薤叶,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气下乃止。
喘可以取隐白穴,寒留针,热则不留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