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闻读报纸,什么都是浮云

看新闻读报纸,什么都是浮云

这两天,武汉某报的评论被刷屏了。我不晓得评论的作者到底出于什么目的,想表明一个什么意思,在现在这个状况下,这么说道,实在有点不合时宜。

转念一想,这张报纸、这个作者是不是另有所求?我倒不认为他们要表现什么正能量,而是要标新立异,似乎是想在目前报纸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弄出个眼球效应,把报纸的影响力扳回来。

事与愿违。报纸等传统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日益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坦白地说,电视新闻,譬如说那个联播,观众越来越少了。80后90 后00后,有几个人看报纸看电视的?

1990年代,我出版过《新闻文化随想》一书。我的基本论点,新闻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现代社会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我把此前很长一段时期,大部分人早晨听广播、上班看报纸、晚间看电视,作为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是中国社会的文化现象,是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文化是发展变化的,现在这种社会生活方式也完全改变了。且不说新生代,连50后60后这些即将进入老龄的一代,也很少有坚持这种生活方式的人了。

上个世纪中期,电视出现以后,有人断言,广播将不复存在;也有人断言,电视剧将代替电影。后来因特网横空出世,又有人预测,报纸将不复存在。对于第一个论点,我开始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电视可能分割一部分受众,但报纸(含杂志)、广播、电视还是会各占一方。交通广播电台出现,使广播有了复兴的势头,其实并没有大的改变,无非是随汽车市场突起而来,份额不大。进入21世纪以后,报纸订阅量每况日下,报纸衰落完全没有悬念。

因特网出现以后,快餐时代紧接而来。信息传播完全碎片化。人们接受信息不受时间地点等因素的限制,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有接受者自己决定。视频直播、抖音这些玩意儿出现以后,电视和电影再也不是专业人士的专利。电视走向没落,时限不会太久。行内的人看看广告流量走向,就清清楚楚了。

至于新闻放送,再也不是每天早晨听联播、每天晚间看联播。微博出现,紧接着微信出现,传统媒体的定时传播完全被改变了,报业集团、电广集团不得不推出融媒体、微信客户端平台等等。报纸只是作为记载信息的一种工具,时效性完全忽略不计。其实,电脑储存、数字化问题早已经解决,要不要纸质档案,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想靠吸引眼球的办法提升报纸的影响力和阅读量,那是20年前的套路,不晓得武汉那家报纸怎么走了这么一条偏路。

上面说到媒体变化和传播方式改变的原因,主要是技术层面的分析。报人都说,内容为王。现在传播的内容已经多元化了,内容为王几乎是一句空话。因此,传统媒体的衰落,也有传统媒体自身的原因,陈旧的传播理念,老生常谈的内容,说教式宣传风格,造成了受众的逆反心理。依靠吸引眼球的做法,只能是短暂的,苟延残喘式的挣扎。

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很难改变的。传统的一报一台当道的格局,事实上已经不存在了。

首先,快捷的自媒体已经成为了传播信息的主流,定时传播完全不适应。其次,受众接受信息由被动变成了主动,接受者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受众自己会过滤和选择。其三,传统的媒体太执着的宣传色彩,割断了传播者与与受众之间的信任程度和感情纽带。人们需要了解的信息看不到,不需要的信息被强制灌输,传播效果自然要打折扣。再就是,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滞后,方式老套,前后表述不一等等,失去了权威性。

在现在这个时代,过去的所谓主流媒体,事实上不再是主流媒体,其舆论导向作用大大较少。还要指出的是,传统的媒体,包括报纸和广播电视,因为经济的原因,不得不借助广告生存,大量无用的信息充斥,虚假广告泛滥,导致了其权威性和真实性缺失。

武汉那家报纸试图在目前格局下,借助大事件弄点新花样,做一回重围城的尝试。但这是徒劳的。因为这种格局一旦形成,围城过于方正坚固。

既然如此,对于上述那张报纸的评论文章,人们就别太当一回事啦。不就是在围城里自娱自乐嘛,作者就是写一写而已,真正认真读过的有几个?网络上这么一炒,反倒让这些文章被多次传播,增加了关注度。这叫屎不臭,挑起臭。话又说回来,虽然臭,总比没有人读的好吧,说不定就是他们需要追求的效果,作者可能心里在乐着呢。

因此我说,对报纸广播电视上一些信息或文章,咱们别太当一回事。舆论这玩意儿,一风吹过去了。新一波浪潮再过来,什么都是浮云。

作者张效雄,湖南湘阴人,湘潭大学77级中班毕业,资深报人,新闻阅评专家,记者出身的作家。代表有畅销长篇小说《风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