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善策者才无恶事,无远虑则有近忧

一、

一个真正称职的人,应该是在问题出现之前就远远地发现可能存在的危险,在没有形成具体威胁之前预先化解,甚至能够将此转换到自己可以利用的发展机会之中,而迟钝、盲目自大都是人生最应该忌讳的东西,谁犯规,谁就会被踢出局。

这个世界是一个不断在变化的时代,就好像有一句话说的一样:世间唯一不变的规则就是一直在变的规律。

所以一个人在这不断变化之间,唯一能够让自己占据主动权的就是在变化之前,从事物的细微细节之处找到事物的端倪,以此来纠正自己的言行,避免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就像《素书》之中所说的一句话: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专心致力于筹策谋划的人没有险恶的事情发生,没有长远谋略的人必定有眼前的忧患出现。

这就是我们通俗所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道理,具备长远的思考谋划的思维,才没有搅扰人心的忧患,无论遇见各种问题,能够思索长远,做一个长远的打算,就能很好地避免险恶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为什么古人一再强调修身的智慧,因为修身其实就是调整自己的正确状态,将可能会出现的祸患,提前扼杀在萌芽状态中。

因为很多时候世间并没有所谓的天灾,多少“天灾”归到根本都是“人为的祸患,原因就是因为在此之前没能做好长远的筹措谋划,或者没有调整好正确的状态。

唐朝的郭子仪爵封汾阳王之后,王府建在首都长安的亲仁里。

但是郭子仪入住亲仁里之后,不允许府中人员进出方面有所约束,每天都是府门大开,任人进出,甚至可以一直走到内宅。

刚巧有一天,他帐下有一个将官要到外地任职,特来向郭子仪辞行,这个将官到郭子仪府上的时候,看到郭子仪府门打开,而郭子仪也像下人一样在旁边伺候他的爱女梳妆打扮。

这个将官看见这一幕,当时并不敢取笑郭子仪,但是回去之后就把这件事情讲给别人听,后来这件事情传遍了京城,也经常被人当成笑话一样议论。

郭子仪的几个儿子听了都觉得脸上无光,就跟郭子仪说:“您功业显赫,普天下的人都尊敬您,可是你自己却不尊重自己,让他们随意进入府宅,我们认为即使是商朝的伊尹,汉朝的大将霍光也无法做到您这样。”

郭子仪听了之后没有生气,反而语重心长地说:“我敞开府门任人进出,不是为了追求浮名虚誉,而是为了保全自家人的性命安全,我们郭家声势显赫,再往前走就没有更大的富贵可求了,但是盛极必衰,又是世间规律,所以说人要学会急流勇退。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我紧闭大门不与外人来往,只要有人与我们结下仇怨,就可以落井下石,添油加醋地制造冤案的,而我现在府门大开,别人就想陷害我们也找不到理由。”

二、

在郭子仪身上这看似不合情理的事情,恰恰是他从未雨绸缪的角度出发,考虑到能够避开自身祸患的合理智慧。

好的事情都应该是提前谋划筹策之后,有必胜把握之下再去实行而获得的福分;反之,所有的祸患也都是在自己大意麻痹、盲目乐观且没有预测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的问题,所以说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智慧。

孙坚曾经参与张温的军事谋划,张温用诏书召见董卓,董卓过了很久之后才过来,而且言辞相当蛮横无理。

孙坚这个时候就小声对张温说:“董卓目前是身负大罪的身份,但是他在这种情况还敢口出狂言,说明心里一定心怀不轨,你应该以不遵从诏书按时到来的罪名依法处斩,否则后患无穷。”

张温听了之后不以为然,后来董卓果然蛮横的无法控制。

其实在很多看似突如其来的祸患出现之前,都能找到一定的根源,这个根源就在于自己对规律以及人性的把握之中,这是未雨绸缪的具体实施法则,如果不懂得掌握这个法则,到处遗留小的祸患根源,最终一定会酿成大的问题。

《淮南子》中有一句话,叫做:千里之堤,以蝼蚁之血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尧戒”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人莫蹪于山,而蹪于蛭。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千里长堤经常因为蝼蛄、蚂蚁的洞穴渗漏而崩溃,百米高的大厦经常因为烟囱缝隙的火苗而被焚毁。尧自我告诫说;'恐惧戒惧一天比一天小心’,就像人们没有被大山绊倒的,却通常被小土堆绊倒。

而这一切问题的根本,都取决于一个人是否懂得谨小慎微,未雨绸缪而带来的结果,只有一个人怀揣着战战兢兢,谨小慎微的心思做事,不盲目自大,不随波逐流,尽可能的让自己的所思所想更贴近事实的本质,这样对未来才会有一个正确的预测。

而在这些预测之中,抓住可能抓住的机缘,才能在危机出现之前就提前避免,否则只能仓促准备仓促应付,这样事情就很难办成了。

这也是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所以说凡事谨慎一些,多思考一些总不是坏事。

作者|国学书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