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和慧能,谁才是真正的高人?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相比于“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哪一个更确实可行?慧能和神秀,谁的境界更胜一筹?

看到这个问题,很多人会不假思索的回答,当然是慧能的境界更高,“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更有禅机,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们知道,当初禅宗的五祖弘忍大师为了选拔接班人,给弟子们出了一道题目,要他们每人写一首偈。

所谓的偈,形式上就是四句话,要求尽量押韵,然后在内容上,要表达你对佛法的理解和赞颂,一定要尽量表达全面,把精髓体现出来。

神秀当时是寺中上座,地位仅次于弘忍大师,而且是众弟子的礼仪老师,所以威望很高,弟子们私下一嘀咕,都觉得自己无论从境界上,还是品行上,都无法和神秀禅师相提并论,而且以后还要仰仗神秀,就没有必要和人家竞争了,于是都决定放弃这次机会。

神秀得知之后,心想,如果我写这首偈,给人的感觉,好像和别人争一样,显然不是修行之人所为,但如果我不写呢,又没有机会获得五祖衣钵,于是左右为难,坐立不安。

后来,神秀还是写了,写好之后,又一度神情恍惚,一连十几次走到弘忍大师的门外,也终究没有把这偈递出去。

过了很久,神秀忽然灵机一动,想到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趁着月黑风高的时候,把自己的偈写在走廊的墙上。心想,如果师父看了称赞,我就承认是我所写,如果说不行,说明我还是修为不够,也就没有资格惦记师父的衣钵。

这段描写,出自《六祖坛经》,我们知道,六祖坛经并非慧能大师亲笔,而是弟子们整理而成,由于神秀后来自成一派,书中若有若无的就有一些对神秀刻意描绘的成分。

比如说,慧能大师的弟子刻意的把神秀描绘成一个心思很重,执着心很强的人,因为当时神秀的心理活动,外人是不可能得知的,这明显是有刻意贬低的痕迹。

那么神秀到底写了一首什么样的偈呢?我们来看一下——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弘忍大师看到这四句之后,知道神秀并没有真正入门。原因何在呢?

这就好像,一个人虽然从迷途之中发现了自己的家,但是始终走在回家的路上,并没有真正迈进家门。

而后来,慧能也写了一首偈,也叫人题在墙壁上,慧能大师的偈是怎么写的呢?——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大师看了,已经认可慧能为自己的接班人,于是为慧能讲解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慧能当即顿悟。

民间传说慧能大师在街上卖柴,听人诵读金刚经而开悟,并不属实。

话说慧能因听五祖讲解金刚经而顿悟,自性的般若智慧,如云开见月般朗照心间,慧能于是对五祖说了一段话: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这段话,玄妙之处就在一个“本”字。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是说,没想到啊,原来自性这东西,本来就是清静圆满的,并不需要刻意的去修为,去擦拭。

自性是清净的,并没有被污染,如果能被污染就不是自性,而我们所执着的万法,皆是阿赖耶识变现,并非自性(如来藏)。

阿赖耶识是被搅动的如来藏,如同水和浪的区别,所以,时时勤拂拭,拂拭的并非真心,而是妄心。真心是不需要时时勤拂拭的。

万法皆相,而拂拭本身就是一种着相。金刚经有云,离一切相则名诸佛,显然,这样修行,是不可能成就的。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自性本来就是不生起,也不怀灭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本来就是具足一切的。。。

本来就是那样,本来圆满无缺,你动它干嘛?

