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文学】王怀林 ‖ 《寻找东女国》十 从丹巴到泸沽湖——一条女国文化的绚丽金带(下)

王怀林著《寻找东女国——女性文化在丹巴到泸沽湖的历史投影》2006年9月由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经作者授权,“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及“四川省情网”自6月22日起连载,以飨读者。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寻找东女国—女性文化在丹巴到泸沽湖的历史投影》,2006年9月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书影“从西王母的远古传说,苏毗、东女等女权国家的兴盛到当今从丹巴、扎坝到泸沽湖的母系文化遗存,其间有无必然的联系呢?”“笔者通过对丹巴县、九龙县、木里县和泸沽湖的实地考察,加上对史籍的披索,一条逐渐清晰而又激动人心的‘女国文化带’渐渐浮出水面。”“笔者经过考察,发现三地围绕女国文化的共同之处竟有数十处之多。”“究竟是东女国的红粉佳人,还是走婚形成的优胜劣汰,亦或居住环境的自然天成?弄清这些问题,恐怕与寻找美貌佳人有不相上下的吸引力。”“东女国的强大影响至今犹存,直到建国前,这一带的嘉绒十八土司中还有几位女土司(土司,藏语意为国王)存在,可以说,实体意义上的女国一直延续到近代!”十从丹巴到泸沽湖——一条女国文化的绚丽金带(下)——人生礼俗的共有。从丹巴到泸沽湖,都有十分相似的成年礼习俗。在泸沽湖,男孩女孩到了13岁时,要举行隆重的成丁礼,俗称男孩穿裤,女孩穿裙。仪式由巫师达巴或喇嘛主持,除改装易服外,还要向祖先、经堂和长辈磕头施礼,然后互致礼物,大宴宾客,十分热闹。而丹巴女子17岁时的成年礼则更为隆重,不仅女儿易服盛装,家人欢庆,也是全村欢庆的节日。而男子则在出生时举行诞生礼,同时开始新一座古碉的修建,这或许又是东女国的女性文化传统使然?

成丁礼——易服(图片来自网络)

成丁礼——易服完毕(图片来自网络)——独特的丧葬习俗。女国文化带和西藏主要流行天葬的葬俗不同,保留了东女国古老的二次葬的遗风。《旧唐书》称:“贵人死者,或剥其皮而藏之,内骨于瓶中,糅以金屑而埋之”,这是典型的二次葬。今天在丹巴和泸沽湖地区,也有在火葬后将碎骨根据卜卦方位埋葬的习俗,而且此前都将其曲肢如婴儿般放置,只不过丹巴有将其放入“坐材”中的地葬,而泸沽湖主要为火葬。扎坝放置于山洞中的崖葬则与丹巴的地葬有相似之处。——猪膘文化的一脉相承。上文已介绍扎坝人猪膘肉的制作过程,在泸沽湖和丹巴都有此习俗,虽然味道有别,但做法大同小异,而且将其作为财富象征和接待贵客之用。特别是丹巴的猪膘肉种类较多,其中由猪大腿瘦肉风干制作的“香猪腿”非常有名,清代时作为贡品入宫,成为皇室桌上的佳肴。

摩梭猪膘肉(作者 供图)——黑陶文化。女国文化带都有制作黑陶的传统(与东女国及夷人族群的尚黑是否有关呢?)。“扎”在藏语里是陶器的意思,汉史记载,在这一地区的古老民族中,有一支被称为“笮(一说“扎”)人”若隐若现。三地的陶器器型相近,纹饰也有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双耳罐上的装饰铜泡(也有镶嵌绿松石或其它石质材料的)为该地区所仅见。今天,扎坝人的生活用具中还普遍使用黑陶,“笮”人和“扎”人的称谓是否也是来源于擅长制陶呢?

扎巴人制作的黑陶(作者 供图)——白石崇拜。女国文化带虽然和其他西藏和横断山走廊地区一样都盛行白石崇拜,但丹巴民居房顶四角的白色尖角则极为高大和张扬,显然已是白石崇拜的一种升华。而丹巴与扎坝民居外观的相似性及其外墙所涂日月图案的如出一辙,丹巴、道孚、雅江木雅地区的房顶上所插的兵器和经幡几乎完全相同,显系同一种文化遗传。

丹巴民居(图片来自网络)——音乐舞蹈艺术。女国文化带广泛流行的锅庄(俗称圈圈舞),与“昆仑神话”中的傩仪有诸多共同之处。其音乐,丹巴的拉拉调、康定一带的溜溜调、九龙西番人的玛达咪调和泸沽湖时常吟唱的玛达咪(乃摩梭人的创世女祖)调也有不少共通之处。

嘉绒锅庄(图片来自网络)嘉绒锅庄——美人之乡。笔者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泸沽湖时,就深为这里男子高大俊美、女子娇艳迷人所惊异。丹巴美人谷已名声在外,而且丹巴不仅出美女,也出俊男,特别是中路一带的男子,不仅身材修长、体格健壮、相貌英俊,而且还多半有增添其灵秀俊逸之气的一对酒窝 !扎坝男人也普遍身体匀称,女人健康活泼。三地的男子个子普遍高大,但不显臃肿,看不到大腹便便者(具有古蜀人及夷人的体质人类学特征),女人们则好像不受高原紫外线的影响,多半皮肤白皙,健康红润,面貌如花,加之能歌善舞,近年泸沽湖走出了像杨尔车娜姆那样的文化名人,丹巴的美人谷也愈加响亮,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屡屡吸引世人的目光。

来源:《寻找东女国》(王怀林著),2006年9月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