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吸引力
6月11日,苏州举行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会议,提出努力建设成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有良好协同增强效应的功能性金融中心。今年新落户苏州的金融功能性总部共12个,全市金融功能性总部已达到了39个。苏州重视金融发展,为的是推动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为招引和服务实体经济,苏州还在去年初创新发布《苏州开放创新合作热力图》。这张热力图让苏州各板块得以“数字化招商”,也让不少中意苏州的企业家有了投资地图,这张“热力图”包含了投资考察线路图、平台载体导引图、产业用地供应图、投资合作机会图、产业链全球合作对接图和人才创新合作专享图。太仓招商局负责人表示,他们曾到上海参加德国工商大会,面对德国客商,只要亮出二维码,让对方手机扫一扫,就能分享。现在,苏州下辖区县的领导名片上,也正印上热力图的二维码。“新苏州人”也正用“脚”投票。“七普”数据显示,苏州人口比2010年增加了2288372人,不仅成为江苏人口增加最多的设区市,在长三角地区,增速仅次于浙江杭州,也是江苏省唯一人口超过1000万的设区市。前段时间,还有两位业界“顶流”选择了苏州,一位是全国知名考研辅导老师把家安在了苏州,一位是被称为“中国最贵经济学家”加盟苏州本土证券公司。
苏州的吸引力,从何而来?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产业角度看,苏州有两个“万亿”产业,即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但未来的苏州还将拓展新的长板,如今苏州正大力培育的生物医药、纳米技术、航空航天、第三代半导体等高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有可能出现下一个“万亿”产业。现在,苏州正力争到2030年集聚生物医药企业超1万家,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去年,苏州生物医药及相关产业产值已达2100亿元,居全国前列。良好的生物医药氛围,也正吸引更多企业入驻。位于太仓的昭衍(苏州)新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生物医药研发的实验业务,多年来,正与信达生物等共同成长。昭衍(苏州)公司负责人顾静良此前表示,在与一批企业的海归创始人谈合作时,都以科学性和试验质量为优先考量指标,而不是优先考虑成本,这种科学态度,让合作双方都能获益。此外,苏州出台了针对海归人才的相关政策,公司准备在苏州打造国际化平台,将新兴业务板块放在苏州。航空航天产业,苏州也期待着早日“一飞冲天”。苏州有张新“王牌”——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这所大学今年9月就将正式招生。今年2月18日,苏州市政府与中国商飞在太仓达成战略合作,共建国产大飞机产业链、创新链。中国商飞则更早注意到太仓,2018年10月,太仓市政府就与中国商飞民用飞机试飞中心签订合作协议。企业也正不断在太仓聚集。苏州华易航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就因西工大,从昆山搬到了“隔壁”太仓,该公司常务副总徐辉表示,“长三角原本相关人才培养并不多,比如研发工程师等存在空缺,如今这块正在被西工大补上。”江苏是我国第二经济大省,需要也能满足两座大城市共存与发展,就如同广东的广州与深圳、浙江的杭州与宁波。但不得不说,苏州同样也有短板。与2010年“六普”相比,“七普”的苏州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2514人,远低于高教资源密布的省会南京同期的35229人,甚至不及2010年南京的26136人。究其原因,苏州以往发展主要依靠工业经济和县域经济,对于人才聚集作用相对有限,并且苏州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高教弱市”。今年5月,华顿经济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中,作为“经济强市”的苏州“硬经济”排名前列,但在综合文化、环境、科教、卫生等“软经济”方面排名全国十名开外。
公共服务也是营商环境
如果说“热力图”这样的招商新招式的使用,乃至人才、税收等方面政策,都还只是营商环境打造的常规动作,那么,不寻常的是,苏州正不断强化自身“软经济”,更重要的是,“公共服务也是营商环境”的理念正被践行。因为苏州干部意识到,苏州在医疗、科教等公共服务方面还逊于作为省会的南京、杭州,这一短板不仅制约人口吸引力,未来还将制约走向高质量发展所锚定的新长板。先说大学,这是苏州短板的代表,也是苏州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以前,苏州叫得上号的高校只有苏州大学,后来有了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西交利物浦大学等入驻。但这对苏州还不够,未来苏州“名校”的名单将越来越长。去年11月,苏州发布《苏州大院大所合作政策》,高校院所开始快速聚集。仅今年2月,苏州就牵手几所高校,包括设立东南大学苏州校区、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创新研究院、南京医科大学—山东大学苏州生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以及河海大学苏州研究院、苏州研究生院。4月22日,苏州又迎来一所“国字号”院校落地,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暂命名)签约落户吴中区。新增人口200多万的苏州,常住人口达1274.8万,加上流动人口则有1700万,教育资源承压不小。为缓解教育资源紧张现状,去年苏州的各类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增加82所,今年全市还将新增85所。虽有200多万“新苏州人”涌入,但苏州60岁及以上人口同时超过210万,占比达16.96%,苏州同样面临“老龄化”问题,主要面向老年人的医疗同样重要。去年苏州从原来的7家三甲医院,扩容到12家,未来的目标是“再翻一番”到24家。为应对养老健康需求潮的到来,5月6日,苏州召开做大做强养老健康产业专题会议,提出整合养老资源,组建市属康养集团。未来,苏州不仅将大力引入社会资本,还将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落户为契机,深化与头部企业、高校院所合作。如何吸引年轻人?苏州的公共服务依旧作用巨大。今年五一,苏州火了。《山河令》全国首场演唱会定于5月3日、4日在苏州奥体中心体育馆举办。开票当日,60万人次参与抢票,14秒售罄,成功率约2%。据了解,开票后2小时内,苏州的酒店搜索热度上涨327%,预订量同比上涨160%,“苏州”二字搜索热度同比大涨620%。演唱会期间,举办地周边多家酒店一房难求。《山河令》演唱会从提出意向到洽谈再到落地,前后不到一周的高效。深究背后原因,是苏州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先后推出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等。4月,阿里周庄数字梦工厂项目开工建设,喜马拉雅全国首个功能型总部、长三角区域总部签约落地姑苏区。这样的苏州,对于年轻一代,怎能没有吸引力?
