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工作创新案例】用好职称评价“指挥棒”释放人才活力

编者按:

厦门市海沧区改变了以往的评价模式,建立了多维度人才评价体系,是落实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本文系“2019 年(第四届)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优秀案例。

职称作为衡量专业技术人才能力和水平的标杆,是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的阶梯和通道,承担着引导和激励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功能。但在实际操作中,职称评审存在重论文、轻成效,重评审、轻运用的现象,职称评审与企业内部人才评价不统一。这些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干得好的评得上、评得上的用得了

位于厦门市海沧区的厦门生物医药港是福建省唯一列入国家火炬计划的生物与新医药特色产业基地,聚集了各类生物医药专业人才2.1万人,是福建省生物医药人才最密集的区域,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自主评价有着迫切的需求。为了回应人才关切、优化人才评价、强化人才培养,近年来,作为全省试点,海沧区探索开展了生物医药行业初级、中级、副高级职称评审改革。

海沧区从人才最关心的“评什么、谁来评、如何评、怎么用”这四个环节入手,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积极探索创新,切实做到让“干得好的评得上、评得上的用得了”,提高了职称评审的科学性和含金量。

厦门市海沧区某生物医药公司技术人员正在检测生产线设备 郑伟明摄

突出工作实绩,提升评价准确性

坚持需求导向,前期先后走访了20余家企业、召开5场座谈会、发放上百份征求意见表,收集企业意见、了解企业内部人才评价标准,确保改革贴近企业、符合实际。在充分征求行业协会专家和企业意见基础上,建立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核心的评审标准体系,把在工作中产生的经济效益、科技成果作为评审重要内容,制定操作性强的量化评分表。

不再将论文作为硬指标,增加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评价指标的权重。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合计占比最高达85%,工作业绩模块注重技术人才扎根企业一线的科研成果和项目效益。通过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三唯”模式,提升了评价的准确性,确保“干得好的评得上”。同时,树立起以用为本的导向,引导专业人才脚踏实地做研发、搞生产,通过实践经验形成真正有价值的技术成果。

突出行业作用,提升评价专业性

通过“问东家、问专家、问大家”,丰富评价主体,增强用人单位话语权。创新专家评委库组成,由市工程系列专家评审转变为让海沧生物医药企业专家、高管参与,且占比不低于40%。发挥海沧医药创新创业人才聚集的优势,在初、中级评审时向园区内企业征集职称评审专家评委和高管评委,首批征集到43位副高以上高级工程师设立评委分库,11位企业分管技术副总经理以上高管设立高管评委库。首次评审时,15位评委中7人来自海沧专家评委分库和高管评委库,占比46.7%。市、区专家联审,既对参评对象的学历、资历等职称政策及评审条件进行严格把关,又准确把握了生物医药行业人才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通过专家评人才,增强了评审的专业性,也真正使用人单位成为人才聚集使用、利益分配的主体。

突出评用结合,提升评价实用性

创新评审模式,采取适合企业需求的面试答辩、实地考察、量化评分、投票表决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人才,确保评出来的用得好。例如,对非普通教育学历人员参评中级职称的,进行专业面试,通过评委提问、人才答辩的方式,准确判断人才专业知识是否扎实、业务能力是否达标。在高级职称评审环节,创新增加PPT自我介绍环节,让专业人才展示工作成绩亮点,让评委更直观地了解参评人。通过专业面试、材料评议、分组讨论、主讲评委点评、量化评分、通过率表决等流程,完成97位参评人的申报材料评审。其中生物制药专业27人,医疗器械专业43人,化学工程专业11人,技术管理专业16人,共81人通过中级评委会评审,2人通过初级评委会评审,中级评审通过率达83.5%,大大提高人才评价的精准性。创新性提出“评用结合”加分要素,对能够提供专业技术职称晋级后评用结合方案的企业最高加5分,帮助人才实现职称和职位的“双提升”,提高职称评审的含金量。

海沧区专业技术人才获得资格证书

突出职能转变,提升评价便利性

探索适当放权,开创行业协会参与职称评审的先河。由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生物医药协会负责事务性工作,让人才在“家门口”即可参评,缩短了路程、提高了效率、提升了规划性。先后召开申报培训会、企业宣讲会两次,吸引150人次参加,举办点对点个性化宣讲,引导人才通过职称申报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和工作技能提升。

医疗器械是厦门市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的一个项目,海沧区已完成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申报或备案的医疗器械企业有60多家,在全区生物医药行业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以往评审是根据操作工艺等将其纳入生物制药或化学工程项目下,本次改革试点中,通过生物医药协会组织专业论证、出具专业报告,积极争取将医疗器械专业纳入省人社厅正式认可的职称评审专业。两年来,共申报医疗器械专业中级工程师43人,占比45.3%。加强必要监管,建立市、区联动机制,组织、指导、检查、监督评审开展,职称证书由厦门市人社局颁发,确保评审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消除参评人员的后顾之忧。

取得成效

提升了职称评审含金量。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共有81人通过中级评审,通过率达到83.5%。2018年,共有102人申报中级以及副高级职称,同比增长167%。评审改革推动了职称评审与企业人才内部评价的衔接。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十多名人才在获得中级工程师职称后,在企业内部实现了技术岗位级别、职位岗位级别的“双提升”。

发挥了评价“指挥棒”作用。坚持以用为本,确保“干得好的评得上”,引导专业人才脚踏实地做研发、搞生产,形成真正有价值的技术成果。厦门市艾德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宋庆涛,科研成果丰硕,顺利通过职称评审,他主导研发的肿瘤精准诊断荧光PCR产品占公司营收50%以上,为奠定企业细分领域龙头地位、推动企业成功上市作出突出贡献。

提升了产业影响力。以职称改革为切入点,畅通了人才成长通道,优化了人才发展环境,提升了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在全市、全省的影响力。下一步将立足海沧,面向全市,开展全市性生物医药职称评审改革,探索在重点产业、龙头企业推广职称改革试点。

原载《中国人才》杂志2021年第3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