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讲 第六章

[原文]

谷神不死①,是谓玄牝②。玄牝之门③,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④!其若存⑤!用之不堇⑥。

[译文]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注释]

①谷神:过去据高亨说:谷神者,道之别名也。谷读为毂,《尔雅·释言》:“毂,生也。”《广雅·释诂》:“毂,养也。”谷神者,生养之神。

另据严复在《老子道德经评点》中的说法,“谷神”不是偏正结构,是联合结构。谷,形容“道”虚空博大,象山谷;神,形容“道”变化无穷,很神奇。

②玄牝(pin):玄,原义是深黑色,在《老子》书中是经常出现的重要概念。有深远、神秘、微妙难测的意思。牝:本义是是雌性的兽类动物,这里借喻具有无限造物能力的“道”。玄牝指玄妙的母性。这里指孕育和生养出天地万物的母体。

③门:指产门。这里用雌性生殖器的产门的具体义来比喻造化天地生育万物的根源。

④绵绵:连绵不绝的样子。

⑤若存:若,如此,这样。若存:据宋代苏辙解释,是实际存在却无法看到的意思。

⑥堇(jin):通勤。作“尽”讲。

理解:因为道不可描述,通过道和有水的山谷有一些共同点,让人更好的了解道。有水的山谷,就好像道一样,中空的但是水流连绵不绝的从里面流出来(水从地下不知道哪里也看不到的地方流出来,深潭清澈不见底),牝代表雌性(生育)、易经里面的阴可以代表雌性、母亲、不可见的、无,相对的阳代表雄性、父亲、可以看见的、有。道,连绵不绝就像雌性,从无里面生出来天地万物地球宇宙(具体无里面是什么没法描述也不清楚,这个无大概就是我们连知道都不知道的世界)。在这一章当中,老子仍然试图在诉说道的样子,把道比喻成山谷当中的流水,山谷犹如玄妙的母性,流出的溪水连绵不绝,也不知道有没有穷尽。用这一段比喻作为铺垫,然后过度到了天地,这种玄妙的母体生育之门就是天地产生的根源,其实这里就好像我们现代人说的宇宙世界观,整个地球是来自宇宙当中一样的道理,天地产生的根源其实就是来自于像玄妙母体一般的“道”,这也是生活在那个时代非常难能可贵的一种唯物主义世界观,大部分封建王朝时期都是鬼神论居多,带有很多神秘的宗教色彩,而唯独老子能够独树一帜的认为这个世界来自于“道”。最后是说的实际应用,正因为天地产生的根源就好像山谷当中的小溪一般流淌,所以道一直在运转,绵绵不断,好像是存在着某个规律(或者东西)去运行着,无穷无尽也不会枯竭。

谷,个人理解是山谷,山谷给人的印象就是空,这有点像第四章“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山谷和杯子都是空的意思,谷神就是指空,这个空是山谷的主宰,若这个空不存在(空不会不存在,只是感觉好像不存在了),山谷就称不上是山谷了。不死,也意味不生,因为有生必有死,出生入死。《心经》云: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诸法空相,跟谷神不死是一个意思。若把这个诸法空相,称为玄牝。玄牝之门,就可以理解为因缘和合,都有生生不息的力量。万物(包括有形、无形)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所以玄牝之门称为天地的根,不仅仅天地来源于它,万事万物都是来源于它。

拓展一:关于杯子里的空不会不存在。比如说:杯子里本来有半杯水,然后放入一些糖,在水没有溢出的情况,杯子里有水,有糖,不是说加了糖,水就不存在了。杯子的空(相当于上面例子中的水),不会因为加了石块、水(相当于上面例子中的糖),就不存在了,只是好像觉得不存在了。

拓展二:这个世界是无形的世界和有形的世界合在一起。所谓的有形世界,指可以感受的世界,包含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也包含看不见、摸不着的念头、思维等。无形的世界,指能感受的本身。无形的世界,就是不生不灭的空,谷神不死、玄牝;而有形世界(包括物质、意识等)就是天地、万事万物。

(二)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勤。

绵绵呵若存,即连续不断好像一直存在,跟佛家讲生命是“相似相续,非断非常”是一样的意思。比如说,鸡生蛋,蛋又生鸡,鸡又生蛋,蛋又生鸡。鸡好像一直存在,但后鸡跟前鸡有相同的部分又有不同的部分。

拓展一:人和车。比如说,儿童时期的某人,跟当下的某人,是一个人,又不是一个人,好像一直都存在,但又不能若一直存在,毕竟儿童时期的他当下已不在。假若一个车子,修一次,换掉三分之一的零件,继续开一年,又换了剩下的三分之一的零件,继续开一年,最后换了剩下的三分一的零件,这个车还是原来的车吗?不是,因为所有的零件已经换过了,但是又是,毕竟这个车还属于某人。其实人的身体的细胞也是一直在更新。

