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凝式的《韭花帖》还有哪些地方是学颜真卿欧和欧阳询的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杨凝式的《韭花帖》是学欧阳询的多?还是学颜真卿的多?你是怎么看的?”这个问题确实觉得有点意思。不过,我感觉到这个提法值得我们考虑一下,杨凝式他是一个大书法家,作为一个大书法家,他跟颜真卿和欧阳询都是属于中国十大行书作品之一的大书法家之一,所以说,从书法史的地位上来说,他已经和欧阳询、颜真卿是在同一级别的水平里的大师。因此,他的《韭花帖》书法作品里,已经没有了欧阳询和颜真卿他们的书法风格明显的影子,如果他还保持着那些影子,他也不会成为一个大书法家。所以,我们就他的代表作《韭花帖》来说,是没有任何一个书法家的影子的。《韭花帖》只有杨凝式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正因为如此,中国史上才会有一位杰出的书法家杨凝式。

  • 杨凝式《韭花帖》局部

当然,这不等于说,我们不能追溯和探究杨凝式学习书法的来历,以及他学习书法的过程。杨凝式的书法初学欧阳询、颜真卿,后又学习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用笔奔放奇逸,毫无拘泥之态,无论布白,还是结体,都令人耳目一新。即便是他的起笔、行笔、收笔,也都已经没有欧阳询、颜真卿的那些影子了。不论我们看他的草书还是行书,都看不到欧阳询和颜真卿的影子了。

就像所有大书法家一样,唐代以来的书法家,都是以二王的帖学为尊的,杨凝式也不可能避免这样一个总的框架,在这个总框架下学习的书法家,除了唐代的大师和二王体系,没有别的的大师可选择。而杨凝式作为唐代之后,到宋代之前的一位大师,他确确实实是有着卓越的书法贡献的。

同时,他的书法成就也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的,这也就不可避免的,仍然还是可以追溯到,像欧阳询颜真卿这些前辈大师对杨凝式的重要的一些影响或者这些影响的内在的精神。这些是我们了解这位大师书法成长的参考,也是我们欣赏和评论《韭花帖》的一些依据。

比如说下面我们举例这个“始”字。

上面的“始”字是杨凝式《韭花帖》中的,下面的两个字是欧阳询《九成宫》的“始”和“如”,我们比较一下就看得出来,杨凌市的字确确实实跟欧阳询的字的神韵是有一些相似的,但是无论我们再怎么去比毕竟一个是楷书,一个是行书,行书就写的比较放也放得比较开,另外我们看杨凝式的起笔,行笔和收笔,都跟欧阳询的手法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杨凝式写女字部一撇的时候,他的起笔和欧阳询的起笔就不一样,如果我们比较一下看欧,阳询的起笔变化比较多,他避免了和第一个撇画的雷同,而杨宁市的两个撇画的起笔都是一样的,这就是两个大师之间的差别。

我们再看看杨凝式写的“铭”这个字。我们把杨凝式写的“铭”和欧阳询九成宫里面的“铭”提出来一看,我们觉得他们之间的神韵还是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的。

例如金字边和名字左右结构的处理上是比较接近的,当杨凝式也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和空间处理安排个性,他把中间处理的比较空,两边比较实,但是总的来说,用笔的体势和结构框架基本上还是有些相近的地方的,从笔力上来讲,这两个字的力度似乎也是比较接近的。

这是我们在做比较勉强的比较了,因为它确确实实没有办法把两个书法家的字放在一起来比较,因为一个是楷书,一个是行书。我们也找不到欧阳询相应的行书来跟杨凝式的这个字做具体的去比较。

我们只是从总的面貌上来看,杨凝式的书法里边欧阳询的成分不是非常多,我们只能说,他们在精神里边或者说是神采里边,神韵里边有接近的地方,但是在具体的笔画以及空间调整,章法结构里边都有自己各自的特点,或者精或者粗,但是,每一个书法家要看他自己独立的气派和气质,我们不能一一去生搬硬套的比较,如果一对一的去比较,那就没法去看书法了,下面我们再看看杨凝式的另外几个字。

这是杨凝式《韭花帖》中的两个“之”字的写法。

我们把杨凝式的这两个字的写法跟欧阳询和颜真卿的书法比较一下,我们就看得出来,杨凝式这两个字的结体方法比较接近颜真卿。

例如,我们看“之”字最后一个笔画捺画的写法。

颜真卿写的陡峭而平缓,而欧阳询写的是大气而有力的一个斜势,而且那个坡度也比较大。但是杨凝式写的时候,那个坡度和斜度都显得温和了很多,这也跟他的情感和心态,或者写这篇书法作品时候的心态的和平心态是比较一致的。

我们再看“之”字第二个笔画一挑和最后一个笔画捺的起笔关系。欧阳询和颜真卿他们的这两个起笔关系都比较向前推了,而杨凝式的这个起笔就比较向后移了一点,所以看起来前面两个笔画基本上在一条线,而颜真卿和欧阳询的两个起笔是在两个垂直线的位置上。

这就是三位大师他们各自具有的一些艺术特点,尽管杨凝式的书法从欧阳询和颜真卿的书法艺术中吸收了很多的营养和经验,但是,他在具体处理一个字的时候,仍然会有自己的想法和结构,包括在笔法上都有所调整和变化,因此,虽然书法创新都要来源于学习和继承传统,但是自己能不能够发挥的更好,能不能写出自己的笔法以及自己的精神气质,这是书法家一个重要的创造性能力的见证。杨凝式的书法初学欧阳询、颜真卿,后又学习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一变唐法,用笔奔放奇逸。无论布白,还是结体,都令人耳目一新。

