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贯、肖绍国:与文字共舞 让生命同飞
——《老人与海鸥》课堂实录及点评
广东省深圳市园岭实验小学 特级教师
肖绍国 / 执教
浙江省绍兴县教师进修学校 特级教师
周一贯 / 评点
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
——闻一多《说舞》
图片 / 来自网络
自读之舞,把课文舞成三幅画面
师:那是一个普通的冬日。我和朋友相约来到昆明翠湖时,海鸥正飞得热闹,其间有一位老人正在喂海鸥,于是,我写下了这个发生在昆明翠湖边的真实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邓启耀的散文——《老人与海鸥》,请大家把课题读一遍——
生:(齐)老人与海鸥。
师:读着课题,联系昨天的预习,此刻不经意地,你的脑海里浮现出哪几幅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老人喂海鸥的情景,老人说海鸥的情景,海鸥看到老人遗像时送别的情景。
图片 / 来自网络
师:好的,通过预习,你从课文中读出了三幅画面。(课件出示:老人喂海鸥、老人谈海鸥、海鸥送老人)
师:想象画面,再读课题,轻轻地读。
生:(齐)(声音轻柔地)老人与海鸥。
师:慢慢地再读,在脑海中想象这三幅画面。
生:(齐)(轻轻慢慢地)老人与海鸥。
师:现在,请同学自由地读课文。如果你正跟随着作者在翠湖边,看见了这位老人,又目睹了这群海鸥,你会抓拍怎样的一幅幅感动你的特写照片。
(生自读课文之后,陆续举手)
【点评:简洁明快的开头,直指画面,描就诗画风格第一笔。将课文读成三幅画面,这是提纲挈领地将课文读短。】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拍摄的特写照片。我相信,好的文字背后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你们也必定是通过文字的描述寻找到拍摄的角度的,是吗?所以,就请你用课文中的语句来描述你抓拍的那幅照片。
师:来,你拍下了怎样的一幅幅特写照片?
生1:我拍下了这样一幅照片,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真好,拍下了这么美丽的一张照片!很显然,你把镜头对准了海鸥,哪些描写海鸥的词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图片 / 来自网络
生1:起起落落、边走边放、有声有色。
师:谁还拍下了不同的一幅照片?
生2: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师:很显然,你把镜头对准了老人,哪些描写老人的词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生2:抑扬顿挫、亲昵。
师:继续,谁还拍下了不一样的照片?
生3: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师:你的镜头聚焦了海鸥,这段话中哪几个描写海鸥的词语令你难忘?
图片 / 来自网络
生3:翻飞盘旋、连声鸣叫。
师:真好,谁还拍下了怎样的照片?
生4: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师:这幅照片还是对准了海鸥,哪几个词语从你的镜头中蹦了出来?
生4:急速扇动、瞻仰遗容、纷纷落地、肃立不动、白翼天使。
【点评:让学生以游戏的方式,抓拍摄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激励学生在自读中的个性感受,同时又结合了重点句段的初读和关键性的字词教学,一举多得而成为第一教时读通课文的有效抓手。】
师:同学们很棒,抓拍了那么多特写照片,还聚焦了那么多照片背后的词语,老师还特地把大家聚焦的词语整理了一下,打在了大屏幕上——(课件出示三列词语,第一列:撮嘴呼唤、抑扬顿挫、亲昵说话、啧啧称赞;第二列:应声而来、起起落落、排队翻飞、有声有色;第三列:翻飞盘旋、急速扇动、肃立不动、翅膀扑近)
师:第一列,谁来读一读。
生:撮嘴呼唤、抑扬顿挫、亲昵说话、啧啧称赞。
师:“亲昵说话”,你亲昵地对谁说过话?
图片 / 来自网络
生:爸爸妈妈。
师:课文中是谁对谁亲昵地说话?
生:老人对海鸥。
师:不仅是说,还在——
生:唱。
师:唱什么?
生:“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师:老人是怎样地唱的?
生:(齐)抑扬顿挫。
师:“抑扬顿挫”的“抑”比较容易写错,来,抬起手来一起写一个,首先写提手旁,手一提起来,就把右边的杨柳的枝条给折断一根(笑)。
师:现在,老师请一个同学来呼喊这些海鸥的名字,你判断一下哪个是“抑”,哪个是“扬”?