拓展二:用之不勤。

勤又两种解释,一种是尽,这跟“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已在第四章的学习体会中分享。另一种就是不积极,不经常。道法自然,我们看看前面的例子,鸡生蛋,一天最多生一个两个,不能一直生;汽车零件也不能一次完全更换(不然就不是修车,而是换成了);一个人完全更换细胞要七年。再多联想一下,麦子一年一收,水稻一年最多三熟;人要怀胎十月,猫三、狗四、猪五、羊六、牛七、马八等等。因缘和合而生的时候,时间是重要的因素,所以要顺其自然,不要过多的干涉它。

实际应用:符合道的特征规律那么就能够长久运转下去,虽然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力量,但是如果是符合道的规律就能犹如玄妙的母性一般不断产生出新的生命,犹如山谷当中的溪水连绵不绝的流淌,怎么用都用不完,这个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关照和理解的。

这里也是在解释道的样子,老子一直都在反复的解释强调道的样子以及道的属性和应用,也是说明了老子对自然的认识,对世界和宇宙的认识,我们的人一直都喜欢喊口号:“人定胜天”,这句话在道家学说来看其实是根本不成立的,事实也是如此,人只能顺应规律去做事,逆天(违背规律)而为的事情一定不能长久,可能我们以为是我们在改变自然,殊不知其实是没有按照自然规律做事,自然给了另外一种反馈给我们而已,例如越来越多的人口导致出来的问题,最终又会通过自然规律去抑制人口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抗病毒药品研发导致越来越厉害的变异病毒出现,我们现在通过人为的改变施加给自然的其实大自然都会消化,最终其实这个世界还是会按照自己的规律存在,并不在意人为的因素影响,即使人类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也是一样。

所以若想做到“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就必须要顺应自然规律来做事,让这个世界回归到本来的运作当中,不要做过度和过分的改变,过度的改变和人为因素干预虽然会带来当下暂时的满足,但一定不会长久,所以我们要努力做到的是“顺天”而不是“胜天”。

(0)

相关推荐

  • 谷神不死 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 为天地根 绵绵若存 其用不勤 道德经第6章

    第六章 物种起源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德经的一大特点是言简意赅而寓意极为深刻:寥寥数语,发人深思.而这仅有的寥寥数语,又常常正话反 ...

  • 王邦雄 | 《老子》第6章 谷神不死的生养本根

    王邦雄老师<老子道德经的现代解读> 第6章   谷神不死的生养本根 山谷中空,给出生养花草树木跟鸟兽虫鱼的空间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

  • 《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

    原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i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一部分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谷可以解释为道的虚空博大,像山谷一样,牝本意指雌性的兽类动物,可解释为 ...

  • 道德经第六章:“道”是什么?25个字说清奥秘(全篇持续解读)

    第六章是很容易被大家忽视的一章,很简短,总共只有二十五个字,可是字字珠玑.我们往往因为文字上的简短,而忽略了他的重要性.前面几章都在描述道的作用.道的体现.但是我们心里一直有个疑问,"道&q ...

  • 老子说“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什么意思?其实包含了养生的大原则

    老子曰: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这段话乍读来非常晦涩难懂,因为一开篇就冒出个"谷神",紧接着又来了个"玄牝". 那 ...

  • 玄牝之门

    道德经第六章原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这一章出现了三个名词,一个是谷神,一个是玄牝.一个是天地之根,理解了最后一个才能理解前两个. 我们首先要理解什么叫天 ...

  • 第8讲 第6章 生养之神啊,你永恒【我读老子】

    第6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导读 谷:道生养万物的性质和道的"虚无"状态: 神:道的重要性: 玄牝之门.天地根:道的初始性: 绵绵若存用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六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六章 微明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直译:将要收敛它时,必定扩张它:将要削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之心得分享

    第四十六章 知足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之心得.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五十六章之心得

    第五十六章 道贵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大家好!今天与大 ...

  •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和光同尘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duì),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译文] 知& ...

  •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大智微明

    主播 | 子淇 修音 | 一林 图编 | 香 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 将 ...

  •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知足常乐

    主播 | 子淇 修音 | 一林 图编 | 香 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文 治理天下符合道,战马用来运粪种田 ...

  • 深度解析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大家好,这里是三宝易学堂,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首先我们来先看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 ...

  • 《道德经》之第二十六章《静为躁君》悟读述杂【26】

    《道德经》之第二十六章《静为躁君》悟读述杂【26】

  • 道德经原成 道经二六章 辎重轻燥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重为轻根,清为燥君. 是以君子众日行,不离其辎重.唯有环官,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 轻,则失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