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的附子用量以及煎服方法

编前语:李可老中医到目前为止救治各类病人数万人,特别擅长治疗各类疑难杂症、急危重症和癌症等绝症,许多病症都被西医宣布为不治之症,许多病人都被西医下了病危通知,有的因为病势严重被西医拒绝收治,这些人都是有案可查的,但在李可老中医的治疗下,他们都转危为安,并成功康复。

李可应用附子的特点是什么,怎么煎煮,用量多少,附子如何经过煎煮达到治疗目的。孙其新教授作了深入分析并亲身验证。

孙其新: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出版有多部研究李可的论述专著。

附子用量煎服法--李可学术思想探讨

附子是中药四帅之一。李可创制的破格救心汤,附子一昼夜用到600克,而他实际用量最多达750克。这样看来,探讨附子的用量和煎服法,就成为同道所关注的话题。现根据其68则医案,整理出以下内容:

1“伤寒论”附子用量煎服法

 1.1附子用量

仲景是古代医家中最善用附子者,“伤寒论”113方,其中20方用附子。李可认为,考“伤寒论”四逆汤的原方,生附子1枚,约合今之20克(附子大者为 20?30克),假定生附子之毒性与药效是制附子之两倍以上,则伤寒四逆汤类方所用附子相当于现代制附子40—60克(附子大者为 60—90克),而历代用四逆汤仅是原方的1/ 6—1 / 10。以这样的轻量,要救生死于顷刻,诚然难矣(3404页)。四逆汤原方在用法中指出,强人大附子1枚;而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之附子均为大者1枚,相当于制附子60—90克,这是经方用药的本来面目。

1.2附子煎服法

首先是药与水之比例:经笔者初步统计,伤寒之附子剂19方(除乌梅丸),其汤剂中药剂量按经方基础有效量(以原方折半计量为准)计算,药与水之比例最低者为 1:6,为通脉四逆汤;最高者为 1:26,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其药与水之比例平均值为 1:10。其次是煎煮时间:笔者考四逆汤类方用于救急,所用的应为鲜附子(如生地瓜),这既容易浸泡,又易煎煮,故加水少,恆为 600毫升,文火煎煮半小时左右(煎取220毫升,分2次服);其它制附子剂,加水1200?1600毫升,文火久煎,煎煮1个半小时左右。而比较特殊的是麻黄附子细辛汤,因麻黄先煎去沫,故加水较多,为 2000毫升,煎煮时间 2小时左右。最后是煎服法:附子剂均煎煮1次,煮取200?600毫升左右,每次服110?200毫升;其顿服者1方,为乾薑附子汤;分2次服者6方,为四逆汤类方,分3次服者10方,为附子汤等;分4次服者一方,为真武汤。

二李可附子用量煎服法

李可创制的破格救心汤,其附子用量为 30,100,200克,已突破了经方的剂量,故其对附子又增加了3条安全措施:

①配伍:凡用附子超过 30克时,不论原方有无,皆加炙甘草60克,即可有效监製附子毒性;

②文火久煎:附子剂用于慢性心衰者,加冷水1500毫升,文火煮取500毫升,日分2?3次服,煎煮时间 1个半小时左右;

③武火急煎:危急濒死心衰病人,使用大剂破格救心汤时,则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灌(70页)。以上3条只是原则性的,具体作法如下:
2.1附子用量

李可之全书附子案70馀则,根据病证的轻重而选择不同的剂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  轻者为阳虚,附子为小剂 10克:

所谓“阳虚”,仅见阳气某一方面不足,如缺乳案之五更泻(95页),膝关节积液案之夜尿频多(251页);小儿酌减为 3?5克,如婴儿黄疸案(84页)。附子用小剂者17例,佔总数的24.3%。

②稍重为阳衰,附子为平剂 15-30克

所谓“阳衰”,是阳气衰弱的证候群,脏腑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产后阴黄案之脾肾阳衰,寒湿充斥三焦(173页)。附子用平剂者7例,佔总数的10%。

