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3.12
一、
赵玉庸老师认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属本虚标实之证,多由“水肿'、“淋证”、“癃闭”等病长期不愈,致肺、脾、肾三脏阳气损伤过甚,气化功能衰弱,不能分清泌浊、转化精微为本病之本,湿浊内蕴,郁久化毒,蕴于血分,血络瘀阻为本病之标。而湿浊、瘀血贯穿本病的始终,瘀血的形成是由于湿浊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故解毒利水、补气益肾为本病之治疗总则。赵老师自创“大黄四苓汤”:水牛角丝(先煎)15g、茯苓、猪苓12g、泽泻10g,土茯苓30g、黄芪15g、当归10g、黄芩12g、陈皮12g、清半夏10g、竹茹10g、海螵蛸30g、大黄10g、夏枯草15g、炮穿山甲(代)10g、冬虫复草(研末冲服)3g。为治疗本病的主方,方中以水牛角、土茯苓、猪苓等药解血分之水毒;黄芪、冬虫夏草等药补气益肾;当归、炮山甲以养血活血。大黄为君,可通腑泄浊,根据患者大便情况生用或制用,使患者保持每日两次稀便,它具有降低氮质,改善肾功能的作用。在本方的基础上,根据标本缓急的不同随证加减,常配合经验方肾析春(生大黄、乌赋骨、红花、黄芪等药)高位保留灌肠,以降低血肌酐、尿素氮水平,保护肾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二、
清代医家景日眕经验:景氏强调体质是用药的依据,其云:“用药之变,以应体质。”“若治疗伤食腹泻,用二陈汤;若素体阳盛者,用芩连二陈汤;胃气不足者加砂仁、广木香;湿盛者合平胃散;素有脾虚者,加山药、扁豆;易感外邪者,加葛根、柴胡。”
三、
“三奇散”系王肯堂《证治准绳》方,主治痢疾病后,里急后重久不解。其组成:黄芪60g枳壳30g防风30g共捣为末,每服6g,米饮或蜜汤送下。黄芪补气,枳壳行“魄门”(肛门)之滞气,防风散肝邪而条达肝气。全方补气而不滞气,行滞而不耗气,妙在为散,米饮或蜜送下甘缓解余毒而资谷气。
四、
肝主藏血,其充在筋,血虚不能荣筋,则筋脉挛急,所谓“挛者属肝”即指此而言。芍药味酸入肝敛阴养血,甘草甘缓补中,两者相合,共臻酸甘化阴柔肝疏筋缓急止痛之效。
五、
露蜂房为胡蜂科大黄蜂之巢,性辛味咸,入肾经。历代记载均谓其有毒,故近世多作外用而少服。考唐《新修本草》记载,治“遗尿失禁。”近人朱良春认为本品有兴阳益肾之功,对遗尿失禁者,用之奏效甚捷,且无任何毒性和副作用。
六、
慢性泌尿系感染,在辨证论治的同时,可依据尿检结果加减相应药物:有蛋白尿加黄芪、白茅根;有红细胞加黄柏炭、生地炭、川断炭;有脓细胞或白细胞加败酱草、贯众、银花、公英。
七、
“久病用大方”是指对患病时间较长的慢性消耗性疾病,选用药味较多,药量不大的方剂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它有一定的道理。因久病则可使多种脏腑受累虚损,治疗时用药单纯往往会顾此失彼,而采用大方可收到稳妥周全之效。其道理是,大方中虽然药味较多,但药物的治疗作用可以协同或相加,而毒副作用则会因用量较小而不显。
八、
神阙又名“脐中”,属任脉。位于大腹中央,是五脏六腑之本,冲脉循行之地,元气归藏之根,“总领一身之阴经。”历代文献都认为本穴主治百病,补虚泻实,可升可降,无所不应。其穴居任脉和腹部要冲,为神气所居,古人说“此穴功能,健运脾阳,和胃理肠。”
九、
肝在机体的气化过程中,承肾阴之涵养,心阳之温煦,方有升发之力;借肺气之肃降,脾阳之运化,而行疏泄之用;若肝脏的气化失常,也会波及其他脏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而发生病变。
十、
在老年病的治疗上,妇女以血为主,故临证时多从养血滋阴着手,常先用枸杞、二冬、地黄、寄生、当归、桑椹、二至、冬虫夏草等;男子以气为主,临证时可选用淫羊藿、寸冬、巴戟天、仙茅、党参、锁阳、杜仲、菟丝子、补骨脂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