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势行拳”是九宫八卦拳的核心功夫、本源之所在。此功其实就是走圈转掌的功夫,也叫“盘技”。与别派八卦掌不同的是,本门的转掌功只有“青龙探爪”和“二龙盘飞”两势,并且招式极少,显得较为质朴简洁,但内蕴丰富,变化万千,涵盖本门拳技之精华。另外,九宫八卦拳在起势收势与变掌换势时,都从中宫开始,在实践技击时也不离中宫之变化,充分体现了“土生万物”、拳理通于易理的道家拳术特色。
一、青龙探爪
此式为九宫八卦拳诸功之母,九宫八卦拳的各种拳功兵刃,都是通过练习此式而提高的,习者万勿以其简单质朴而轻视。习之日久,自会感到本门功夫的任何变化都从此式而得。
歌诀:
青龙真阳潜水中,翻浪升天灵自生。
云隐火现游莫测,神晴威爪探长空。
1、在中宫位面南背北自然垂臂松静站立片刻。随之两胯放松下坐,内气下沉,两膝微弯。同时两臂由两腿外侧慢慢收至腹前使两掌心相对从腹前抱起(图1)。
2、上势不停,两掌边抬边在腰的带动下向身体左侧45度前伸云摆,随即坠肘坐腕,两掌相错自然分开。左掌在前,掌心斜朝下,与肩基本同高。右掌在后,掌心斜向下,停于左肘内侧下方与左胁外方,有护肘护肋之意。两掌五指各分,虎口圆撑,掌心涵空,形如抓球,在体内左45度形成亦推亦按之式。两肩微内部,腋下空松,目向左前平视;与上述动作同时,塌腰松胯,屈膝坐身,以腰为轴向左转体。转体的同时重心渐向右腿移动,随之以右足跟为轴碾地使右脚内扣,右脚尖对左足跟,形成角八步。两膝内扣夹剪,使浑身上下形成一股向左的螺旋力(图2)。
这种起势出手为先天本能之态势,两掌自然收抱于腹前,已成自然护身之势,随之上起左摆,相错成左前右后,立掌于体左45度的架势,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的身姿,不但封住自己中线,也有一触即发、见隙即进之势。 3、上势不停,两臂不动,腰身继续左拧,拧到极处时,不停,以身体向左的螺旋力自然带动左足碾旋提脚离地而起,形成左脚尖外摆,左膝外顶,左腿提膝,右腿独立承重的“青龙探爪”势。此时左臂之三节(肩、肘、手)与左腿之三节 (胯、膝、足)上下相照,浑身上下有蓄劲如张弓之势。头颈随势,眼神随掌,自然而然(图3)。 4、上势不停,随旋劲左脚在左前方摆脚落地,左脚跟与右脚尖相对成角八步,两掌姿势为变,随身体左旋始终置于身体左侧45度,回视左掌前方(图4)。 5、接上势,两臂相抱不变,左脚抬起经左踝骨摩胫向左脚前扣步落脚,右足跟与左足尖相近成角八步,目随势动(图5)。 6、接上势,上肢姿势不变,左脚抬起经右踝内侧摩胫向右脚前摆脚落步,使左足跟与右足相指成角八步(图示略)。以上走转姿势,从青龙探爪势到左脚落地为第一步,随即上右脚扣步为第二步,再上左脚摆步为第三步,这三步都要从中宫团身小步旋行,步幅不可过大。这也是九宫八卦拳不同于别派八卦掌的独特处。 7、接上势,右脚抬起经左踝内侧向前上步扣脚落地,上肢姿势始终相抱不变,只是随着身体的左转始终抱于身体左侧45度邵可,眼神也始终自然随势而动,不可盯死,也不可散乱,总之一切以自然为主(图6) 从图6上右步开始,步幅逐渐加大,随即上左脚,再上右脚,如此接连不断地向左行步转圈,但走圈也不宜过大,应以直径三尺大小的圈为宜。 以上是往左走圈的逆时针转掌,由左转变为右转时,应在右脚扣步落地后,左脚速向中宫上步,紧接着右脚相随跟进提收停于左足踝处,要有夹剪之力。右脚跟进的同时,左臂自然下落收于腹前,与右掌掌心相对、指尖朝前相抱蓄势,有狸猫扑鼠、一触即发之意。 上势略停,身体由方才的左旋变为向右旋转,旋到极处时以旋劲带动右脚自然向右前方摆脚落步,形成右脚跟与左足尖相指的角八步。落右脚的同时,两掌从腹前相搓相错,并随身体的旋劲向身体中线偏右45度云摆展臂劈出,成右掌在前,掌心斜向前下,掌指与肩同高,左掌在后,掌心斜朝下停于右肘内侧下方,右胁外方的右“青龙探爪”式。 