生:(抑扬顿挫地)“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学生逐个判断“抑”和“扬”)
图片 / 来自网络
师:对呀,这就是抑扬顿挫的呼喊。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在课文的后面的空白处端端正正地写下第一列的四个词语:撮嘴呼唤、抑扬顿挫、亲昵说话、啧啧称赞。
(生书写词语)
师:第二列,请你读。
生:应声而来、起起落落、排队翻飞、有声有色
师:注意,“应”这个字是多音字,念第四声——应声而来。(生跟读)
师:请同学们继续在课文的后面的空白处端端正正地写下第二列的四个词语:应声而来、起起落落、排队翻飞、有声有色。
(生再次书写词语)
师:第三列,请你来读。
生:翻飞盘旋、急速扇动、肃立不动、翅膀扑近。
师:请同学注意,“翻飞盘旋”的“旋”读第二声——旋,“急速扇动”的“扇”读第一声——扇,大家跟我读。(生再次跟读)
图片 / 来自网络
师:同样请同学们在课文的后面的空白处端端正正地写下第三列的四个词语:翻飞盘旋、急速扇动、肃立不动、翅膀扑近。
(生第三次写词语)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目光投到第二和第三列词语上,谁发现了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
生:都是描写海鸥的。
师:是的,都写海鸥在干吗呢?
生:(齐)飞。
师:没错,都写海鸥在飞,但,飞得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第二组词语的飞是海鸥在飞翔中吃食物(师课件出示:鸥飞啄食);第三组词语的飞是海鸥送别老人的飞(师课件出示:鸥飞送别)。
师:你瞧,栩栩如生的画面背后是一组组词语,一组组词语的背后是栩栩如生的画面,让我们来齐读这三组词语,就让这些词语在你的头脑中扩散开来,再一次把你带回到课文中的一幅幅画面中去,读——(生齐读三组词语)
【点评:注重词语教学是本课的一大特点,教师熔词语的解读、思考、诵读、抄写于一炉,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实践。同时又由三幅画面浓缩为两幅画面,将品读进一步引向重点。】
统读之舞,把课文舞成两幅画面
“鸥飞啄食图”
师:同学们,对于海鸥的两次飞,你们对哪一次印象更深?觉得更不可思议?
生:(几乎异口同声地)鸥飞送别。
师:毋庸置疑,大家对第二次飞更感兴趣,觉得简直是不可思议。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海鸥之所以能送别老人,那全是因为——
图片 / 来自网络
生:(齐)老人喂海鸥。
师:是的,老人这一喂就是多少年?
生:(齐)十多年。
【点评:明确两幅画的因果关系,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体会老人喂养海鸥十几年如一日的挚爱真情。】
师:这十多年来,一到冬天,海鸥们就在老人的周围——起起落落,课文中就有一个描写海鸥飞飞啄食物的特写画面,让我们把目光先聚焦到第二组词语上——(大屏幕出示,字体放大:应声而来、起起落落、排队翻飞、有声有色)这些词语就是在写海鸥啄食。找找这些词语散见在课文的哪个段落中,用波浪线把含有这些词语的段落画出来。(生动笔画线,师巡视)
师:这些词语散见在哪个段落里,你找到了哪一句?
生: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图片 / 来自网络
师:好的,这里的飞,是这样的一段文字——(课件出示: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你听,这里的海鸥飞,是围绕谁在飞?
生:围绕着老人在飞。
师:对!(板书:老人,课件中“老人”呈现红色)
师:应声而来、起起落落、排队翻飞、有声有色,海鸥们在啄食、在撒欢,如果这条波浪线(师顺势在黑板下方画上一条波浪线)代表老人的边走边放,(板书:边走边放)那么,你觉得海鸥的飞,跟这条线是平行的,是交叉的,还是毫无关系的?你试着画一画。(生在课文纸上迅速画线)
师:哪个同学愿意上来画?(生举手,一女生上来画)
【点评:以画线让学生形象地感受老人投食、海鸥啄食、心心相印的感人奇观。人鸟相知竟是十几年爱的积淀。在此关键处教师浓墨重彩的引导,堪称独具匠心。】
师:好,你来画。(生在师画的波浪线的上面又画了一条波浪线)
师:小姑娘,请你告诉我,你为什么这么画呢?
