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医疗2021年:集采避风港,可望不可即(下篇)
冠脉支架集采对产品创新无视,仿制药集采把没过一致性评价的也放进来。
逃离集采,去哪里呢?
消费医疗和CXO成为避风港,但是已经挤爆了。
人多的地方不要去,这句谚语多数时候是对的。
高估值和若隐若现的忧思,把避风港和黑压压的逃难者分隔开来。
药房,盛衰是否瞬息之间更替
药房股以前是低调的防御型资产,净利率低于10%,现在却越来越香,今年波澜状况的医药牛市见顶之后,药房股从8月15日开始补涨,至今坚挺。
药房股给人一种“时来天地皆同力”的感觉。
1、消费属性,A股一向给予消费股最大的善待,至少可以做到稳。
2、享受爱尔眼科式的外延扩张红利,行业集中度提升,小药店加速出局。与日本、美国相比,我国医药零售市场的集中度、连锁率至少还有50%的提升空间。
3、医院处分外流带来增量空间。2019年公立医院终端市场份额最大,占比为 66.6%,零售药店终端市场份额占比仅为23.4%,未来药品销售预计逐步流向院外市场。
4、慢病管理打开药店增长天花板,调研表明某药房对慢性病人进行深度维护一年之后的数据显示,人均消费由270元上升到1700元。
但股价是否已包含了美好的愿景,益丰药房、大参林PE高达五六十倍。
网络销售处方药拟有条件放开,加上电商平台烧钱补贴的助攻,线下连锁药店的壁垒是否会边际松动。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已经见惯盛衰在瞬息之间更替,只有低估迭代和变化的,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永辉超市三季报显示,在门店数量同比新增近150家情况下,单季营收反降0.95%,终结了上市10年来季度同比持续正增长的纪录。
对永辉造成冲击的,就是社区团购,在手机上拼单,第二天下班经过小区门口拿菜,不用步行几里路去大型超市。
赴港上市的京东健康,占据医药零售15%以上份额,还可提供在线问诊、处方续签、慢性病管理以及家庭医生服务,是不是把药房的事都干了?京东大药房采用传统线下药房模式,收入已超过一心堂、老百姓、大参林和益丰大药房四家之和,仅用3年,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医药零售渠道。
京东健康拥有11个药品仓库和超过230个其他仓库,超过9000家第三方服务商,覆盖超过200个城市,7×24小时线上卖药问诊,提供当日达、次日达,甚至处方药最快30分钟送达。
线下药房是不是有一丝寒意。
ICL,奇妙复杂的物种
ICL(第三方医学实验室)是一个奇妙复杂的物种。
属于医疗器械体外诊断产业链,又是医疗服务连锁,因为检测项目自费,也可划归消费医疗,受益于消费升级。
遍布全国的医学实验室是国家层面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可以衍生多种应用场景和盈利可能,比如医疗大数据与AI的结合,生意模式长久且持续进化。ICL行业寡头垄断格局已形成,金域医学、迪安诊断合计占据50%以上的市场,其中金域医学市占率超过34%,遥遥领先国内同行,格局固化,几乎没有被重构的可能。
ICL远离集采,并且是稀有的医改政策受益股之一。明年DRGs按病种付费落地后,检验科将成为医院的成本端而非利润端,过度检查可能被抑制。医院有动力将检验业务外包给第三方,将极大促进独立医学实验室的发展,利于省级实验室和合作共建项目产能利用率提升,人工、配送边际成本下降,全国性ICL龙头将受益。
海外医保控费下DRGs成为第三方医学实验室最大的风口,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LabCorp和Quest两大ICL龙头合计占据美国独立医学实验室市场份额超过六成,营收规模在百亿美元,金域医学和迪安诊断是否会重演这一幕?
前面说了ICL可以衍生多种应用场景:
食品卫生检测、临床试验研究(CRO)、司法鉴定、健康体检、高端无创产前检测、精准医学、病原学诊断。
金域医学长期积累了医学检验病理大样本、大数据,正进军人工智能病理辅助诊断技术产业,联合华为共同研发病理诊断图像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全力推动精准病理诊断及检测领域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这个赛道如此完美,那为什么金域医学却8连跌,至今与迪安诊断一起趴在地上?