接着抬左脚经右踝内侧向右脚前扣脚落步,再抬右脚经左踝内侧向左脚前摆脚落步。以上三步须在中宫团身小步旋行,步幅不可过大。然后往右脚前上左脚扣步落地,步幅不可过大,然后往右脚前上左脚扣步落地,步幅逐渐加大,往右开步行走转圈,渐旋走转成直径三尺大小的圆圈。 收势时,左脚在右脚扣步落脚后,右脚速向中宫上步,左脚相随紧跟收提停靠于右踝内侧,同时右掌自然下落,与左掌掌心相对,掌指朝前相捧相抱于腹前,蓄养丹田片刻,然后自然落左脚按掌起身收势。 上述转掌功法,除起势肘之提腿摆脚的“青龙探爪”势可提腿离地一尺左右外,其余的行步转圈动作起脚皆不能超过脚踝骨,并且两脚均须平起平落,不可掀蹄亮掌。走圈时,两足要摆扣分明,起落沉稳,落地后可贴地碾转;但不可向前搓擦滑行。两腿两足始终要有摩胫而行的夹剪之力,使浑身上下的螺旋之力时刻拧成一股而不散乱。两臂沉肩坠肘、坐腕展指始终相抱于身体中线偏侧45度,形成里裹外争,拧滚旋钻之势,两掌有亦推亦按、亦劈亦挑之力,与全身形成处处矛盾统一的螺旋之力。 走圈转掌时,应有如在水中膛泥涉水而行之意,仔细体会自身与外界之间形成的种种阻力。 另外,本门转掌尚有“云追月”的秘传心法。以左转为例,前伸的左掌与提离的左脚上下相对,当左脚摆步落地时,左足尖与左掌心遥相照应,此时在松肩,坠肘的基础上,由于腰身的拧转而使左肘尖下垂引向右足跟。当右脚随身体向左的螺旋力往左前方弧形上步扣脚落地时,左掌心又与右足尖遥遥相照,此时在松肩坠肘的基础上,由于腰身的拧转而使左肘尖下垂引向右足跟。如此两掌不变而始终撑圆抱伸于体左45度,唯左右两脚连续不停地沿弧线向前摆扣上步,其势如云,而前伸手掌如月悬挂天边,故而形成这种“云追月”之象。 如上所述认真习练,仔细体会以掌运圆、以肘划圆、以肩转圆、以头旋圆、以腰拧圆、以步走圆,浑身上下无处不划圆的走圈意境,日久自会感到整个身体就像一个旋转不停的球体,身脊便是这个球体的轴。若能有此意境,转圈时的身形自然会从中宫旋出向外开展,又可逐渐往牛宫旋收而达紧凑。拳架也能由中盘到下盘,由大圈收小圈。而且能够掌握劲力的收发蓄放,刚韧柔化,达到周身皆拳的功夫境界。 本功练习纯熟后,还可循太极图内阴阳鱼头的8字形“盘葫芦”走圈转掌,使身步的变化更加灵活敏捷。另外还可身穿铁衣、腿绑铁砂袋、手持青砖等重物踏砖走桩、穿桩转掌、以增加功力和适应各种复杂多变的格斗环境。 此功之练法有上、中、下三盘之要求。上盘转掌如自然站立行走,适于年老多病者健身疗疾之用;中盘转掌身形下低,两腿适量弯曲蹚步走圈,为本门练功常用之法,适于有一定武功根基与追求功夫者练习;耗功吃功的下盘转掌,两腿极力弯屈蹲身,大腿几乎与地面平行,功深者可在八仙桌下转掌走圈,并能灵活换掌变形、盘行桌腿。下盘转掌极吃功夫,一定要在本门内外基本功夫极佳,中盘转掌很见功力后方可练习,否则事倍功半,并有可能伤及身体。 本门尚有在地上挖坑,在坑内转掌的特殊功力练习方法。练习前先在地上挖、个两级低坑,下面的圆坑底径为450毫米(相当于常人肩宽),深度为330毫米。第二级成圆台,直径为1000毫米,深度为 330毫米。练习时先在最下面的圆坑内团身小步转圈,转圈的过程中要随着旋转之力适时地抬腿落脚到第二级圆台继续转圈,如此再随旋转之力迈腿下落到底坑转圈,然后再适时转到第二级圆台,并且还要适时地以地面为进出落脚点,不断地变换速度与走转方向,如此坚持不懈地反复上下,进出练习,并逐渐掌握体会内气的升降变化,日久功深,自可练成九宫八卦拳独特的轻身提纵术,使身体异常轻灵稳健,敏捷利落。 二龙盘飞为九宫八卦拳两个转拳功法中的第二掌,由龙、蛇之形组成,在第一掌的基础上使身法、掌法更加灵活多变,隐显莫测。此式原名“五龙扎眼蛇吐信”,共由五式组成。 此式从起势到往左行步走圈,与第一掌“青龙探爪”完全相同。请参阅第一掌练法。 