《韭花帖》是杨凝式书法风格形成时期的作品,也是他的艺术成就炉火纯青时期的作品。我们在欣赏这个作品的时候,不仅仅要欣赏他的局部的个别的地方,是从哪里承传而得来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是要欣赏他的作品整体的气势。

从整体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一个书法家的特色,只有从整体上欣赏书法,才能看到一个艺术家的美学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如果我们只出只盯着一点一滴不放,这样就会影响我们对一个书法家的主要特点的把握。当然在个别的细节上,我们也要去玩味和思考,只有从细节和整体两个方面去欣赏一个书法作品,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到一个书法作品的品位和他的艺术的美感之所在。

杨凝式(873----954),字景度,号虚白,陕西华阴人。他的祖辈均为唐朝重臣,父亲杨涉官至宰相,是唐代的掌玺大臣,曾经亲手把传国玉玺交给后梁太祖朱晃手中,为此,杨凝式父子对这件事心里边非常愧疚,杨凝式也因此患上了抑郁症。后来,他再也没有受到什么政治迫害,杨凝式的抑郁症居然不治而愈。

  • 杨凝式草书《夏热帖》,点画奔放,笔力劲健,其法度确实有颜真卿《祭侄稿》遗风

杨凝式唐昭宗(888—904在位)时中进士,唐朝亡后,由于杨凝式的高官地位和世代为官的大族影响,历仕后梁、唐、晋、汉、周五代高官。

周显德初,官至太子太保,显德元年(954年)杨凝式以八十二岁高龄卒于洛阳。追赠太子太傅。世称“杨少师”。

杨凝式距离北宋的创建只有六年时间。但是如此高龄的杨凝式,他真与宋代无缘了。不过在书法上他开创了宋代的书风。

杨凝式久居洛阳,又喜欢遍游洛阳佛寺,还喜欢题咏,很多佛寺都非常希望得他能留下墨宝,如果得不到他的墨宝就好像缺点什么,所以,如无杨凝式墨迹的寺院,往往把墙壁粉饰的洁白无瑕,摆放好笔墨、酒肴,专门等杨凝式来题咏。杨凝式就好吃这口饭,他看到寺庙墙壁洁白无瑕,非常适合题诗写字,也就欣然的提笔了。

所以,在洛阳想看到杨凝式的书法,只要进了佛寺就很容易一见。杨凝式有不少学生,他们生活在北宋,为了怀念这位大书法家,他的这些学生经常到寺庙里边去观赏追思。

例如北宋初年的大书法家李建中,他在一首诗歌中就记录了在寺庙里寻访墨迹怀念老师的心情:

枯杉倒桧霜天老,

松烟麝煤阴雨寒。

我亦生来有书癖,

一回入寺一回看。

杨凝式在书法史上历来被视为上承唐代下启宋代的重要人物。“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都深受其影响。代表作品有《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神仙起居法》、《夏热帖》等。

《韭花帖》是杨凝式的一件行楷书法作品,这件书法得来非常偶然,是杨凝式昼寝起床之后,感到饥饿,想吃羊肉,因得到韭花佐味,为答谢友人信笔写下的书札。是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千古佳作,被誉为“天下第五行书“。

为什么杨凝式写下一个感谢韭花的字帖,而不是感谢羊肉的字帖呢?

其实,这种韭花可不是一般的韭花最好的韭花,而是生产在内蒙古地区的那种野韭花,是少数民族吃羊肉的一种重要的佐料。而这种韭花也只有内蒙古地区有,其他地区产的就没有那个味儿了,是非常难得的,它的味道极其的鲜美,与我们中原地区的韭花是大不一样的,至今仍然是内蒙古地区吃羊肉必备的鲜味之一。所以杨凝式写的这个字帖,它是有着特殊的意义的,所以这篇书法也充满了情感的成分。有人说,这个字帖我们能够闻到韭花的香味,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就好像我们四川人要吃肉,如果里边没有辣椒,那这个肉再好的肉也就没有味道了,但是四川人要的辣椒也不是名字叫辣椒就行了,它的辣是有辣香味儿的,它必须要鲜要辣,才叫四川味儿的辣椒。所以我们一定要体会到这个韭花的味道,跟羊肉的味道那可是一种天仙配的味道,如果少了这个韭花再好的羊肉也是食之无味的。

《韭花帖》之所以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一件非常有名的书法作品,它有它特殊的魅力所在。

《韭花帖》不但以点画生动,结构端稳,布白宽疏散朗,气脉贯通著称。更有价值的是文人士大夫的那种气定神闲的精神境界。它是闲适与气度、有形与风云的变态。

杨凝式的《韭花帖》书法史上,一直被当做“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思想最好的证据。

我一直有一种看法,梁巘提出的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这个说法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是我个人认为任何时代,从晋代到唐代一直到五代到宋代,到我们今天,每一个书法家他都是有法有意有韵的,只不过在这三者之间的倾向性不同而已,当然,杨凝式作为一个开宗立派的书法家,对宋代的书法产生的影响原因,我们从杨凝式的书法中也可以看到那种洒脱、自由、和心灵表达的情怀,因此上说,他成为宋代书法家们所尊崇的一位大书法家,也就没有什么不可能了。(本文3859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