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82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
茯苓 芍药 生姜(切)各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一个“仍”字,说明在发汗之前病家就有“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的症状。
“振振”是指打寒战,也就是怕冷严重的表现;“心下悸”指胃脘部位跳动不安;“身瞤动”是身体的肌肉不自觉跳动;“头眩”是头脑不清爽,视物旋转;“欲擗地”就是“头眩”严重,从而站立不稳想要倒地;“发热”是指病家自己感觉有热,或者别人接触病家肌肤而感觉有点热,这时量体温的话,体温不一定是升高的,我们要注意这一点,仲师所说的发热跟体温计测量结果没有对应关系。
发热、打寒战说明还有表证,身体悸动、头晕、严重的要倒地说明体内有水饮,水气上犯才会头眩。有表证又有水饮,应该发汗解表加上祛湿利水,一开始治疗的时候仅仅是发汗了,所以疾病是无法治愈的。
因为怕冷非常厉害,说明体表的阳气严重不足,这时的表证就不是表阳证的太阳病了,而是表阴证的少阴病。太阳病、少阴病都是表证,都是体表的疾病,病家得太阳病时体表的阳气还相对充足,所以直接用麻黄、桂枝来通阳即可,少阴病则体表的阳气不足了,所以需要用附子来温阳行阳。
芍药、附子配伍来针对体表的阳气不足,治疗寒战;茯苓、生姜、苍术来祛湿利水,附子兼顾治疗水饮导致的阳气不通。
真武汤按照六经来归属的话,属于少阴太阴合病的处方:体表病变是少阴病,体内的水饮是太阴问题,只不过少阴病严重一些。
这一条需要跟前面的67条相对比:
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证是阳证的水饮;真武汤是阴证的水饮。
苓桂术甘汤证的阳气相对充足一些,所以可以上冲,表现为“心下逆满,气上冲胸”;真武汤证阳气虚,无法上冲,只是“心下悸”。
苓桂术甘汤证水饮相对少,只是猛地站起来才头晕,所以“起则头眩”;真武汤证水饮盛,一直是“头眩”。
苓桂术甘汤证一般不会肌表悸动,再次误治以后才会发作,所以“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真武汤证悸动明显,平时就“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这一条在没有误治之前,应该是28条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的情况,治疗的话只发汗没有祛湿,所以导致体表虚弱,由阳证变成了阴证,也就是由太阳病加水饮变成了少阴病加水饮。
另外一方面,真武汤也可以看成68条芍药甘草附子汤的基础上加上体内的水饮。
真武汤在临床上很常用,病家体表阳气亏虚,表现为怕冷明显、手脚凉、还可能会有肌肉、皮肤的疼痛,发热的情况一般不常见;同时体内水饮多,表现为头晕、站立不稳要倒地、身体有不自觉的悸动、心下胀满等,严重的会有腹泻。
真武汤的常用剂量:黑附子9克 炒苍术9克 生白芍9克 茯苓6克 生姜2片,八碗水泡四十分钟,煎至三碗,分三次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