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从苗头推测结果,才能抓住福祸转变的时机
一、
很多事情本身都存在着规律和发展过程,一个通晓规律的人能主导事物的成败,一个了解发展过程的人,才能从其发展状态中找到苗头,然后从小处纠正。
就好像培植一颗藤状植物一样,一个了解规律的人,知道什么样的种子可以长出什么样的果子;而一个通晓过程的人,知道这个藤苗在生长过程中该如何扶持,才能让它按照期望的方向生长。
在《素书》之中,有一句话叫做: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贤明能干的人物和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和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
兴盛衰败,成功衰亡,都有一定道理和规律,一个善于谋事的人,绝不是只知道鲁莽行事,更不是贪得无厌的只追求利益结果,而是从事情的本源思考,抓住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一个苗头,并且谋划出相对合理的结果。
春秋时期,秦康公兴师动众的建造可供观赏游乐的高台,用了三年时间,旁边的楚国人就开始出动军队,扬言要用兵攻打齐国。
这个时候任妄就说:“饥荒会招致敌兵,疾病瘟疫会招来敌兵,繁重的劳役会招来敌兵,政治混乱也会招来敌兵,您用了三年时间建造这个高台,现在楚国人就起兵要攻打齐国,我觉得他们攻打齐国只是虚张声势,实际目的是想袭击秦国,我们需要对他加以防备啊。”
秦康公听了觉得有道理,于是派兵驻守在东面边境,防止楚国来侵犯。
当楚国发现秦国的这一系列动作之后,及时停止了行动。
在这个事件中,楚国本来想用声东击西的方式偷袭秦国,但是没想到秦国察觉了这个隐患,让自己避开了这一次祸端。
而秦国的这次侥幸避祸,也是多亏了任妄能用谨小慎微的心思发现事情苗头,并且及时防范才达到的目的,而这就是察觉事物发展动向的智慧。
二、
《淮南子》之中说: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以小见大,以近喻远。
品尝一块肉就可以知道一锅食物的滋味,在平衡物的两边悬挂的羽毛和木炭,就能测出湿度的变化。从小的差别可以看到大的变化,从近的地方可以知道远方的事情。
其出弥远者,其知弥鲜。
一个人越是远行,知道的越少,越是向内探寻,知道的反而越多。
因为不管是面对一件事情,或者是面对一个时代都是如此,一个大的事情往往都会在小的地方发生作用,并且形成小的现象,只要足够细心,从一些小的现象就可以推测出事物最后的发展结果。
所以说,任妄能够通过楚国的一个小动作,判断秦国即将遇到的灾祸,就是这样的道理。
和秦国相比,虞国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在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国的两个小国,虞国和虢国,而这两个国家关系不错。
有人给晋献公提出一个计策说:“如果想要占领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的关系,而虞国的君王贪得无厌,我们可以投其所好,把良马和美玉献给他,然后从虞国借路。”
晋献公听了就依计而行。
虞国君主看到这两件宝物,高兴的嘴都合不拢,连忙答应了晋国借路的要求。
虞国的大臣宫之奇就劝谏君主说:“这件事情办不得,虞国与虢国唇寒齿亡,如果虢国灭亡,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
但是虞国君主却说:“交一个瘦弱的朋友,去得罪一个强大的国家,那才是傻瓜呢。”
于是就把路借给了晋国,当晋国打败虢国班师回朝的时候,顺便又把虞国灭掉了,就这样,晋国不仅占领了虢国,也轻而易举的灭掉了虞国。
儒家常说“穷理于事物始生之处,研机于心意初动之时”,人生中的很多事情,一念之间都会决定成败,更何况是苗头已经出现的时候呢。
假如自己的对手是“生活”,那么当我们生活出现一些苗头时,自己还反应迟钝,甚至别人已经提醒自己,还不知道悔改,那么最后的灾祸是自己必然要承受的恶果。
一念天堂,一念疯狂,念头都会形成事态,而通过一个苗头更能推测事物的结果。
所以,能否在福祸转变之时及时掌控事情转机,才能真正主导结果,并且避免事态越发严重,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作者|国学书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