万缘或者万法,也是你本有的,自性也是你本有的,你只要不去执着,无所住,自然生其心。

由此可见,慧能已经能够常驻如来藏,觉识如来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本性,而一切世间万法,究其根本,不过是如来藏因业力牵引产生波动,形成阿赖耶识,随因缘和合而成的假和之相。

若执于此假和之相,必心为形役,奔波劳苦,辗转反侧,流浪生死,唯有回归本心,常驻自性,方能脱离苦海,永断无明。

那么神秀的境界真的就不如慧能吗?其实未必如此。

慧能乃是根性大利之人,也就是说他本身就有这个根基在那里,不需要别人指引,直接就能找到家门,所以他直接开门就进去。

而对于世间普通人来讲,他的方法并不一定适合,因为大多数的人,如同漂泊在外的游子,找不到回家的方向,甚至于迷恋外面的灯红酒绿,根本不想回家。

凭心而论,对于尚在迷途之中漂泊的初学者,神秀的四句,才真正是入门的好方法。

所以,弘忍大师就对弟子说,你们依照此偈,每天念诵修持,可免入三恶道,并获得真实的益处。

但是对于继承衣钵,弘忍大师对神秀直言,你还没有达到那个境界。

表面上看呢,神秀还是执着于相,执着于有一个我在时时刻刻的修行着,仍然没有离相,金刚经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说,离一切相,则名诸佛,显然,神秀的境界的确远远不够。

但是,你在红尘中修行,还真就得从这里去入门,从有相到无相,这是不可或缺的渐进过程。

其实佛学的诸多法门,比如四圣谛,八正道,都是按照次第去修行,都是从有相到无相,你想明心见性,但是业力不允许,你必须一步步的通过持戒修福,来把业障消除,你才能够真正的进入“无余涅槃”之境地。

否则,即便明心见性,也是竹篮打水。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句话就说的清清楚楚——树欲静而风不止啊,如果业力不消,即便顿悟了,也是镜中看花,不得究竟。

还是以回家打比方,如果说自性就是家,你即便进了家门,但是你外面的朋友不会让你安心在家享福,你如果欠他们的债没有还清,他们会不停的给你打电话,甚至找上门来讨债,你最终还是不能安生。

而事实上,神秀最终成为得道高僧,是禅宗北派的祖师,被尊为 “两京(长安、洛阳)法主,三帝(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国师,神秀的境界绝不在慧能之下,由其所作示众偈可见一斑:“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那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慧能,和“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神秀,哪一个境界更高一筹呢?

实际上,神秀的修行方法,是循序渐进的法门,通过持戒修福,坐禅习定、住心看净等步骤,一步一步渐入正道,对于普通人来讲,是切实可行的实修方法。

而慧能的方法,仅针对于少数具备能够觉识本心智慧的人,用六祖自己的话说“我此法门,乃接引上上根人。”也就是说,一般人根本不行,上等根器都不够,要上上根器,最上等智慧的人,才能行得通。

所以说,对于我们世俗中人,你想按照慧能大师的那种顿悟成佛的方法,依葫芦画瓢,只能徒劳枉然,心体不能清静,业障缠身,你怎么顿悟啊?

顿悟了也无法真正解脱,因为惑业未尽,无明未断,若不时时约束自己,稍不注意,就会任性胡来,犯下错误,犯错误之后又造业,如此反复不已。不要说成佛,连好人都未必做的成。

因此,单单从这一点来讲,对于初学者而言,神秀的方法更切实可行。

(0)

相关推荐

  • 梧闽微信杂文系列之三十六:《明镜亦非台》

    梧闽文学作品展示 微信文章系列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认为,世界是不动的,他的著名的命题是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先让乌龟跑出十米,再让著名的长跑运动员阿基里斯去追,由于时空的无限划分,即分成无限的阶段,造成无 ...

  • 王景琳:惠能成佛的经历 —— 说说惠能的“顿悟”

    由惠能所开创的南禅"顿悟"与神秀北禅所主张的 "渐悟"在中国禅宗史上一直被视为对立的两端.似乎"顿悟"就在"一念"之间, ...

  • 王景琳 :《坛经》与禅宗六祖

    提起禅宗,人们首先想到的当然是大名鼎鼎的六祖惠能,还有和他有关的"得法偈".五祖弘忍夜半传衣钵的故事.惠能的这些事上千年来颇为文人所津津乐道,在读书人中也算得上是家喻户晓了.但就在 ...

