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杨一父 ‖ 朝拜邓池沟
本文刊于《巴蜀史志》2019年第2期
一个地方之所以闻名于世,有其偶然和必然的原因。邓池沟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宝兴县邓池沟(图片来自网络)
150年前,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奉命来此传教。教会选择他和他选择邓池沟这都是一个偶然;然而,他在这里科学发现国宝大熊猫、麋鹿、金丝猴、珙桐等,并让这些恐龙时代的物种扬名于世,邓池沟的闻名也就成为必然。
位于宝兴县邓池沟大熊猫发现地的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神父塑像(图片来自网络)
知道邓池沟的人一定知道熊猫,知道熊猫的人就不一定知道邓池沟了。我知道邓池沟是在2005 年,虽然邓池沟离我不远,或许读书时生物课上老师也曾讲到,但在此之前并没有记住这个名字。
2005 年,四川申报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项目,作为大熊猫的科学发现地和命名地—雅安,当然是必须考察的地区之一。其时我在广播电视台工作,主要承担二郎山自然保护区专题片制作。为做好这个专题片,我查阅相关资料,对阿尔芒·戴维有了一定了解,对邓池沟也略知一二。阿尔芒·戴维在邓池沟发现大熊猫真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因这一发现,100多年来全世界掀起的“熊猫热”经久不衰;也因这一发现,熊猫成为中国一个不可取代的文化符号。
周洁摄于宝兴县邓池沟
巧的是,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来考察栖息地的专家也叫戴维—戴维·谢泊尔。2005 年国庆节,我有幸参加接待考察团的工作,并在天全喇叭河见过这位可爱的外国老头儿。金黄色的头发,高高鼻梁,目光充满和善和欣喜。沿着考察路线,戴维·谢泊尔看到良好的生态,看到人们保护熊猫所做的工作,一路兴高采烈。第二天,戴维·谢泊尔便前往宝兴邓池沟天主教堂。在天主教堂,两个戴维进行了一次跨越历史时空的对话。考察结束时,戴维·谢泊尔深情地说:“两个戴维相约百年,我们的共同目标是,保护自然的宝贝和人类的宝贝,让大熊猫永远在栖息地生存与人类和谐相处。”2006年7月12日,从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传来喜讯:中国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邓池沟,再度为世界所关注。
宝兴县大熊猫(图片来自网络)
邓池沟是我们这次宝兴之行的最后一站。从神木垒下来,我们便直奔邓池沟。按照路标的指引,车子驶出210省道又钻进两座大山,进入邓池沟仿佛来到世外桃源。邓池沟里住着一个乡的村民,村民们依山造房,临水而居,如果不是修通公路,这里真可谓是与世隔绝。
宝兴县神木垒(图片来自网络)
抬头翘望,前面大山里就是阿尔芒·戴维100多年前发现大熊猫的地方。那年的早春二月,大山里来了一位身着黑色风衣,满脸大胡子的老外。他是奉命前来这里传教的第四位神父。春寒料峭、积雪未消,这位神秘的传教士徒步行走在这条古道上。远涉重洋来到这神秘的国度,一路感受着古朴的民风,一路看着这茫茫的原始森林,阿尔芒·戴维欣喜若狂。他已隐隐感觉到,这个原始的地方对他的科学研究将提供丰富的宝藏。 然而,让他始料未及的是,这里却成就了他在自然科学界的惊世发现,让他这样一位自然科学家傲视群雄,获得至高无上的荣誉……
阿尔芒·戴维(图片来自网络)
这位神秘的天主教神父在深山中一边传教,一边进行科学考察。1869年3月,一个神秘物种与这位神秘神父在一位地主家里邂逅了。圆圆的大白脸,黑黑的眼圈,如戴一副大墨镜—当一张奇特的兽皮映入眼帘时,神父断定:这可能成为科学上一个有趣的新种。果然,这种被当地人称为“黑白熊”的动物运往欧洲后,立即引起全世界轰动。“大熊猫”的命名被正式确定下来,生物界将这一发现称为最伟大的发现……
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家阿尔封斯·米勒·爱德华兹根据1869年阿尔芒·戴维神父带回的标本绘制的大熊猫图(图片来自网络)
这个冰川时代的动物“活化石”生活在最后的天堂里。其一经发现,便决定了它不可超越的身价。熊猫—不仅是一种珍稀动物,它已跃升成为无价的国宝,演绎成一种文化,并肩负和平使命,在世界各国传播友谊的种子。
一路前行,我的思绪在群山之中遐想。约摸行驶了8公里,一问当地村民,知道教堂就在前方不远处了。
宝兴县戴维新村熊猫(宝兴县委宣传部 供图,图片来源:国际在线)
天主教堂是猛然间撞入我们眼帘的。在此之前,还在询问朋友的父亲胡老师,这里是否还有信天主教的村民。胡老师说,还多的是,每逢做弥撒之时,宝兴、雅安城里的教徒都要前来礼拜。教民中老年人居多,也有中年人……说话间,天主教堂已出现在我们面前。
邓池沟天主教堂(图片来源:雅安日报)
没有看到臆想中的哥特式建筑和高高的十字架,也没有听到教堂高淼幽深的钟声,我们都感到有些意外。更让我们感到沮丧的是,教堂外侧搭起脚手架,屋顶和四壁有些杂乱,几个工人在施工。显然,我们来得不巧,教堂正在整修,谢绝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