由上势“青龙探爪”往左逆时针转圈至左腿摆步在前(图7)的姿势时,右脚往前上步扣脚落地,同时腰向左转,右臂外旋翻掌使掌心朝上,不停,右掌在腰的带动下往左肋下拧旋掖穿;与此同时,左臂内旋使掌心向下,以尺骨一侧和掌外缘往前推削裹抱,掌略高于肩,停于胸前,与左掌上下相对,形如抱球,目视右前方(图8)。 上势不停,右掌沿身体中线卷指上行至口鼻前,掌心斜朝上,不停,两足原地辗蹬,使内扣的右脚脚尖往外旋拧,同时身体迅速向右摇转,以身体的拧转带动右臂在口鼻前迅速内旋小臂、外翻手掌、五指变爪往右上方坠肘旋抓,掌指与鼻同高。与此同时,左臂内旋向下采抓收停于腹前,掌心向下,五指向前,坐腕舒指,沉肩坠肘。目视右掌前方(图9)。 此式体用兼备,内含诸多细小技法。右脚向前扣落为抢点夺位,可勾挂、管套、锁压、掀提敌腿,亦可起腿弹点、蹬踹敌中下盘;左掌亦推亦削,可攻可防,与右掌的裹抱掖穿、寻隙进击密切配合,并含有两臂三节(肩、肘、腕)的变化用法。随即左掌五指如钩,下采刁掳,右臂滚裹旋钻,手、肘、肩之用法节节逼近,滚化、撞靠、挤钻、劈按、点抓等法随时变化,灵活应用,与左掌的下采掳抓密切配合,形成争力,使攻击力更加凶狠整齐,右手掌心涵空,五指如钩,借摇身闪抖之力以龙爪指封敌两眼、扣抓面部穴位或锁敌喉颈,均可见机行事,随意而用。并包含着掌腕的变化打法与肘尖的旋坠撞打,请习者自悟。 上式略停,左掌仍然保持手心向下的姿势,从腹前往右上方经右掌背上面往右前上方穿插,同时起左腿绷脚面迅速从下往右前上方穿点,从左掌下点出时可用左掌拍击脚面,发出脆响,随之迅速收回左腿提膝独立成右独立势;左掌从右掌背往上穿插的同时,右掌便自然向下抓收撕拽至腹前(图10)。 此式之起腿前穿点应出中人中,迅速脆快,可在左掌的掩护下踢击敌之中上盘(面、颈、胸、心窝等);两掌臂上下穿插,前后出入,摩肋束身运肘,使劲由内生,劲力更加饱满浑厚。 承上势,左腿向身体左后方落脚仆步下势,左掌同时内旋小臂使手心向外从左肋摩肋下穿。经左腿外上方向下穿撑;与此同时,右臂自然微内旋折肘收起至与右肩基本同高,掌指向左,掌心斜朝下收于右胸前,目视仆腿穿掌方向(图 11) 上势不停,重心逐渐移向左腿,然后收回右腿与左腿自然相并蹲身,与此同时右掌左推、左掌小臂外旋往右收抱与右臂交叉抱于胸前,沉肩坠肘,圆背缩身,提肛溜臀,团身蹲坐,目视右前方(图12)。 此式形如蛇盘,仆腿转体,起落进退要敏捷自如,柔韧如蛇。 上势略停,重心逐渐移向右腿,然后腰往右旋,左腿往外往左前碾搓开步,左脚尖内扣。与此同时两臂内旋,右掌往身体右侧45度,云摆坐腕展劈前推,左掌自然下落坐腕塌掌于右肘内侧成右青龙探爪势,目视右掌前方(图13)。 上势不停,右脚提腿抬脚经左踝内侧向左脚前摩胫上步摆脚落地,成右足跟与左足尖相对的角八步,目随掌动(图14)。 然后在往前上左脚扣步、上右脚摆步,如此不停地向右走圈。走数圈后再往右脚前扣左脚继续练习左势的五龙扎眼、白蛇吐信、银蛇盘柳等式,与右势练法要领相同,唯方向相反。如此左右换掌变势,循环练习,收势与第一掌“青龙探爪”相同,请参阅“青龙探爪”收势。 练习九宫八卦拳的转掌盘技功,除了明白天地自然之九宫,能够准确地辩识方位外,还要明白人体之九宫。在人体来说,身之三节头、胸、腰;臂之三节肩、肘、手;腿之三节胯、膝、足,三部九节谓九宫。练功时意白头脑发出,指挥全身内外协调运动,在外意动形随,松紧自然,劲力节节贯穿,一宫动九宫皆动;在内心息相依,畅胸实腹,自然纳气于丹田使内气引动外力,由腰脊上行传递于肩、肘、手,下走贯穿于胯、膝、足。 九宫八卦拳外形质朴无华,精练简约,但却包含着极深的内蕴与无穷的变化。此拳在走转拧盘的转掌练习中,内含身法的拧旋吞吐与摇闪翻滚;腿法蹚扫挂、顶膝随踵、锛蹶蹬蹋、滑贴卷舔;手法的推削掖穿、劈抱撞弹与滑贴卷舔。 现根据授业恩师北京杨树藩的精心传授与他尚未出版发行的《九宫八卦拳》书稿,对以上诸多隐含在转掌盘拨中的细小技法择要简介如下。 摇:是以身脊为轴,周身松沉地摇晃抖动以松懈、化解对方攻击,并很好地隐去我的力点,伺机迅速出击。 闪:是在与对方交手中移身换影,抢宫夺位,顺对方来势吸身闪进,寻隙进击。 