  • 周火雄|朝觐之路

    周火雄|朝觐之路 苍鹰在穹庐盘旋.朝觐者望了一眼,仿佛受了鼓舞似的在石板路上加快脚步,他的双手举过头顶,朝云遮雾绕的寺庙方向深深地叩拜-- 再普通不过的石阶路.依山就势,蜿蜒而铺,攀援而上.岁月的风尘 ...

  • 【燕赵文化大事要略】(十五) 禅宗六祖慧能铸造了佛教中国化的里程碑(上)

    #2021头条带你看河北# 中国僧人众多的佛学著作中,唯一被尊称为"经"的是禅宗六祖慧能的<坛经>.<坛经>的出现,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新高度. 东汉末年,佛 ...

  • 禅诗小品 | 六祖无相偈

    无相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最初看禅宗的书,这首无相偈往往是打头阵的,初学者往往最先留意到.当时读到这首诗,就差不多记下了.和这首<无相偈>一起记住的还有就是神 ...

  • 周火雄| 禅风从五祖寺吹过

    周火雄|  禅风从五祖寺吹过 钟磬声声,梵音阵阵.仰视北纬30度,黄梅以别样的禅宗文化吸引了天下人的眼眸. 黄梅,是十方信徒梦魂的牵绕. 黄梅,是十丈红尘万千灵魂的皈依. 黄梅县仿如盘地,它面临长江, ...

  • 【灵璧美文】冬日散记

    冬日散记文/微辣猫咪 今日休假.晨起屋内已空,吃麦燕白米稀粥一碗,香菇小菜包一只,玉米窝窝头一个.来回走一遭,尘埃处处,决定今日素食,过午不食,好好干活.洗碗,洗锅,洗衣,晾衣.扫地,拖地.汗滴,间歇 ...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杜中信 #名人字画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杜中信 #名人字画

  • 随笔||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雯言文||北京 生而为人,短短数十载的光阴如白驹过隙.几万天的时间仿佛如时光穿梭一般,你还来不及回味幸福的画面,悲伤的场景,精彩的瞬间,一切就幻化的如此之快,从蹒跚学步到白发 ...

  • 《期货人生》第三十四章: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当一个人能感觉到泛无边际,博无所知时,也就能真正体悟到自然的奥妙无穷,宇宙的博大精深,自身的微不足道.因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才能提升有知的程度,正如善知者必无知.你试着一次又一次把你的心与大自然融 ...

  • 好鸟乱鸣||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笔记时间:2018年8月27日 笔记地点:通城县城 作者微信:Yxdniaoer 拍自通城县城 01 约8点,和可可在吾饮良品过早.一碗蛋酒,4元:一碗热干面,5元. 热干面可可吃一半,我吃一半.蛋酒 ...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很怀念小时候,那时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是我们的灯塔,图书馆是我们的星辰大海.那时我们的记忆力好于体力,没有云存储,只有脑回路. 这是申鹤公众号第623天的第623篇原创文章 最近一周陷入到了一个负面 ...

  •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那么静,那么空,那么简单. 无端地喜欢着, 有时候,喜欢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是不需要理由的, 就像喜欢一个人. ............................................. ...

  •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那么静,那么空,那么简单. 无端地喜欢着, 有时候,喜欢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是不需要理由的, 就像喜欢一个人. 简单,是一种生活态度. 有时,简单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那么安之若素: 有时,简单凌驾 ...

  •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经典禅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拭,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2.六祖示法诗 菩 ...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这是禅宗六祖,也是创立南宗的慧能禅师的一首佛偈,背后是南宗和北宗对于参禅者见道悟理的过程之争论.这背后有一个著名的典故:五祖弘忍传法,引起了宗门法统之纷争. 神秀与慧能的"斗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