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0.12.1
一、
二、
肝藏血理论对中医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肝能储藏血液,肝能约束固摄血液;肝能调节冲任二脉,控制女子月经规律来潮;肝能助心行血;肝能调节血液分配;肝之功能正常能防止血溢脉外即能止血。总之,肝藏血包涵了贮藏血液,化生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之功能;而肝主疏泄是肝藏血的主要机制,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病及血,就会使肝藏血之功能失调,导致肝不藏血,临床可出现出血、血虚、血瘀等病理变化。针对肝不藏血,临床上可清肝、养肝、平肝、疏肝四法兼顾,常收良效。治肝不藏血诸证可用六味地黄丸合丹栀逍遥散为基本方剂,根据病情适当加减,疏肝生麦芽、佛手、香橼可用,清肝龙胆草、菊花、夏枯草、茵陈可用;平肝石决明、龙骨、牡蛎、珍珠母常选;养肝女贞子、枸杞、桑椹、生地可择;同时治血症可酌情选加止血之品如茜草、山萸肉、藕节、仙鹤草、大小蓟等。
三、
人之津液有清浊之分,清者稀薄者也,浊者粘稠者也。当今高血脂症即津液中浊稠之物过多而致脂类代谢失调,影响人之健康。膏脂由水谷之化生,由脾胃运化敷布,与津液同源也为津液之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称为津液之浊,津从浊化为膏,凝则为脂,是津液之稠浊者。临证治疗现代医学之高血脂症重点在调肝,因为肝在高血脂的发病过程中有核心和枢纽作用,是高血脂发病的关键脏腑。从肝论治,调肝降脂,但要兼护脾肾,重视痰瘀,辨证论治,方可收效。为什么说肝在脂类代谢中具核心位置,中医认为与“肝郁”“肝火疏泄”相关联。肝为风木之脏,魂之处,血之藏,筋之主,体阴而用阳,疏泄一身之气机。肝气调达,则全身气机流畅,五脏六腑安和,气血津液输布正常。肝失疏泄则一身气机不畅,五脏六腑功能皆受其制。故《内经·举痛论》有“诸病皆生于气”、“肝为五脏之贼”之谓也。现代医学研究显示肝为人体脂类代谢的重要器官,在体内脂质的消化吸收、合成和代谢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个意义上中西医对肝脏脂质代谢的认识其内涵是一致的。调肝降脂之法符合中西理论有实际意义。
四、
中医治疗积聚十分重视脾胃之作用,其观点对当下肿瘤的调治有重要指导作用。清代医家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中对积聚治疗提出“理中(汤)妙得中央运(执中央以运四旁)”。强调健补中焦为治积聚之重要措施。《张氏医通》中对积聚之治疗讲得更详细。该书曰:“善治者,当先补虚,使血气壮,积自消也,不问何脏先调其中,使能饮食,是其本也。虽然,此为轻浅者言耳。若夫大积大聚,不搜而逐之,日进补养无益也。……发直入之兵以讨之,何患其不愈。”主张积聚的治疗固护中焦,攻补兼施之重要性。临证对中晚期肿瘤病人,特别是经过放化疗治疗的病人不可一味攻病,要针对病人气血俱衰、癌毒滞留之客观实际,把“保命留人”放在首位,调气机、扶正气、固真元,以增强机体之抗病能力,病不进,人不退即为胜利,正所谓“养正积自除也。”
五、
对初患高血压之人要针对其多有头晕头痛、胸闷恶心、形体偏胖、气短乏力或见燥热自汗等症状,从气虚痰湿或湿蕴化热入手进行调治常收佳效。如笔者抓住高血压见舌体胖苔腻之症,常选虎杖、荷叶、牛膝、杏仁、白蔻、苡米之品组方,服数剂血压即平稳。病情稳定后可从益气健脾、化痰除湿法调治。处方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苍术、苡米、陈皮、清半夏治之,调治数周对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体重均有一定的干预作用,可以实现防治双重目标。
六、
临证凡遇慢阻肺患者口唇疳、胸憋气短、喘促明显者,均可用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加牛子、沙参、荆芥调治,对改善肺功能改善缺氧状态有可靠疗效。
七、
食管反流所致咳喘的治疗,胃为本,肺为标。治宜和胃降逆。方用痞满五药合厚朴半夏汤加旋覆花、香附、香橼、木香治之有良效。
八、
砂仁辛温,能宣畅中焦一切阴邪,同时又有纳气归肾之功,故咳喘病人在应证方药中加入,常收胃开喘缓之殊功。
九、
治疗脂肪肝在应证方药中若加入柴胡、郁金二药,可恢复脾土运化及肝木条达之性,富含逍遥散之意,可通过实践悟其理也。
十、
胆囊息肉可从中医癥瘕积聚论治,治疗原则为疏肝理气,化瘀散结,清热利胆。药用虎杖、柴胡、郁金、海藻、大贝、连翘、乌梅、炒山楂、青皮、陈皮、半夏,随证加减常收效。方中山楂乌梅为必用之品不可缺少,实践证实二药对胆囊息肉有消散之殊功,症轻者单用二药当茶亦效。服药时间1-3月为宜。
#中医学习##中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