③重者为隐性心衰,格阳,戴阳证,附子为平剂 30克

李可认为,凡亡阳竭阴端倪初露,隐性心衰的典型证状出现(如动则喘急,胸闷,常于睡中憋醒,畏寒肢冷,时时思睡,夜尿多,以及无痛性的心肌梗塞之倦怠乏力,胸憋自汗等),急投破格救心汤平剂 30克(6页)。笔者注意到,对于格阳,戴阳证,李氏恆用附子30克,如阴盛格阳案(187页),肺心病戴阳案(23页)。附子用平剂 30克者33例,佔总数的47.1 %。

④甚者亡阳,心衰重症,附子为中剂 45-90克:

李氏认为,凡亡阳竭阴之格局已成,重症心衰,急投破格救心汤中剂(6页)。如脉管炎合併心肌下壁梗塞案之附子为 60克(64页)。附子用中剂者2例,佔总数的2.9%。

⑤  危者垂死心衰,附子为大剂 100-200克:

李氏认为,破格救心汤用大剂,可挽垂绝之阳,救暴脱之阴。凡内外妇儿各科危急重症,导致心衰休克,现代医院已下发病危通知的垂死病人,以及中医之五脏绝症和七怪脉绝脉等必死之症,只要心跳未停,一息尚存者,急投本方大剂,可1小时起死回生,3小时脱离险境,一昼夜转危为安(5页)。如无脉垂死案,破格重用附子150克,武火急煎随煎随灌,终于1小时后起死回生(3页)。附子用大剂者11例,佔总数的15.7%。

从中可以看出,李可之附子用量,是很严格的。他对附子应用,分为阳虚,阳衰,格阳,亡阳,垂死之5个等级。这是迄今为止,关于附子证最系统的辨证,应当引起中医界的重视。

其中附子用平剂(30克),中剂(45-90克),是与“伤寒论”四逆汤类方治格阳,亡阳证之附子用量基本吻合的。至于附子用大剂,那是用于古代之五脏绝症和七怪脉绝脉等必死之症,即现代西医下病危通知书的垂死病人,是对前人和现代医学的突破。只有这样客观地分析其附子用量,用于哪些新领域去解决世界性医学难题,最后也就“见怪”不怪了。

2.2附子煎服法

首先是药与水之比例:附子30克者5例,恆加水1500毫升,药与水之比例最低者为 1:3.5,如休息痢案(149页);最高者为 1:12,如足心发热案(236页),其药与水之比例平均值为1:7。附子60-200克者,加水2000毫升者5例,药与水之比例最低者为 1:2.3,如肺间质纤维化案(32页);最高者为 1:3.5,如肺间质纤维化案(29页),其药与水之比例平均值为 1:3.1。附子90-200克,加水2500毫升者3例,药与水之比例最低者为 1:2.5,如布鲁氏杆菌病急性心衰案(11页);最高者1:3.5,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案(65页);其药与水之比例平均值为 1:3.1。

其次是煎煮时间:

用于慢性心衰,附子30克加水1500毫升者,煎煮时间 1个半小时左右;附子60-200克加水2000毫升者,煎煮时间 2小时左右;附子90-200克加水2500毫升者,煎煮时间 3小时左右。

用于垂死心衰,附子用大剂则加开水 1500毫升,武火急煎,煮沸一刻钟后,随煎随灌。

最后是附子的煎服法:附子剂均煎煮1次,用于慢性心衰,文火煮取500毫升左右,日分2-3次服;用于垂死心衰,则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灌,昼夜连进。

从中可以看出,李可附子煎服法亦效法仲景。

仲景四逆汤类方用生附子治亡阳急症,加水600毫升,煎煮半小时左右。李氏用制附子大剂治垂死心衰,加开水 1500毫升,武火急煎,1小时起死回生。

仲景用制附子剂,则加水1200-1600毫升,文火久煎1个半小时左右;李氏治慢性心衰,附子30-100 -200克,则加水1500-2000-2500毫升,文火久煎1.5-2-3小时左右。二者之附子剂,均煎煮1次。这些精细之处,最宜深究。

3关于附子久煎的思考

李可用附子重剂治慢性心衰,多加水在2000毫升,久煎在2小时左右。由于煎煮费时,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和生活不便,也使其弟子心有馀悸不敢效法。为了解决这个棘手问题,笔者进行深入探索。