滚:一动浑身处处成圆,进退之中圆转自如,七拳不露但螺旋劲儿层出不穷,使敌沿圆之切线方向跌出或扑倒。 翻:是展脊伸腰顺来势偏转身体,化解对方攻击并寻隙进击对方。 腿法的使用要松腰活胯,使腰身所蓄之力迅速传到腿足,在意识的引导支配下瞬间爆发而出,从而达到力整劲顺的效果。 锛:起脚较低,在对方移动的过程中瞅准机会用足尖迅速踢击对方脚心,使其受击腾身跌出。因此动作直腿勾踢,形如木工所使锛子,故名锛子脚。 蹶:从地面碾旋起足向后面或侧面以足跟、足外侧踢击对方,并含有膝足同用的招法,单操功中有专练这种腿法的“蹶子脚”招法,容后专文介绍。 蹬:屈膝勾脚收腿,力点左脚跟,在腰胯的催动下由松到紧地向对方胸口、小腹、裆部、腰胯、膝盖等部位迅速发力蹬击,重创对方。 踏:抬脚不高,全脚掌着力由上向下迅速踏击敌足或膝盖。 滑:起脚抬腿或勾或挂;或收或放顺式进招,多接触对方的出式部位进中占位,引移对方重心使其失去平衡。 贴:粘靠或挤贴对方,使其不能动或揎动我之重心,使其失重后顺势击放。 卷:以脚外侧为力点抵住对方某部位向下压滑并使内劲透人其体内。如用脚外侧抵压对方腿部胭窝委中穴部位并沿腿肚向下压滑,不仅刮其肉还要使劲力透内伤骨,有刮削划卷之效。 舔:以脚尖寻点,脚掌着力上提、前压、推挤的蠕行脚法。如:用脚尖点住对方脚脖处之解溪穴,然后沿迎面骨到膝关节从下往上提挤推压,力量要沉稳而深透,力量的行走方向和卷法相反。 上述腿法的明暗使用,其实在转掌中已自然练成。练习时要尽量放松,只有松开浑身关节,劲力才能在腰身的带动下圆转自如、迅速脆快的瞬间爆发而出。 “青龙探爪”转掌功所产生的螺旋力由腰部上下传递着,走转中腰胯拧动如同中圆,腿足走转如同底圆,臂掌旋推如同上圆,三圆的旋转运动形成了不同空间,不同角度方位的移动变化,变化中劲力由腰身旋缠运行至两臂两掌,从而生出上述种种掌法变化。 在使用上述掌法中,要随招打式,见景生情地灵活变化,长短互用,在意念的引领下使丹田与腰身的内外合力充分释放到掌臂的击发点,并使劲力尽量放远放透,而且要放得出收得住,蓄发相变合理得法,使出手不显不露。 推:坐腕竖掌,在沉肩坠肘的基础上以掌指内侧或掌根部位发力推击对方,同时气运掌心以内气冲击对方,使其伤内。发掌时前掌推击之意要放远放长,后手在后旋推塌按或随时准备接应前手。 削:以掌外缘为着力点,从内向外或从外向内弧线片击对方头颈等处,如刀割剑削。使用时须以腰身旋带而用。 掖:小臂外旋,掌心向前,手指向下旋塞而进,向对方腹部或软肋处击打,发力要深透。 穿:五指顺直,力达指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向上插击对方,力量要敏脆而深透。 劈:以掌外缘小指侧或虚拢五指成雷掌而反背用之。从上而下力运膀臂劈砸对方,有单手劈和双手劈的用法,力量要沉、深、透。亦可化刚为柔,手掌朝前将对方连抹带拍地击倒在地。 抱:以臂掌之力向怀中锊带裹抱,掩肘夹压。或以一臂棚圆外挤,另一臂助势,使两臂掌相合外撑,如此则背圆胸空,前胸如抱一球。 撞:立掌或横掌,使掌心和腕部临近对方击打部位时,突然向前弹撞而出。要先松后紧,猝然出击,使敌防不胜防。 弹:以丹田之气鼓荡催发全身,瞬间形成惊乍弹抖、如打寒颤的整体激灵劲震击对方。 滑:我以掌臂顺对方掌臂来势粘黏顺带,又顺势巧转而推进,有吸有化。 贴:用粘黏连随之技吸化对方劲力,使用时身手圆转成形,环环相连,使对方不知不觉贴近后顺切线方向跌出。 卷:有两种卷法:1、掌心向下,掌指自然前伸,见隙而进。当手指触到对方身体(如腋下、胸口等处)时,劲力顶指意念向内向下进插,随之往内往下卷指突腕挖剐下移,使劲力旋钻人内,同时可在中途变成肘顶肩靠之势击打对方。2、掌心涵空,掌指弯曲,以掌外缘小指侧触及敌方身体(如腋肋、胸口等部位)时,向内收指成空拳,同时小臂外旋,坠肘沉肩向内向下贴身旋卷,以掌指骨节自上而下挖剐而下,劲力内卷渗透,有分筋剔骨之意。 