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狼!怎么办?》
碰上一群狼,第一反应是什么?
有人说跑,有人喊打。
可是,稍微有点儿野外生存常识的人都知道:遇到野兽,首先最不能做的就是转身。狼知道转身逃跑的人一般是生命力比较弱、最怯懦的,它第一个咬的就是你。如果你只是倒退,而不转身,它看了或许会说:行,这个人可以,有点儿胆量。
生活中,我们遇到的麻烦事就像狼,很多时候并不是它咬了你,很有可能是你先做了转身逃跑的动作。
“跑”,是逃避,反映在人格上,就是具有逃避性。假如,公司里选拔留学深造对象,六个名额,加上你一共七个候选人,领导一看名单,想都不想就把你排除了,因为大家知道你凡事都不争,平时怎么样都行:“行行行……这样行,那样也行……”你最好欺负,删了也不会有意见。人善被人欺,等到评职称,还是没你的份儿。所以,善良不是最终极的品质。我们不能什么事都让?机遇来了——让!财富来了——让!地位来了——让!除非你疯了。
看看我们的民族,逃避性到了什么程度。大家竟然推崇《渴望》里的刘惠芳,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不惜牺牲个人幸福,连自己的男朋友都能让给别人!最基本的东西能随便让吗?!
也有人消极对抗:“遇到狼,还不如不动,被直接吃了省事。”这些都是行不通的。
一只狼扑上来,第一反应应该是什么呢?勇敢的人不转身、不后退,直接用手挡。你抬起手臂,狼一下子咬住它,鲜血直流;猎人会立即抽出藏在靴子里的短刀,一刀扎向狼,也许会负重伤,但可以活下来。可是,真的是碰上一群狼,好汉架不住狼多,打的结果只能是壮烈牺牲。
但打是最有效的。假如一个父亲对儿子说:“小明,去给我倒杯水。”——“不去。”父亲有点不高兴了:“你倒不倒?”——“我正看电视呢,不去。”这下真的发怒了:“你到底去不去?”说着抬起巴掌,就要打。——“我去,我去。”孩子急忙跑去倒水了。父亲发现打最管用,而且屡试不爽。等到孩子长大了,父亲老了,发现儿子不孝顺,不赡养父母,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咎由自取。将来你的儿子对孙子照例说:“二明,去给我倒杯水。”……你们家祖祖辈辈都会是这样。
管理者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收拾他。碰上一群狼,能打吗?打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你被撕吃了。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成功、健康、幸福。
就算你英勇:我不怕,狼来了,我就跟它斗,大不了被撕吃了,我这个人就是不怕死。当然你可以带着快感去斗,但你的家人呢?你的母亲会充满快感地看你去死吗?你的妻子会流着幸福的眼泪看你被狼撕吃吗?我们不要这样的英雄!我们不能对着干,打、斗是没有出路的。
摘自《应用心理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
《心理学与生活》,可永久收听的“周正心学”,本周22集:鸭子滚蛋与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