目前附子炮製得与失

1958年卫生部简化中药商品规格,决定只保留附子的3个品种: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中华本草”指出,黑顺片,白附片因加工方法类似,其炮製品的总生物硷含量下降为原生药的1 / 6--1 / 9,而毒性双酯型乌头硷含量只相当于原生药的1 / 100;盐附子因加工条件比较温和,总生物硷与上述附片类似,而毒性双酯型乌头硷比上者高得多(487页)。从中可以看出,经过这样炮製,总生物硷含量只是原生药的1 / 6--1 / 9,那麽附子药效流失则为 83.4%--88.9%,其流失的比例是惊人的。

4关于附子煎服法的思考

对于附子煎服法,看似简单,可认真操作起来,每个细节都有学问。下面就从最基本的谈起:

4.1煎药器

一般认为,煎药以砂锅为好。但由于砂锅体积小,附子重剂多不适用。另外,砂锅爱坏,如放开水,或急煎,或煎煮完放在石板上,均容易炸裂。笔者经过实践发现,压力锅不但具有砂锅的优点,如传热速度慢,受热均匀,汤温始终保持在95℃左右,这样的温度利于饮片内的可溶性有机物向外渗出,它还有独特的优势,因压力锅密封,即使久煎,只能从排气孔排出微量的气体,药液挥发少,始终保持药与水之适当比例,保证有效成分煎出。

4.2药与水之比例

一般煎药,多加水淹过药面一寸。由于煎药锅大小不一,单用淹过药面“一寸”来表示,那水量之差别可就太大了,急需改进。“伤寒论”附子剂,四逆汤类方加水600毫升,其它制附子剂,加水为1200-1600毫升,药与水之比例平均值为 1:10。李可之附子剂,附子30-100-200克,加水1500-2000-2500毫升,药与水之比例为1:3-1-:7。这都值得我们效法的。

4.3浸泡时间

一般附子煎剂,多为冷水浸泡半小时,偶尔有浸泡一小时的。笔者的临床经验,制附子至少得浸泡2小时。因为浸泡半小时,尝后只有微苦涩;浸泡一小时,会有微麻辣感;浸泡1个半小时,会有明显麻辣感;浸泡2小时,会有刺舌感,此时附子的有效成分已达到高峰。从理论上讲,制附片只有充分泡软,细胞膨胀,有效成分才能溶解于饮片组织中,产生渗透压,然后扩散到水中。从中可以看出,附子浸泡少于 1小时,就不会有麻辣感,而浸泡2小时,则出现刺舌感。真可谓:好的浸泡,等于煎煮的一半。

4.4煎煮时间

4.4.1“伤寒论”附子煎煮时间

仲景之四逆汤类方用鲜附子(如生地瓜)救急,加水600毫升,文火煎煮半小时左右;其它制附子剂,加水1200?1600毫升,文火久煎,煎者时间1个半小时左右。

4.4.2李可附子煎煮时间

李氏治慢性心衰,附子30-100-200克,加水1500-2000-2500毫升,文火久煎,煎煮时间 1.5-2-3小时左右;治垂死心衰,附子大剂,加水1500毫升,武火急煎,煮沸一刻钟后,随煎随灌。

4.4.3笔者附子煎煮时间

笔者治慢性心衰,使用热压处理(高温高压 1个半小时)之制附子,只煎煮1次,煎煮时间为一小时。其具体方法如下:用22或24型压力锅浸泡黑顺片,药与水之比例按李可之经验加水,浸泡2小时,然后加热至排气管冒蒸气时,不扣限压阀,而应立即调低火力,保持排气管间歇排气,此火候正是煲汤的温度,有利于蛋白质及可溶性有效成分向外渗出,煎煮1小时后,将药渣捞出,如药液多,则用武火急煎浓缩即可。为了验证此法是否安全,笔者曾试服李可之附子重剂(45-155克)一个月,附子最高达 155克,均煎服一小时,则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注意:如果排气管不是“间歇排气”而是“持续排气”,说明火急了,容易烧干锅;压力锅在煎煮过程中,不能打开锅盖,否则药液会溢出伤人。

4.5讨论

讨论问题:

①附子浸泡2小时,夏季容易馊,是否有更简便的方法?笔者经验,可把热压处理之制附子,磨成玉米样大,浸泡1小时即可。因为附子价格很便宜,不存在造假问题,故院方可自行磨成“附子米”(即玉米粒大),这样就方便多了。