舔:心静体松,手在下藏,似拳非拳,似掌非掌,触到对方身体时开指如花,掌心外凸,贴紧其身,并蠕动滑推掌根向上爬提,劲力要深透,击之伤气。击打部位如软肋到腋下、胸口至天突穴、胸前两侧分肋而上至乳根处等。 九宫八卦拳虽然有上述诸多用法,但不可一味追求这些定法。师爷杨子君曾对杨树藩恩师说:“拳术言功不言招,圆中求法自生妙。”就是说拳学一道,首重功力 (八卦门的多种功力主要产生于转掌),只要功力上身,在与敌交手时身法灵活,脚下迅捷,在不停地移动中掌式技法随心而变,见机而动,自然而然的占据先机,争取“我顺人背”的有利条件。同时以自己雄厚精湛的功力随意出击,随时都会轻而易举地重创对方。 恩师杨数藩先生将九宫八卦拳的技击特点概括为八个字:圆圈走转顺跟钻翻。 走圈转掌的起势收势都以圆心为准,行走时手臂的摆动方向与腿足的前进方向始终成90度角,从而产生旋转不已的螺旋力。应用时通过半径的变化达到腿足的转换和身手速度的快慢,从战略理论上讲,圆的布局最合理,能较方便的被我控制,此意为“圆”。但活动范围不单是圆,也许是方或不规则的,或者说是移动的,于是就有了“圈”的含义,即缩小范围诱敌深入,从而轻松制服对方。 “走”就是灵活地行走,步子到位,占据中心或得到有利的位置。“转”就是角位弧线移动,我微动彼大动,使其穷追疲转体力耗尽,从而束手就擒。 “顺”进直“跟”为战术之要,于有利位置(意想的中心)见机而行,破彼中线,斜进(退)正击,从上、下、左、右、前、后各个角度运用“钻”法整力闪进施展技法使其失去平衡而跌出;或利用灵活的身法步法,击彼侧面薄弱部位,巧妙应用“翻”法,七拳活用使其旋转跌出。 九宫八卦拳的转掌练功和技击使用,都不离圆和径,与敌交手变招式皆以我为圆心,出手牵制对方,使其在圈外被动移步走动,从而显露出面,我循径直进而击败对方。 在瞬息万变的技击格斗中,要胆气充身,放下生死,做到胆大心细,智勇兼施,适时地以发声、目光、气势削弱对方的斗志,再以深厚的内外功夫和娴熟的技法,见招拆招、见势打势,灵活的身法步法抢宫夺位、寻隙进击,自可稳操胜券。 八卦拳与人交手打的是游击战,是在不停地走转移动中犹如一只饥饿的野兽寻找猎物,一旦在游走中发现猎物(对方的破绽),便会毫不犹豫地迅速出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捕获猎物。所以说八卦拳是走的功夫,是“变中”的功夫,处处不离脚变化,停住即为落地花。 动桩功是九宫八卦拳的桩功系列功法,原传名为“揉球功”,亦称“云球功”,共八式。此功是在练好静桩功,获得充足内气后,在内气的催动下以意念传神达形,引动手臂带及身体,云球打圈,行气传力,外动内静的内功功法。 动作歌诀曰:舒顺自然,妙生意趣,静动慢快,刚柔相济,拧摇翻展,缓中寓急,内气运行,乾坤坎离。 面南背北,自然站立,身形中正,心静体松,凝神息意,静站片刻。接着左足向左轻轻分开,与右脚平行站立,两脚之间距如肩宽。两手掌指自然微分,手心涵空,劳宫相对。此时丹田内气鼓荡,劳宫穴相吸相引,两手开始轻轻左右转腕揉球,小臂也随之微微拧动,幅度由小逐渐到大,目视前方(图1)。 两掌揉球幅度继续加大,在身形中正、沉肩坠肘、松腰活胯的基础上展臂左右摇动,进而加大幅度使身体向右转动,同时右臂内旋,在腰的带动下与肩肘一起向右云带,手心向下。左掌在腰的带动下,边外旋小臂,边在右掌下向右抄抱,手心朝上,与右掌相对,目随势动(图2)。 身体向左转动,同时左臂边内旋边上升,同时与肩肘一起往左云带,右臂边外旋边下沉边在左掌下向左抄抱,形成左掌心向下、右掌心向上,左转体45度的抱球势(图3)。 如此连绵不断地左右滚球打圈,在内气的催动下,以腰脊为轴以掌运圆,以肘运圆,以肩运圆,仔细体会螺旋缠绵、裹抱挤顶的刚柔劲路,缓急变化。 据杨树藩恩师讲,师爷杨子君当初传授此功法时说,此为古太极功法,至简至真,无中生有,以致越练越多,生出无穷变化。 站法如前,两臂屈臂垂肘、掌心向里自然举起至面前,不停,左掌往左平摆微开,右掌往左掩肘,使右掌经脸前以气摩左脸而下(图4)。 