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疫情防控 四川在行动”征文】辜乾刚 ‖ 做一个真正的人
|
庚子伊始,一场与新冠肺炎的人民战争打响了。
本该是草木萌发、万物复苏、行人如织的大好春日,却因病毒恣肆,往昔繁华景象不再。人们在漆黑的长夜里等待,在肃杀的寒气中聆听自己踱步的声音。那些我们看过的树、追过的云、攀过的山,在疫沼里淡了色彩。烦闷、焦躁和不安,在禁锢的日子里悄然而至,所以我们怀念遇见花、遇见她、遇见他的美好。
逆行者放却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生命,无论崄巘、昼夜、饥饿、寒暑,一心赴救,用生命诠释勇者无惧。一个个逆行的背影、一道道坚守的门、一座座守护的城和“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善意与感动发出的光芒刺透深沉夜幕,温暖了整个寒冬。一个伟大的民族正是因了逆行者的负重前行,才有了花儿芬芳、青草清香,茂林修竹、群莺飞天,流水潺潺、低吟浅唱的岁月静好。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里,许许多多不期而遇的感动和生生不息的希望让我们感到温暖和心安。对普通人而言,经历战“疫”,灵魂也会受到洗礼,一场明辨善良与丑恶、伟大和渺小的洗礼。经过洗礼,每个人会得到最深刻的启示,更努力,更坚强。
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人类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占据了很多原本属于动物的生存空间。在口腹之欲膨胀和猎奇、炫富心态甚嚣尘上的日子,那些翱翔天空或自由奔跑的生灵被拘囿于牢笼。其实,不仅人类是命运共同体,整个自然界都是命运共同体。我们和动物们的基因,有太多相同之处,我们须对生命保持敬畏之心。只有敬畏自然,尊重生命,才能真正保护我们自己。
人生在世几十载,我们匍匐在伟大的时光下,韶华易逝又毫无倦意的生命会很快过去,我们应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全力以赴地用一颗感恩、敬畏和虔诚之心做好工作。除了知晓活着的意义,我们也应正确认识死亡和学会如何面对死亡。只有理解死亡的意义,才能珍惜生命,做好工作,以致赏春花秋月的时候不惶恐,观夏蝉冬雪的时候有自信,不因游戏人间、蹉跎岁月而悔恨;以致能坦然面对四季轮回、日月星辰和深情目光,不被眼前尘事、云烟聚散扰了清欢。
荏苒岁月,经历生死方知天高地厚;踏过灾祸的泥泞,方寸之心海纳百川,灵魂得以救赎、佻脱和旷达。每个人心中都有最理想的归宿,我的愿望很简单:愿逝者安息,愿逆行者的举动赋予我们力量,未来的、安康快乐的和属于我们的春天早日到来。
泱泱中华,巍巍南山。从吴又可的《瘟疫论》到叶天士的《温热论》再到钟南山院士,伟大的中华民族依靠医学、依靠科学战胜了一场又一场瘟疫。但如果没有科学认知和理性教育,而是偏听偏信,轻易被谣言蛊惑则会成为必然,愚昧无知和惊慌失措将会成为疫情下的主旋律。
无论儒家的有教无类、仁义孝悌抑或墨家的兼爱,都蕴含着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现代社会,迫切需要培养有爱心和公德心的公民。培养公德心最好的途径和方法是身教,这比照本宣科的言传更有力量。孩子是看着父母和老师的背影成长的,我们教给孩子什么,他就学到什么。在这个特殊时期,在坚守中,让我们深怀为他人着想的善良,用行动温暖孩子的心灵,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让坚守公德逐渐成为一种行为自觉。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孔子所言当仁不让、士不可以不弘毅,诸葛亮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包含了一种责任精神。教育绝不仅仅是为孩子的未来奠基,除了让孩子拥有生命的气息,教育更应该赋予孩子信念和责任。
孩子该有怎样的信念?那就是,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孩子若有了信念,理想将因信念而执着,脊梁将会永不弯曲,将借教育改变个人的成长路径和命运,最终助力中国逐梦前行。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愿君多珍重,山水有相逢。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书写者,让我们同力协契,共克时艰,以一颗赤子之心,负责任地去抚平祖国母亲的伤痛,爱我们脚下的土地,爱宇宙万物,做一个真正的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