②附子用重剂而煎煮1小时是否充分,安全?黑顺片经过热压处理 1个半小时,已经去毒,毋需多虑。其煎煮是否充分,这取决于两方面:一是浸泡时间,制附子若浸泡2小时(或附子米浸泡一小时),会有刺舌感,说明有效成分已达到最佳状态;一是煎煮时间,李氏之经验,附子煎煮1小时,其有效成份之分解亦达到高蜂(3页)。

5关于附子免煎的思考

目前,附子用重剂已经屡见不鲜了。既便是经热压处理之附子,可免于先煎,久煎,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因为附子大剂量,则加水1500-2000-2500毫升,若煎煮1小时,那煎取的药汁多数会超过 600毫升,这势必要再用半-1小时浓缩药汁,是否有更简便的方法?笔者曾试服李可之附子重剂( 45-155克)一个月,均煎煮1小时,则无不良反应,随后,又进一步把热压处理之附子磨成粉,从每次一克服起,逐日增加1克,日3次,以其汤药送服,连续服用11天,附子粉最高达 11克,日3次。结果附子粉用到33克,相当于入煎剂之制附子66-99克,均无不良反应。所以,笔者体会,除急危重症外,凡制附子用量在100克以下,均可改为附子粉在33克以下。为了稳妥起见,暂定为热压处理之附子粉1克相当于入煎剂之制附子3克(即1:3)。注意:不能用制附子直接磨粉,必须用热压处理之制附子(已有效破坏双酯型乌头硷之毒性),这样就安全,方便多了。

6关于附子大剂量应用的讨论

6.1邢斌对附子用量的困惑

邢斌在“急症难病倚附子”一书中说,附子剂量小则仅用 0.3克,超大剂量用到600克,竟然相差2000倍。如此大的差异,恐怕是所有药物中绝无仅有的。而个中缘由,殊难理解,这著实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29,39页)。他从 6个方面探讨了附子大剂量应用的原因,最后提出倾向性意见: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附子的用量差异,应该与患者的禀赋,不同的病证及附子的产地,炮製有关,这 3个方面是合理的,而与地理气候,风俗习惯也有一定关係,但若拘泥于此而无视患者的具体情况,则又本末倒置矣。但是,这四方面因素并非真正导致附子用量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事实上,恐怕主要是因为开水长时间煎煮,以及医生的个人偏好,医学风尚,导致了附子的大剂量应用,这似乎并不合理。

6.2附子大剂量应用的原因

笔者认为,附子大剂量应用的原因,应从附子本身的药效流失和制约附子的人为因素去探讨。

6.2.1附子本身的药效流失

附子的药效流失主要有以下原因:

①附子炮製是药效流失的第一位原因:

“中药炮製学词典”指出,附子在炮製过程中,经过浸,泡,漂等损失总生物硷达 80 %以上。所以,目前附子炮製是药效流失的第一位原因,亦是附子大剂量应用的第一位原因。

②附子浸泡时间短是药效流失的主要原因:

“伤寒论“对附子剂煎服法,没有说明浸泡时间,这是个缺憾。一般煎附子剂,多浸泡半小时,尝后只有微苦涩感,离麻辣相距甚远,其有效成分大部分没有分解出来。

③附子用开水煎煮亦是有效成分流失

主要原因:邢斌指出,云南地区名医,附子用开水煎煮3小时以上。如吴佩衡用附子15-60克,加多量开水,以猛火急煎,煮沸2-3小时。他分析,这样做的目的,首先是出于安全考虑,因附子毒性双酯型乌头硷不耐久煮。可是乌头硷之毒性,也是附子镇痛,回阳的主要成分。如长时间煎煮,附子治疗痺证,亡阳的疗效就会降低。若疗效不显著,就会增大附子的剂量,同时出于安全考虑又会进一步延长煎煮时间。如此反复,最后可能会达到一个有效剂量与煎煮时间的平衡点,但这时的剂量肯定会很大了,这可能是附子超过常规的原因之一。但需要指出的是用开水煎煮附子是否合理,是否会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