生:因为我觉得海鸥飞的路线和老人边走边放的路线是一样的,是合拍的。
图片 / 来自网络
师:好,这就是海鸥的起起落落。(在学生所画波浪线的旁边板书:起起落落)
师:的确,老人边走边放,海鸥起起落落,海鸥的飞,飞得合拍、飞得自在、飞得悠然,是排排成队的、是有声有色的。这么一段合拍的文字,读来肯定很有味道,请根据我的提示,大家直接接读,读出海鸥起起落落的画面——(音乐:宋慧乔“步步高”音乐手机广告音乐起)
师:(深情地)当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撮起嘴向海鸥呼唤……
生: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
师:(激动地)海鸥来得多了,吃得快了,老人顺着栏杆较快地边走边放……
图片 / 来自网络
生: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快速地)海鸥来得更多了,吃得更快了,老人顺着栏杆很快地边走边放……
生: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慢悠悠地)海鸥吃得心满意足了,速度放慢了,老人顺着栏杆慢慢地边走边放……
生: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更慢地)海鸥彻底吃饱了,老人也累了,顺着栏杆走走停停……
生: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图片 / 来自网络
师:真有意思,你瞧,文字的魅力就在这里,老人走,海鸥飞,起起落落、排排队队、有声有色,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幅富有节奏的人鸥共飞的画面,让我们再次齐读这段文字——(学生齐读整段文字)。
【点评:2011版“课标”特别强调“应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得熏陶感染作用”。教师在统读课文的过程中,借助画面、音乐、想象等多种手段,既充分体现了文本语言的抒情特色,又凸显了文本内蕴的价值取向,是画意诗情的和谐融合。】
“鸥飞送别图”
师:(音乐停,教师深情独白)这是翠湖边的一次海鸥的飞,其实,十多年来,每到冬天,在清晨、在午后、在傍晚,海鸥们都是这样飞的,对于这样的飞,海鸥们究竟飞了多少次,究竟落了多少次,就连海鸥们自己也记不清了。可是,在翠湖边,有另一种飞,海鸥们只飞了一次,飞得刻骨铭心,哪一次?
生:(齐)海鸥送别老人。(大屏幕出示,字体放大:翻飞盘旋、急速扇动、肃立不动、翅膀扑近)
图片 / 来自网络
师:这些词语也是写海鸥在飞,快速浏览课文,找找这些词语散见在课文的哪些段落中,把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画出来。
(生画句子,师巡视)
师:这些词语散见在哪些段落里,你找到了哪一句?
生1: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师:好的,谁还找到了另外的句子。
生2: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师:真好!你说。
生3: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生4: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图片 / 来自网络
师:是呀,翻飞盘旋、急速扇动、肃立不动、翅膀扑近,海鸥们用特有的方式来送别老人。这些词语散见在课文的最后几个自然段里,老师把它们罗列在了一起——(大屏幕出示)
(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的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
师:我请一位孩子来读,谁来?(指名一生读)
师:其他的孩子仔细听,这里的海鸥飞,也是围绕着一个中心点而飞的,这个中心点在哪里?
生:(齐)老人的遗像。
师:(边念叨边板书:遗像,课件中四个“遗像”逐个呈现红色)如果说老人的遗像在这里(点黑板上的板书),谁来描述一下,海鸥们是怎么飞的?
生:先在遗像上空翻飞盘旋。
图片 / 来自网络
师:(在“遗像”一词的上方板书:翻)然后呢?
生:绕着遗像急速煽动翅膀。
师:(在“遗像”一词的右边板书:扇)突然之间——
生:在遗像的前后肃立不动,又朝着遗像扑过来。
师:(在“遗像”一词的下面板书:立,在“遗像”一词的左边板书:扑)你看,这就是海鸥飞的动作。
师:凭直觉,你觉得这里的海鸥飞,和它们十多年来在翠湖边上飞有什么区别?
生1:刚才的飞是欢快的飞,这里的飞是悲痛的飞。
生2:情感上有变化。
师:有什么变化?
生2:前面是开心的飞,现在是伤心的飞
师:如果说刚才的飞是合拍的,那现在的飞是——
生3:很混乱、乱成一锅粥一样。
师:对,像炸营似的,毫无章法。
生4:杂乱无章的。
生5:乱七八糟的。
图片 / 来自网络
师:乱七八糟的,就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生6:是非常惊恐的、惊慌四散的。
师:真好!