补充一段私募研究员对ICL的负面评价,以保持清醒——
站在当前这个时点看,医学检验行业和基因测序行业面对的成长压力、盈利压力、估值压力均较大,考虑到行业当前普遍估值较高,需要当心业绩和估值出现戴维斯双杀的风险。
相信爱尔、通策的确定性,却抱怨没跌到合理估值。金域、迪安够便宜了,又开始怀疑成长性。对于凡人来说,这就是投资之难吧。
CXO,欢乐与泡沫同行
明年国内创新药泡沫将破未破。
但那一天终会到来,也许就是生物类似药集采(单抗)之日,估计在2022年。
未上市、新上市的Biotech密密麻麻一片生物类似药管线,假如集采杀到成本价附近,就是对同质化最后一击。Biotech不是看不到盈利曙光的问题,而是估值体系崩溃了。
CXO远离集采,但不是没有牵连,反射弧比较长而已。
未雨绸缪,先排出一个鄙视链,以消减泡沫冲击波。
在CXO标的选择上,CRO不如CDMO,国内收入占比高不如海外收入占比高,投资收益占比高不如主业收入占比高。
海外收入占比分别为,凯莱英89%,康龙化成87%,药明康德77%,药石科技70%,药明生物48%,泰格医药43%,昭衍新药7%。
投资Biotech收益较高的有泰格医药、药明康德、维亚生物。
由此,部分CXO业绩受到国内创新药景气度的较大影响,明年需要密切关注以下风向标:
Biotech一级市场融资的情况
Biotech新股上市数量和破发情况
烧钱大户百济神州上科创板是否顺利
生物类似药是否会大幅杀价
12月初,医保谈判结果将公布,如果PD-1出现雪崩式降价,创新药价格体系将重构,会提前挤泡沫,一大堆初创药企的想象空间和生存空间陡然逼仄。
明年国内创新药泡沫还不会破灭,加上海外收入支撑和前沿领域布局,大部分CXO将持续高增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到2023年中国CRO市场规模将增至191亿美元,从2018年至2023 年期间的CAGR为28.3%。
CXO是资本+工程师红利,国内在临床前研究及临床研究各阶段研发费用仅为发达国家的 30%-60%,对于跨国药企而言有较强吸引力。那么CXO行业向中国集中,并且涌现几个世界级巨头也是情理之中。
CXO最看好药明生物,将先于恒瑞医药,成为中国第一家世界级生物科技企业,并且5年内成为生物药CDMO全球第一。
全球7个生物药中就有1个是在药明生物孵化的,前瞻性打造双抗和抗体偶联药物平台,还在疫情前布局了疫苗平台。
拥有逾20个新冠病毒项目(赢得全球新冠病毒新药临床试验项目超过80%),估计来自新冠病毒项目的未完成服务订单或可达到10亿美元。
药明生物各生产基地直到明年四季度都全部满产!
2021及2022年的增长指引由逾40%增至逾50%。
药明生物在中国、爱尔兰、美国、德国和新加坡布局生物制药生产基地,提供全球双厂生产,在中国能做的一套,在海外也能做,这样可能帮客户很好分散风险。
药明生物是目前全球唯一全产业链(CRO+CMO)生物药CDMO,瑞士龙沙、韩国三星生物都没有做前端的药物发现,药明生物有将近3000人科学家团队撑起CRO,药物发现阶段可以像漏斗一样不断给临床阶段及CMO导流。
龙沙净利率只有12%-13%,药明生物2019年净利率是25%,今年半年报已提升到38%。
2019年药明生物在国内市场份额达到了78.6%,还在逐年递增,凯莱英、康龙化成准备染指生物大分子,可能很难打开局面。
最后提醒一下,CXO不属于消费医疗,至少明年也是集采避风港。
部分中药品牌向消费品转型,片仔癀自主开发化妆品,还与上海家化合作推出牙膏,主打“清热降火”功效,去年已实现盈亏平衡。云南白药是先行者,牙膏以20.1%市场份额成全国第一,马应龙祛皱的八宝眼霜也在尝试突破。
中药老大哥努力拥抱新生事物,我们没有理由不突破自己的边界,投资总是交织着怕与爱,唯有认知清晰方能穿越迷雾,到达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