笔者认为,开水煎煮附子,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合理的。因为制附子,类似熟地瓜干,含有丰富的淀粉及蛋白质等,其一遇开水,猛火,表层立即凝固而形成包膜,致使有效成分不易煎出而流失。但在特殊情况下,又是必要的。如李可治垂死心衰,开水急煎,随煎随灌,以救生死于顷刻。他用开水急煎是分秒必争,随煎随灌,一小时能起死回生。现代药理证实,附子武火急煎1小时,正是其毒性分解的高峰,附子的剧毒,亦正是垂死心衰的救命仙丹。这与云南地区名医之开水久煎3小时,以去附子的毒性,是大相径庭的。

6.2.2制约附子的人为因素

制约附子的人为因素主要有以下情况:

①   病证轻重:病证本来是客观的,但它是由医生来掌握,所以又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说法,于是病证又受人的制约。前人告诉我们,有是证,用是药。那什麽是附子证呢?李可对附子应用,分为阳虚,阳衰,格阳,亡阳,垂死之5个等级,这就是附子证。

②医学流派:中医史上,学派林立,善用附子者,当首推伤寒派,火神派。张仲景无疑是古代医家中最善用附子者;伤寒派传人范中林,制附子用至500克,如少阴下利虚脱案(“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143页)。火神派以郑钦安为代表,因善用,重用附子而得名。火神派传人吴佩衡,附子用至400克,如少阴证阴盛格阳案(“吴佩衡医案”40页)。李可自称为“古中医学派”,其附子用至600克,如风心病心衰垂危案(9页)。从中可以看出,附子证与医学流派是制约附子用量的主要原因。

7关于附子“去麻”的讨论

7.1邢斌对附子“去麻”的质疑

关于附子“去麻”问题,邢斌曾一度以为这是鑑别附子煎煮后是否有毒的好方法。但经反复实践后,发现不少疑问。他第一次实验,取单味附子10克,煎煮10分钟,尝 1勺,味苦;继续煎煮20分钟,再尝,仍是味苦。其后又分别用单味附子100克,200克,煎煮20分钟,尝 1勺,味苦;当时没有出现麻辣的口味,之后也没有出现口麻的感觉。由于没有出现麻辣或口麻的感觉,所以最后还是没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

7.2附子麻辣与麻口均有根据

“中药大辞典”指出,黑顺片在炮製过程中,用水漂洗至口尝无麻辣感时,可以捞出蒸熟,然后晒乾。“金匮”在乌头汤服法中指出,服七合(140毫升,为全剂 2 / 3),服后唇舌微觉麻木为“知”,不知(无比感觉),则“尽服之”,即把所剩的1 / 3药液全部服下。这前者是说附子在炮製过程中“去麻辣”,而后者是说乌头汤(附子与乌头同理)服法以“麻口”为度,说明前人关于附子“去麻“都是有根据的。

7.3附子麻辣与麻口之别

附子之麻辣感,确切地说是指舌,如“中药大辞典”就明白指出是“味辛辣而舌麻”。附子之麻口,应当是指口唇及舌麻木。麻辣,是附子药液作用于舌的味觉神经瞬间即时感觉,麻口,是药液通过胃而作用于中枢神经的中毒反应,其时间多在药后半小时。所以,“中药大辞典”又进一步指出,乌头硷中毒时间短者,多在服药后 30分钟之内先觉口唇舌麻木,长者1--2小时后出现。李可救治心衰用附子重剂,常等患者服药40分钟反应正常后才能离开,其道理就在这裡,应当牢记。

7.4附子麻辣与麻口用途

附子之麻辣主要用于:

①炮製火候:如黑顺片的炮製,切片用水漂洗至口尝无麻辣感时,再取出蒸熟,晒乾。

②浸泡火候:临床经验证明,制附子浸泡一小时才有微麻辣,而至2小时尝后会有刺舌感,说明此时浸泡达到了最佳状态。

③煎煮火候:制附子如不经过浸泡,而用开水急煎一小时,正是其毒性分解的高峰,口尝会有麻辣感,李可常用此法治垂死心衰,如无脉垂死心衰案(3页)。治慢性心衰,则文火久煎2小时左右,意在去麻。

附子之麻口主要用于:

①服药效应:李氏用乌头附子剂治类风湿,服药以“知”为度,“不知”则增加药量,直至出现唇舌稍感麻木为止。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合併硬皮病案。

②服药中毒反应:因附子使用或煎煮不当而中毒,若在半小时内出现口唇舌麻木,即可诊断。

7.5附子在特殊情况下“不去麻”

根据附子麻辣与麻口之5种用途,可以看出,附子并不是一味“去麻”,如附子麻辣之“煎煮火候”用于垂死心衰,麻口之“服药效应”用于类风湿类病,便是“不去麻”之明徵。这是李可之成功经验,是利用附子的“毒性”治病,是比较特殊的例子,详见有关案例。

至此,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邢斌单煎“附子200克”的话题。若单从煎煮时间谈起(不涉及浸泡时间),其煎煮20分钟,时间太短了,只有达到1小时才能有麻辣的口味;若从整个煎服法而论,只要浸泡时间或煎煮时间至1小时,均可出现麻辣感,甚至会出现麻口的感觉。

(0)

相关推荐

  • 《中医实战笔记》第二章:回阳救逆要药:附子的功效与应用

    附子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张锡纯言:"种附子于地,其当年旁生者为附子,其原种之附子则成乌头矣.若种后不旁生附子,惟原种之本长大,若蒜之独头无瓣者,名谓天雄,为其力不旁溢,故 ...

  • 附子虽有毒,也不必望而却步

    导读:煎煮对附子作用的影响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加大的,因此用量大.煎煮时间长,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积聚. 接着昨天的内容,我们继续来看附子. 附子还可散寒止痛,为寒凝疼痛的常用药.本品气雄性悍.走而不守,能 ...

  • 乌头汤(金匮要略)

    ​乌头汤(金匮要略) 正源中毉 2016-3-20 9:349113  83 女,四十五岁,十指晨僵.乌头汤加桂枝,一碗下去,头感到晕眩(瞑眩),觉得有人在背后推她,感到心跳动较快,(我提前说,如果出 ...

  • 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揭秘医圣张仲景用炮附子用量及煎煮方法

    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揭秘医圣张仲景用炮附子用量及煎煮方法

  • 中药制川乌制草乌(附子)煎服方法(图文)

    现代人生活中,经常空调风扇对着吹,过食生冷寒凉之物,不注重日常保健,导致体内风寒湿夹杂,实属痹症(类风湿.三叉神经痛.颈胸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等).而在古时,人们大多病邪单一,或风或寒或湿,而在现代快 ...

  • 中药汤剂的煎服方法

    在门诊,经常有人问:药怎么煎哪?一天吃几次?什么时候喝最好?你都得一一作答,不可厌烦.交代清楚了,使之照办,对保证药效大有裨益.怎么煎当然是指中药汤剂.汤者,荡也,能快速荡涤病邪,祛邪安正,是中医最喜 ...

  • 中医基础,中药方剂,药材配比,煎服方法,这本书里写的很全面!

    中医基础,中药方剂,药材配比,煎服方法,这本书里写的很全面!

  • 中药煎服方法(简约版)

    中药煎服方法(简约版)

  • 老中医告诉你,中药煎服方法的那些讲究

    中药汤剂最常用,煎服方法有讲究,下面我就大家比较关心和比较疑惑的几个常见问题以我个人经验谈点粗浅见解. 滤出中药 1.经常有患者,咨询我用电药壶煎药省事,但"先煎"的药无法煎,有什 ...

  • 中药用法用量、煎煮方法及剂型对方剂疗效的影响

    方剂功效是愈病之关键,功效不同则治疗疾病的效果有异.剂量.剂型.煎服方法等对方剂功效皆有影响. 一. 中药用量对方剂疗效的影响 方剂用量及组成方剂各个单味药用量均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方剂的药效发挥. 清代 ...

  • 中药煎服方法

    一.中药煎煮之前是否需要清洗? 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没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分大量 ...

  • 附子用量煎服法——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七

    简介:摘要 针对附子用量煎服法的分歧,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关于附子用量:阳虚用小剂,阳衰用平剂,格阳用平剂,亡阳用中剂,垂死用大剂:关于附子煎服法:附子30-100-200克,加水1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