不停,右臂松臂使右掌经左胸向腹前弧线下落,与此同时,左掌往右掩肘横裹,使左掌经脸前以气摩右脸而下,此时的右手在左手右掩的同时,已从腹前翻掌外展至右肩外侧,形成与图4相反的姿势。上势不停,左掌自右胸前弧线向腹前下落,并继续从腹前翻掌外展至左肩外侧。右掌同时往左掩肘横裹,掌心经脸前以气摩左脸而下。 如此重复上述动作反复练习,并要注意腰身相随,全身各处协调配合,动作舒顺自然,劲力连绵不断。 接上势,左腿往左开步,两足距约2尺,重心右移至右腿,成右腿曲膝,左腿蹬伸的右横弓步。同时两臂自然松垂于右膝前,两掌涵空,劳宫穴相吸相捧,两掌距约1尺,手指自然分开,指尖向下,有意力入地之意。身体微前倾,敛臀顺脊,松腰沉气,目视右前方(图5)。 上式略停,右脚蹬地,重心左移成左腿曲膝弓腿,右腿蹬伸的左横弓步。同时双臂自然往左荡摆至左膝前,两掌涵空,劳宫穴相吸相捧,两掌距约1尺,手指自然分开,指尖向下,有意力人地之意。 上式不停,左脚蹬地,重心右移成右腿曲膝弓腿,左腿蹬伸的右横弓步。同时双臂自然往右荡摆至右膝前,两掌劳宫穴相吸相捧,距约1尺(图5)。 如此以身带臂在体前左右荡动,劲力松沉柔和,丝丝不断,目随掌动。习之日久,自会感到下盘稳固,两足生根,气力由内而外,由外而内随摆荡传送。 日久功深,可鼓荡腰腹以丹田之力促使身体与两臂逆式摆动,可通利诸脉,滑利关节,使百骸活顺,五脏坚实。 接上势,左脚回收半步,恢复到两脚同肩宽的站法。然后,右臂从身体右侧屈臂弧线上举,上举过程中手心自然转向前,不停,当右手略高于头时,右掌经脸前向头部左侧经左胸继续下抹至腹前自然转腕成手心向下;与此同时,左臂从身体左侧屈臂弧线上举,上举过程中手心自然转向前,不停,当左手略高于头时,左掌经脸前向头部右侧经右胸继续下抹至腹前自然转腕成手心向下,而此时的右臂在左臂运行的同时已从腹前如前法弧线上旋举起至头部右侧(图6)。 此桩之两手运行须连贯协调,不可停顿、断劲,眼神要自然随掌而动。两手在体前旋转平抹,要以肩为轴,在沉肩坠肘的基础上两肘既有下垂之意,又有外顶之意。练习速度要适中连贯,缓中寓疾。当手掌旋抹下拉时,身体应有上挺拔高之意,并使劲力节节攀升,意力连绵不断。 站式如前,两掌缓缓上抬至腹前,掌指朝前,掌心相对相抱,两掌之间距约一掌左右,小臂与大臂之间的夹角略大于90度,腋下与肋间要留虚,并须沉肩坠肘,松腰沉气,立身中正。 练习时意想两手之间似扶一钻,以腰催左手前插,右手后拉,继而又以腰催右手前插,左手后拉,如此反复,似有将两手之间所扶之钻旋搓捻挤入地之意(图7)。 此式体用结合,练习时丹田抱气,并与命门相吸相引,在松腰坐胯的基础上可聚力发劲,鼓荡出惊弹冷脆的爆发内劲。两掌出中人中,也可化为两掌上下回环交叠搓擦虎口的“锦鸡争斗”或两掌旋转前发的“猛虎推山”,要求夺中直进,缓急随心,进退自如。 此桩内蕴深厚,变化无穷,习之日久,自会感到三盘齐旋,身脊如钻,旋挤入地。 站姿如前,两臂屈肘在体前正中缓缓上举,掌指朝前,两掌内涵,劳宫穴相对,距约拳余(图8)。 两掌保持上述相抱姿势不变,手臂缓缓向左平摆45度,然后徐徐收臂,两掌折肘回抱,十指相对,掌心朝身,两肘外张。收臂的同时腰胯向右转动,两掌在腰胯的带动下从左胸向右胸以劳宫穴之气拂摩,至右胸外时,两掌随两肘内收慢慢变成同前边一样的掌指朝前,掌心相对的虚合掌。不停,两臂向身体右前方前伸云摆45度(图9),云摆的同时腰胯从右往左转动,带动双臂继续从体前平行云摆至左前方45度位,再如前述两掌折肘回收,十指相对,掌心朝身,在腰胯的带动下以劳宫之气摩胸往右云摆。如此反复,是从左向右云摆的“银蛇缠身”桩式,然后再练习从右向左的云摆姿势,练法要领同左式,唯方向相反。 此功初练时应循规蹈矩,云臂和腰胯转动同向同步运动,习之纯熟后,也可按练习要领做云臂和转腰胯逆向同步运动的动作,使身形如蛇之蠕动,内劲螺旋传递到身躯上下。 站姿同前,两手十指相对,掌心向下自然虚拢于丹田前,要沉肩坠肘,腋下放空并使两臂松圆。