生7:是和以往大不一样的。
师:对呀!如果你们就是翠湖边的那群海鸥,你们的心中肯定聚集着强烈的情感,带着这种情感,来,我请四只小海鸥,分别代表翻飞盘旋,急速扇动,肃立不动,翅膀扑近,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读这段文字:
(音乐:久石让《天空之城·吟唱版》响起)
师:当人们把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到翠湖边。意象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生1:我们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我们感觉到发生了什么大事。
师:作为海鸥的你,此刻心情怎样?
生1:我觉得很悲痛,老人就这样离开了,再也见不到了。
师:人们非常惊异,急忙从老人的照片旁退开,为海鸥们让出了一片空地——
生2:我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我们就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师:作为海鸥的你,此刻心情怎样?
生2:我觉得很伤心,只能再见这最后一面了,以后再也不会有人喂我们食物了。
师: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这群白色的小精灵——
图片 / 来自网络
生3:过了一会儿,我们纷纷落地,在老人的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我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吗?
师:作为海鸥的你,此刻心情怎样?
生3:我的心情是混乱的,但又是平静的,我想静静地送老人离开。
师:当人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
生4:我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我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
师:作为海鸥的你,此刻心情怎样?
生4:我觉得非常难过,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见到老人了,我非常舍不得。
师:(缓缓地)人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激动、快速地)海鸥们,就带着你们内心的情感,男孩和女孩,我们再一次对读这段文字。
(再次引导男生女生对读上述文字)
图片 / 来自网络
师:你瞧,文字的魅力就在这里,静静的文字背后,竟然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海鸥平地乍起、一反常态、声声哀鸣的纷飞画面。
【点评:这里的导读在分析情节中推进:“翻”(在遗像上空之飞),“扇”、“扑”(在遗像左右之飞),“立”(在遗像下方之飞);而又在情绪感受中推进(伤心的飞、杂乱的飞、惊恐的飞)……教师始终定位于学生的读,但又不失在读中的不断深化、不断拓进。读出一番语言天地、情感世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占鳌头。】
意象之舞,把课文舞成一幅画面
师:(久石让《天空之城·吟唱版》音乐继续)孩子们,请闭上你的眼睛,在你的心中,再一次举起那台心爱的相机,看,在老人的遗像边,老人最心爱的几只海鸥,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飞来了……突然,你的闪光灯突然捕捉到了它们的特写镜头,睁开眼,你瞧(课件一张张出现海鸥飞翔的特写照片),“独脚”正在空中……“灰头”正在仰着头……“红嘴”正在一停一落……“老沙”在飞翔的鸥群中显得更加明显……“公主”拖着她高贵的身姿……请你把镜头聚焦到其中的一只海鸥身上,它们是怎样飞的呢?选择其中的一只,拿起笔来写一写。(课件出示:在老人遗像的上空, 在翻飞,突然 。)
师:(学生动笔前,教师插话)我突然觉得,在海鸥的两次飞翔当中,作者用的那些四字词语,真是太妙了,应声而来、起起落落、排队翻飞、有声有色;翻飞盘旋,急速扇动,肃立不动,白色漩涡……如果你也能用上一些四字词语,来描写你聚焦的那只海鸥,那真得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图片 / 来自网络
(在音乐声中生练笔、师巡视)
师:(生陆续举手)在刚才的凝神闭眼中,你的镜头对准了哪只海鸥,在你的闪光灯下,它是怎样飞的?
生1:在老人遗像的上空,老沙扇动着那白色宽大的翅膀,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它大声鸣叫着,眼睛里闪烁着悲痛的泪光。这位白发苍苍,十多年与他相依相随的老人,今天就要离开它,它怎会不心痛呢?
师:是啊,在老沙的眼里,白发苍苍的老人,其实早已是它的——亲人,它怎能不翻飞悲痛?你还对准了其它的哪只海鸥?