“散装”苏州有了合力
在外人眼中,“散装江苏”成了提及江苏时绕不过的“梗”,同样,苏州也被人认为是“散装”的,比如举办招商活动时,“中国·昆山”“中国·太仓”等成了固定搭配,而难觅“苏州”字眼。苏州县域经济强,早有共识。早在20世纪90年代,苏南乡镇企业蓬勃发展,让苏州跃起6只“虎”,说的是当时六县市借助各自优势,各念各的“发展经”,把一池春水搅得波澜起伏。去年开始,各个板块特色鲜明的苏州用上了“一张图”,即苏州开放创新合作热力图。去年4月,苏州市委组织部还从全市7个板块抽调招商业务骨干,组成热力图运维专班,首次将原本散落在全市各板块、各部门的招商资源整合在一起,让投资者一目了然,也就是“把各个板块的优势放在一张图上”。苏州只有10个板块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同时加强统筹协调,实现错位竞争、合作发展,才能更好共同打造“苏州制造”名片。专注制造业,是苏州这座城的坚持,仅吴江盛泽镇就有2家世界500强企业。今年第一季度,苏州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位列中国城市首位。一位长期关注长三角发展的专家向记者表示,苏州虽然有世界500强企业,但是产业太“重”了,尤其对比数字经济发展迅速的杭州。苏州同样认识到了这一点。为此,提出“苏州制造”的核心,就在于加快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张家港的明星企业沙钢集团,作为一家钢铁企业,计划在5年内,总部生产基地用工规模从目前的1.5万人压缩到1.2万人,实现的途径就是数字化、智能化。可喜的是,“灯塔工厂”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风向标,苏州有博世汽车部件、强生医疗器材等4家灯塔工厂,约占全国的1/5。“双面绣”的一面是以“苏州制造”为代表的苏州经济,另一面则是苏州的文化。拥有园林、昆曲等丰富文化资源的苏州,依然存在“文化短板”。数据显示,2019年苏州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03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5.23%。与此同时,上海文化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为6.1%,杭州文化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3.5%。苏州文化产业占比不够高的成因就是创新、聚合力不足等,因此要加强链接、创意和品牌工作。今年初,苏州正式启动涉及相城、姑苏、吴中、吴江等板块的“运河十景”建设,试图以此破局“文化短板”,努力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最精彩一段”,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
沪苏同城的想象空间
什么是沪苏同城化?老百姓感觉,办事更方便了,交通更便捷了,就连上海的城市消费品牌“五五购物节”也办到了苏州,让更多人收获实惠。沪苏两地本就不陌生。多年来,苏州一直坚持“大树底下碧螺春”,改革开放之初,苏州干部到虹桥机场招揽海外客商,早已是一段传奇。正如一层层叠放的香槟杯,最上面一杯满了,肯定是第一圈先满,“一杯”是上海,“一圈”就是昆山、太仓、吴江等地,“苏州肯定受益最大”。长期关注长三角发展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长乐多年前曾在苏州等苏南调研,地方主官将成功原因归结为“依托上海,错位发展”,但这话却不能明说,这才有了顺口溜:“听南京的,看上海的,干自己的”。“热力图”也借鉴了一部分上海经验。2019年,为进一步释放进博会溢出效应,上海推出50条特色经贸考察路线,汇聚成一张“投资上海地图”,成为全球投资者投资上海的重要指南。现在,国际竞争到了都市圈竞争阶段,这也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使命。如果将视野拉近到上海与周边城市,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钮心毅团队通过分析手机信令数据的一项研究显示,近年来,每日来沪工作的长三角通勤人数已达5万多,其中苏州与上海通勤联系最强,占到跨城通勤总量的88%。从这一角度看,上海和苏州民间也许早已同城。同时,有了2万亿体量“加持”的上海都市圈,也更有做大做强的底气,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制造业为例,因上海和苏州两城都是全球前三的制造业基地,这也是上海和苏州合作的重点。苏州思路很明确:上海在科创方面更多可能是0到1,而苏州更多会做1到10、10到100的转化,发挥苏州成本优势。同时,上海正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这些都紧密联系着制造业,如果能通过“沪苏同城化”联动苏州的制造业中心建设,就将形成“5+1”中心建设的生动局面。一种说法是,上海和苏州同城化,相当于上海人多了一个金鸡湖和阳澄湖,苏州人多了一个陆家嘴和外滩。这一形象类比的实质是,各自贡献长板,错位发展,优势互补。这是苏州面临长三角一体化“最大历史机遇”的态度,也是提升上海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孔令君 图片编辑:笪曦
来源:作者:任俊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