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陇蜀之城要重视文艺表演团体建设 娄炳成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除了陇南地区五一秦剧团之外,九个县中,成县、两当县、徽县、西和县、礼县、康县等六个县都有秦腔剧团,一些较大的企业,如陇南春酒厂,也有自己的文艺演出团队。武都县鱼龙、三仓和文县玉垒还有高山戏、花灯戏戏班,各县较大的行政村都有自己的草台戏班或社火队。可谓月月有演出,处处闻歌声,给我市改革开放早期创造了良好的文化娱乐氛围。
然而,进入新世纪以后,由于电视的普及和网络传媒的飞速发展,以及戏剧表演人才队伍的青黄不接,甚至严重断档,传统戏剧艺术表演形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等诸多原因,六个县的专业秦腔剧团相继解体,就连成立于新中国建立前夕、在西北五省赫赫有名的地区五一秦剧团也难幸免。社会在转型,经济在转型,文艺团体和文艺演出形式也在转型。只是,这种转型对于老一代表演艺术家、文艺工作者来说,的确十分痛苦,不堪回首。
上述情况的出现,是全国性的,而非某地或陇南一地的现象。笔者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成都武侯祠、青羊宫、杜甫草堂等旅游景点,就亲眼目睹了许多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沦落为在酒肆茶楼卖唱卖乐的艺人,依靠游客的施舍为生,感到心情格外沉重。皆因笔者曾经担任过业余或专业编剧、任职过文化单位艺术科室负责人,对艺术表演团体既有感情又对从事艺术表演的文艺工作者尊重理解的缘故。
新中国建立以来,全国文艺演出团体以及舞台表演艺术的兴旺发展,共经历了四个较大的历史时期。我市的文艺发展情况也同全国一样,经历了四个发展变化、兴衰起伏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解放初期到私有制改造完成以后,当时,党中央提出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改革方针,国家、省、地、县,甚至一些乡镇、学校、企事业单位相继成立了专业文艺演出团体,保留、改编了一些传统优秀戏剧剧目,创作了一批讴歌革命战争和工农业建设成就、提倡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戏剧、戏曲、曲艺、表演剧目。第二个阶段是一九五八年大跃进开始,到一九六六年“文革”前夕,文艺演出向着注重现代题材、反映现代生活、讴歌工农兵主人翁的方向发展,专业文艺演出团体的地位、作用、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第三个阶段是“文革”十年,文艺团体成了重灾区的同时,却又被抬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以大力普及革命样板戏和大唱特唱革命红歌、大演特演革命英雄人物、反映阶级斗争为主题,以“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为招牌的文艺演出团体遍布全国各地,直至农村生产大队一级组织。第四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直到上个世纪末期,传统戏剧再度开放,传统戏剧演出团体开始恢复,直至由于非政治原因,由盛到衰,出现了目前我们所看到的这种状况。
纵观我国文艺发展史,文艺演出由宫廷走向民间,大致起源于唐宋,发展于元明清民国;新中国建立后,曾一度达到了鼎盛时期。唐朝的皮影戏、梨园戏曲,宋朝的说书、杂技表演、曲艺艺术,元杂剧,清朝的京剧、秦腔剧、黄梅戏、昆剧、越剧的成型以及其他地方戏曲的发展,民国西方话剧、歌舞剧的引进,直到解放以后,“戏子”“优伶”变成了人民艺术家,民间许多草台戏班变成了国家的专业文艺演出团体。其兴衰发展,包含了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时尚的各种因素的引导和影响,在新世纪以前,虽有起伏,但总体上比较稳定。
新中国建立以后,到新世纪以前,陇南的文艺发展,其载体主要是地县两级专业秦腔剧团,其次是业余性质的高山戏、花灯戏、影子腔等地方戏曲演出团体,第三是遍布城乡各地的民间草台戏班和社火队。以秦腔艺术表演为主,以地方剧种艺术表演为辅,以民间喜闻乐见的各种艺术表演形式为基础,在大力演出传统保留优秀剧目的同时,还创作了一大批反映陇南人民现代生活的优秀剧目,推动了我市文艺表演艺术的发展,为城乡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精神食粮和娱乐享受。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展的送戏剧下乡、送科技下乡、送图书下乡的“三送”活动,曾一度深受农村基层群众的欢迎和好评,促进了乡镇文化站的发展。
目前,我市文艺演出团体的结构大致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半官方(政府补贴、自谋一部分经济收入)的文艺演出团体;二是由老年自乐班、民间业余文艺表演爱好者自发组织、民营单位组建的一些文艺演出团体;三是依旧活跃在广大农村的戏班或社火队。专业演出团体极少,依附于官方重大活动、文化艺术主管部门组织的参展参赛、景区旅游观光、企业广告宣传、传统年节、物资交流等,松散型、业余性、节会性、临时性、自娱型的演出团体居多。
现在,我市打造“活力之城、生态之城、陇蜀之城”的工作已经进行了四年,正在强力推进,继续做好这项工作,进一步发展建设文艺演出团体、提高文艺演出团体的整体演出水平、发掘和培养文艺表演人才、创作一大批反映陇南建设成就、扶贫攻坚成绩、人民群众精神风貌、改革开放新生活的优秀剧目节目,使之为打造“活力之城、生态之城、陇蜀之城”提供良好的服务,为陇南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服务,至关重要。
进一步发展建设文艺演出团体、提高文艺演出团体的整体演出水平、发掘和培养文艺表演人才,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与新时代新时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根据陇南的实际情况,结合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工作中心,以专业表演团体为龙头,以业余表演队伍为辅助,以社区、乡村表演队伍为基础,以市县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外事、商贸、节会、旅游活动为平台,切实做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或者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把各项文艺演出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形成中兴盛世应有的歌舞升平局面,形成文化陇南、活力陇南、大美陇南应有的良好氛围。
一是要组建武都高山戏实验剧团,组建文县玉垒和武都三仓花灯戏业余剧团,组建礼县西和康县皮影戏业余剧团,加强文县白马藏族池哥昼、宕昌县羌傩舞演出团队的建设,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专业演出团体,成为陇南文艺演出队伍的龙头团体;二是进一步提高各个重点旅游景区、红色旅游圣地、美丽乡村、中大型矿山、酒业、行业的演出公司或演出团体的正规化、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使其充分发挥出骨干中坚作用;三是发挥市县乡三级文化部门群众文化组织,如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剧协、曲协、音协、舞协等单位的作用,对社区、乡镇、村社的业余演出队伍进行辅导培训,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表演水平和娱乐档次;四是邀请省级以上专业艺术团体、艺术院校、艺术研究机构的专家教授,前来我市开办艺术讲座,举办艺术培训,参与剧目编排,指导艺术活动。
总之,要在两个大的方面下得功夫,舍得投入,取得实效。一方面,通过组建专业文艺演出团体,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艺术表演团体市场化发展的新路子,以文养文,以经养文,以景养文,同时政府主管部门还要放水养鱼、给予适当的经济补贴,给予适当的扶持经费。另一方面,充分调动社会上松散的、自发的业余文艺演出团体的积极性,在普及文化娱乐表演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其配合官方举办的各类经贸、文化、节会活动,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性互动局面,对于做出贡献的要给予物质奖励。以专业文艺演出团体为龙头,以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为辅助衬托,通过各种有声有色的文艺演出活动,遍地开花,中心结果,为打造“活力之城、生态之城、陇蜀之城”的新陇南,锦上添花,画龙点睛。