生2:在老人遗像的上空,红嘴在翻飞盘旋,突然,它冲向遗像,想得到老人温柔的抚摸,但它突然又明白了什么,流下两行晶莹的眼泪。
师:在老人遗像上于是就流下了一滴晶莹的眼泪,我相信,那滴泪,老人是懂的。
生3:在老人遗像的上空,独角在翻飞盘旋,突然,它向老人的怀抱冲了过去,但却撞在了相片上,它默默地注视老人的遗像,像是有什么心事。
图片 / 来自网络
师:是的,当它在快撞晕的一刹那,突然之间像明白了什么,它就静静地屹立在老人的遗像前。
生4:在老人遗像的上空,公主在翻飞盘旋,突然,它径直扑过去,朝着遗像不住地鸣叫,翅膀轻轻地敲打遗像上老人的脸,像是在叹息,在默哀,同时又像是想再听一次老人那亲昵的呼唤。
师:是的,此时此刻,其实你就是“公主”,你的眼里只有老人。你看,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其中的一只海鸥身上,我们又见到了它们飞翔的特写镜头。
【点评:把片断写作的训练,以想象描摹不同海鸥(独脚、灰头、老沙、公主……)的个性感受之中,颇见新意。而最值得称道的是这里的写,教师还引导学生关乎语言的“四字形式”,这是文本潜在的一种言说方式,虽然此前未曾道破,此处写话,一语道破,时机熟矣。】
生命之舞,把课文舞成波纹画面
师:(音乐停)现在,请同学们把目光投到黑板上来,我们看,文字原来真的会跳舞的,你瞧,海鸥在接受老人喂食时的飞,在起起落落中,人鸥共舞,文字像水纹一样平滑而过;在海鸥送别老人时的飞,在盘旋、急速、肃立、炸雷似的漩涡中,文字呈现出跌宕起伏的波纹;同学们聚焦到那一个个特写的海鸥的飞,则好像这水纹中荡起的一朵朵涟漪,有特别的深情……原来文字可以这么形象,原来文字可以画画,可以唱歌,可以跳舞,原来文字可以这样——美丽!
图片 / 来自网络
(生看着黑板上文字振动的波纹兴奋不已)
【点评:文字不但可以吟诵,而且可以唱歌,可以舞蹈……真正是生命最直接、最真实、最强烈,也是最单纯的表现。于此足矣!】
师:现在,面对着黑板上海鸥两次飞翔的画面,面对着这文字的舞蹈,老师又想起了我一开始说的那句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其中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情,又有着多少的感人细节呢?下节课继续。
【总评】
用好“例子”学语文
本课最大的特点体现了执教者肖绍国“诗画语文”的教学理念和个人风格。苏轼评王维之诗画有“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之悟,语文(母语)同样具有“诗”与“画”的两维,“诗”乃文字,“画”乃画面,“诗”与“画”的互现,或者说“文字”与“画面”的互现,是肖绍国——“诗画语文”的学导课堂的理想与信念。
语文确实是一种诗情画意的存在,每篇课文正是用语言勾勒的一幅幅生活画卷之中流淌出精神世界的浩瀚。在本课中,教师引领学生先读出了三幅画面,进而浓缩成两幅画面,又进而提炼成一幅画面,这样的统读、通读过程,使学生领受到了人与鸟声息相通之舞,这是“生命之舞”的真谛。
我们看见,在诗画语文课堂上,老师使出浑身解数、想方设法地打通文字与画面的通道。让学生拿着心中的照相机,透过文字的肌理,去拍摄背后的一幅又一幅画面,而后又从一幅又一幅画面中返回到文字的中间地带,细细地咀嚼,静静地品尝……于是,在诗画语文的课堂上,少的是外在的形式,多的是与文字的亲密接触。
本课的又一个特点还在于课时目标的清晰:自读课文,不仅达到了读通课文的目的,而且还一气呵成地实现了识字学词、言语积累和文脉梳理,为第二课时的深读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之本质本色。
在“鸥飞啄食图”、“鸥飞送别图”这一环节,老师重锤敲击,让语言掷地有声地溅落在课堂上,两幅“波纹图”让学生惊奇,而这样的惊奇自始至终饱含着师生对语言的揣摩和玩味,并伴随着内部强烈的情感体验,此即语文的——实践性、综合性。
也正是出乎对这一“原点”的思考,本课的教学,若教师能再少一些讲述,多一些学生的生成,让学习能更多真实地发生在学生的身上,无疑会有益于本课的锦上添花。
【关于作者】
诗画绍国(肖绍国)
生于江南小河旁,漂于岭南大海边。一生为一件大事而来——爱语文、教语文。苏轼评王维之诗画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悟。诗乃文字,画乃画面,文字与画面的互现,是特级教师肖绍国“诗画语文”的理想和境界。原创、精致、诗画、小资,关注“诗画绍国”,给您一个不一样的母语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