然后右掌微外旋使掌心朝内从身体中线往上钻穿,到面部时,边上钻边内旋小臂,使掌心朝外继续向头顶钻穿,但仍须保持沉肩坠肘的松沉姿势(图10)。 上势不停,右掌臂外旋使掌心朝下、掌指朝左从前胸中线抓落至丹田前。与此同时,左臂微外旋使掌心朝内从身体中线往上钻穿,到面部时边上钻边内旋小臂使掌心朝外继续向头顶钻穿,至头顶时仍然保持沉肩坠肘的姿势。接着再上穿右掌,下落抓收左掌,如此反复练习。 此式引臂以掌指向上钻穿时,应微扣拇指内合劳宫穴,向下抓收时应拢指含吸劳宫穴。 在上述站姿的基础上,左脚向左横跨半步,使两脚之间的距离略宽于肩,自然站立。右脚蹬地,身体重心移向左腿,与此同时,右掌自下向上从身体右侧折收小臂至掌心对左胸时,不停,右手曲腕卷指,五指从右胸腋处摩胸擦肋伸指反插至右大腿外侧,掌心朝外。右掌摩肋下插的同时,左掌自下从身体左侧曲臂折收至头部左侧,掌心朝内(图11)。 上势不停,左脚蹬地,重心右移,同时左掌右移至右胸前,后曲腕卷指,五指从左胸腋处摩胸擦肋伸指反插至左大腿外侧,掌心朝外。左掌摩肋下插的同时,右掌自下从身体右侧屈臂折收至头部右侧,掌心朝内。接着再做重心左移,右掌摩肋下插,左掌曲臂折收的动作,如此反复练习,如鸟之左右伸翅。 此桩练习时两掌的动作要与重心的左右移换,腰胯的拧旋摇转协调配合,使柔韧劲力连绵不断,头颈也要随势自然转动,眼神左顾右盼随势而动。 行桩功原传名为分水转龙,亦称青龙转身,是由静生动,由动生变,使浑身内外上下产生螺旋力的转掌基本功。 面向南方,两脚自然分开松静站立,两臂松垂于体侧,掌心朝里,五指自然弯曲,手心涵空形如抓球,二目向前平视。如此静站片刻,两臂外旋使掌心朝上、十指向前,从体前缓缓屈臂托起至肩高(图12)。 上势不停,两臂屈肘使两掌向面部慢慢靠拢,然后往两侧微分至两耳侧后屈腕折指立肘使两掌五指向下、靠虎口一侧之掌背从胸前贴胸下滑至两肋后再摩肋继续下插,从肋部边下插边内旋拧滚两臂,至胯旁时,两掌掌心朝外,十指向下,距胯一拳左右。两掌摩肋下插的同时,应松腰屈膝往下蹲身,边蹲边使腰向左转,目向左视(图13)。 上势不停,右腿着力右胯后坐使身体继续向左旋转,旋至极点时,不停(不丢旋劲),左脚提起随身体的旋劲掠地外摆落地,五趾抓地,使左足跟与右足尖对指成角八步,两腿夹剪,两膝前顶,目向左前方平视(图14)。 身体向左旋转之力不断,起右脚擦左足踝往前内扣落地,五趾抓地,右足跟与左足尖对指,成角八步(图15)。 接上势,左脚擦右足踝向前摆脚上步,右脚再擦右足踝随身体左旋向前扣脚上步,目视左前方(图16)。 如此连续不停、旋劲不丢地沿圈逆时针向左行步走圈,如膛泥涉水,不可掀蹄亮掌,两脚尽量平起平落,起脚不要高过另一足的足踝;两脚应始终摩胫而行,使两腿之间的夹剪力和整个身体的螺旋力不丢不断;身形始终要保持中正自然,不可左歪右斜,前俯后仰;两臂始终在放松的基础上往里旋拧,有拧旋提插之意力,如此习之日久,筋骨可易,拳劲可得。两臂的旋拧还能使两肩自然内扣,前胸自然空松内涵,后背自然横阔拔圆,小腹自然沉实松圆,气力自然下沉于腰腹之间。 走圈时步幅的大小与蹲身的高矮可灵活掌握,一般来讲,初练者可走小步的上盘转圈,慢慢过渡到步幅逐渐加大的中盘走圈,最后可蹲身走颇吃功夫的下盘转圈。走圈的大小也可灵活变通,但一般来说初练时可走较大些的圈,以后逐渐缩小转圈幅度,最后随着功夫的加深可团身原地旋转。但无论何时,必须要保持头正项直,腰如轴立,两目向圆心平视的中正姿势。 由上述向左走圈姿势变为向右走圈姿势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当向左走转至左脚在前时,往左脚前上右脚扣步落地,扣的幅度越大越好,使两脚形成丁字步。然后左脚往中宫(圆心)摆脚上步,右脚随即紧跟着从左脚踝旁摩胫向左脚前摆脚落地,使左脚尖和右脚跟对指成角八步。