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鱼纹葫芦瓶:仰韶先民们匠心妙手下的国宝
酒业内参2020.04.02导读: 仰韶先民或许根本不会想到,他们不经意间创作的彩陶器皿以及花纹,整整火了7000年,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重墨浓彩的一笔。仰韶先民或许根本不会想到,他们不经意间创作的彩陶器皿以及花纹,整整火了7000年,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重墨浓彩的一笔。正因如此,仰韶文化也被考古学家称为“彩陶文化”。不得不说的是,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不仅代表中国原始社会达到的高度艺术成就,也是世界远古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瑰宝,基本可以说已达到了巅峰时刻,这在大多考古学家看来,几乎没有任何疑义。几乎所有仰韶遗址中,都有大量的彩陶葫芦瓶众所周知,中国传统葫芦形造物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期。实地考古发掘中,在几乎所有的仰韶文化遗址中,皆有彩陶大批量出土,除了经典的尖底小口瓶外,最多的就是彩陶鱼纹葫芦瓶了。
据公开资料显示,除了仰韶文化圣地渑池、大河村外,还有西安半坡、庙底沟、西王村、王湾等仰韶文化遗址里,都有各式各样的鱼纹葫芦瓶出土。其中,最出名的一件鱼纹葫芦瓶,出土在1975年7月。该葫芦瓶高25.6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6.5厘米,口微敛,鼓腹、束颈、平底、双耳,颈以上施墨彩,颈下饰“三角几何纹腹饰”两组“变形人面纹”,人面左眼睁、右眼眯,细审其双目,又显现出了鸟的侧面形状,双耳下各饰游鱼一条,栩栩如生。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该葫芦瓶的口处,被涂染为黑色,瓶身部位彩绘,上下两体相分对应,富有神秘而深沉的内涵,尤其是上半部涂染为黑色,而下半部绘彩的手法,不仅彰显了葫芦以其特有的两体相合形体为“囫囵”“混沌”的特征,还展示出了陶瓠“象天地之性”的由来。作为远古国宝,这些典型的鱼纹葫芦瓶的形态、大小各异,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看不到的,经典的葫芦器型,丰富神秘的彩绘,其设计独特,造型精美,让人拍手称妙,考古界和文化界一直在进行研究,且从未停止过。“彩陶鱼纹葫芦瓶这类仰韶文化的陶器艺术风格,充分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想象力与艺术创新意识,成为中华文化发展不断汲取的艺术源泉,奠定了我国黄土核心区域生活器皿风格的根基,对我国7000多年来的农业经济社会的生活器皿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朱乃诚教授表示。如今,作为研究仰韶文化的“活化石”,该彩陶鱼纹葫芦瓶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仰韶先民为何如此钟爱“鱼纹葫芦瓶”那么,7000年前,智慧的仰韶先民们,为什么把陶瓶设计成葫芦的形状呢?首先,据考古学家推测,在仰韶文化时代,农业文明开始萌芽,可以想象的是,生长有大量的葫芦,除了可以食用充饥,还可以作为盛水、盛食物的器具,或有其他用途。
而考古学家在河姆渡、仰韶文化等遗址中,发现了葫芦的种子,证明了在早在7000年前,仰韶先民们就已经开始种植并使用葫芦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次,鱼纹葫芦瓶之所以受到仰韶先民追捧,观赏价值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当看到葫芦线条优美,观赏性极强,受此启发,仰韶先民们在制作陶器时,便有了创作的动机了,于是,各式各样的彩陶葫芦瓶就产生了。从仰韶文化遗址发掘情况来看,出土的大量彩陶葫芦瓶,大都有相似的特征,比如,中间细,两头粗,用手握起来非常方便,而且开口很小,容易储存液态的东西,在武侠世界里,大都是酒器。有的仰韶葫芦瓶,在器形两侧又增加了两耳,便于工作生活中携带,使陶器更具实用价值。其三,作为史前文明,在仰韶文化时期,真正的文字还没有出现,因此,葫芦与“福禄”的谐音,并不是仰韶先民艺术创作的初衷。但是,随着文明的进步,尤其文字的出现,以及吉语图像化的流行,进一步扩展了葫芦形造物艺术的外延,造物形态多样的葫芦形造物艺术,有了葫芦与福禄谐音的解读和衍生,逐渐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在今天看来,葫芦这个名字,之所以能遗址沿用到今天,从来没有改变过,除了葫芦与福禄二字谐音,其藤茎称作“蔓带”,与“万代”谐音外,更重要的是,成熟的葫芦内部有很多种子,象征着子孙多多,“福禄万代”。等进入封建社会后,因葫芦的“吉祥”“富贵”“多子”等象征意义,产生了更多的“葫芦崇拜”,使得以葫芦器形为特点的艺术品,越来越被社会各阶层所追捧。据《诗经·大雅·绵》记载:古代曾有“绵绵瓜瓞,民之初生”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当时已经将绵绵不断的葫芦,作为了华夏民族的始祖诞生之所。同时,古人还认为,开天辟地的盘古、补天造人的女娲、推演八卦的伏羲等,都是葫芦的化身,彝族史诗《梅葛》说,汉、傣、彝、僳、藏、白、回等九个民族,都是从一个葫芦里走出来的亲兄弟。
除此之外,在很多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中,葫芦都是神仙随身携带的装饰物,比如铁拐李、济公和尚、太白金星等,在古人眼里,葫芦还有化煞、辟邪等特殊的功能和非凡的力量。既然葫芦有吉祥如意、高官厚禄等如此多美好的文化含义,自然会为社会各阶层所喜闻乐见,以至于葫芦形造物艺术,遂入繁荣境地,至今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