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 ——《司马穰苴列传》导读
“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
——司马穰苴列传
[导读]
本文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文章不长,仅941字,是司马迁为齐国田穰苴单独写的传记。为何文字不长而单独列传?太史公对穰苴情有独钟?或者没有谁可以与之媲美或对照?这里要注意的是穰苴姓田氏,司马是官职。
我们时常羡慕那些阅读速度快且记得牢、理解又深的人,以为他们具一目十行的本事且有照相机般的记忆力。其实是个误解。阅读速度的快慢与理解的深浅,与阅读量关系更大,与天赋关系更小。
就如本文,如果你读过《史记》中孙子传记,知道孙子为吴王阖闾操练宫女,宫女们嬉嬉哈哈不听军令,孙子以“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拒绝吴王“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的求情,坚决斩杀作为队长的“王之宠姬二人”以立威,那么在阅读司马穰苴斩杀不以军纪为意、约定“日中会于军门”而日暮才到的庄贾就可以毫不费力了;读过这两则你再读《史记》中的彭越起兵之时,为严明法令,以“诛最后者一人”立威,也就一目十行了。相类似的内容反复出现,当然阅读起来不费吹灰之力;而“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阅读的多了,类似的多了,自然读起来就快且记得牢。
再如田穰苴立威之后整顿军纪的同时,又对士兵施以恩惠。士兵们安营扎寨、掘井立灶、饮水吃饭、探问疾病等事,他都亲自过问并抚慰他们,还把将军专用的物资全部拿出来款待士兵,做到官兵一致;把体弱有病的统计出来——这样做的结果是深得士兵之心,以致“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而晋、燕知道之后,主动退兵,田穰苴乘机把失地全部收回。善待士兵以致士兵愿为主将死,这内容在许多武将中都出现。如《史记·吴起列传》中“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以致士兵的母亲听到吴起为自己的孩子吮疽就哭,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儿子将与丈夫一样,把生命都交给吴起。又如《史记·李牧列传》中李牧“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又如《史记·王翦列传》中“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你第一次读时陌生,第二次读时是旧相识,第三次那就可以一目而过、一目十行了。所以说,阅读的速度与阅读的量关系大于智商本身。
就本文中,很让人佩服且体现司马穰苴智慧的,是他授为将军时的一段话。“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他在得到将军之位后,并没有头脑发热,自高自大,自以为是,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卑贱”可能够带兵中出现的问题,并立马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最后对庄贾的处理,似乎也是他设计中的一般。联系《史记·项羽本纪》中宋义因“兵未战而先见败征”被楚怀王任命为上将军后,自以为是,“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对项羽“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的建议置之不理,且言“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没想到项羽以“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的理由,“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穰苴与宋义的行为一比较,穰苴的智慧可见,自知之明可见。这一点,也可看出多读书与读书快二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