接着左脚再从右脚足踝处摩胫向前扣步落脚,再上右脚摆步落脚,如此从中宫开始向右走小圈,从里到外、由小到大层层延旋进行走转,逐渐走成三尺余的大圈;另一种方法是在向左走圈的过程中逐渐向内旋缩走圈幅度,最后旋缩至在中宫团身原地转圈时,再按第一种方法往左脚前扣步(是指左脚摆步至右脚前时)落右脚,再在原地摆步上左脚,然后右脚再往左脚前摆脚落地,随即扣步上左脚于右脚前,右转身从中宫往右由小到大地层层延旋进行走圈,由小圈从中宫逐渐延旋走转成三尺余的大圈。 收势时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在走转的过程中(以向左走圈为例),当左脚在前时,右脚往左脚前上步扣脚成丁字步,然后左脚向中宫摆脚落步,紧接着右脚从圈外往左脚内侧上步落脚成两脚平行站立(中间有一竖脚长的距离)的姿势时,自然外旋两臂恢复到起势时的姿势;另一种方法是在走圈的过程中(仍然以向左走圈为例),逐渐向内旋缩走圈幅度,最后旋缩至在中宫团身原地转圈时,当左脚摆步落脚在前后,右脚向左脚前扣步成丁字步,然后左脚自然摆步落脚成与右脚平行站立(中间有一竖脚长的距离)的姿势,外旋两臂恢复到预备势即为收势。 恩师杨树藩先生说,此桩在走转中两手似舵,如在水中分水导流,渐成旋涡。恰似古人传说中的螺舟,如《拾遗记·秦始皇》:“……乘螺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能人……”。一语道破此功之内涵与意境。 九宫八卦拳属道家原传拳功,其动静功法皆不离道家理论的指导。太阳功和月亮功便是本门招摄天地精华、采集日月之气的内功功法,是纯纯正正的道家丹功。人的生命现象及人与天地(自然界)之间的密切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而神秘的过程。人类不能离开大自然,大自然的变化又时刻影响着人体。天人之间存在的这种共同规律,是古今中外皆难否认的真理,如《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曰:“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至……至其月廓空,则海水东盛,人血气虚,其卫气法,形独居……”。又如《灵枢·顺气一日分时篇》中说:“朝则人气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所以说,自然界的四时节律与昼夜节律均与人的生命活动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同步性与统一性,人的生死盛衰都受到日月循经度数和向背(向者吸引力大,背者吸引力小)的影响。 九宫八卦拳的太阳功和月亮功,其实就是通过人体穴窍采集日月之气(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太阳和月亮的辐射能源),填补人体正气,使精、气、神内积,三华聚鼎,为以后的拳功打下深厚的内功基础。 此功应在晴天有太阳的早晨练习。当太阳从东方刚刚露头时,习者面对太阳(最好在空气清新的旷野)自然垂手站立,两脚自然分开,立身中正,心静体松,齿闭唇合,两眼微闭(露一线缝隙)。静站片刻后,微开嘴唇用嘴对着初阳缓缓吸气,同时意想眼睛和嘴源源不断地将日光吸人。吸足气后略停,将吸人的初阳之气向下吞咽,以意送人丹田,同时以鼻缓缓呼气。如此反复,待太阳露圆便停止采练。 此功应在每月十五前后的晴天月夜练习。练习时对月而立,站法要领与太阳功相同。惟在练习时要睁眼、仰头,面对月亮用鼻缓缓吸气,同时意想鼻子与眼睛将月亮之精气源源不断地吸入。吸足气后略停,将吸入的月亮之精气向下吞咽,以意送人丹田,同时用嘴徐徐吐气。如此反复练习,时间不限。练习上述两种功法一段时间后,便会玉液满口,香甜可口,百脉和畅,万孔生春,自感妙用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