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额前带状疱疹的“秘诀”
最近在朋友圈里面发布了一则治疗额前(面部)带状疱疹的案例:一个62岁的女性,面部带状疱疹有一周了,用了抗病毒、抗感染、外用药物的治疗效果仍不明显,从图中可以看到3月4日服用中药治疗前的额前带状疱疹黄色渗液较多,可见较多水疱及黄痂,面部、额前、眼睑红肿明显。
额前带状疱疹黄色渗液较多,可见较多水疱及黄痂,面部、额前、眼睑红肿明显
另外病人还跟我说,她心烦、口干,平时吃了寒凉的东西就容易拉肚子,容易呕吐,吃了辛辣的东西又容易上火,大便通畅,舌红,上焦点刺较多,舌苔黄偏腻,脉象上面是右关洪滑有力。
我看过之后非常慎重地给病人开了几剂中药,当时特别注意了寒药和温药的配伍,生怕病人吃了有胃肠道反应。但结果很惊喜地发现病人吃了2剂中药后不但渗液就明显减少,面部、额前、眼睑红肿的情况也明显好转了,原本的水疱和黄痂也逐渐枯萎变成黑痂,而且也没有拉肚子、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于是便发了朋友圈。
红肿、渗液好转,水疱和黄痂变成黑痂
昨天有个同行朋友与看了我近期发布的这则朋友圈,特地来问我是用了什么“秘诀”,于是我就告诉了他我的组方:生石膏,黄芩,柴胡,半夏,陈皮,白鲜皮,苦参,龙胆草,牡丹皮,地黄,大血藤,稻芽,白术,顺便整理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
与同行朋友的微信对话
从病人额前表象来看是一派“热象”,治疗必然用到寒凉药物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考虑她是额前的带状疱疹,属于足阳明胃经,加上脉象也是右关的问题,所以首选白虎汤方中的生石膏作为君药清阳明气分热盛;带状疱疹多为单侧发病,与肝胆经相关,故用了小柴胡汤中的柴、芩、夏,另加龙胆草来疏肝解郁、和解少阳、清肝胆湿热;病人渗液较多,所以用了白鲜皮、苦参来清热燥湿;热盛必然导致血热、阴伤,故加了大血藤、生地黄、牡丹皮凉血解毒,清热养阴;考虑病人诉吃了寒凉的东西容易拉肚子及呕吐,用药必然不能只用“热者寒之”来配伍,其中半夏、陈皮、白术偏温,不仅可以中和寒凉药性,也可降逆止呕、健脾行气,防止拒吐;而方中为未使用甘草,是为防止甘药碍脾,而特地加了稍大剂量的稻芽,用稻芽来充当白虎汤里面粳米的作用防止寒凉伤中。全方的重点是治热为主,寒温得当,方可使热清湿祛而无伤脾之虞。
与同行朋友交流讨论
其实笔者一直认为治病根本没有什么通用的“秘诀”和“秘方”,更好的疗效都是从踏实的学习积累而来,在临床上辩证论治,在个体上“私人订制”,在观念上治病求本,这样才能在实践中举一反三,解决更多纷繁复杂的“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